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国人口报》1999年10月1日公布的中国计划生育效益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我国自1971年至1998年的28年间,共少生6.34亿人,其中因计划生育因素导致少生3.38亿人”的结论推测,我国少生4亿人口的具体时间应该在2005年年底,那么,到2008年年底我国的计划生育成果至少是少生了4.3亿人口。
少生4.3亿人口,是我国30多年来推行计划生育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果,不仅直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规模,还为抑制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繁衍基数,遏制我国未来长期内的人口增长势头赢得了强大而持久的循环效应。为保障我国的人口安全赢得了绝对的主动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了巨大的机遇。
一、少生4.3亿人口巨大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
我国30多年来推行计划生育少生4.3亿人口,对于缓解和减轻我国的人口压力,促进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积极意义,是显著而巨大的。如果这4.3亿人出生下来,那么到2008年年底,我国的人口规模就至少要突破17.6亿。
增加4.3亿人口规模,就是增加4.3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及其所构成的压力。第一,增加家庭与社会近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的抚养负担。第二,增加86亿平米的住房需求。第三,每年增加1.5亿吨的粮食需求。第四,增加4.3亿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需求。这些天文数字的巨大需求与沉重压力,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对于我国人均占有经济指标、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水平来说,这无疑会出现瀑布似的跌落。可见,如果这4.3亿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需求与压力成为现实,我国的人口安全形势就必然会由此而变得更加严峻,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间的矛盾也就必然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尖锐、更加复杂,成为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发展乱麻,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由此而陷入人口问题的泥潭而无力自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受到强烈的削弱,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就会受到严重的困扰,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就必然会由此而无法实施、无力保障。毋庸置疑,少生4.3亿人口,为我国长期以来所推行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最大、最关键的有利条件,为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复兴赢得了一次难得的关键性巨大战略机遇。
二、少生4.3亿人口遏制了巨大的循环繁衍效应
人口繁衍的循环效应,是指提高或降低生育水平,增加或减少人口繁衍基数,对于未来长期内人口繁衍势头的增强与削弱作用。人口出生后经过成长发育,又必然会成为新一代的繁衍群体,而且会永无止境地循环繁衍下去,产生长期的支配作用与主导影响。我国仅在1971年至2008年间推行计划生育的巨大成果,在未来长期内所体现的支配作用与深远影响,就在于打准、打活了循环效应这张远程调控牌。
这4.3亿人口一旦出生下来,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繁衍群体,发挥着强大而持久的人口循环繁衍效应,即使按总和生育率1.8推算,这4.3亿人口仅在未来两个世纪内就足以释放出增加17.1亿人口出生的循环繁衍效应(见表一):
表一:4.3亿人口繁衍基数在21、22世纪内繁衍人口的循环效应(单位:亿人)
年期 |
2006至2025年 |
2026至
2050年 |
2051至
2075年 |
2076至
2100年 |
2101至
2125年 |
2126至
2150年 |
2151至
2175年 |
2076至2200年 |
合计 |
期内出生人 口 |
2.95 |
3.14 |
2.69 |
2.30 |
1.97 |
1.68 |
1.44 |
0.92 |
17.1 |
备注 |
按照成年人口有效参与繁衍率95%、总和生育率1.8推算,下同 |
从表一的预测结果得知:这4.3亿人口一旦出生下来,必然会释放出巨大的循环效应,可在2006至2100年间净增人口出生11.08亿,年均1166.3万。在22世纪里净增人口出生6.01亿,年均601万。在21、22这两个世纪里的195中净增人口出生17.1亿,并使我国在这两个世纪内人口规模的总体发展态势发生巨大的变化(见表二)。
表二:4.3亿人口繁衍基数对我国21、22世纪人口规模的影响(单位:亿人)
项目
年期 |
消除4.3亿人口繁衍基数后我国21、22世纪的人口发展态势 |
增加4.3亿人口繁衍基数后我国21、22世纪的人口发展态势 |
人口规模净增数 |
期内出生 |
期末总人口 |
期内出生 |
期末总人口 |
2001年至2025年 |
4.69 |
14.76 |
8.95 |
22.81 |
8.05 |
2026年至2050年 |
4.01 |
14.72 |
7.45 |
24.88 |
10.16 |
2051年至2075年 |
3.42 |
13.47 |
6.36 |
23.18 |
9.71 |
2076年至2100年 |
2.93 |
12.36 |
5.45 |
21.02 |
8.66 |
2101年至2125年 |
2.50 |
11.05 |
4.65 |
19.14 |
8.09 |
2126年至2150年 |
2.14 |
9.84 |
3.98 |
16.89 |
7.05 |
2151年至2175年 |
1.83 |
8.84 |
3.41 |
14.40 |
5.56 |
2176年至2200年 |
1.56 |
7.88 |
2.60 |
13.03 |
5.15 |
合计 |
23.08 |
92.92 |
42.86 |
155.35 |
62.43 |
代期平均数 |
2.885 |
11.615 |
5.3575 |
19.419 |
7.804 |
表二的预测结果告诉我们,繁衍基数的大幅度增加,必然导致人口规模的急剧增长。4.3亿人口基数的循环繁衍效应,能够使我国未来人口规模的整体发展态势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人口规模的峰值会从15亿增加到25亿,净增10亿;人口规模的峰值年会由2045年推迟2065年左右,推迟25年。我国在21世纪的平均人口规模会从13.8亿提高到22.97亿,净增9.17亿;在22世纪的平均人口规模也会由9.4亿增加到15.87亿,净增6.47亿。这两个世纪内的平均人口规模会由11.615亿增加到19.419亿,净增7.804亿。我国进入适度人口规模(8亿)的时间也会由2100年拖延到2400年左右,推后200年。可见,这4.3亿人口的循环繁衍效应,足以让人不可思议、不寒而栗。
三、少生4.3亿人口为民族复兴赢得了巨大机遇
