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8年长安讲坛
如何实现在控制通货膨胀同时经济稳定增长
演讲者:陈东琪    时间:2008-05-28    阅读:51783次   
    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国内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门户网站新浪的“长安讲坛”的演讲。今天我的演讲是来讨论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在控制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我想跟大家讲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看一看我们的通货膨胀的当前的情况。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近30年实现了高速增长,平均每一年的增长速度是9.9%。而最近这一轮的经济增长在入世以后出现了比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趋势。从2002年到2007年这几年当中,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平均是在10.6%,有几年连续是在10%以上。这在我们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是发展平均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稳定性也比较好的几年,基本上可以说这几年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线性型的,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变化,只是不断繁荣而上的。
    当然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它每一次的复苏繁荣不是无止境的,总会发生调整、紧缩的变化。所以,下一轮的趋势会怎么样,特别是在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跟以前的惯性不一样的变化当中,我们还会面临什么样新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在研究宏观调控、研究宏观经济形势的市场人士和学者们甚至包括老百姓都很关心的问题。我想眼下最重要的是物价问题,老百姓非常关心。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就可以定义为通货膨胀。当然从我们的政策文件到政策导向一直提的是价格的结构性上涨,防止这种结构性上涨向通货膨胀转化,到目前为止还处在转化过程当中,当然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现在已经是明显的通货膨胀、全面的通货膨胀了,因为按照经济学的定义,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就已经是通货膨胀,这说明我们在实际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操作层面和学者的研究层面,是有一点点差异的,但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衡量的关键指标还是CPI,实际上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现在老百姓,包括出租车司机,尤其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CPI是什么。以前我们讲GDP,现在老百姓知道CPI是什么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无论是从国际上的共同口径,还是我们国内统计的角度来看,这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变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给大家画一个图形,我们现在CPI,如果说从去年的二季度开始,二季度现在画一个标尺,(图)比如这里是2,这里是4,这里是6,这里是8。在2007年2季度,现在是2008年4月份。在2007年2季度以前,CPI的上涨率还是在3%以下,从2季度开始就开始往上攀升,然后往上移动,特别是从第三季度开始,就已经突破6了。今年1到4月份有3个月超过8%,其中2月份是8.7%,3月份是8.3%,4月份是8.5%,1月份是7.8%,整个一季度是超过8%。所以,现在CPI在加速往上涨。特别是今年的2、3、4月份,原来第三月份比二月份是稍微有一点回落,但是四月份就往上走。这是CPI。
    但是我们的物价变化除了CPI还有一个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厂的价格,实际上是从生产者角度看的,也是出现了一个往上爬行的走势,到4月份也超过8%了,连续几个月超过8%了。还有一个指标是RPI(零售价格指数),从流通领域来看的,大的零售商销售商品的时候有一个定价,这个指标也是快地往上走,但是它稍微低一些,也接近8%。
    现在我们得出一个基本形势的判断,对物价的总体判断,CPI、PPI、RPI,出现一个同步往上。所以,第一个特点,三大指标是同步往上走。另外,上升的速率,无论是CPI还是PPI,还是RPI,速率是很快的,上升很陡,上得很快。同时我们看到PPI和CPI之间互动,也节是我们在去年的二季度以前,CPI往上走,但是PPI还没上去,现在CPI、PPI、RPI互动非常明显。特别是PPI对CPI的传导比较明显。
    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从这个图形上大致得出一个判断,现在的物价,无论是从流通领域看,还是从生产领域看,还是从总体角度看,都是比较高的。物价的上涨情况历史怎么样?我们大概比较了最近30年,前面有三次比较明显的,比如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的CPI是在两位数以下,最高年率只有9%点几,这是在1985年前后。第二次是1987年、1988年,包括1989年的上半期,这次突破了两位数,CPI的上涨水平15%左右。第三次是在90年代的中期,1993年、1994年、1995年,那时的CPI有的年份超过20%。去年年率是4.8%,今年的年率怎么样?取决于我们对物价调控宏观政策的效果。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如果下半年,剩下的几个季度、几个月不能控制,年率会比较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单纯看到今年4月份为止,看到今年一季度为止,它的年率估计会比前三次要低,特别是比1988、1989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幅度要低一些,但是和1985年前后那一次的年率9%左右有一点接近。
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现在虽然还不算高通货膨胀,还没有出现两位数,月度也没有两位数,年度也没有两位数,但是从趋势上讲是有比较大的压力。虽然还比后两次的两位数低,甚至比第一次还低一些,但是它的趋势是比较大的压力。这是判断的基本情况。
 
 
