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减速的势头,现已经进入了加速回落阶段。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已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1]。随着危机的扩大和加深,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歇业、减产、裁员者不计其数,大量工人失业,从10月份开始,百万农民工被迫提早返回乡村。资料显示,仅重庆市返乡农民工就有300万[13]。全国工商联在最近的调研前景发现,全国目前拥有2亿多的农民工,其中流动农民工大约有1亿人,这些人所就业的服装、玩具等制造领域大约有30%左右的企业已经破产,还有一些处在停产和半停产状态[3]。
毫无疑问,中国正面临着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它已经导致数以十万计的企业倒闭和数以百万计的人失业,但这仅仅是开始,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形势将更加严峻,倒闭的企业和失业的人数还会急速攀升。据估算,如果经济在明年6月份前无法复苏,新增失业农民工人将超过2000万人[2]。
对于这场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迅速有力的行动。继1000亿的紧急支出后,中央又推出了规模达4万亿的救市计划,而各地政府报上来的项目已经超过了20万亿。相比1998年的积极财政,这一次救市在力度、协调性和部署的科学性上都有很大的改进。
然而,在要不要救企业的问题上,地方官员的表现却远不如争取投资积极,有官员认为,关闭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这些落后企业不必救,它们的倒闭无可厚非。迄今为止,倒闭的多是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在政府的救市安排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国家发改委官员11月27日公布的4万亿救市盘子中,近3/4用于基础设施项目,仅1600亿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在全国各地众多的上报项目中,尚没有一个完全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项目获批[3]。
笔者认为,漠视民营企业困境乃至见死不救在今天的形势下是危险、失策的,其未必能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却可能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而如果采取恰当措施去拯救企业,则不仅有助于拯救经济和防御金融攻击,还可以更有效地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优化,建立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经济制度,以下对此略作阐述。
一、企业大量倒闭的后果
少量企业倒闭或许问题不大,但大量企业短期内集中倒闭却是严重的问题。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最有效率、最有活力的部分,是近年来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民族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如果任由民营企业在此轮经济风潮中大量倒闭,可能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
1、导致大规模的失业
自1996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所提供的就业量逐年下降,新增就业岗位主要靠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创造。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占到GDP的65%和全国非农就业的80%的左右[5],是民族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
目前,我国1亿流动农民工就业的领域主要是外向型产业和周期性产业,如服装、玩具、建筑、加工制造等,这些领域在本轮经济风潮中所受的冲击最大,30%的企业倒闭就会造成约3000万人失业,按农民工人均1000元的月薪计算,这意味着中国农民一年减少3600亿元的收入,远远超过国务院计划2009年提高
农产品收购价格所增加的农民收入(约500亿元[3])。
中国的就业压力本来就大。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处于持续下降状态,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十一五”期间,城镇每年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而经济增长提供的新增就业约为1200万人。2007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11][12]。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明年预计突破600万人[6]。从这些情况看,即使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不放缓,就业压力也将达到历史性高峰。
大量农民工失业必然使农村消费市场迅速萎缩,进而会导致全国消费需求的萎缩,由此可能引发后续波次的企业倒闭潮。目前,我国城市的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是求职人数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许多企业开始裁员,校园招聘的规模也明显缩水。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同一主题的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6],今年的招聘单位数和岗位数分别“缩水”22%和40%。明年春节过后,大量农民工会重返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城市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
2、招致严重金融攻击
民营企业是我国民族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也是国际炒家卖空人民币的最大顾忌。因为只要中国拥有强大的民族产业,人民币贬值就会对世界各国的产业造成无法承受的冲击,由此产生的巨额外贸顺差必然挫败卖空人民币的企图。
有测算表明,我国经济体内的热钱可能接近外汇储备的规模[9],加上多年积聚的规模庞大的腐败资本,这意味着一旦热钱展开大规模的金融攻击,现有的外汇储备可能不足以阻止人民币的大幅贬值,这种情况下真正能阻止人民币失控性贬值的是我国民族产业的出口能力。由此看来,防御金融攻击的核心基础尚不是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而是民族产业的出口能力,这种能力目前主要掌握在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手中。
所以,如果中国政府漠视企业的倒闭而未能采取有效和有力的拯救行动,致使民族经济和民营企业遭受空前打击而大量倒闭或被外资收购,那么国际炒家就会毫无顾忌、毫不忧郁地发起金融攻击的最后一击——卖空人民币资产。
