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从美国财政赤字对美元的影响谈起
作者:宋鸣    发布:2008-10-15    阅读:2407次   
    最近,财经人士经常提到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认为美国政府可能会通过多发钞票来解决其赤字问题,从而导致美元的贬值。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担心,而且这种担心在国内的学术界和财经媒体界几乎是一种共识。
    这实际上是关系到货币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大问题。笔者曾对货币理论作过长时间的研究,并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货币非中性功能的论证与应用》。可以有力地证明,作为现行宏观经济学基础的货币理论存在重大的缺陷,这使其无法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如长期物价的上涨、经济结构问题的成因等),也常常使宏观调控面临难以协调的困境(如难以解决我国贸易顺差过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本人在学术专著《货币非中性功能的论证与应用》和论文《货币、国债与赤字》、《浅谈国债的功能与运用》中都有所阐述(前者可从网上检索,后者可见于《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学术争鸣栏)。
    以下姑且撇开复杂的理论问题,先简明扼要地回答“美国会不会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多发钞票进而导致美元贬值”这个具体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几个方面:
    首先,美国政府并没有直接发钞票的权力(美国财政部只有发行硬币的权力),其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途径是发行国债。这种制度安排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的普遍特征。所谓靠多发钞票弥补财政赤字的说法主要适合于中央银行体制不完善的国家,更准确地说是在财政部与中央银行合一的体制下(如古代的经济体和计划经济体)才会发生;
    其次,发钞票和发国债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影响都有重大的差别。除非美国的资金极度短缺而且提升利率也无法吸引外资流入(这种情况自美联储成立后从未出现过,近期也不大可能出现),否则即使美国政府有权力直接发钞票,其也必然不会使用此项权力。道理很简单,在资金相对富裕的情况下,发国债的筹资效率数倍于直接发行钞票。其倍数主要取决于货币乘数,因为钞票是基础货币,若货币乘数为6,则发1万亿美元的钞票与发6万亿美元国债对经济体的货币冲击是一样的(前提条件是不发生严重的挤出效应),换言之,发1万亿元钞票的空间可用于发6万亿国债(注:我国去年1.55万亿特别国债的发行中,农行在购入特别国债后随即转手央行的作法实际上等同于发钞票而不是发国债);
    第三,财政赤字和发行国债主要影响物价和利率,却不直接影响汇率。在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率不高的情况下,由于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通常会提升物价和利率,其往往是导致汇率走强而不是相反(注:此轮美元贬值是美联储强行推低利率造成的,情况不可比)。只有当财政赤字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财政赤字的扩大才会导致汇率的贬值。目前,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比中国等亚洲国家要低得多,其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远远低于日本、欧盟、中国等经济体,而且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明显进入了下滑通道,这种情况下美国财政赤字对美元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
    第四,迄今为止美元利率的提升总是吸引大量的国外资金流入美国,因而其发行国债所产生的财政挤出效应主要是由其他国家承担的,只要美元的货币地位没有动摇,其他国家就不能不面对这个现实;
    第五,财政赤字对汇率的负面影响是通过贸易逆差间接产生的,原理是财政赤字刺激消费,过度消费产生贸易逆差,而贸易逆差产生货币贬值压力。正因为如此,本人在反驳美元崩溃论时,提到美元危机论的核心论据是美国的贸易赤字而非财政赤字。
 
    综上,所谓“美国可能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多发钞票”实际上有很大的误解,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美国财政赤字对美元汇率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元不会继续贬值,也不是说美国的财政赤字值得欢迎。事实上,财政赤字是刺激美国过度消费,进而造成世界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
    说到这里自然地引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那么多经济学家认为财政赤字对经济的长期运行和货币的地位有害呢?
