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作者:金甲城    发布:2009-04-08    阅读:2581次   
      
   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那么,市场经济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究竟经历了哪些阶段?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又有哪些客观规律?它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扮演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他的产生和发展将是怎样的?占有及所有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很显然,这里面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于这些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予以回答。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了,这一问题仍未形成共识,为建立讨论这些问题的共同语言和哲学、经济学基础,又不致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那么我们就必须创建一个全新的经济学范畴,这就是《市场形态》。只有将所有基础理论问题都纳入到这个范畴之内,或者说以这个全新的经济学范畴为依据,才能最终创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水平,并根据特定的生产方式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发展形态。同样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状态,也可以通过一定的交换方式加以体现。交换方式是对市场进步程度的集中概括,是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交换形式。
   交换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市场交换种类物的数量、交换规模和交换范围;
    二、交换所借助的手段;
    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交换关系。
    “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它离不开特定的生产方式,但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市场形态就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交换方式上表现出的不同的历史状态。
    依据历史发展的自然线索,市场形态大致经历了如下演变过程:
    一、发生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处于萌芽之中的、偶然的产品交换,我们把这一市场称之为原始市场;
    二、以物物交换为主要特征的简单的商品交换,我们把这一时期市场称之为简单商品市场;
    三、以一般等价物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物的商品交换,其市场形态表现为一般商品市场;
    四、以广泛的信用为基础、以发达的商品流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可以说,市场自产生之后,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四种市场形态。
   原始市场最早形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蒙昧时代末期,原始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交换主要表现为偶然的、临时的和混杂物的交换;交换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原始人某种临时的需要和欲望;交换手段主要借助于物物交换。随着历史的推移,当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简单商品交换才逐步在氏族或部落之间推广开来。
   简单商品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交换是经常的而不再是偶然的和个别的现象,但是,交换依然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交换由混杂物的交换发展为具体使用价值的交换,但是,交换的种类物还十分有限;交换手段依然是物物交换,供求双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质;交换关系逐步由共同体之间的交换发展为个体家庭之间的交换;交换过程逐步形成为有规则的社会过程;价值形态随着简单商品市场的发展逐步由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演变为总合的与扩大的价值形态。总之,简单商品市场是商品和商品交换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历史阶段。
   简单商品市场最早形成于原始氏族社会,“起初是部落和部落之间通过各自的氏族首长来进行交换;但是当畜群开始变为特殊财产的时候,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换便越来越占优势,终于成为交换的唯一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6页。马克思经常提到:“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他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06页。随着交换日益由共同体之间的交换向共同体内部的渗透,“于是大大地促使公社分解为大小不等的家庭集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015页。由此看出,简单商品市场得以巩固的历史原因,是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它曾长期地存在于各个社会形态中,在这种市场中,“交换是有限的,市场是狭小的,生产方式是稳定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绝的,地方内部是团结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第270页。马克思把最初的简单商品交换常常称之为直接产品交换。
   在简单商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价值规律逐步引入市场,价值规律开始作为自然规律自发地调节着市场交换。但是,由于交换主体受地方条件的限制,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并且相互之间对各自的需求也非常了解,“而且,进入交易的物品的种类不多,这些物品的生产方法往往几百年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切又使得上述目的比较容易达到?”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017页。因而,供求之间并不发生大的矛盾。这一般大都由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加以确定。对于简单商品交换,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中,曾经有过一点描述,在一首叫作“氓”的诗中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中所写抱布贸丝,就是一种简单的商品交换。其实简单商品市场只要不存在外界的和人为的干扰,这种市场就会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在我国解放初期,大多数少数民族部落,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刀耕火种屡屡可见,加之大多数部落实行关山锁寨的政策,因而长期保留着这种简单商品市场。据有关方面报道,湖北长阳土家族,在解放三十年的时候,由于长期保留着“汉不入内,土不出关”的旧习俗,因而仍然停留在“三斤苞谷换一斤老酒”的简单商品市场阶段。生产的封闭性和社会的封闭性,往往是造成简单商品市场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商品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交换借助于一般等价物和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手段;买卖之间的对立关系取代了供求的同一性质;交换关系发展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中介人之间的多边关系;价值形态完成了由一般价值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过渡;货币价格作为价值的现实形式调节着供求,供求关系在竞争的作用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简单商品流通代替了直接的产品交换;交换范围由自然地理环境所制约具有了一定的区域性质。一般商品市场在其发展中曾经历了若干社会形态,但也正是在一般商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才不断得到瓦解,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历史基础。