与1998年不同的是,我国的经济已经高度开放,外贸依存度极高,石油、铁矿石、大豆等资源和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同时经济体内积聚了大量的热钱;这些年又持续以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加之对政府投资和公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这一方面造成了产能的过剩,另一方面形成了庞大的腐败资本,并使银行流动性过度衰竭,诸多因素累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虽然外资的流入暂时弥补了银行流动性的不足,但流入的外资很大比重是热钱。一旦这些热钱集中撤离,国际炒家又大量卖空人民币资产(如借入人民币换购外汇),同时引发国内腐败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恐慌性出逃,此时防卫不当便可能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使人民币大幅贬值、银根骤然紧缩,大量企业倒闭。在我国资源和农产品都大量依赖进口的情况下,人民币大幅贬值可能引发严重的滞涨,甚至可能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3、恶化社会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投资者有13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这些人有资本,会经营,懂管理[5],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既缺乏金融支持,也缺乏政府照应,在外资和国资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近年来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国内土地价格飙升、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加速升值,以及宏观调控的挤压,众多的民营企业陷入了困境乃至绝境。
由于政策和金融支持的偏向性,在一场经济危机之后,活下来的可能不是那些真正有效率的民营企业,而是那些无效率但是有权势的国有企业,以及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所以,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可能在此次危机之后进一步恶化,使官僚资本化和拉美化倾向加重。
4、无益于产业的升级
用企业倒闭的方法推动产业升级的作法残酷而又代价昂贵,却未必能够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反而可能对民族产业和经济效率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首先,经济危机优先淘汰的是缺资金的企业,而不是缺效率的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外资企业并不是处于公平竞争的环境,国有企业有金融、政府的偏向性支持,外资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民营企业只能靠效率优势艰难生存,其资金实力相对弱小。
其次,我国技术落后和产业低端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度缺陷;二是市场不规范(与治理结构的缺陷有关);三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资金。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外界施压所能够解决的。经济危机可能使一些低效的企业倒闭,但如果体制问题不解决,经济好转后大量的低效企业又会出现,我国过去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单纯的逼压对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是有限的,运用“疏导”之法、治本之道或许更有效。
第三,资金缺口是制约许多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釜底抽薪可能反而不利于产业升级。例如,在水源奇缺、苦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曾经流淌着一条被称为“救命水”的清水河,这条河流却被当地马铃薯加工企业排放的污水变成了“臭水河”。而如果对这些马铃薯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欧洲最先进的全旋流生产工艺,则可以大大减轻环境污染,同时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有一家企业投入300多万元进行全旋流工艺改造后,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了三倍多,每吨淀粉的耗水量仅为最初改造时的1/3,淀粉提取率也从10吨马铃薯加工一吨淀粉提高到7吨马铃薯加工一吨淀粉,排污量更是大幅减少。尽管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如此明显,却很少企业尝试,主要原因就是缺钱[7]。
所以,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仅仅施加压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提供推力和拉力,如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利益的诱导等。
综上所述,放任企业大量倒闭在中国今天的形势下是危险、失策的,其未必能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却可能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二、企业拯救带来的机遇
到2006年,我国95%的乡镇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其中绝大部分(168万家乡镇企业中的139万家,占比82.74%)转为个体私营企业[8]。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面在2005年已经达到85%,其中许多企业是以整体出售的方式改制的。在这些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改制中,相当普遍地出现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使我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加重,经济特征呈现官僚资本化和拉美化倾向,制约了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中,各种非现金资产的价格都会严重下跌,这正是对上述改革作矫正性调整的时机,如果措施得当,则不仅有望化解金融风险,还可化危机为机遇,达到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结构的目的。
