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8年长安讲坛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演讲者:夏斌    时间:2008-07-15    阅读:50902次   
    各位网友大家好,受中国经济学家50人委托,今天要我到这儿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最近自己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的经济政策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谈一些自己的研究思路,完全是我个人的观点。
    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次贷危机、美国衰退的阴影,这两天美国两大房贷公司眼看又不行了,以及美国美元贬值,什么时候是个底,中国关于热钱的争论,关于全球物价和中国物价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关于中国经济特别是当前中小企业出口企业遇到的一些问题等现象,放在一块儿怎么看?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谈一些我个人的思路。
    我个人认为要理清对形势看法的一些思路,可能我们不能就国内的情况来看,应该国内、国际结合,应该是短期和长期结合,应该是实体经济链和虚拟经济链共同结合来探讨这些问题。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各种媒体都在说我们现在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经过自己这一段的研究,我认为对不确定而言,当前经济形势的趋势是确定的。而对于全球经济调整的程度来说,可能是不确定的。在我讲完今天的内容,我想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应该对全球的经济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认识而言,是怎么调整的,往哪里走,这个趋势到现在看来应该是确定的。至于说调整的力度、调整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有些不确定。
    今天广播上广播了国务院准备这一周关于要开经济形势分析的会议,我正好在媒体这儿,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近半年多来,全球的石油、粮食、矿产等大宗产品价格不断地飞速上涨。据有关机构的统计,全球已经有50多个国家的物价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怎么看这些现象?
    我们有时候看我们自己的问题往往都是说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是成本推动的,是输入型的等等,各种各样的争论都有。
    如果我们暂时不从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我们用更长的眼光,用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些现象,全球物价上涨的现象,本身是这一轮全球化的红利的高回报和世界经济增长高增长低通胀这样一个周期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应该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我们目前海内外的物价形势可能就容易比较清晰。
    什么是全球化的红利回报?我们知道从上个世纪最后的25年,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加入WTO等等最近几年,全球化的速度在加速。
    其具体的体现是中国印度等一批新兴国家和转轨国家近30多亿的人口,在这些国家内大量低廉的劳力和全球的资本,特别是西方的资本高度重新配置。其结果是在全球生产分工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如果我们从外资流入占全球GDP的比例来看,“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的外资流入占全球外资流动的比例,2000年当时是5%,现在已经上升到了15%,扩大了三倍。
    这样一种全球生产分工格局的变化,也就是说大量的资本和大量便宜的劳动力结合,它商品的价格必然是便宜的。而生产过程中间又促成了大量的转轨国家和新兴国家出现了高增长。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以出口为主导的新兴国家,包括转轨国家,它们在取得高增长的同时,为全球特别是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便宜的商品,这也就是我们前一两年全球媒体在议论的美国的物价是新兴国家、转轨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便宜劳动力生产的商品,太便宜了,媒体报道很多,我就不多说,有些报纸也说美国的家庭曾经想试验不用中国货能不能生活,媒体报道实在是生活不下去,东西太便宜了。
    这样一种经济周期使得我们2003年到2007年这五年期间,出现了典型的全球的高增长、全球的低物价。如果用数据来表示,全球GDP在2003—2007年这几年间增长了4.9%,物价上涨了3.6%。
    我们再往前看看,不能看太远,70、80年代当时石油危机、通货膨胀。再往前看,1998—2002年,全球的GDP和物价上升的比例分别是3.4%和4.4%,在经济增长方面近五年来比前年的五年增长快,物价比前面的五年低。这是这五年来全球的高增长、低通胀。当然海外媒体也在说全球的粮价是什么原因,有的说是印度的原因等等,包括矿产的价格。