在我国这样的特殊国情下,增加或减少人口繁衍的基数,释放或遏制人口繁衍的循环效应,其实质就是削弱或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错失或赢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机遇。一旦这4.3亿人口繁衍基数的循环效应释放出来,这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来说,无疑是一场摧残性的灾难。我国30多年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4.3亿人口,消除了4.3亿人口基数的循环繁衍效应,对于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我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遇。
(一)保障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正处在粮食安全的临界线上,每年的粮食生产能力约为5亿吨,人均占有粮食在370公斤左右,粮食的自给能力在95%以上(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度在5%以下),国家的粮食储备在0.7亿吨左右,人均占有储备粮食在50公斤左右,国民对粮食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粮食安全临界线。
如果再增加4.3亿人口每年1.5亿吨的粮食需求,那么我国就会出现巨大的粮食缺口,即使是把0.7亿吨粮食储备全部填上,也还有0.8亿吨的缺口,再加上我国已经每年需要进口0.2亿吨粮食,我国则每年共需要进口粮食1亿吨,我国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度就会由此而提高到20%。更为严重的是粮食出口国每年的粮食出口能力在2亿吨左右(历史上还没有突破过2.2亿吨)。如果我国每年要进口1亿吨粮食,达到世界粮食贸易量的50%。那么,我国就会成为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并成为粮食出口国的要挟目标与制裁对象,粮食贸易就必然会演变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生死筹码。一方面世界粮食贸易价格会飙升,另一方面会出现有粮也不卖给中国的尴尬局面。4.3亿人口一旦出生下来,还会因为增加城乡住房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用地而更多地占用耕地,减少粮食产量,加剧粮食危机。可见,少生4.3亿人口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保障资源安全
虽然我国是个矿产资源大国,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矿产163种,有151种已探明储量,其中20余种储量居世界前列。但是,在13亿多人口分母效应的作用下,我国又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量十分底下的资源贫国。
1、缓解资源供需矛盾。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明显相对不足。到2010年,在45种战略矿产资源中,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一半,即煤炭、菱镁矿、钼、稀土、芒硝、钠盐等23种矿藏能够得到自给保证,而石油、天然气、铀、铁、铜、铝、金等17种矿藏需要大量进口;还有铬、钴、铂族、钾盐、金刚石等5种矿产则严重不足,需要完全依赖进口。
2、缓解农业资源紧缺状况。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足以证明我国农业资源的紧缺程度。我国的人均耕地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还有人均森林面积、草原面积都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而且我国国土的生态非常脆弱,仅高原、雪山、沙漠、戈壁、水土流失地、荒漠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可耕地比例低、可耕性质量差。
3、缓解淡水资源紧缺状况。我国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也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富雨区大都集中在长江以南,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尤为突出。占国土面积47%的西北部,降水量只占全国平均降雨量的7%,平均年降雨量在500MM左右,几乎到了生命禁区的临界线。我国降雨的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每年的六、七、八月份,雨季来临造成大区域的大水大涝,汛期过后又是严重干旱,我国每年的受旱耕地面积都在4亿亩之上。
少生4.3亿人口保障了我国资源安全的底线,如果这4.3亿人口出生下来,那我国的资源紧缺状况就会戏剧性地加剧,我国的资源安全就会由此而成为一个充满讽刺意义的贬义词,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也就难以实施,无从推行。
(三)保障环境安全
我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环保形势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大气严重污染,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超出环境承受力的40%,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二是淡水普遍污染,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三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四是土地荒漠化和沙灾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使大片土地丧失了农牧功能。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五是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我国的农业来说是极大损失。水土流失又加剧了江河湖泊的淤塞,加大旱涝灾情。六是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十分严重,屡禁不止,导致自然生物链断裂、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七是土壤受到持久性污染,随着化学农业的推进,特别是害虫、老鼠的天敌消失,人们不得不依靠大量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病虫鼠害,导致大量难以降解的持久性有机农药残留、侵蚀、污染土壤。八是自然灾害加剧,由于人的活动和需求远远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力,导致环境日益恶化,生态日趋脆弱,特别是没有植被涵养水源,江河湖泊淤塞储水功能弱,没有自然屏障抵御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已经脆弱到了一下雨就是大涝、一停雨又是大旱、一刮风就是沙尘暴的尴尬境地,直接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危害强度,工农业生产和人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从上述环境污染的诱因来看,无一例外地都跟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的过度索取超出大自然的承受极限有关。可见,少生4.3亿人口使我国避免了一场环境灾难。