一种可能的调整思路是:国家回购一部分私人股权,再实施技术改造和员工持股等股权改造。这种调整思路一方面可以救企业;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外资的抄底和恶意收购,达到防御金融攻击的目的;同时可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事实证明,有员工持股的企业比纯粹的私人企业更有效率,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取利益,争取自由、民主、人权和福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让尽可能多的国民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从1995年到2007年,我国调整通胀后的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5.7倍,而同期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累积增长是1.6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累积增长是1.2倍[14]。这种国民收入过度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制度不仅效率低、易生腐败,而且威胁了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安全和不可持续的。
那么,如何让更多国民参与财富的分享呢?从世界范围看,欧洲大陆国家是靠高税收和强大的公平性转移支付来调节收分配,但这种作法对经济效率会造成一定的损害,时间长了可能产生滞涨;美国一方面靠大众持股(包括公众持股和员工持股)来扩大利润的分享面,另一方面以税收和公平性转移支付来调节收入,即与欧洲模式侧重于通过二次分配来体现社会公平不同,美国在二次分配之外还试图在一次分配中体现公平。日本1955年自由党与民主党两大党派合并成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后,形成了所谓的1955年体制,自民党一方面推行经济高速增长政策,另一方面注重财富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社会积聚起来的财富,不再只由少数资本家阶级、权力支配阶级独占,而是让更多的国民来参与进行平均分配,从而构筑一个中流人群占大多数的社会。从1958-1973年短短的15年间,日本从一个等级悬殊的社会转变为贫富差距不甚明显的中流社会,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国民认为自己属于中流阶层,1973年中产阶级的比例达到了61.3%[10]。考虑到中国的体制现状,笔者认为能够在较短时期内显著改善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办法是推行“大众持股”。
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公有制+计划经济”对大国是行不通的,“公有制+市场经济”会走向官僚资本主义,而“大众持股+市场经济”才是合理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大众持股和市场经济犹如社会主义经济的左右轮,右轮推动经济增长,左轮推动财富分享,两轮相辅相成走向共同富裕。对于农业而言,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大众持股的有效形式就是农村土地的私有化。而对于工商企业,大众持股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上市(公众持股)和员工持股两种形式。一般说来,能够上市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但员工持股却可以相当普遍地实现。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可以将现有的国有股向企业员工和公众减持,另一方面可以收购陷入困境的私人企业的部分股权重新分配,企业则用出售股权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品牌保护等,如此既拯救了经济危机,又推动了产业升级,同时改善了企业治理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可谓是一石三鸟。现在中国仍然有大约119000家国有企业,其账面价值大约有4万亿美元,中国国有土地的价值超过了7万亿美元[14]。财政部企业财务快报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62万亿元,上缴税金1.57万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万亿元,实现利润1.1万亿元;地方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万亿元,实现利润0.5万亿元,国有企业销售利润率为9%,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净资产利润率为14%[15]。须知,1.62万亿元的国有企业利润已经超过了2003年的全国工资总额(14743.5亿元),这意味着仅仅通过现有国有股的大众化,就足以使我国的国民经常性收入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这无疑可以大大刺激国内的消费。
一个可能的问题是,在经济如此低迷的情况下,国有股的大众化减持会不会产生类似于股市“大小非”的冲击。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应该说,眼下的确不是国有企业上市和国有股“大小非”流通的时机,但推行员工持股并无问题。事实上,在经济低迷时,国家收购私人股权来救企业符合国际惯例,而且此时股权收购的成本低,成交率高,正是低成本推行员工持股的良机。如果方案设计得当(如采用下文的类似杠杆收购的企业拯救制度时),这种操作不会对资本市场造成负面冲击,还可以有力地提振经济,达到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双赢的目的。
近几年,由于人民币快速升值、银根的过度抽紧、对民间金融的过度抑制、对民间投资的排挤,以及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歧视,我国的民营企业日益陷入绝境,此次经济风潮成为压倒众多民营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许多企业为获取资金维持生存已经不讲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收购企业股权成本低且容易成交,无疑是通过实施企业拯救工程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社会治理结构的难得机遇。
三、企业拯救的制度设计
在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中,可能有大量的企业突然倒闭;而在经济繁荣时,也常会有企业倒闭破产。一个企业倒闭之后,会有一系列的麻烦事,如清产核资、追索债务、安顿失业工人等等。那些运行多年的企业倒闭后,还会损失许多无形资产,包括多年培育的品牌、技术队伍、营销网络、客户群体、知识产权、拳头产品等等,同时使税收减少、地方经济下滑。所以,对于企业的倒闭,尤其是经营多年的老企业的倒闭,政府决不可漠然视之。
企业的倒闭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企业家个人的原因、企业的原因(如经营管理不善)、产业的原因(失去发展前景)、宏观调控的原因(如央行紧缩银根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等等,地方政府应摸清情况,再考虑是否采取拯救措施。笔者认为,政府的援救可作为企业破产前的一个选择性救济,其运作程序可分为受理、审查、援救、改造、退出五个环节,初步设想如下:
1、以企业申请为受理原则
任何企业都可以向政府提出援救申请,政府主管部门原则上都必须受理。有人或许会问,那些名牌企业、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和百年老字号自然应该受理,但是对高污染、高耗能、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也应受理吗?