我们应该看到短短几年内,随着三十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持续增长,必然会对石油、粮食、矿产等大宗自然资源产生大量需求的压力,这很自然。
    因为这么多国家、这么多贫困人口,原来生活水平不高,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要盖房、修路、买车,包括卡路里的需求量都提高了,这是一个必然结果。但是我们要知道经济学,如果在30亿人口出现高增长的同时需求大量增长,这个时候如果货币收紧,物价不会涨,大家理解。
    就像我们国家一样,我们国内如果需求很旺,中央银根收得很紧,你再旺得到了抑制,价格不涨。全球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全球的需求很旺,全球的货币供应收得比较紧,物价不可能涨。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恰恰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上升的过程中间,主导上升的力量主要是新兴国家和亚洲国家。而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模式主要是出口为主导,大家都清楚,不光是中国,印度也好,越南也好,都是出口为主导。而这些实行出口为主导的转轨的新兴国家,它们的增长模式中间又在汇率上采取了盯住美元制度。
    盯住美元制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方面出口快速增长,外汇不断增加,像我国的中央银行,尽管有关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了对冲的操作手段,市场上应该说仍然容易产生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低利率的状态。货币松、利率低意味着有可能进一步放大这些国家的国内需求。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知道亚洲这些新兴国家和俄罗斯等一些产油国家,这些国家又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又积极地需要储备大量的外汇储备,从数据看,全球的外汇储备2002年是2.5万多亿美金,到了2007年,增长到了6.5万亿美金,增加了近一倍半。
    在这轮经济周期的增长中间,石油需求增长,自然俄罗斯等中东一些产油国家,他们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也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或者说也需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所以,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间,由于新兴国家、转轨国家的发展模式以及汇率制度这两个纽带又决定了什么,就决定了需要外汇,能够产生外汇,与此同时需要大量的外汇去投资,大量的外汇寻找投资出路,这就为美国拼命地扩张美元供给和扩张信用供给提供了可能性。
 
    我前面讲的从新兴转轨国家的经济周期、全球化角度和它们发展的特点,是出口导向,是盯住美元汇率。所以,从另一方面讲,就变成美国制造扩张信用,扩张货币,这是可能。从实践来看,美国恰恰在这个时期,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灭以后,美国为了国家利益要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就业率要扩大。美国要增长,网络股泡沫破灭以后,这么大的经济体靠什么增长?它为了刺激增长,需要不断的低利率,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从金融角度说,为了增长,利率就要低,刺激增长,货币要多,也要刺激增长。
    怎么能够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媒体上很多都在讲格林斯潘的思路,不断地讲起。长期利率由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6%降到了2008年的4%。
    另一方面,从现在看,越看越清楚,美国是监管不力,我个人认为美国在政治上是默认了,美国的经济向全球发起了大量的次贷产品来扩大信用,金融衍生合约2002年是100万亿美元左右,到2007年涨了5倍多,到了516万亿美金,代表了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这些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意味着扩大信用,寻求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天我们来说很清楚,就是大量扶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不断扩大,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在座的都清楚,资产价格上升以后的效应扩大了消费,而美国经济GDP的70%是靠消费来刺激。
    所以,财富效应促使美国居民扩大消费,使得美国充分地享受在这个期间新兴国家生产大量的便宜商品,保持了经济的高增长。
    与此同时美国在这个时期,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大量的军费开支需要发行国债,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巨大的双赤字,通过双赤字来支撑美国经济这一轮高增长的同时,给转轨国家、新兴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寻找到了出路。
