一、对湖北经济布局大格局的分析
由湖北省社科院前院长夏振坤提出的“中部崛起”已经被党中央认同,但是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居然找不到“中部崛起”的气门,不知从何崛起。“中部崛起”现在仅仅是一句口号。作为中部五省(有的认为是六省),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毫无疑问湖北是中部的中部,是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同时也是这五省中唯一拥有超大中心城市的省份,所以湖北的经济战略必须依据这个特点来制定,也只有这样湖北才能发挥九省通衢的这个天然优势,才能在“中部崛起”中起到栋梁的作用,否则九省通衢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是九省通困,是九省通塞。其它省份不愿与湖北相通,原因不在别的,在于武汉太菜了,实力不咋的。因此湖北的经济战略布局不能只看到自己,而是要兼顾兄弟省份。事实已经证明湖北靠外资发展不是个好办法,我们没有沿海省份的那种引进外资的优势。在外资路线上中部省份是搞不过沿海省份的,武汉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从老五变成老十后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么湖北是不是真的缺乏外资呢?个人认为不是的。湖北只要抬抬腿就“出国”了,湖北怎么会缺少外资呢?湖北的主要外资对象就是兄弟省份的资源,但是我们很少关注这种“外资”。
湖北与周边省份具有非常强的合作关系,湖北的发展需要他们的支持,他们的发展需要湖北的支持——确切说是需要湖北当带头大哥。但是我们没有带好这个头,甚至就没想到去带这个头。通过与兄弟省份合作兴建经济圈,我们可以化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大家共享资源,共同富裕。
为了“与邻合作”的战略实现,我们在这里必须批判湖北人不易团结的劣根性。湖北目前的战略思想是封闭的,短视的,是画地为牢,是自己跟自己玩,没有想到走出省外跟兄弟省份一起玩。这里不是说“8+1”没有实际意义,但是“8+1”的确反应了九头鸟的本色。湖北人一直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而自豪,其实这句话也反应湖北人的劣根性。湖北人的确很聪明,但是只是小聪明,算目前的蝇头小利还行,算将来的长远大利便一塌糊涂。九头鸟便有九个头在思考,各想各的,所以湖北人难于想到一起,难于团结。湖北的“8+1”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这种劣根性,这种战略实际就是画地为牢。其实湖北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这个打算,那时叫做“卫星”战略(发展卫星城市),结果是武汉周边城镇没有带起来不说,实际上还是它们还反过来在给武汉输血。武汉周边城镇的有钱人和有钱的企业,大多数都在往武汉跑。相反,武汉不领这个情不说,还充分施展自己的小聪明,将白花花的银子送给了别人(计划单列)。“8+1”战略的本质诉求并非合作,而是大家都在精打自己的小算盘,都想攀上武汉这门富亲戚,其实质要武汉向它们输血。这是要拖垮武汉的。反之,武汉并非真的想跟这些小兄弟玩,只是因为老10后了,直辖市做不成了,省委也赶不走了,于是就拉这些小兄弟来壮大声势,而非真的要给小兄弟输血。正如那8个小城市所问,我们是听武汉市的还是听省里的?是我们向武汉投资还是武汉向我们投资?在招商引资上是我们向武汉放水还是我们向武汉放水?我们不得不提出这两个问题,在“8+1”构造中,曾经被武汉市要赶走湖北省委省政府如何驾驭武汉市?省委省政府又如何面对听话的襄樊和宜昌?不是说武汉不该给周边小兄弟输血,而是武汉还没有那个实力,也没有与羊共舞的宽大心态。显然的事实是近15年来武汉周边小城市与武汉市差距越来越大,武汉在疯狂的吞噬这些小羊羔。
