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转变发展方式是化危为机的关键
作者:郑新立    发布:2009-08-20    阅读:3455次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开始见到成效。由于中央财政投资在带动银行贷款、带动社会投资、带动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是,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出口大幅下降,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增加了难度。由于出口总额已接近国内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增速由前几年年均20%左右转变为今年1~4月下降20%,使需求总量的减少相当于GDP的10%以上。预计年内发达国家经济难以复苏,进口萎缩,我国出口订单减少,全年出口预计将下降5%~10%。因此,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关键在于扩大内需的力度能否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而扩大内需的政策能否在近期和长远都发挥作用,财力支持和政策效能均具有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扩大内需的政策只有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才能战胜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真正做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不仅在今年,而且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
    一、调整需求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转变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转变发展方式中的第一个转变,就是调整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提出来的,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出口大幅下降的影响,实现这一转变具有更大的紧迫性。
    居民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中是很不协调的。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与低消费率相对应,2003年到2007年,投资率年均42.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其中2004年高达43.2%,为改革以来最高的一年。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过快增长,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如果消费市场不能相应扩大,由此形成的无效投资和银行呆坏帐必然增加,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出口连年大幅度增长,贸易摩擦增加,顺差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的稳定。从2001年到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40.6%、48.4%和11.1%,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的贡献率偏低,包括工业消费品在内的大批生产能力闲置,消费需求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增长。
    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当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任务,采取综合性对策。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二要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三要扩大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征信体系,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减轻居民教育、医疗负担。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尽快解决农民工保险账户可转移接续问题。四要围绕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以铁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搞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建设,促进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大力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善农村电网和乡村道路,扩大“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品种。五要把促进房市、车市、股市联动发展作为扩大消费的战略重点。房市、车市在一定程度上受股市的影响。为了保持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要在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同时,改善对股市供求总量的调控,避免大起大落。通过资本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支撑房市、车市的持续繁荣,使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长盛不衰的支柱产业。总之,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如能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分别提高10个和15个百分点,达到55%和50%,接近改革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和52%,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有5万亿元以上的商品由用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居民消费,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求的重大举措。
    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方式的第二个转变,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相互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产业结构中的突出问题。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0.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3.2%,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三产落后,造成就业矛盾突出,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在第三产业中,突出落后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研发、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围绕科技研发形成了包括知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风险投资市场、技术培训市场在内的技术进步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着全方位的服务。我国的技术市场尽管发展很快,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应当加快培育和发展。物流业发展落后,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高。据有关测算,发达国家流通成本占GDP的10%以下,我国则高达18%。把相同的货物从成都运到上海比从德国汉堡运到上海的成本还要高出很多。扶持、壮大物流业,建立跨国、跨地域的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和发展一批物流中心和物流企业,应当作为当务之急。
    二是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监理、征信、认证、价格评估、招标投标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达国家,这些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比较完善,从业人员众多,在许多方面代替了目前我国政府的某些职能,对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美国金融危机的暴发,信用等级被评为A+的雷曼兄弟公司瞬间倒闭,正是监管缺失、信用评级机构丧失职业道德的结果。我们应以此为反面教员,打破对外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迷信,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是社区服务严重落后。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场所。在北欧一些国家,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40%以上。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有尽有,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家政、体育、健身、心理咨询等。我国社区服务业刚起步,居民的许多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大量劳动力就业困难,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来解决。目前,在各地城市都有一些办得很好的社区和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如长春市二道区模范社区工作者谭竹青、武汉市百步庭社区等,在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就业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当大力宣传、推广他们的经验。
    三、优化要素结构,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发展方式的第三个转变,就是经济增长要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一些地区和企业能逆势而上,关键在于他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提高了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深圳市去年在全国经济增速逐月下降的情况下却做到逐月上升,发展势头强劲,主要在于深圳市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了鼓励技术研发的政策环境,培育起了一批高技术的内资企业,成功实现了由外资企业为主向内资高技术企业为主、由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为主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道路。如深圳华为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全公司近一半人员搞研发,去年申请国际专利数量在全球企业中跃居首位,合同销售额增长40%以上。我国许多城市的科技资源优于深圳,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的科技资源优于华为,只要能像深圳和华为那样,建立起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就能把广大技术人员的创造智慧激发出来,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要重视管理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与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要根据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全球竞争的需要,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学校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企业要建立和培养技术创新队伍,为技术人员发明创造搭建良好的平台。
    四、创造出口需求,千方百计遏制出口下滑
    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进口需求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减免税等各种措施,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降低出口成本,尽可能保住原有的出口市场,制止出口的进一步下滑。当前,应利用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生产能力剩余的有利条件,通过资本输出,创造出口需求。
第一,通过扩大海外能源、资源投资带动设备和劳务出口。鼓励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拿到较多的能源、资源勘探权、开发权,通过增加海外投资,带动地质勘探设备、资源开发设备和技术劳务出口,同时有利于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二,通过扩大政府对外援助贷款带动相关物资和劳务出口。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拉美等国家,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供给不足,如能适当增加对这些国家的贷款援助,扩大货币互换规模,对扩大出口将起到重要拉动作用。
    第三,通过鼓励企业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内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轻纺工业、汽车工业等领域,已具备海外投资设厂的能力。通过海外投资,像当年外商在我国发展“三来一补”那样发展加工贸易,将能有效拉动出口。
    第四,通过提供人民币贷款扩大海外经营商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金融危机使国外银行受到沉重打击,许多经营中国商品的经销商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影响进口。如能鼓励中国的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海外中国商品进口商提供人民币贷款,可对我国商品出口起到支持作用。
    第五,通过增加机电产品的买方信贷,扩大中国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机床、船舶、轻纺设备等机电产品出口。我国机电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明显比较优势,机电工业一定程度上存在产能过剩压力,企业有扩大出口的动力,通过买方信贷支持机电产品扩大出口,有利于缓解出口下滑趋势。
    总之,在出口困难的情况下,不能坐等,而应积极想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出口需求,尽快扭转出口下降趋势,缓解出口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的压力,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