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发展对呼伦贝尔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其客观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对呼伦贝尔市旅游业的发展综合情况、消费情况、特色优势、及具体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价。
一、呼伦贝尔产业结构关系及旅游业的地位评价
一直以来,我们基本都是以三大产业的发展来统计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三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层次,发展到发达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比较高,比如现在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通过在呼伦贝尔市的调查,到底三产之间是怎样的比例才是最标准的,最合适的,这样就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调整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关系,使呼伦贝尔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协调发展。
在呼伦贝尔市当前的发展阶段,是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金融体系,科技教育各方面还不够完善,不可能直接跳跃到第三产业发达的阶段,而需要各个方面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工程,谨防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市场而粗放型、破坏性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平衡点,既可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也可利用旅游业的发展来发展传承文化,还可利用旅游业的收入,回馈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但如果发展不当,也可能给呼伦贝尔大草原不可弥补的损失,例如,旅游业的发展的外部不经济效益,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染了大草原,影响了呼伦贝尔的可持续发展等。
|
中国 |
内蒙古 |
呼伦贝尔市 |
鄂温克旗 |
新巴尔虎左旗 |
新巴尔虎右旗 |
满洲里市 |
2004年 |
第一产业 |
20744 |
506.07 |
71.79 |
3.58 |
3.21 |
2.77 |
1.27 |
第二产业 |
72387 |
1332.47 |
73.03 |
13.58 |
2.29 |
4.94 |
11.61 |
第三产业 |
43384 |
873.53 |
116.97 |
5.97 |
1.96 |
1.24 |
22.20 |
2005年 |
第一产业 |
22718 |
600.09 |
89.38 |
4.08 |
3.67 |
2.26 |
1.27 |
第二产业 |
83208 |
1685.13 |
91.43 |
15.91 |
3.07 |
7.27 |
3.01 |
第三产业 |
73397 |
1537.55 |
138.39 |
7.43 |
2.13 |
1.98 |
28.7 |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发展阶段,工业产值比重较大,第三产业也发展非常迅速,2005年产值比2004年增长69%。呼伦贝尔市第三产业的比重高,发展也比较迅速,2005年占总产值的43%,虽然比重高,但是由于呼伦贝尔的特殊性,处在经济发展中阶段,并不能反映其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反,发映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还不完善。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交通、餐饮、住宿等各方面的发展。表中显示,中国在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逐步从旅游大国在向旅游强国转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尤为活跃,也逐步引起的国家和世界的关注,民族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等掀起了国内外旅游的新高潮,现在流行界流行的民族风,推动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民族手工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呼伦贝尔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也给呼伦贝尔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的条件。
二、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情况综合评价
根据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建立一个评价其旅游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旅行社总数、国际旅行社数、国内旅行社数、星级宾馆数、景区数、入境旅游人数、国内居民出境居民人数、国内旅游者人数、旅游总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
指标 |
呼伦贝尔市 |
全国民族地区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3年 |
旅行社总数 |
19 |
20 |
27 |
1298 |
国际旅行社 |
10 |
11 |
11 |
186 |
国内旅行社 |
9 |
9 |
16 |
1112 |
星级宾馆个数 |
19 |
24 |
30 |
|
三星级宾馆 |
4 |
4 |
5 |
|
二星级宾馆 |
12 |
15 |
19 |
|
一星级宾馆 |
3 |
5 |
6 |
|
A级景区 |
9 |
12 |
14 |
|
AA级景区 |
8 |
11 |
13 |
96 |
AAAA级景区 |
1 |
1 |
1 |
48 |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 |
11.91 |
13.76 |
15.5 |
215 |
国内居民出境总人数(万人) |
3.25 |
3.24 |
3.7 |
|
国内旅游人数(万人) |
136.4 |
157.0 |
185.8 |
12333 |
旅游总收入
(亿元) |
10.68 |
16.34 |
16.8 |
|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 |
4803 |
4907 |
5500 |
59929 |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
6.71 |
12.28 |
12.3 |
563 |