    第二,物价上涨水平到底后面会怎么走?这也是宏观经济研究的人员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者们最关心的,到底下一步趋势会往哪里走,这样我们就要分析产生本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可能是说是需求的原因,那就是由于我们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进出口的需求,进口是扣除出口以后剩余总部分的出口需求,而且需求是认为货币投放量过大,信贷投放比较多,才导致由需求引起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第三,成本推动。因为这一次通货膨胀和以前不一样,我们现在不是处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整体从中长期来讲存在着需求不足,目前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包括上游产品原材料的涨价,比如钢材涨价,钢材涨价是由于铁矿石涨价,能源资源涨价,比如现在石油价格,本轮周期石油价格上涨开始的时候只有20美元,现在到5月份上涨已经超过136,上涨幅度非常大。而我们由于能源、消费增长非常快,而国内能源供给的增长速度受到一定的制约,这样的话就使我们能源进口的部分比较多了,这样我们的能源进口占我们整个能源消费里面占的比重有所增加。这样由于我们进口多,而国际的油价提高很快,因此对我们国内成本的提高,成本带来价格的提高,有影响。
    第四,是由于外部性。就是我们现在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力度比以前大,所以企业支付的成本会增加。节能降耗,生产过程当中,两年以前没有什么要求,或者要求得没有像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而且科学发展观在“十一五”规划非常明确以后,对节能降耗提出了制约性指标、约束性的指标,因此各个地方、各个企业要求在节能降耗上的压力已经很大,所以就增加支出了。
    第五,不动产价格上涨。这些企业可能自己的办公楼、厂房要买,要以更高的价格支付,或者不买去租,要出更高的租金,这样使它的固定成本是增加了。
    第六,工资。最近几年的工资,特别是最近一两年以来,企业员工的工资增加现在加快,尤其是在新的《劳动法》提出以后,对企业的约束增加了。
    第七,运输成本。因为你各方面的价格都在上涨,人工成本上涨,油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搞运输的,产品从甲地运到乙地,从西边运到东边,从南边运到北边,或者是从北边运大南边,这样使我们的运输成本增高。
    这样几个加起来就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是学者在概括通货膨胀产生原因的时候,这是“成本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第三,输入型。这种观念认为由国际上这一轮能源价格资源的上涨,石油、矿石、粮食等等价格上涨,而我们的国际化程度提高,我们的贸易依存度提高,特别是我们能源资源的贸易依存度提高,因此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我们的输入是增加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对中国影响很大,而且这个输入型不金银通过商品形态,通过货币、资源形态,因为美元贬值,而美元贬值,全世界以美元计价商品的价格就往上走,这样的话,当全球货币体系当中出现美元兑非美元,美元兑人民币贬值的条件下,哪怕同一个价值量的实物形态的商品,也会涨价,因为美元贬值了,所以用美元定价的商品价格就上来了,这样对国际商品的价格是传递的。
    第四,有的是从结构性来找原因。因为中国CPI的构成,其中很大一块是食品,包括粮食、肉,包括其它用于食品里面重要的开支,而开支占城乡居民家庭开支的比重就较大。所以,当粮食、食品、肉价格上涨很快,就会使CPI上涨很快。而粮食这一轮上涨不仅是粮食供给关系问题,这一次国内粮食供应情况,基本我们的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丰收,这是我们30年来粮食产量、粮食供给保持持续增长的时间最长的一次,连续四年,我们现在达到5亿多吨,最高的时候当然是5.1亿吨以上,但是我们是连续四年连续产量是丰收的,这是基本面,所以我们的粮食库存也是非常好的。所以,粮价上涨单纯用国内的粮食供给是很难解释的。所以,有的同志认为现在粮价上涨主要是国际粮价上涨最后造成对国内粮价推动作用。当然前一轮粮食价格上涨有国内的原因,猪肉紧张,突然大量的猪死亡之后,会增加猪的养殖,饲料是增加的,所以粮价增加。从结构性角度理解这一轮CPI上涨的原因,大概有这四类。
    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要对这一轮CPI的上涨做一个比较全面、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这四个原因都是存在的。第一个是成本,确实成本是增加的,刚才我讲的七个成本都是增加的。第二,输入性,确实我们跟入世以前相比,我们这一轮加快全球化,我们集体参与全球化之前情况是不一样的。中国现在参与到国际经济、国际市场的这样的度是提高的。所以,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肯定会向国内传导。至于需求方面也有,比如我们这几年的投资一直报纸着24%、25%的增长速度,有的季度、年份是超过26%、27%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一直是比较旺盛的,当然不是过旺,不是一直过旺,是有的年份,比如我们去年、七年,讲三过,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意味着我们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这一轮是比较快的。现在情况怎么样,我们要做具体研究,投资需求很大,三年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不超过21%,20.5%、20.6%的样子,我们这几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24%、25%,有的年份是26%、27%。当然我们的储蓄非常大,储蓄率提高非常快的情况下比,我们投资本身供给的基本面是好的,但是再一个短时间内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说明我们投资需求是很旺盛的,投资需求的扩张、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消费需求。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在2004年以前,“非典”时期,社会消费零受总额增长年度只有6%,有的年份是3%、4%。现在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去年是16.4%,前年是13%点几,再往前是12%、13%的增长,去年开始是加速3个百分点左右。今年1到4月份,一季度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是20.6%,4月份超过22%,3月份是21.5%。也就是1到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民意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当然我们从一个中长期角度讲,投资率比较高,消费率比较低,但是从一个短期平衡角度来讲,我们现在的消费需求从民意角度来讲是非常旺盛的,我这里一直在讲民意,就是我们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从价格来看增长速度是很快的,但是要看实际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以后,当然它的实际需求,去年的年终到现在大概是维持在13%左右。比如4月份CPI上涨是8.5%,民意增长是22.5%,做一个简单的算法,扣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价格因素,不仅仅只看CPI,但是我们通过这个可以大致算出来,各位网民、各位朋友大家可以算,22.5%扣除物价大概就是13%左右,12%点几。也就是我们现在即使扣除物价以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也是不低的,13%点几。这是从消费需求来讲,现在实际城乡居民的消费品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