   一般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般商品市场的出现表明市场在其发展中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交换种类物的日益增多和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为了摆脱物物交换所遇到的麻烦,就需要有一种商品能够统一地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专门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如马克思所说:“随着进入交换过程的商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就越来越需要这种形式。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06页,第107页。但是,“它究竟固定在哪一种商品上,最初是偶然的。但总的说来,有两种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货币形式或者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来交换物品上,这些物品事实上是本地产品的交换价值的自然形成的表现形式;或者固定在本地可让渡的财产的主要部分如牲畜这种使用物品上。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因为他们的一切财产都具有可以移动的因而可以直接让渡的形式,又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经常和别的共同体接触,因而引起产品交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06页,第107页。牲畜是最早成为一般等价物的,随着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简单商品市场让位于一般商品市场。当着金银出现之后,就立即承担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07页。这正是它们的自然属性更适合于承担这种社会职能罢了。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商品现在已经不仅是从一手转到另一手,而且是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生产者丧失了对自己生活领域内全部生产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商人也没得到。产品和生产都任凭偶然性来摆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1页。价值规律开始作为内在规律支配着市场价格的运动,供求的同一性质被买卖的对立性质所取代,小生产者、小商品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日益为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开辟道路。一般商品市场在不断地扩大中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铺平了道路。
   现代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中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要求扫除一切封建壁垒,革除一切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完成了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基础上,为市场的急速扩大创造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经济的逐渐衰落相反,商品生产一旦占据了社会生产的主要领域,商品交换就主宰了一切。社会分工成为物质生产的最基本方式,劳动社会化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突破了地域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逐步扩展到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总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现代市场所应具备的一切历史条件都具备了。
   现代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信用交换占据了市场交换的主要领域,广泛的信用把所有的社会成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整体;发达的商品流通取代了简单的商品流通,市场机制以其独立的形式支配着市场的运动;价值规律从本质上反映着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迫着耗费在社会生产中的总的劳动量及其分配比例,必须与总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量及其结构相适应;交换关系则表现为全社会的、广泛的社会联系。总之,在现代市场中,商品生产者面向整个世界生产物质产品,消费者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且种类繁多的商品,在高度的竞争条件下,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生产率,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凡不适合社会需要的,跟不上社会发展潮流的,凡是浪费了社会劳动而落伍的生产者,都将被毫不留情的淘汰。现代市场的出现,使得一切社会资源都被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和现代的通信手段,缩短了整个世界的距离。现代市场的发展不断发达着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又不断推动现代市场的发展,在高度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被魔术般地呼唤出来。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一个现代市场,而现代市场的形成又是市场合乎逻辑的发展产物。市场正是在自我扬弃中,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面目和内容。
   市场形态是随生产和交换方式的不断发展而演进的,只要存在那样一种适合于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它就不会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中都曾经出现过。简单商品流通与发达的商品流通并存,一般商品市场与现代市场并存,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中都不可避免的,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绝不会例外,这是市场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只有承认这一规律,认识这一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创建全新的经济学范畴可以让我们得出很多新的启示和完全不同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结论,并由此建立全新的理论体系:
    一、市场形态不同,交换关系不同。在原始市场中,交换关系表现一种原始的共同占有关系,交换只能发生在原始共同体之间。简单商品市场的出现,很快就使共同体之间的交换发展为单个人之间的交换,或者说个体家庭之间的交换。在一般商品市场中,交换主体不仅有小生产者、小商品生产者、消费者,还有参与商品交换的中介人。而在现代市场中,交换关系则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的、广泛的社会经济联系,任何社会成员都不可能离开市场而独立的存在。
    二、市场形态不同,市场交换的种类物、交换的规模以及交换的范围不同。在原始市场中,交换的种类物是偶然出现的剩余物,交换也是偶然的和个别的现象。在简单商品市场中,交换的种类物主要是占有者自给有余的剩余产品,然而数量十分有限,交换范围也十分狭窄。一般商品市场则打破了直接产品交换带来的种种限制,交换范围也扩展到一个较大的区域,交换的种类物不仅有来自小生产者的剩余产品,而且还有小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种类繁多的小商品。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交换范围跨跃到整个世界,规模空前扩大,交换的种类物不仅包括各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还包括各种无形的劳动产品,如劳务、专利、产权、名誉等等。