由上表可以看出,呼伦贝尔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旅行社的数量在不断的增长,特别是国内旅行社增长的比较多,目前,全市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6家,比2003年翻一番还多。国际旅游社也在发展呼伦贝尔发展更广阔的市场,特别是满洲里的边境城市的旅游,呼伦贝尔草原民俗旅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星级宾馆的增长反映了一个地区接待能力的提高,目前呼伦贝尔市有旅游星级饭店35家,其中三星级10家,客房总数达到2600间,床位5000张,呼伦贝尔接待能力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增长,还会不断的增加,就当前的接待能力和交通能力,都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具备一定接待规模的旅游景区景点50余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19个,景点虽多,但良莠不齐,缺乏标准化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6000人,间接从业人员达3万人,是解决就业的好的途径,但在一牧户家庭游旅游景点调查表明,由于不会汉语而放弃发展旅游的牧户大有人在,因此,提高当地人的汉语水平和教育水平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是成正比的,要提高旅游收入,关键是要吸引更多的游客,这需要在完善各方面条件,加大宣传,培育特色优势资源等。
三、呼伦贝尔旅游业消费情况评价
呼伦贝尔旅游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是由传统的接待事业转变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发展为集观光、度假、休养、民俗、考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一体化服务体系,并且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表3 旅游消费者旅游消费的主要目的-调查资料分析结果
|
观光 |
渡假 |
会展 |
探险 |
考古 |
休养 |
考察 |
宗教 |
民俗 |
访友 |
其他 |
内蒙古 |
√ |
√ |
|
|
|
√ |
√ |
|
√ |
|
|
云南 |
√ |
√ |
√ |
|
|
√ |
|
|
√ |
|
|
广西 |
√ |
|
|
|
|
|
|
|
√ |
|
|
西藏 |
√ |
√ |
|
√ |
√ |
|
|
√ |
√ |
|
|
新疆 |
√ |
|
|
√ |
|
|
√ |
|
|
|
|
贵州 |
√ |
√ |
|
|
|
√ |
|
|
|
|
|
陕西 |
|
√ |
|
|
√ |
|
√ |
|
|
|
|
图1 旅游消费目的分析
从整体上看,呼伦贝尔旅游业正在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为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研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但是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考古、考察、探奇、宗教、会展等专项特点旅游较少。到内蒙古旅游的大部分旅客主要目的集中在观光、度假、等方面,到呼伦贝尔的旅游者也都集中在这几个方面,这也就给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民俗、修养、考察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如在民俗方面,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各具特色;在考古方面,寻找成吉思汗墓,神秘的草原石人,最早的敖包等;在宗教方面,甘珠尔庙是呼伦贝尔草原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
指标 |
内蒙古 |
|
2003年 |
2004年 |
旅游收入总额(万美元) |
13836 |
25313 |
长途交通费 |
3249 |
5946 |
飞机 |
2209 |
4042 |
火车 |
442 |
1189 |
汽车 |
598 |
715 |
住宿 |
814 |
1490 |
餐饮 |
649 |
1187 |
景区游览 |
303 |
554 |
娱乐 |
704 |
1288 |
购物 |
6486 |
11862 |
市内交通 |
180 |
329 |
邮电通讯 |
580 |
1063 |
其他 |
871 |
1594 |
旅游活动的组织安排是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旅游活动主要包括食、行、住、游、购、娱等一系列活动。到内蒙古旅游者及呼伦贝尔旅游者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购物、交通、住宿方面,可以在餐饮、娱乐方面重点发展一下。据统计,在呼伦贝尔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近60%,而约占40%,这主要是外国入境者的消费情况,在国内游客的消费中,吃住行的比重还要高,而游览购物的比重相对低。由上表可以看出,游客在购物上的比重很高,2004年占整个旅游收入的46%,这说明在旅游纪念品市场方面有很大潜力,特色别是在满洲里,具有俄罗斯特色的产品买得很不错。旅游景区游览的收入较低,需要完善景区建设,适当提高旅游景区门票。飞机占旅游交通费的大部分,应该完善公铁路建设,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
四、呼伦贝尔旅游特色优势评价
每个地区都有自已的特色和优势资源,这种特色优势资源有先天形成的,也有后天培养的,呼伦贝尔有天生的草场资源,有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有内陆最大的贸易口岸,怎么来把这些条件转化为其旅游业发展的条件,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项目 |
旅游产品资源特色 |
旅游交通条件 |
旅游价格每人每天 |
旅游服务质量 |
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 |
旅游收入 |
旅游接待人数 |
呼伦贝尔 |
草原观光,草原民俗风情。 |
机场铁路:海拉尔,满洲里 |
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 |
服务不完善,
有待改进。 |
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
2005年
46.09亿人民币 |
361.55万人次 |
内蒙古 |
草原观光,草原民俗风情。 |
机场铁路:呼和浩特,包头。 |
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 |
服务有待改进。 |
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
2005年旅游总收入208.09亿元 |
2161.76万人次 |
云南 |
自然风景,
西南民俗。 |
机场:昆明
铁路:玉溪、大理 |
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 |
服务相对完善。 |
基础设施完善中,相对较好。 |
2005年
430.1亿元 |
7011万人次 |
西藏 |
高原观光,
宗教民俗。 |
机场铁路:拉萨
线路较少 |
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
价格高 |
服务不完善,
有待改进。 |
基础设施建设中,相对薄弱 |
2005年19.3亿元 |
180万人次 |
广西 |
山水观光,
南方民俗。 |
机场铁路:桂林、柳州 |