    第三,从需求看我们的出口,进出口贸易之后的顺差。当然今年1—4月份顺差情况和去年情况相比,是有紧缩的。比如去年顺差460多亿,今年只有410多亿,我们的顺差和去年相比绝对量是下降的,增长速度是百分之负四点几。应该说顺差推动总需求的压力比去年一季度要小,但毕竟还是有顺差,我们一季度还有400亿,四月份还有166.77亿的顺差,整个1到4月份将近600多亿,逼近还有顺差,和去年1—4月份相比增长速度是明显下降的。顺差当然构成净出口需求,加上来,净出口需求加上消费需求,加上投资需求,三大需求从短期来看都是非常旺盛。从这个角度来看,推动物价上涨的需求这一块的推动力还是蛮大的。
    我个人认为这一轮的物价上涨的压力,是一个复合型的,是一个综合推动,或者叫混合型的,不能单一说需求拉动型或者是成本推动型,或者是外部输入型、结构型,这四个都是存在的。这是我要给大家探讨到底通货膨胀是怎么形成。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比1985年、1988年、1989年、1994年、1995年相比,这次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来源比较复杂,不是单一的,单一的可能我们的宏观调控就比较好做了,如果需求拉动控制需求就可以了,如果成本推动,进行成本方面的管理,当然成本是一个微观的东西,微观上要把成本降低,恐怕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如果只是外部输入,我们限制出口增加进口,可能也能发生一些变化。它因为是多种原因,这种条件下,我们研究下一步要对宏观调控里面的通货膨胀进行控制,防止价格的结构性上涨向通货膨胀转化,恐怕从原因产生的复杂性角度来讲,我们要有一个综合的眼光。
    当然由于它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这一轮通货膨胀上涨的趋势,后面的压力可能会比较大。按照我们原来的估计,今年的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CPI上涨应当会是比较明显地往下走。但是现在看起来,由于这个因素的复杂性,加上四川汶川的大地震,给我们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新的影响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因素。为什么呢?因为汶川这个地方整体来讲大家可能看到,在全国的角度来讲它影响的面积不是很大,但也是很重要的一块。为什么?这个地方是粮食、生猪提供的一个主要的基地之一,整个四川。而汶川这个地方和相关的受灾的板块,它是提供农产品供给的一个很重要的地区。而现在由于汶川地震以后,不仅自己不能提供供给,还要从全国输入物资进去,这样的话,可能会对我们下一步的物价上涨产生新的上涨的压力的因素。所以我们现在在评估今后的三个季度七个月的CPI上涨的时候,比我们原来的预计可能是增加了新的因素。原来四大因素自身的变化趋势我们认为可能收敛,比如我们认为5月份的新粮上市,新粮上市可能5月份粮价上涨的压力,在1到4月份翘尾的因素,5月份就会减少。
    比如说第二个,进入5月份以后,我们发现猪肉的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家可能能够到南方,比如你到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到一些养猪的大省去看一看,这些地区肉的价格据我了解,我最近到湖南、江西了解,肉价比去年最高时期大概下降了15%左右。它本身由于去年以来政府采取鼓励农民养猪的积极性,采取了很多政策。比如对子猪、母猪、种猪采取补贴的政策,这样老百姓养猪的积极性比以前高了,这样会增加存栏猪和种猪的供给。这样影响CPI当中的食品价格,带动CPI整体向下回落。
    第三个因素,我们认为去年年中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采取了比较紧的措施,紧缩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包括我们采取了一些出口退税政策的一些新的调整,这样使我们的需求增长速度有一点收敛。因此,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使我们今年的二季度开始由于需求拉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会小一些,原来估计是这样。但是成本这一块,不会因为前面几个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影响,特别是输入性的这一块,国际油价现在还在涨,国际的粮价现在还在暴涨,国际矿石的价格,很高。所以,成本这一块,外部输入这一块,有大的变化。但是需求这一块,食品这一块,以及前期政策产生效果的这一块,应当会影响CPI的上涨。但是现在由于加进了大地震的影响,我估计今后会发生一些调整。但既使是这样,把所有这些考虑在一起,我个人认为后边的三个季度,至少从6月份开始,物价上涨的压力应当会比1季度,比1到4月份有所收敛。所以,我现在只能讲有所收敛,还不能给它一个很明确的量的界定,因为这些因素太复杂了,到底地震的因素影响多大,在CPI里是多少量,到底我们需求的因素、粮食、肉的因素对CPI这次往下拉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所以,量上的界定还要做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对地震这一块还要做更细致的评估之后才能判断。
    但是基本判断,物价上涨的压力应当说后面的几个季度应当会小一些。但是不管怎么样,到现在为止,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我个人认为防控通胀,防止物价的直接继续上升,是宏观调控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如何防胀的问题,如何控制价格的结构性上涨向通货膨胀转化,或者直截了当地说如何控制通货膨胀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问题。至少可以说今年上半年的任务非常艰巨。当然中长期来看,比如说今年全年、今后几年应当说和前几年相比,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大一些。比如我们看到亚洲金融危机一直到2005、2006年,我们CPI的上涨水平除了2004年是3.9%,去年是4.8%以外,基本上都是3%以下的水平,大致打一个平均,不超过2%的平均水平。今后中长期的角度来讲,CPI上涨的压力要大一些,因为我们的工资在上涨,资产价格固定成本在上涨,国际的粮油价格是在上涨,很难一下子下去,另外美元和国际商品价格的比,不可能一下子下去。当然我们预计美元会发生连续几年的贬值,会不会向升值变化,这样美元一升值,对商品期货的价格是不是发生变化?是存在进一步需要研究的因素。但是整体来讲,让美元从130回到5、6年以前的20、30美元不可能,这样整体价格评估应该是往上的。另外,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经过持续高速增长以后,今后会面临着通货膨胀的滞后效应。所以,从中长期角度来讲,通货膨胀的压力,今后中长期平均水平可能会上移,整个30年,我们的CPI平均5.68%。亚洲金融危机这7、8年时间大概是3%以下,今后几年水平就会往上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货膨胀的任务是当前最大的问题,风险很大,中长期来讲恐怕要回到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状况难度非常大。所以,中长期通货膨胀风险是很大的。
    我的第一个判断是控制通货膨胀,无论是从短期来讲还是从中长期来讲都是宏观调控很重要的一个课题。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增长问题。从增长角度我们来看商品的情况。这里有几个指标,也可以给大家画一个图。我们大致可以看几个重要的指标。
