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虽然政府的目标是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政策工具。长期大规模使用投资“推”动的办法,不仅无法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还会给经济带来非常坏的副作用。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丁伯根法则
由于一国面临着多个经济目标,这些政策目标本身并不内在一致,并且一国由多种政策工具可供选择,各种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可能大相径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丁伯根作了大量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其含义是:一国所需的有效政策工具的数目至少要和所想达到的独立的经济目标数目一样多,要达到一个具体的经济目标,至少需要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出推论,要达到N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至少需要使用N种独立的有效政策工具。这一原则被西方经济学家通俗地概括为“一石不能二鸟”。这个原则为政策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制定标准,一箭双雕、两全其美的政策是很难达到的,政府要实现几个独立的经济目标,就必须使用同等数量的政策工具。
二、乱用工具的副作用
丁伯根法则讲述的道理,也就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研究的系统能控性的原理。我们注意到,在丁伯根法则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各个经济目标是“独立的”、政策工具也是“独立的”。打个比方说,用筷子吃面条、用勺子喝汤,筷子和勺子是独立的,面条和汤也是独立的。但是,实际的经济系统中的大多数变量是相互有关联的,筷子可以蘸到汤,勺子也可以舀到面条。因此,政策制定者经常希望用一种工具能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虽然筷子和汤之间的关联是非常微弱的,但还是有一点关联。用筷子可以蘸着汤慢慢地滋润嘴巴,但要来回很多次。等到喝水的问题解决了的时候,大概要把胳膊给累坏了。这就是说,用筷子喝汤在理论上并不是不可能,但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太小,如果真要采取这个控制手段达到目的,可能会出现难以承受的副作用——把胳膊累坏。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大家熟知的“马用缰绳推车”。马用缰绳推车,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不经济:可能要很粗的绳子,可能要很多的马,可能马要用很大的力气,要花很多饲料养很肥壮的马。可能会把马累死,可能要花很多饲料,可能要投资很粗的绳子。于是,诸如此类荒谬的事情就出现了。乱用工具,一般会有两个不良后果:一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二是副作用太大,成本太高,系统无法承受。
二、投资“推”动需求的副作用
高层最近指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因此,如何迅速提振消费需求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这个方向是无疑正确的。但是,实际操作工具却实在不敢恭维——还是投资“推”动那一套。面对出口订单锐减、沿海外向型企业纷纷减产倒闭、国内消费不足的局面,最近有报道说中国准备再次祭起“积极财政政策”的大旗,首先是要投资2万亿甚至5万亿搞轨道交通。
我已经在很多文章中提到,由于我们的分配比例恶化,工资占产品成本的比例太小,尤其是这些资本密集型的项目,投资转化为工资的比例不足10%,2万亿的投资下去,真正能为老百姓带来的福利也就是2千亿。这就好比是拿筷子喝汤。
这种低效率的“推”动手段,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首先就是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资源配置无效率,导致市场失灵。前几年建了那么多的高速公路,如果再搞一批轨道交通,势必要让原来的高速公路报废。沿海外向型企业倒闭,以后出行人口减少,轨道交通没有那么大的迫切性。现在有钱人出门一般坐飞机,我们也向美国和欧洲定了大量的飞机。因此,轨道交通市场不大。
其次就是远水不解近渴的问题。这些投资是一个很长时间的计划,而老百姓每天都要面对生计问题,一天也不能等。
第三就是它的效率问题。它能给老百姓带来的实际利益实在是太少了,尽管花钱多,但效率低,无法最大限度的让老百姓尽快直接受益。如果真的要让老百姓从投资中受益,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这可能会把环境和资源全部糟蹋完——就如用筷子喝水会把胳膊累坏一样,用马推缰绳会把马累死一样。
这几年一直奉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导致国内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健康恶化,换来的一堆美元不断贬值、同时也无法花出去。现在转为投资推动,可能会造出一大堆消费者并不需要、或者并不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结果也是一样,资源配置错误、市场失灵。我看最后运力过剩,就如同陕西的芹菜、山东的苹果一样,只好烂在地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三、按人发钱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如果政府愿意出2万亿振兴经济,我建议把这些钱按人头平均发下去,大概每人每月发128元,一个人一年大约可以得到1500元,四口之家就是6000元。这对于广大穷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有了这笔钱,老百姓愿意如何花就如何花,厂家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市场不需要的产品或产业就让它淘汰,让市场发挥作用,要比政府整天挖空心思给老百姓“办大事”要好得多。
同样是2万亿,如果用于投资,最多可以带来2千亿的工资,平均摊到13亿人的头上,每人仅仅150元。与按人发钱相比,两者效率有天壤之别!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要让大家共同富裕。现在经济发展了,产能过剩了,把钱发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自己决定他们如何花,是效率最高的方案。在扩大消费需求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些人认为发钱给大家会导致没人干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一个月发一百多元钱,绝不至于让人不干活。与之相反,发了钱、需求扩大以后,找工作容易了,干活的人只会增加。
有些人还担心通货膨胀,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我们核定的发钱数量是根据我们已有的生产力来决定的。这么多年来,美国和世界其它各地一直在用印出来的钞票购买我们生产的廉价商品,中国也一直坦然面对。现在这种外来的购买力减少了,我们正好把它换成内部购买力,这绝对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目前,不仅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等),也开始对按人发钱逐渐重视起来。2008年6月,在爱尔兰召开了第12届全球按人发钱大会,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与发展——按人发钱是一个选择”。第13届全球按人发钱大会定于2010在巴西召开。目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蒙、米德、佛里德曼、哈耶克、索罗等5位经济学家完全支持按人发钱。比利斯经济学家范帕瑞斯宣称:“按人发钱是21世纪一个简单而有力的思想”。按人发钱是宏观调控的第4杠杆,是非常有效的政策工具,是新时代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