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 |
服务相对完善。 |
基础设施完善中,相对较好。 |
2005年
360亿元 |
6150万人次 |
由表5,呼伦贝尔旅游产品资源的特色突出了一个草原观光,草原民俗风情的特色,其它地区不可比理的;交通方面不是呼伦贝尔的旅游的特色,反而是个瓶颈,需要经后重点发展的;在旅游价格方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但是,高层次的消费相对欠缺,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在旅游服务质量上看,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与旅游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服务质量不高,投诉体系也不完善,如果要使其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合理的服务体系。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善,正在改善之中,这也不是呼伦贝尔旅游发展的特色优势。综合上述分析,呼伦贝尔旅游2005年总收入为46.09亿人民币,接近整个内蒙古旅游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接待国内外游客361.55万人次,而云南2005年旅游总收入430.1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7011万人次。差距较大,接待能力也有限,不过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尤其是这里的有其独特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在自然资源方面,有美丽的草原风光、森林风光、冰雪风光等。在人文资源方面,这里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马头琴,蒙古长调,有热情的少数民族人民,有浓香的马奶酒、有鲜嫩的手把肉,让游客流连忘返。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呼伦贝尔的优势体现在其旅游产品资源特色方面,其相对优势在于价格适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而其劣势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不完善等方面。优势方面应该加以培育,提高竞争力,是劣势的方面应该加于扶持,不要给优势拖后腿,阻碍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五、呼伦贝尔市地区旅游业具体发展情况分析
鄂温克旗“十五”期间,共接待旅游者63.2万人次,年递增24.2%;实现旅游收入25826.5万元,年递增164.5%。2005年,共接待旅游者18万人次,旅游收入9601.8万元。与2000年相比,接待人数增长2.9倍,旅游收入增长19倍。新左旗“十五”期间,全旗共接待海外旅游者5106人次,创汇98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6.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800万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12603.6万元人民币。2000年全旗接待游客12981人次,旅游收入103.8万元,2005年全旗接待游客21万人次,旅游收入7560万元。接待游客增长15倍,旅游收入增长72倍。新右旗“十五”期间,全旗接待国际游客5.69万人次,创汇776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51.8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02亿元。2004年,满洲里旅游总人数达187万人次,旅游收入11亿元。
年份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接待总人数
(万人次) |
11 |
4.95 |
17.2 |
24.4 |
国内接待(万人次) |
9.57 |
3.99 |
15.6 |
22.7 |
海外游客(万人次) |
1.43 |
0.96 |
1.6 |
1.7 |
旅游总收入(万人次) |
1100 |
406.2 |
6700 |
12000 |
国内旅游收入(万元) |
867.6 |
248.5 |
4150 |
8634 |
外汇收入(万美元) |
28 |
19 |
319 |
410 |
上面一些数字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呼伦贝尔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很快,并且各个地区有其独特的资源,尤其是满洲里,以其边境城市地理优势和边贸交往的优势,旅游业发展比较充分。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没有合理整合,没有一个既统筹全局,又照顾各旗旅游业发展的合理的规划,这是经后工作应该着重解决的。
综上所述,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对其综合的评价分析,我们进一步找出呼伦贝尔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有其特色的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赵广华.内蒙古精品旅游线路[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5年5月.
[3]统计资料手册2004年.鄂温克族自治旗统计局,2005年4月.
[4]统计资料手册2005年.鄂温克族自治旗统计局,2006年4月.
[5]于桂芝.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2001年[M].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统计局,2002年7月.
[6]于桂芝.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2002年[M].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统计局,2003年7月.
[7]鄂温克旅游局.鄂温克旅游,2006年7月.
[8]鄂温克旅游局.鄂温克乡村旅游汇报材料,2006年7月.
[9]新巴尔虎左旗.新左旗旅游局十五工作总结及“十一五”规划,2006年7月.
[10]鄂温克旅游业局.2005年工作总结,2006年1月.
[①]数据来源:《统计资料手册2004年》,鄂温克族自治旗统计局,2005年4月;《统计资料手册2005年》,鄂温克族自治旗统计局,2006年4月
[②]数据来源:《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2001年》、《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2002年》、《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2003年》
[④]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5年》、《西藏统计年鉴2005年》、《广西统计年鉴2005年》、《云南统计年鉴2005年》
[⑤]数据来源:《新右旗旅游业发展概况》,新巴尔虎右旗旅游局,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