    1,供给面的指标。供给面的指标可以看GDP。第二可以看工业。
    2,需求的指标。至少可以看三个,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一个是顺差。
    先看GDP的情况,整个3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是9.9%,前面刚才我们讲到2002、2003、2004、2005年都是在10%以上,去年的2、3季度,GDP超过12%。我们现在大致做一个标的。去年2、3季度的GDP超过12%点几,今年的1季度GDP是10.6%,2季度、3季度、4季度到现在不到3个季度,GDP回落了1.6个百分点,回落的速度是蛮快的,实际上是非常明显。如果再往前移,GDP实际上是倒U形。这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减速。
    另外,工业,1、2季度最高的月份是19%,平均是17%,今年1季度是16.4%,也是在下降。当然到4月份是17.8%,有一个反弹。所以,工业产出的增长速度和去年2季度相比也是往下。这是两个供给指标,GDP和工业指标。
    看投资和消费,去年消费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往上的,2、3季度是13%以上,4月份是22.5%,整个一季度是20.6%,3月份是21.5%。所以,消费是往上的,消费现在还没有回落。但是扣除物价之后,由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如城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民意增长收入今年1季度只有11.5%,比去年的2、3季度17%、18%明显下降。如果讲实际收入,11.5%的民意收入,扣除物价之后只有3.4%。如果我们把居民的民意收入下降,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更快考虑进来,我们担心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需求这一块可能以后的季度会下降。所以,现在处在最高时期。所以,三大指标的消费现在是在高点,但是由于它未来收入增长速度在下降,实际收入在下降,消费需求目前还看不到下降的趋势。顺差是明显下降的,投资增长有所收敛,去年2季度是27%左右,现在是24%点几。
    从这几个指标来看,现在经济增长有出现下滑的迹象。无论是从供给看,还是从需求看,有下滑的迹象。当是需求里面的消费还是增长的。但是看供给,长三角、珠三角,工业增长的增长值明显下降,中小企业的利润增长出现下降趋势。这样就使我们整个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它向上走的力量基本上告一段落,现在开始往下。当然往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下滑的持续时间和力度,还在观察,但是至少说到现在为止,经济增长的指标存在越来越多一些下滑的可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经济不考虑地震因素条件下,经济有下滑的需求、需要和客观的趋势。如果我们把地震的因素考虑进来,我们就要把这个分析做进一步的展开,尽管它的影响,现在理论界的估计很多,到底是多大损失,地震能给我们整个经济造成多大的损失,新浪网和其它网都有各种说法。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做非常精细的分析,我想至少有几个,从电信角度来讲,比如说我们的存量资产受到很大的影响,存量资产是指我们受震地区的家庭资产,包括他的房屋、家具,包括家庭其它的资产。因为倒塌以后,被震了以后全部都没有了,家庭财产受损。然后本地的企业,实际上东电、东气这些企业,还有很多中小企业,也是全部把它震掉了,这是很大的损失。企业的厂房、设备、企业整个生产线,企业的整个仓库等等等等,都受大很大影响。第三是我们的设施,特别是公路、水利和其它的电信设施,以及震区相关的一些其它的硬的设施,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把这些放进来一起考虑,存量损失是非常大的。至于具体定量分析,还是来源于总指挥部权威数据的发布。从电信的分类项目来讲,这一次应当说损失比较大。
    但是我们如果从增长角度来讲,不仅要看存量的损失,关键是看增量。因为我们的GDP是增加值,就要看震后的灾区重建,它对经济增长到底是一个正面的,有正的刺激,还是有负的作用,存量肯定是负的,而且规模非常大。从增量的需求角度来讲,投资需求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投资需求,这是灾后重建。当然我们把它放在整个宏观经济增长的几个项目来分析,我估计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投资需求,包括我们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我们的房屋的重建,包括我们企业的再建,企业还要建设,包括我们其它相关的受震的那样一些生产、生活、交换的一些设施,甚至包括银行,包括其它的相关设施还在建,这是需要投资的。财政有700亿,还有其它资金,现在募集好几百个亿,当然不是一次性花,至少一定时间段里面,用这个钱来做这个事情,就会增加投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原来对经济增长下滑的估计,可能就要做一个修正,至少下滑的速率、下滑的幅度,由于大地震之后,可能我们做一个调整。
    所以,第二个问题,防止经济下滑是我们当前和下半年今后一段时间要注意的问题,但是由于有了新的因素出现,我们要密切跟踪损失的变化。但是在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上涨的过程当中,如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前和几年以前相比,更多的是要防止经济的下行。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关系,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涉外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几个问题,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不能只看内部,不能看国民经济的国内系统,还要看国际系统。由于国际经济不景气,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对美国的消费需求,对美国的整个需求的压抑,使我们出口受到影响。因为我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欧盟。第二,日本。第三,美元。美国还是很大一块,在我们2622亿的顺差当中美国占很大比重。所以,美国的需求下降,美国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出口市场。所以,我个人觉得要做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美国这一轮的次贷危机估计在今年会受非常大的影响。比如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只有0.6%,是去年三季度以前不可同日而语,那时都是3%、4%的增长速度,现在只有0.6%,说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非常明显,而且现在还不知道,有人说会有负增长,有人说会有增长,但比较低,0.1%—0.5%。我个人倾向还会有增长,但是低增长。即使这样美国上半年只有零点几的增长,下半年可能好一些,因为从去年9月份开始一直到今年4月份,货币放松,降低利率,美国联邦银行的利率从去年9月份以前的5.25%调到今年4月份的2%,所以它的货币是放松的,为了反衰退,为了反美国需求的持续下降带来美国经济的明显的滑坡。另外,从5月份开始对财政刺激计划开始实施,1600多亿。