    逻辑上应该这样讲,寻找到了出路,也就是专家有时经常讲的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美国是高消费、低储蓄。这么大的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增长、消费靠借钱来支撑,这就是全世界今天的格局。
    如果我从金融角度说,是美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国际货币体系本来的矛盾、难题趁新兴国家、转轨国家快速增长的机会和这些国家结构没有调整到位的机会,向全球投放了大量的美元,这是一个概念,当然在投放大量美元中间,有些因为要存外汇,要出口增长,外汇进来,央行积累外汇,提供本币,使国家信用在扩张。这样进一步扩大了全球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缺口。
    如果说这一轮全球物价上涨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全球的总需求大于供给,供需矛盾积累到一定的地步,信用膨胀积累到一定地步,全球物价不可能不涨,以次贷为爆发点出现了转折,物价不可能不涨。
    可能在逻辑上很清楚,在解释上面我也讲,怎么叫美国利用了这个矛盾?这些国家是拼命地增长,盯住美元制度是出口导向,需要积累大量的外汇。美国经济的增长,需要有大量的投资资金,通过金融资产不断在全球回流。
    布雷顿森林体系,樊纲在这里讲了一些,我再补充一点。
    原来是美元、黄金本位主义,拿到黄金就可以,后来美国总统说不允许,法国总统出来讲话说要把黄金怎么运回去。开始不换黄金了,我们知道以国内来举例,做贸易要用货币的媒介,全世界的经济在增长,全世界的贸易在增长,黄金不是主要的结算货币,美元是主要的结算货币,客观上要求有一定增量的美元保证全球贸易的结算需要,也就是说咱们说得白一点,如果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例保持2个百分点,美元多发两个百分点的美元,全球经济不会出事,今天已经到了6、7个百分点,现在美元不断贬值在降,已经到了6、7个百分点。如果保持在2个百分点,是不会有事的。
    也就是说这个结算制度,国际货币体系制度本身决定了美国政府可能可以多发一点美元,这是制度本身。如果美国完全是按照自己本国经济的增长,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全球贸易就要受到影响。
    所以,要客观上这个体系要允许它多发一点。但是超过、多了,物价就上涨。而2003年到2007年这一轮经济的增长,客观上经济在不断增长,贸易在不断增长,我说一个贸易数据,全球贸易占GDP的比例2000年是6%,2005年增加到15%,客观上允许、要求美元多发一点。
    但是美国在这一轮经济中借着这个机会,为了本国经济增长和房地产增长,多发了不少货币,也就是我说的怎么有意无意利用了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主导了货币矛盾,这一轮经济中间最后酿成了今天的结果。
    就像2006年我曾经讲过,当时格林斯潘刚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媒体都在歌功颂德他怎么有功劳、怎么伟大,当时我毫不客气地说,格林斯潘18年执政的遗产,对美国来说确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五年它的增长、高就业、低物价。但是它的政策遗产对全球来说,是祸。这是我2006年说的,现在看来越来越清楚,大家越来越认同,现在很多问题是美国长期低利率政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关于物价的上涨,现在媒体上、专家也有很多说法,是生物能源、美元冲击。我想说的是基本的问题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是一个基本矛盾,是这个物价上涨的基本原因。
    基于基本面的失衡,加上生物能源,加上自然灾害,再加上多年积累下来的多余的货币的投机资金的不断冲击,推波助澜的冲击、推波助澜的投机,使得这几年以来石油、黄金、粮食、矿产等大宗产品轮番地上涨。
    今天我们讲得很清楚,去年我接触几个国际投行他们都很清楚,次贷危机出来这么多钱往哪里来?就准备往粮食、石油里走,就是去赌粮食、石油。
    所以,我所说的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很多,基本面、基本原因是全球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上一轮经济周期运行的特征和国际货币体系本来的矛盾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投机资金、生物能源、自然灾害对粮食、对石油的价格上涨,可能有一些影响,它是推波助澜的影响。如果基本面稳的话,咱们做股票的都知道,基本面稳定上涨,硬要往下拉是不容易的。所以,基本面是一个主要因素。
    如果从货币原因上找,我认为这一次全球物价上涨的货币原因是全球的货币原因,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原因。为什么讲这个结论呢?因为在国内讨论中国的物价上涨中间,有些人说是货币原因,货币松了,有些人说不是。如果放在全球看,看得很清楚,这个物价上涨不光光是中国的一些因素,从货币原因讲是全球的货币原因,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原因造成的。这是我想讲的一个逻辑,我们从这一轮经济周期,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这一轮物价上涨为什么讲,说到底是需求大于供给。对不对请大家批评。
    第二,在这个逻辑之下我们要考虑中国的事,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基本的判断?