武汉的确是湖北的老大,也的确是中原地区的老大,但是它的身体欠佳,是矮子中的长子。目前的武汉吃补药可以,吃泻药可不行。熟悉湖北的人都知道,武汉与其周边小兄弟间没有什么的互补性,它们没有我们希望的那种合作基础。比如武汉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本来应该是周边小城市的小商品集散地,但实际不是这样,它是江浙广东的小商品集散地。可以想象,周边城镇的稍大点的批发商和零售商有谁愿意到汉正街进货,被它盘剥一次?这里不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武汉与周边小兄弟间缺少互补性,多了互争性,只是要求我们湖北人要正视这个事实。湖北的发展战略要立足走出去,请进来,所以湖北应充分考虑湖北与周边省份关系,充分考虑与兄弟省份战略合作。如果湖北忽视这种战略布局,那么湖北就会与中部其它省自相残杀,结果只能是九省通衢变成“8+1”的九市通衢,这是很悲哀的。
那么湖北应该建立怎样的战略布局呢?这里我们先得明确我国经济的大格局是什么。自古以来,我国的经济都是从东南向西北推进的,现在更不会例外。所以从湖北的地理位子和已有的经济实力看,湖北的战略布局应该是三足鼎立,以顺应我国经济的这种大走势,以顺应两江给湖北造成的丫字型结构,当好中部地区的带头大哥。这三个足分别是:一是武汉、黄州、鄂州和黄石(下称黄州、鄂州为‘武黄’市[1]),二是襄樊、十堰、枣阳和随州,三是宜昌和恩施。湖北应该充分利用这三足与周边省分一起建立三个经济特区,共同经营。这三大经济圈分别是:以武汉九江为中心的长中经济圈,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长上经济圈,以襄樊西安为中心的汉江经济圈。湖北只要钉牢两江的丫字型这三个根系,不愁不发展;中国只要钉牢两江的丫字型这三个根系,不愁中部不崛起。
这将是一种高强度的合作关系,这种强度与在我国和周边国家一起在两国边界建立一个由两国共建经济特区时,所需要的合作强度一样大[2]。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但是它可以化解中部几省间的明争暗斗,使大家都朝一个方向努力,是一个大好的事情。
(一)在襄樊、十堰、枣阳和随州这一足中,襄樊是中心城市,他将与河南南阳、陕西西安及汉中构成汉江经济圈。河南西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要发展会得依靠襄樊这个跳板不可,同我国古代兵家必争襄樊一样,现在西北经济的发展也必争襄樊。襄樊现在是西北的商家必争之地。南水北调工程从这里开始,已经为“西北商家必争襄樊”作了一个注解。
(二)在宜昌和恩施这一足中,宜昌是中心城市,它将与重庆一起构成一个长江上游经济圈,直接辐射湖南西北部。就目前而言,重庆是这个圈的中心城市,但是由于重庆的发展得益于三峡阻隔,四川的长江出口到此为止,所以很难说未来的重庆还有这个地位。随着沪蓉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开通,三峡阻隔消除,这样在我国经济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大格局下,宜昌在将来很可能会取代重庆,取得这一足的主导地位。但是不管怎样,这一足还是一个双子星系,只是哪颗恒星大点哪颗恒星小点而已。这就是说宜昌并非只是旅游城市,将来很可能还是资源加工和集散的城市。我国是东南经济发达,但是资源却在西北,这便奠定了宜昌的特殊地位。四川、湖南西北部、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泰国、缅甸等国都是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但是那些大山里的确不适合现代化大城市的运作,它们的资源得走出来,而宜昌正好是这些大山的出口处,是这些大山资源输入长江经济带的集散地。这点是重庆不能比拟的。
二、长江中游“三市一体、四市一家”经济圈的基本模式
在武汉、黄州、鄂州和黄石这一足,由于黄州和鄂州只是一江之隔(鄂城与樊口间还有条小河),跟武昌、汉口和汉阳一模一样,它们完全是武汉的翻版,所以本文称这四个城市为三个城市,其中黄州和鄂州算一个城市。这三个城市紧密相连。这种情况是自然形成的,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这么预测这三个城市的将来:如果是自然发展,则在不到100年内这三个城市的城区将会无缝相连。毫无疑问,这种“三市一体”的超级航母城市既是上天对湖北恩赐,也是上天对中国人智慧的考验。我国只要打好这张牌,不愁“中部崛起”不全面启动,不愁中部地区“农转非”不取得进展。湖北的经济布局应该顺势而为,先打好东部这张牌,再谈其它。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大势是从东南向西北推进,所以这个超级航母城市的建设必须需要江西九江市做跳板。