这样,货币放松和财政减税,可能会刺激美国经济从5、6月份经济好一些。所以,下半年的估计比上半年好一点。所以,原来估计美国经济要明显衰退,持续两个季度以上负增长的格局可能比原来预计稍微好一点。低增长,但不一定是两个季度以上的负增长。这样,来自于美国需求收缩对我们出口的影响,可能会比原来预期的要稍微弱一些,或者没有原来对我们的冲击那么大。因为消费者现在的刷卡能力又增加了,当然有可能是买打折的商品、产品。也可能他是用减税以后的钱还房地产的按揭贷款,或者是买打折的产品,但是不管怎么样需求还是增加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的下滑,可能比原来预计的会好一点,比我们原来对出口市场的估计,在美国这一块比原来估计好一下。这是我们的顺差四月份166.67亿,比前三个月的平均水平要稍微高一点。这样来讲,我们全年的顺差肯定比去年要减少,增长速度要降低,至于量去年是2600多亿,今年到底会有多少?大家也可以去推。一到三月份是410亿,四月份是160、170个亿,大致还有8个月的时间,可以算一下,估计可能会持平,或者略有下降。所以,今年的顺差这一块,对我们整个经济GDP的贡献率,今年会下降。这是要跟踪的我们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今年的一个实际的变化趋势。
    另外,国际的物价上涨到底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怎么样,这也是要我们注意的。特别是第一看美元的货币贬值还是升值。第二,要看石油价格到底是继续升,是涨的多高,全年平均水平是多少,另外要看粮食,看大米的价格。所以,国际上的商品货币的关系会对我们今年的通货膨胀产生一些影响,包括由于人民币升值,由于中国的利率和美国的利率相比,现在存在人民币利率大于美元利率的利差,所以国际资金热钱流到中国来做人民币升值预期,获取人民币升值红利的投机资本,可能流进来会很多,这样对我们整个经济也会产生影响。
    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我们今年估计物价上涨或者是通货膨胀的压力,未来的趋势和经济增长以及它的未来趋势要密切地看国际上的情况。
    总的来讲,这个影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明显的拐点,没有看到明显的新的趋势取代旧的趋势的趋势。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还要看国际市场、货币市场、汇率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以及其它相关的能源资源市场价格的变化,对我们国内物价上涨变化的影响,这是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从涉外角度评估我们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膨胀的趋势。
    第四,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怎么要实现既要控制物价上涨,控制通货膨胀,又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呢?这是下一步宏观调控从政策措施的操作角度来讲把握的突出问题,在这两者之间要保持一种新的平衡,既要保证物价上行,又要保证物价下行,理论上讲目前滑是最大风险,有人说胀是最大风险。但是我认为从操作实际需要来讲应该是两者之间找到均衡。到底怎么着到均衡?还是去年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基本经济思想还是宏观调控下一步的总体思路,几种概括就是稳中求进,就是要稳定、稳健。稳定、稳健表现在产业政策的操作上面还是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当然稳健的财政政策在面对经济新的增长态势,面对物价上涨的一个上行态势,以及地震灾害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稳健的财政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原来定的国债今年比去年的规模是下降的,财政对这一块的投入,由于地震灾后以后增加了几百个亿,今后是不是还要有更多的财政投入支持来进行恢复、进行重建?所以,这样就使我们的财政政策操作,从这个层面来讲要有一些弹性、灵活性。另外,税收上面也是由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和新的地震因素,也应该做一些有弹性的调整,比如说对地震受灾地区的企业的税负、个人所得的税负,以及相关的税负都应该做一些调整,这样使我们稳定的财政在大的格局下里面是应该有弹性的,实际上这几年稳定的财政政策在不同的年份、季度、月分是有一个区间,我个人理解这个稳健是一个区间的,里面季度性有变化。比如去年下半年对出口退税大幅度降低,对粮食去年12月开始就限制粮食的出口,因为现在国际粮价很高,国内粮价和国际粮价差别很大,国内的粮农、贸易商想把粮食出口,但是又担心CPI上涨,所以限制出口。政策调整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的措施。文件的财政政策是在一个区间的,但不同时候是有调整。最近新的情况出现,财政里边特别是对有些地方是放松的。
    但是下一步是不是继续大幅放松?比如政府也规定对财政开支是要按照原来的计划下降5%,这实际上是紧缩,收缩政府的经常性开支。这样我们就看到两个变化,一个是对受灾地区,对相关影响的地区财政是要增加投入。但是对自身的开支是要紧缩的,这样我们就看到既有紧又有松,这是财政政策本身的结构性操作,当然不改变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既定思路。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讲,总体上来讲还是要从紧。去年年中开始提出适度从紧,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从紧,把适度替代为从紧,我个人看现在还是要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由于我们现在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蛮大的,物价上涨压力还是蛮大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特别是地震以后可能投资需求还更旺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既要支持受灾地区的生产、投资,但是又要防止由于地震情况的变化,带来对我们进一步货币信贷放松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货币政策还是要保持一个紧的姿态。但是这个从紧不是不断的从紧,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有弹性的。在具体措施上,比如去年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调了10次,今年调了4次,数量上我们是紧的。利率去年调了,今年有几个月没有调,从价格信号上讲,从资金价格上讲,货币政策是稳定的,当然有很多考虑。一方面我们是控制流动性,要控制由于流动性带来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带来信贷的扩大。所以,它对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提高的,收缩流动性,防止由于流动性带来的货币供应量过大,以及引起以后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一个考虑。但是为什么又要把利率稳定呢?现在理论界当然有人是持很大的反对呼声,认为管住货币必须动利率,利率是解决银根问题的关键,通常的问题是光紧货币供应量,首先是要紧利率。为什么利率是稳定的呢?或者是在去年调了以后,今年这几个月稳定,为什么不调呢?这里边有几个考虑。