    三、市场形态不同,商品流通形式及其所借助的手段不同。以物物交换为主要特征的交换形式主要存在于原始市场和简单商品市场中。以一般等价物和货币为交换手段则是一般商品市场的主要特征,同时又表现为简单的商品流通。现代市场则主要以信用交换为主,并以发达的商品流通为主要特征,商品交换不仅在时间上是连续进行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相互继起的。
    四、市场形态不同,交换目的及其行为不同。原始市场和简单商品市场中的交换主体,其交换目的主要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追求的是物的使用价值,而一般商品市场还包括着对价值量的占有,它是从货币的储藏职能发展而来的。现代市场中的交换主体,其交换目的不仅包括以上内容,同时还包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也即价值的增值。正是由于交换目的不同,因此交换行为也同时发生了根本改变,或者说,市场形态不同,交换行为不同。
    五、市场形态不同,价值形态不同。价值形态的演变是同市场形态演变完全一致的。简单的价值形态形成于偶然的、个别的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方式的出现,意味着简单商品市场已经逐步取代原始市场。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尽管这种价值形态还异常简陋,然而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价值形态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指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出现。这种价值形式的出现,表明简单价值形态已经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当着一种使用价值可以和更多的不同种的使用价值相交换时,它们相互之间便形成了一系列的简单价值系列,并且建立起不同的交换比例关系。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以生产剩余物的不断增多和交换种类物的增加,以及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为其历史基础的。显然,没有社会生产的进步,就不会有更多的剩余物用于交换,没有交换种类物的增加和交换者的增加,就不会有扩大的价值形式。然而,没有简单价值形态的发展,便不会建立起广泛的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因而也就不会抽象出一般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扩大的价值形态有它内在的缺点,但是,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相伴产生的,随着交换的进一步发展,简单商品交换终于让位于一般商品交换。
   一般价值形态的出现,预示着市场已经由简单商品市场发展到一般商品市场,它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由取得特殊地位的使用价值,作为其它所有使用价值的一般等价物,标志着价值形态完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飞跃。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简单商品交换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交换方式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不仅克服了物物交换本身存在的各种矛盾,从而扩大了交换的范围和增加了交换的种类,而且也进一步推动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最初的一般等价物是由交换者公认的使用价值承担的,利用牲畜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一般价值形态最原始的表现方式。一般价值形态的中级形式是金属货币,金属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价格成为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因此,货币价格就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然而,价值形态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止步,随着货币职能的不断完善,作为观念上存在的货币——纸币又产生了。纸币的产生,一方面推动了交换和生产社会化的进程,加速了价值的社会运动,同时,也引入了价值运动的新规律,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例如通货膨胀就是价值运动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当着金的使用价值不断得到新的开发和利用之后,金就不再是一个特殊的商品了,因而纸币与金的等量关系也日益脱钩,取而代之的就是价值的物质形态,也即社会总产品。社会价值总量则由生产社会总产品的社会劳动总耗费量来决定。由此看来,价值的本质虽然并未改变,都由人类一般劳动耗费量来决定,然而内涵已经十分不同了。
   现代市场是以信用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当着货币信用得到广泛推广的时候,标志着价值形态发展到第五个阶段。因此一般商品市场就逐步让位于现代市场。显然,信用货币的发展,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与此同时,相伴生的价格形式就是利率。货币信用的出现为信用交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纸币取代金银铸币是货币信用发展的初级形式;商业信用是货币信用发展的中级形式;而银行信用则是信用交换发展的高级形式。信用交换在现代市场中的充分发展,说明价值形态已经步入了它的高级阶段。信用卡的出现,是货币信用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具体应用,它综合了当代信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优秀的科研成果,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由现实的货币向纯粹观念上的货币发展的美好远景。由此我们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来预示市场发展的未来。
   货币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这里的信用不同于道义上的信用,然而,它的起源和发展却离不开道德观念和交换的习惯。言而有信、童叟无欺、信守合同、信守诺言、诚实守信、人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没有这些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共同遵循的交换习惯,信用交换就无从谈起。但是信用交换的出现,也为欺诈行为准备了更充分的表演场所。中国的“银广夏”、“中天勤”、“中科”;法国的“威望迪”;德国的“基尔希”;美国一连串的“安然”、“安达信”、“世通”、“美林”以及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金融欺诈,违背货币信用规律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不分国度、不分社会性质,都出现在信用交换最发达的领域。是谁制造了诚信危机和金融危机?是货币信用交换吗?显然不是,唯一能解释的是道德观念。
    六、市场形态不同,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不同。尤其是价值规律的内涵不同。现代市场的价值规律是通过现代市场中的市场机制实现的,这与传统经济学所描述的价值规律显然不同,市场形态的历史变换导致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内涵发生了深刻变革。当着分工和交换日益表现为社会现象的时候,重要的是一般等价物和货币开始作为交换媒介物的时候,价值规律就不再直接表现为市场机制,而由若干要素的集合运动取而代之,通过供求规律、价格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集合运动,实现着价值规律。其中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都会作用于整个系统,并且通过系统内部的自行调节,以实现在新的条件下的平衡。
    七、市场形态不同,占有及所有权的表现形式不同。简单商品市场以共同占有为主要特征,一般商品市场以个体家庭为主体,现代市场则呈现了所有权多元化趋势,但个体家庭作为主体仍是所有权形成的基础,这同样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多元化。
   总而言之,交换方式不同,市场形态不同,而交换方式又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受着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因此,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同一定的交换方式相联系,划分出不同的市场形态是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