江西与湖北(主要是黄冈地区)一样,都是中国工农红军主要的诞生地,两省主要诞生红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27、28军,但是江西比湖北更惨,在经济建设中就没有一个出气口,活活地闷在那儿。如果九江市能够纳入湖北“三体航母”这一足,那么江西就有个出气口了,从而带动江西的经济发展。从另一方面看,九江市也必定是湖北“三体航母”的东出气口,也是长三角经济向西挺进必经跳板,通过它也将使湖北“三体航母”能有效辐射江西和安徽,加强南昌、景德镇、合肥、安庆、巢湖、芜湖等地与武汉的联系,从而结束武汉向东辐射无力的局面。如果湖北不能将九江市纳入自己的经济圈,那么九江市必定拦截湖北的东来风,与“三体航母”争食,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最坏的选择。
可以这么说,黄冈地区(或鄂东南地区)为武汉市的形成贡献了3/4,它们是黄陂、黄冈、鄂州共同贡献的汉口和武昌。另1/4是汉阳,它是沔阳贡献的。这种历史结构与我国经济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大势是相符的,以此,反过来说,武汉在目前这种发展无力的时候,要想谋图奋进,也得饮水思源,应向东南寻找帮手。事实也是这样,武汉市城区向西北扩展就显得比较艰难。应该说吴家山本来的基础是很不错的,且是离武汉最近的周边城镇,它是武汉最早的经济开发区,但是这个开发区与后来的在东南方向的开发区相比,生机的确少了许多。东南方向开发区的活力大些,在于那里的周边城市能给开发区提供反辐射(沌口开发区在于武昌的反辐射)。武汉没有上海那么强壮的身体,仅靠自己力量就能将开发区(浦东)搞得生机勃勃。武汉的身体不扎实,它的发展就得依靠别人的支持。这个支持的主力只能是来自东南方。
武汉的经济风主要是东南风,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武汉东南周边城市又离武汉近,实力强大些,也是不争的事实。武汉与东南周边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的基础很好(比如武钢就得益于鄂州和黄石的无私奉献)。显然过去的武汉市没有充分看到这一点,明显的失误是天河机场的选址。武汉是个扯长扯长的城市,为什么飞机场要设在武汉的顶西头,而没有设在武汉的腰部?假如武汉市意识到自己应向东扩展,接受做中央的孙子而不是儿子这个现实,就会按照接近武昌的方式来构建,就会优先开发江北的堤角至阳逻这个区域。这个区域的对面仍然是武昌,处在武汉市的腰背部。那里本来有很多工厂,但是由于战略布局上的失误现在是一片废墟,这是很可惜的。如果当初将天河机场设在这一块以开发这个区域,它仍然是黄陂地域,但是结果大不一样。先是与武昌相呼应,加强武汉市城区的密集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武昌离这个开发区近多了,大大减轻市内交通压力,节约交通时间;三是黄陂县城(现在好像叫盘龙城)通过这个飞机场已经与这个开发区连为一体了。现在困境是长江二桥、天兴洲大桥、阳逻大桥、二七大桥都集中这个区域,它们却都与天河机场没有直接交通关系,而且在汉口至机场间现在却还得再修建一条与原机场高速并列的机场高速。这已经足够说明武汉在飞机场及其开发区选址上有多么失策。在一个东西跨度很长很长的城市(直线距离约30多公里),放着城市腰部不开发,却开发顶两头,这是很怪异的。
黄州和鄂州仅一江之隔,都有悠久历史,也是冤家对头,谁也不服谁,这的确体现了九头鸟难于团结的劣根性。1983年它们曾经合二为一,但是很快又分家了。这一分家使二者都损失严重,都失去紧接着的城市大跃进这个良好时机。按理猜测,如果它们没有分家,则它们会像其它所有城市一样,在近20年内会迅猛发展,两市现在的经济总产值在全省排第二不是问题的。可惜的是,九头鸟的小聪明贻误了这个大好战机。
黄冈地区(黄州)在湖北省是有其特殊地位的,是著名的科教文化地区,在湖北古代历史名人中它独占30%,还略强。黄冈地区现代名人更多,占湖北名人的40%以上。其科教文化的密集程度在全国其它地方也不多见,《本草纲目》、《西游记》、《二程全书》、《资本论》、黄梅戏、活字印刷等都来自这块小小的黄土地(或其作者来自这块土地),已见证黄冈的神秘。现在的“黄冈秘籍”能名扬天下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在秦朝以前黄州的地位不如鄂州(鄂城),那时鄂州(鄂城)是楚国的王都,是大楚的第二都市,与现在上海在全国的地位相当。