    第一个考虑,去年9月份开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利率是下降的,它现在到2%,我现在是4.14%,存款利率高两个点,贷款利率也是高的。所以中美利率出现过大反差的条件下,对中央银行确定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有一个压力。
    第二点,由于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汇率水平的变化。从2005年7月21号人民币兑美元,当然是兑所有的货币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兑美元是不断升值,美元是贬值。从今年一到四月份来看,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是加快的,有人估算,按照4月份的速率,年内会超过10%。前面两年累计8.27%到去年累计每一年才3.5—4%左右。所以,今年人民币升值速度是加快的。当然有一个控制通货膨胀的考虑,想把汇率加快一些,控制出口,然后要一部分原本要出口的产品留在国内来抑制通货膨胀,这也是一个考虑,汇率水平加快变化的考虑。
    另外一个考虑,为什么不动利率呢?由于人民币现在是在升值的,有热钱流进来,如果再动利率,热钱流入的预期可能更高,升值可能压力更大。我们计算一下1到4月份热钱的问题,大家可以算一个简单的公式,帐面上用我们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去年年末是多少到今年4月份是多少,减去一下,现在是1700多亿,扣除1到4月份的顺差和1到4月份的外商直接投资,发现热钱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可见现在国际资本赌人民币升值,赌中美利差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红利,热钱大量流进。当然有一个考虑到中国的资产,比如股市、房地产有一个比较长远的预期,想进来赌人民币增产的升值带来的红利。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把这些都防灾一起考虑,动利率是比较谨慎的。我个人看人民银行在这几个月的做法,应当说是从实际情况考虑的,不是简单说我们要由紧到松,由从紧的货币政策变成松,或者是简单地说我们维持原来一紧再紧的做法,它是有弹性的,而且具体的措施运用上面也不是要动就都动,要不动就都不动,而是动数量工具,尽可能地少动利率的价格工具。当然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想从实际需要的角度来讲,恐怕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这个条件下,如果单一地按照传统理论或者是经典的西方经济学、货币经济学这一套来定,可能我们变得问题会多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讲,货币政策从紧是根据情况变化来决定它的措施的选择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按照中央的稳中求进的货币政策操作,只要我们能够把币值稳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不下降太快这几个问题处理好,当然从一个短期来讲,可能有一些问题,如果从中长期来讲,物价能够稳定在比如最近两位数以内,经济增长保持在下滑不要太多,两三年靠近潜在生产率,这是我们的平均增长率9.9%这个附近。货币升值也继续按照中央讲的三性,主权性、渐进性、可控性,按照这样一个要求来做,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说是比较切合实际情况,而且也是逐步显现出来。
    最后一点,关于宏观调控,特别是前期的货币政策的效果问题。理论界还是有看法的,特别是认为目前我们的宏观控制政策没有效果,这要看怎么评估。
    很重要的第一点是分析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效果一定要把时间因素考虑进来。它跟计划经济条件下搞计划指令进行的宏观调控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个是直接指令,人财物都是我直接掌握,我控制项目就投资下去了,货币就下去了,整个就下去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是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基础作用的条件下,你调利率也好,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效果是有时间的,企业也是有一个反应过程。另外,也不是所有的企业同时对你这个政策做出反应。所以,我想很重要的一点一定不要着急,评价宏观调控,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要考虑时间因素,这是第一点。
    第二,要看到我们这一次宏观调控采取的方式不是像以前是踩急刹车,它是采取微调,上行的时候控制过热也是采取微调,下行的时候也是微调,微调的效果往往是需要几次措施累计之后才能显出效果。比如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对流动的控制,对市场上里资金的过多控制,头几次可能没效果,但是现在是有效果的,大家可以看看长三角、珠三角就感觉到资金紧张了,银行可能感觉头寸也紧张了。调整到16.5%之后,可能前面的5%、10%效果不大,但是调到15%、16%有效果了。所以,微调和大调是不一样的,恰恰表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改善带来对整个经济运行系统的稳定性的提高,不是大调整,一次性踩刹车带来的大幅振荡。比如说现在经济热了,8%以上的CPI了,那我就踩刹车,一下子踩到底,肯定把经济踩到5%,踩到8%,这样做是不是有很大的代价呢?一下子起来,一下子下去,代价是很大的。所以,微调本身使我们的调控采取渐进变化,通过渐进变化达到累积的效果,这是第二点。这恐怕是宏观调控本身的一个进步。
    第三,这一次采取的是有保有压的,不是一刀切,是有选择的。比如对房地产的调控,东南沿海,深圳这一次房价一季度掉36%点几,4月份又掉12%点几,累计现在深圳的房价和去年最高实际上相比有17000多,现在大概只有8、9千了。别的地区是不是也是这样,中部地区原来房价也就4、5千,3、4千,你也调这么多,那就要回到03、02年以前了。所以,这种调控不同的地方,爱情原来的泡沫程度、过热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应的宏观调控的措施,实际上采取有保有压。比如我们在财政方面,有一些方面,包括一些综合的调控措施都是这样的。这样有保有压的调控才使我们的经济上行不是同步的上行带来快速的像92年经济增长由89年、90年的4%左右,最低3.8%,一下子上到14.2%,只用了两年半、三年时间。而这一次我们的经济增长,由2002年的8%点几,03年的9%几,即使上到去年的11.9%也是用几年时间,不是一下子上去,下来也不是一下子下来。所以,这种调控有保有压,结构性的不同地区采取不同做法的宏观调控,反而能够保持经济的平稳性,防止大起大落,防止过快振荡,这是我要讲的第三点。
    第四点,也是最后一点。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不是单一的内部调控,是把内部和外部结合起来,内外是统筹的。有一部分我们可能把它往下压,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限制钢铁。国内要控制钢铁的生产,但是国际钢材价格很高,有的地方即使不是国有、非国有,有积极性生产钢铁,结果我们去年搞了5亿吨,销售得还蛮好。就是国际市场的导向和国内市场导向有时不完全一致,这样出现什么呢?出现我们政策导向引导的宏观调控和实际效果是有差异的,由于国际因素。