    探寻这个问题,就要从经济学和经济体特征的演变说起。我们知道,宏观经济学是从凯恩斯之后兴起的,在此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以下统称古典经济学)。事实上古典经济学中也有与宏观经济有关的理论,即货币中性论,但由于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和解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其统治地位被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所取代(古典经济学只是在微观经济领域保持着影响),而凯恩斯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非中性论基础上的。导致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实际上是经济体特征的变化。
    经济体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简言之,就是从短缺经济体向过剩经济体的变化。在人类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很小,经济总体是在短缺状态或短缺的边缘运行的,这是落后的生产技术导致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结果。自从蒸汽机发明引发工业革命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器大工业的劳动效率完全压倒了手工劳动。根据统计,1827年,英国一个棉纺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超过266个手工业纺工的劳动生产率(穆良平 编著:《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P46),1770~1820年间棉纺织业的机械化使总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200倍,欧洲原棉的消费量在1770年左右只有5000吨,在1820年左右上升到95000吨,到1870年左右升至860000吨。1770年欧洲可能只生产了20万吨生铁(其中5%是用焦碳生产的),世界总产量只有60万吨;1820年欧洲和世界的生铁产量分别达到100万吨(50%是用焦碳生产的)和140万吨。1870年欧洲生产了1050万吨生铁(95%用焦碳生产),美国生产了185万吨生铁,其他国家生产了2万吨生铁(彼得·马赛厄斯、悉尼·波拉德 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工业经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P94~95)。生产效率的持续跨越式提升使经济体由短缺经济逐步转向过剩经济。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短缺经济体以供应分析为导向,过剩经济体以需求分析为导向,这是不言而喻的。遗憾的是,在经济体特征逐渐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学继续在短缺经济的惯性思维下发展,而没有注意到经济体特征的重大变化,这就造成古典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在宏观经济领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前,基础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庞大需求吸收了大量新增产能,使产能过剩的问题尚不突出。当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问题日益凸显,终于在1930年代酿成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对这场危机,古典经济学既无法解释,也束手无策,甚至不愿承认现实。
    经济体特征的变化首先引起了货币功能的变化。在短缺经济体中,囤积炒卖物资是最有利可图的事情,因而发行的货币都会进入流通中,多发货币必然导致物价的抬高,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发行自然以稳健为好,满足流动性需求即可,大量超发货币必然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因而是有害的;相反,在过剩经济体中,人们尽量减少物资的积压,系统中存在过量的资金是一种常态,但过量资金不会直接形成物价压力,而只是形成资产价格的压力。所以,在过剩经济体中,货币超发不是引起通货膨胀,而是形成资产泡沫。
    货币功能的变化进而引起了财政赤字功能的变化。在短缺经济体中,财政赤字是政府掠夺财富的手段,发行国债会产生明显的财政挤出效应,两者都会伤害经济,加上历史上短缺经济体的货币发行皆由财政部主管,其更倾向于发行钞票而不是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赤字,这就必然造成货币的贬值。在过剩经济体中,财政赤字的重要作用是刺激需求,发行国债的重要作用是调节信用和调动金融资源为政府所用,只要系统中不存在资金短缺和生产要素短缺,财政赤字就能起到调节需求和创造财富的功能,因而其作用主要是正面的。关于这一点,只要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略作考察就会明白确实如此。
    所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的过程,是货币功能从中性向非中性转变的过程,也是财政赤字从负面作用向正面作用发展的过程(计划经济体除外,另注:由于体制的区别造成中美两国的经济约束条件有很大不同,财政赤字在中国的运用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由于未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而被抛弃,凯恩斯部分地认识到这些变化,但是论证上存在问题,这使得现行的宏观经济学仍然存在重大缺陷,这种缺陷很大程度表现在对财政赤字功能的认识不足上(参见《货币非中性功能的论证与应用》)。
 
   总结:
    1、所谓“通过发钞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说法符合历史经验,但却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误解;
    2、美国政府并没有直接发钞票的权力,也没有如此操作的动力和必要性。只要美国不发生恐慌性的资金出逃,美国政府不可能傻到采取这种作法;
    3、发行国债的效率远比发行钞票高,两者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有很大的区别。在现阶段,美国发行国债产生的财政挤出效应主要是由他国承担的;
    4、财政赤字直接影响利率而不是汇率,其对汇率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通过扩大贸易逆差间接产生的。总体而言,美国财政赤字对美元的影响实际上是正面的,这种情况近期并无改变的迹象;
    5、经济体特征的变化引起了货币功能的变化,而货币功能的变化引起了财政赤字功能的变化,后者主要是从负面功能向正面功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