要知道,象海尔这样赫赫有名的大企业,当初也只是一个濒临破产的车间小厂而已。事实上,任何小而落后的企业都可能是现代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摇篮,决不可盲目轻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技术水平低的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后可能变身为金凤凰。所以,即便是高污染、高耗能、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排斥态度,而应该具体调查后作出判断,如果有改造工艺和提升技术水平的愿望和可能,只是苦于没有资金,此时设法改造可能比直接关闭更为合理。
当然,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有如下情形之一的企业优先拯救:
1)老企业;
2)品牌企业;
3)规范纳税的企业;
4)员工数量多的企业;
5)产品销路好的企业;
6)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7)技术先进的企业;
8)节能环保的企业。
2、投资银行和专家的审查
企业在提出拯救申请时,需要附上一份报告,阐述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和问题,企业产品的销路和市场占有情况、解困的办法和思路,以及企业的盈利、资产和负债情况等。政府有关部门在收到申请和报告后,可组织专家和投资银行进行调查,并向当地的行业协会了解核实情况。
3、以股权收购为援救方式
投资银行和专家组完成调查后,各自独立地提交调查报告和意见书,给出是否施救的意见并提出拯救方案。
对于企业的援救申请,只要查明不是恶意的诈骗,原则上政府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援救。具体拯救方案可能涉及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和个案处理。在需要政府动用财政资金拯救某个企业的情况下,该企业应出让一定的股权作为对价,这意味着该企业将被部分或全部国有化。股权出让定价根据投资银行评估、双方谈判和参考市场价格确定。
在遭遇经济危机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有大量的企业倒闭和申请援救,为了加快处理的进程,政府可拨出专款或专门预算用于企业的拯救。为了减少寻租和暗箱操作,所有相关的信息和资料都必须在网上公开,接受公众的质询。对于影响面广、争议较多、动用财政资金量大的拯救个案,政府部门还需要在人大举行公开的听证会。
4、实施股权和技术的改造
政府拯救企业所注入的资金,除部分用作营运资金外,主要是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开发研究。对于那些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必须通过技术改造达到减污、节能、降耗的目的。
政府拯救企业所收购的股权,原则上不长期持有,而是用于实施股权改造。比如,一部分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转让给该企业的员工;一部分转让给技术服务和咨询机构;一部分转让给当地的行业协会。通常情况下,国有股权的绝大部分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转让出去,约5%-10%转让给技术服务和咨询机构,5%-10%转让给当地的行业协会。这种股权改造后,企业与员工、技术服务和咨询机构、当地协会之间就实现了利益捆绑,有利于增强活力,并使技术服务和咨询机构更热心地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使行业协会更热心地为企业产品拓展销路。当然,在股权改造过程中,与治理结构有关的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我国沿海省份民营企业集中的地方,已经形成了众多的产业群。根据意大利等国的产业群发展经验,成立产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我国许多地方的产业群也陆续建起了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的机构。比如,珠江三角洲的大部分专业镇都建立起了创新中心,但这些创新中心多是政府的附属机构,运行上与企业是两张皮,所研究的课题往往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通过向这些服务机构转让企业股权,将有助于解决与企业两张皮的问题,同时也为财政的退出和机构的独立埋下了伏笔。
5、担保贷款和政府的退出
股权改造的过程也是政府逐步退出的过程。在整个拯救过程中,政府未必会真正动用财政资金,而可能只是为企业拉来担保贷款。这种担保贷款实际上是政府提供连带责任担保的股权质押贷款。而企业员工购买股权的出资也未必要求全部是现金,应允许以该股权的分红逐年偿付,该作法与杠杆收购颇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只要方法得当,政府的拯救工作并不需要花大量的钱,只需动用少量的财政资金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企业拯救中,如下原则需要特别强调:
1)不申请不受理原则,即政府不得强制实施股权收购,更不得刻意加重企业困境以促成这种收购;
2)股权的收购与股权的退出是同步安排的,即原则上国家不持有股份。在国家不得不暂时持股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也仅限于派出独立董事。董事会的建立和改组严格遵循《公司法》的规定;
3)在任何情况下国家不控股,也不向被收购企业输出国有企业制度模式,即不改变民营企业的性质;
4)允许原企业主以杠杆收购的方式维持其控股地位;
5)员工持股后可以建立职工代表大会,但权限的行使不超出员工持股的总份额和相关法规(如工会法、劳工保障法规等)的授权。
以上只是个人的初步构想。从中可以看出, 政府对企业采取合理的拯救是一种多赢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治理结构的改善,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企业拯救可以作为一种常设的制度,也可作为经济拯救方案的一部分,运用得当的话对调整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将大有裨益。
根据媒体报道,2008年11月份的外贸单月出口可能出现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17],而12月份的第一周人民币对美元都在贬值,且连续数次跌停[4]。这些都是危险的信号。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实施大规模的企业拯救工程,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和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