    这四个因素考虑在一起,我个人认为现在对宏观调控既是一个考验,又是一个改善,同时我也认为今后的宏观调控的效果提高,应当会在这四个方面有更多的突破,当然了最重要的前提是取决于改革,取决于制度创新,包括内部的宏观机制,包括产权制度,包括统一的市场,包括产权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取决于我们在经济本身的发展和国际接轨、国际全球化过程当中如何进一步地改善我们的宏观调控,适应于全球化,提高我们整个宏观调控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效果。
    现在我们经过30年的改革以后,对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对我们整个宏观调控的管理模式和方式都是一个考验,只要我们能够按照前30年的改革基本精神,我们今后的宏观解决管理体制和调控机制应当说会有进一步的创新,从而使我们的宏观调控效果会比现在会更好一些。
    谢谢大家!
    提问:陈教授您好,我是《证券日报》的记者。
    我问您一个问题,现在国家对一些方面进行政策干预,比如说油价和电价,对油价和电价的政策干预的利和弊各是什么?对咱们的经济增长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研究机构认为下半年企业盈利增速将会放缓。对此您怎么看?企业盈利的增速放缓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又是怎么样的?谢谢!
    陈东琪:你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先回答你后一部分,就是企业盈利的前景预测。
    我个人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经过这一轮的形势繁荣以后,我们这几年企业利润增长情况应当说是非常好的。去年、前年都超过30%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这在30年当中是最好的。随着国内经济的调整特别是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我们整个出口环境发生一些变化,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出口依赖度比较高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这样可能会带来利润增长下降的预期。从大企业来讲,比如中石化、中石油,在去年两年当中,它的企业利润贡献度是很高的。比如上海的一些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两种类型的企业占的权重是非常大的。它现在由于国际油价高,我们采取的是保护性的、政府控制性的,这样就使它的上游价格高,卖出的产品价格低,影响企业利润空间,而它占企业的权重也很大,所以使我们整个企业的盈利估计会下降,会紧缩。如果原来是30%、40%以上,今后一段时间,比如今年会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这从理论上讲,因为经济经过高速增长以后,持续上去,也应该下调,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另外,从构成来讲,确实有利润下调结构的情况,这是我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
    你刚才说油价和电价内外的差别,国际油价是上涨的,国内是控制的,这样就出现一个反差。油和电的企业当然亏损,比如电的上游煤涨价,因为那一块是比较市场化的,而电是控制的,上游涨价,电卖出去也不能涨价,当然就出现亏损,现在据统计公布五大电力行业企业利润都是下降的,这样当然也是跟政策性有一定关系,因为没有接轨,上面接了,下面没接,进接了,出没有接,就出问题。
    至于它的利和弊,我想要看怎么看。如果是从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来讲,应该讲弊是很大的,因为它可能会扭曲价格,同时也会把国内的价格体系和国际的价格体系出现越来越不协调、不同步,这样使我们整个配置资源的价格信号工具就失灵了。从这两类产品来讲。如果从经济学基本的原理角度来讲,肯定是很大的弊端。因为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是你的价格是很均衡的价格,而且国内的均衡应该和国际的均衡是一致的,因为别的都接轨了,这个不接轨。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的原理,本来国内的产品是紧缺的,可是价格是控制的,价格没上涨,所以就违反了价格机制均衡的功能和作用,所以使价格扭曲。从这个角度来讲弊是非常大的,而且可能这个弊会影响中长期。
    为什么我讲“但是”呢?政策毕竟不是这两天形成的,这个体制不是这两天形成的,是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经过30年,别的改了,这个也改了,但是没有改同步。这就是说原来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制度条件,到底什么时候改,是有技巧的。我们是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改,还是在通货膨胀,或者是有预期比较高,物价还在持续往上的条件下改?这就要求我们的宏观调控有一个时间选择、机会选择的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个人认为在亚洲金融危机一直到05、06年,在资源要素、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上有点滞后,当然当时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原因。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一些滞后,就是改得太晚了。可是现在这个问题突出了,国际油价现在突然涨那么块,由二十几涨到一百三十几,而国内油价上涨的话,国内的消费跟美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收入水平不一样,这样不能一下子接轨。这样如果我们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物价上涨,可能加剧通货膨胀。所以,现在政策有点两难。假如从我个人来考虑,纯技术性的,别的政治因素、利益集团的话语权都不考虑,就纯从技术角度讲,如果要实现短期的经济的总量平衡,要控制通货膨胀这个目标,也是有很大难度的,至少时机在这个时候是不合适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政策就会做出一个不得不遵照现实需求进行选择,从这个角度讲,我个人认为它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可能会带来前面讲的最终会扭曲价格的情况。但是以后假如CPI往下走,走的比我预期的更低,这个时候恐怕就是来推动燃油税、煤和电的价格的改革的很重要的时机。所以,我个人看,要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最后是要看时机的选择。这不是政府角度愿不愿意改的问题、想不想改的问题,恐怕他也是想改,也愿意改,问题是能不能改以及如何改的问题,所以现在面临的是几个技术操纵的问题,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是一个宏观平衡允不允许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我个人看要有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比如物价今年下半年或者是什么时候下来,那时就要大胆改,不要犹豫,因为以后还要改,晚改不如早改,今后改不如现在改,我个人选择是时机问题,现在难,老百姓也不同意,CPI上涨那么高,电又涨,电一涨又有连带,所有的工业设备也涨,油也涨,这样连锁效应给老百姓的通货膨胀预期,如果老百姓一旦形成高通货膨胀预期,经济调控起来的压力就更大了。所以,时机选择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考验着我们媒体和舆论的理解。
    谢谢!