(四)保障经济安全
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人们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手段的科学水平,即发展主体的素质;二是人们占有发展资源的水平,即发展的条件。然而,无论是发展主体的素质,还是发展的条件,都与人口数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这样的特殊人口国情下,控制人口数量已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007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32508.3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GDP总量543116.1亿美元的6.0%(2006年为5.5%)。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2460美元,在世界排名前移到104位。如果我国再加上4.3亿人口的分母效应,那么我国人均GDP的水平就会变得十分低下,由2460美元跌落到1847美元,下降24.92%。我国人均财政贡献量也会由3886.36元(2007年全国财政总收入是5.13万亿人民币)下降3011.36元,下降22.51%。如果再增加4.3亿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还会因为降低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发展成果水平和人口素质,从源头上制约我国的发展能力、发展质量,削弱我国的总体发展水平,并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少生4.3亿人口成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五)保障社会安全
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来看,在我国这样特殊的人口国情下,少生4.3亿人口的巨大成果无疑是推进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1、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食以业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然而,就业却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轻松事,而是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务的承载能力。当就业需求超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极限时,一个最显著的负面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失业群体,出现高失业率现象,这是任何国家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社会“震源”。我国目前的劳动人口有8.5亿,到2020年达到峰值,约9.5亿。按照目前全世界66亿人口、40.26亿劳动力的规模,平均每个劳动力创造13490.2美元GDP的实际数据来推算,创造我国2007年32508.3亿美元的GDP,只需要2.40981亿个劳动力,也就是说按照世界的平均生产力水平来推算,我国尚有5.59亿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就业;即使按我国的平均生产力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来推算,创造32508.3亿美元的GDP,也只需要4.81962亿个劳动力,还有3.18亿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就业,可见,我国的潜在失业现象非常普遍、十分严重,这也是我国人均GDP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在世界排名落后的根本原因。如果再加上4.3亿人口的就业需求,那么就业矛盾随时可能会成为引爆“震源”的导火索。
2、缓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进步。面对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人口问题、人口压力及其对社会发展进步所构成的严峻挑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少生4.3亿人口,就是从根本上减轻人口压力,为理顺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进步正本清源、优化环境、增强动力。一是理顺了社会关系。少生4.3亿人口,有利于理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间的关系,有利于理顺建设与吃饭、积累与消费、就学就业需求与经济社会资源,国内发展与国际竞争,改革、稳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重大而复杂的关系。二是增强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能力。少生4.3亿人口,一方面为我国发展经济赢得了战略机遇,增强了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能力,大幅度增加了群众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增强了公共财政取之于民惠之于民的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相继推行废除农业税、农机良种补贴、农村城市以次免去义务教育学杂费、城乡“低保”、拓展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村通公路补贴、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等一系列大宗的惠民政策,既直接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增强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又发挥了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强大作用。三是增强了社会发展的后劲。少生4.3亿人口,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能力,赢得了提高人口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发展行为的科学性与发展成果的科技含量,最大化地增强了综合国力,增强了社会发展的后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少生4.3亿人口的巨大成果,是效能最强大、效果最显著、效期最持久的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为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了一个力挽狂澜的战略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