总结:
1、放任企业倒闭在中国今天的形势下是危险、失策的,其未必能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却可能造成大规模失业、招致金融攻击和恶化社会经济结构;
2、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最为有效率、最有活力的部分,是近年来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民族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防御金融攻击的核心基础不是庞大的外汇储备,而是我国民族产业的出口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掌握在民营企业手中;
3、如果漠视企业的倒闭而未能采取有效和有力的拯救行动,致使民营经济遭受空前的打击而大量倒闭,国际炒家就会毫无顾忌、毫不忧郁地发起金融攻击的最后一击——卖空人民币资产,届时的局面可能完全失控;
4、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中,各种非现金资产的价格都会严重下跌,此时正是通过企业拯救行动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的良机。在经济低迷时,收购私人股权现实易行,如果方案设计得当,这种操作不会对资本市场造成负面冲击,还可以有力地提振经济,达到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双赢的目的;
5、科学的企业拯救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减少企业破产的概率和冲击;二是有利于治理机构的改善和产业的升级;三是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四是防御恶意收购和金融攻击;五是抑制经济衰退,提振消费需求;
6、“公有制+计划经济”对大国是行不通的,“公有制+市场经济”会走向官僚资本主义,而“大众持股+市场经济”才是合理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通过国家收购困境企业的私人股权,再以员工持股等方式实现“大众持股”,就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经济体制;
7、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仅仅施加压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提供推力和拉力,如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利益的诱导等。对于有意改造工艺和提升技术的企业,即便是高污染、高耗能、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也不能盲目拒绝其援救请求;
8、企业拯救应以股权收购为主要方式,只要方法得当,政府的拯救工作并不需要花大量的钱,而只需动用少量的财政资金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股权的收购与政府的退出应该同步安排,原则上国家不持有股份,不输出国有企业制度模式,也不谋求控股;
9、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实施大规模的企业拯救工程,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和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
10、企业拯救可以作为一种常设的制度,也可以作为经济拯救方案内容,但是其本身不足以在短期内拯救经济,而主要是为经济拯救方案提供支持。
参考资料:
[1] 张向东、魏黎明:“企业倒闭潮拉响失业警报,两部委火线起草救助报告”,《经济观察报》2008年11月10日第01-02版;
[3] 张向东:“民企缺位投资效率恐有折扣,工商联酝酿提交三条建议”,《
经济观察报》2008年12月1日第04版;;
[4] 刘兆琼、程志云:“人民币贬值事件”,《经济观察报》2008年12月8日第01、05版
[5] 李明三:“民营经济三十之惑:四大利空重压二次创业”,《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5月21日第12版
[6] 新华网:“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解决就业难需全社会努力”,2008年11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8-11/12/content_10344297.htm
[7] 王莉、武勇、毛海峰:“致富‘金豆豆’污染生态‘救命水’”,中国食品产业网,2006年12月3日,http://www.foodqs.com/news/gnspzs01/200612384456.htm
[9] 张庭宾:《反热钱战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10] [日] 三浦展:《下流社会》P6-7,陆买实、戴铮 译,文汇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2] 蔡慎坤:“谁知道中国真实的失业率?”,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8-9-4,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3970
[13]搏客Candy:“2009年的就业压力”,2008-11-11,
http://hi.baidu.com /%BA%F2%C4%F1candy/blog/item/3d99783b9a79d2ed15cecbb2.html
[14] 陈志武:“建设一个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钢铁和混凝土”(原题:中国的建设狂热),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8-12-1,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8747
[15]《东方信邦》1768-3,“07年国企利润1.62万亿增31.6%”,2008年1月25日
[17] 宋菁:“外贸单月出口或现7年首次负增长”,《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8日第01、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