鄂州(鄂城)没有黄州有名,这不在于其历史沉淀少,而是在于古时没有鄂州这个称谓。鄂州在三国前为鄂县,自吴王孙权定都于此后鄂州便被称作为武昌。鄂州(鄂城)对武汉贡献最大的可能是让出了自己的名字——武昌,这是近代民国的事情。虽然在三国时代鄂州是吴国的国都,但是秦朝以后的总体水平还是黄州政治地位高些。鄂州不像黄州那样主要因政治和军事而发迹,它主要是依靠经济作支撑。鄂州历史地位之显赫由湖北简称为“鄂”,没有简称为“荆”、“襄”等,就可以窥见一二。必竟著名的辛亥革命中近100位“将军”是鄂州人。这里只是希望这对难兄难弟能尽快冰释前嫌,合成一家,以便抓住接下来的发展机遇。
黄石原本是黄冈或者鄂州的一部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成的一个城市,主要是靠资源加工立市。它曾经是湖北第二大城市,现在让位于襄樊。同世界所有资源城市一样,黄石现在也面临转型的瓶颈。在这个时候黄石应该努力抓住目前“长中经济”这个大好时机,尽快融入武汉经济圈。这要求黄石必须向西向北扩展,开发江北经济区(江北现属黄冈地区管辖),以迎接九江和合肥的东来风潮,同时北接武黄市,东应武穴市。
在“三市一体、四市一家”格局中,九江市是江西、湖北、安徽三省的交汇点,它必须向江北(西)扩展,以便利用“三体航母”这个超级航母城市的资源,同时以便辐射安徽。这可能要求湖北借块地皮给它(现属黄冈地区管辖),按合作的方式建设九江市。如果按照这样的设想发展,100年后九江市有可能通过武穴市与“三体航母”直接相连。
“长中”地区这种的城市航母舰队是自发形成的,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促使它早日诞生。毫无疑问,一旦长中经济圈形成,那么“8+1”要实现的目标必将超量实现。
最后,这里不得不提及咸宁市。咸宁市是武汉的南大门,离武汉同样很近,但是在战略布局上个人觉得它与黄石更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由交通动脉决定。我国目前的交通大动脉主要是南北向,体现的是政治经济,而不是资源经济。毫无疑问资源战争即将在世界范围内打响,资源经济将是世界经济的主角。从资源经济角度看,我国需要的是东西向的交通动脉,这样将来会有两条东西向的交通动脉经过湖北,一条是“缅甸——云南——贵州——岳阳(长沙)——咸宁——黄石——九江——合肥——徐州——朝鲜半岛”,另一条是“缅甸——云南——贵州——宜昌——襄樊——河南——山西——内蒙——外蒙——俄罗斯——日本岛”。毫无疑问,资源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东西向交通建设必定是我国交通建设的重点,自然在中部地区的“常德——岳阳——咸宁——黄石——九江——合肥”交通建设也显得异常重要。如果“三市一体、四市一家”布局成功,那么这条交通动脉没有必要绕道武汉,而又能被武汉直接利用;那么这条交通动脉将有效将湖南西北部纳入长中经济圈。
[1] 据人人了解,黄州和鄂州曾经合并为鄂州市又被解散,主要在于很多人不能接受"黄州"的消失。经个人通盘考虑,认为取名"武黄市"比较好,原因是:一是鄂州本来就是叫武昌,武汉市的武昌是鄂州转让的,以"武"命名既有鄂州的名份,也继承了鄂州的悠久历史;二是为黄石留个出路,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黄州、鄂州、黄石三市合并成一个城市;三是确定"长中"经济圈统一色调是"武"字色。假如湖北和江西共同开发九江市,那么九江市就可以改名为"武九市",这样"长中"流入的"武"字色调便形成了——武汉市、武黄市、武穴市、武九市、芜湖市。芜与武同音,算作"长中"经济圈的"武"色调也好壮大声势。毫无疑问,这种命名方式将高度突出武汉市在"长中"经济圈中带头大哥的地位,对加强武汉市的凝聚力十分有利。
[2]这里打这个比喻,在于本人另一设想。本人在“治国n计”系列文章中提到一种国际战略布局,要求我国与周边国家在边界合建经济开发区,以实现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永久和睦,逐步建立亚洲的中国经济圈和一体化,这对于保证我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大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湖北与江西合建九江市必将是这种国际战略布局的试验田,——中央该掏钱了,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只掏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