    中国工业报记者:我想问你一下,此次大地震,汶川和唐山大地震发生的背景不同,一个发生在计划经济情况下,一个发生在计划经济情况下,有专家说灾区重建,要从政府全包转变到政府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接下来市场机制在这场重建工作中该扮演什么角色?在哪方面应该发挥它的作用?
    陈东琪:你的问题很好,你的问题也给汶川大地震重建的实质提出了一些要素。原来唐山大地震1976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时还没改革,刚好是改革两年以前,所以重建肯定是政府全包,物资全包、资金全包什么都全包,我们现在也不要指责,因为那时如果政府不包谁来做?没有市场经济。现在因为市场配置基础作用大了,对汶川大地震的重建,两个因素都要考虑,问题的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今后我们在重建的时候政府做什么,市场做什么,要把它结合起来。
    实际上我看从最近的募捐情况,以及相关的企业反应的情况已经体现了,不仅仅是政府在发挥作用,非政府部门也在起作用,所以两种作用才出现了这一次抗震速度是非常快的,大家可以看到全世界、全中国都是非常满意的。
    第一,信息我们是知道的,而且是及时信息。
    第二,动作是非常快的,无论是最高领导的动作还是一般的抢救人员的动作是非常快的。而且不仅仅是一个方面,是多个方面的,军队系列的,民间系列的,民间系列包括各个行业。而且不仅是一般的社会性组织的,还有企业,都非常快。
    第三,这一次应当说投入量是非常大的。这一次抢救人员、抢救财产,当然主要是抢救人员,以人为本,投入量是非常大的。
    第四,抢救的效果应当说也是非常好的。当然死一个人我们也是很痛苦的,但这次毕竟跟唐山大地震人员的伤亡相比,当然它不是在城里,毕竟伤亡的数量,那次7.8级,这次8级,我们抢救出来的和震的死亡数,效果是非常好的,老百姓是有目共睹的,到现在为止是6万多人死亡。所以,抢救的效果应当说是好的。
    这是抗震,是救的效果。抗震救灾我们后面的救灾怎么救?怎么重建?政府发挥得作用,按照你刚才的问题讲,先不讲市场层面,先不讲企业层面,先不讲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我们看政府到底做什么。从迹象来看政府有几个事情在做,而且今后也是朝这方面努力。
    第一,是要对地方的评估损失情况、直接的影响、间接的影响评估要搞得非常清楚。
    第二,要做好规划。从唐山的经验来讲,上一次重建的规划,上次50人论坛去开会的时候,当时有领导说比较急促,现在看起来有些设施现在就要报废,就说明当时缺乏长远的考虑。所以,这一次一定要做好规划,既要把当前的应急解决好,不能让老百姓受灾的地方没吃、没住,一定要安排好,有过渡期,另外要有一个持续性。所以,它有一个三年的计划、五年规划或者是更长规划,第一是把规划做好。
    第三,规划里面采取什么样的重建思路,定好一个思路、指导思想。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假定就从空间的角度,到底是原址重建还是迁址重建,还是混合性的?这次大家注意到总理已经讲了,北川这个地方是要搞地震博物馆,恐怕重建不是前部的原地重建,有一部分是原地,有一部分是迁移重建,变成一个混合式的。不迁移留在这个地方,可以搞地震博物馆,以后这个地方就不再重建了,当然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是经过科学的,特别是地质部门、灾害部门和气候部门等等部门得出科学论证之后,到底哪个地方是要原址重建,哪个地方不可以原址重建。
    第四,政府在组织资金方面,资金问题也不是政府独包独揽。这次直接政府资金700亿,另外是不是发国债?另外,还有很多社会资金的问题。这一次我们看到资金的来源,包括国际上的资金,这次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所以,第四个,关于资金的来源和损失的问题。
    第五,在重建里面政府能够发挥作用的是,他要有一个立体的考虑。比如孤儿问题、孤老问题,这个地方以后相关的公共设施的问题。
    政府要做的事情这样几个方面都是需要政府做的,不是靠企业和市场来做的,尤其这毕竟是一个自然灾害,是一个天灾,天灾是有很强的外部性,从经济角度来讲,有很强的外部性,以及对外部性的应对,就看政府如何把自己能够做的和依赖社会力量、依赖市场力量、依赖国际力量和国内力量共同完成。所以,这对政府来讲也是一个考验。到目前为止的情况看,政府在这方面的经验比以前是大为提高。我也很有信心认为,汶川大地震震区和相关地区的重建,应该说会比唐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