 
    有了明确的基本判断以后,下一步应该有什么对策?我想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以及几个判断。第一个判断,这一轮全球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如前面所说是十多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表现。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两大因素造成的,是全球化因素和美元因素造成的。
所以有专家说,光是美元因素,也不太全面,确实美元提供了大量的货币,美元贬值。美元的背景是什么?全球背景是什么?要进一步思考,就是全球化的因素。
    这一轮物价上涨和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纯粹由石油问题引起的物价上涨,原因不完全相同。这是我做的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判断,既然全球物价上涨,是全球化和美元因素矛盾的反映。因此,我们站得高一点,不仅从中国考虑,从全世界来考虑,从全世界核心世界来考虑。
    解决这个问题,要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有序地稳定地增长,应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有这个判断。
    我个人认为,相关的国家都要抓紧自己的结构调整,加强合作紧缩信用、减少需求,包括中国也需要,我们现在正在从出口导向为主慢慢转向内需为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艰难。
    但是我们认识到我们也需要,这么大的国家、人口这么多的国家,经济体的规模又这么大,长期依靠出口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不能持久,所以我们也在调整。
    但是在调整中间,我个人认为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应该多做贡献。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尽管现在中国发展这么快,我们的全球GDP多少?美国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重是四分之一。
    所以,我认为经济体越大,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在全球经济不平衡中间,这些国家从世界和谐的角度来说,应该多做贡献。道理很简单,因为在不同的国家内,保持人最基本的营养需求、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就是食品,食品在CPI(消费物价指数)中间的比例相当悬殊。美国是多少?美国才占13.8%,中国比较高,30%左右,三分之一的概念。印度食品占CPI的比例是57%,快到60%,比我们还要多。
    我讲的意思是全球粮价都在上涨,各个国家粮食对物价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穷国家、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粮价的上升,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危险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经济规模大的、最发达的国家不主动压制需求,美元不停止贬值,或者是不抓紧加息面对通货膨胀,全球的物价在具体上涨的压力之下,只能使得一些小国家、一些风险能力弱的新兴国家提前买单。
    也就是说现在全球因为物价的原因,世界银行统计有30多个国家已经发生了社会动荡,海地的总统和总理下台也是因为物价的原因。越南发生经济危机也好,或者是危机现象也好,出了一点事,也是风险防范能力不强,都是在这些小国家中发生。
    所以,从世界和谐的角度来讲,大国家、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应该主动抓紧收入水平的调整。说得白一点,美国经济调整要停止贬值,要加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经济要往下降,失业就要增加,美国国民的收入水平要下降,失业要上升。
既然全球性的物价水平上涨,是上一轮经济周期运行特征的结果。怎么扭转这个规律失衡?
    很简单,政策调整是需要涉及各国的经济利益。既然涉及到各国的经济利益,怎么扭转?怎么调整?取决于各个国家政策的调整,需要一段比较长的事情。
    现在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每天报纸在报道这个国家加不加息在犹豫,那个国家讨论了好几次又停了下来,美国、欧洲央行、日本、英国在以加息压增长方面都在犹犹豫豫,这就是实质问题。
    物价一上涨,为什么不及时加息?因为加息的本身意味着经济要往下走,整个社会稳定、居民的收入、就业等等问题。所以,在加息压增长方面,这些大经济体都在犹犹豫豫。因此,从这一点出发,第三个判断是,我们可以预期今后两三年内仍然可能是相对过去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而物价相对于过去是高物价运行的特征。这是取决于各国政治的博弈。这是第三个判断。
第四个判断,大家应该认识到,就中国和世界的物价关系来讲,按照我前面逻辑的分析,我个人认为世界物价上涨中间有中国因素,中国物价上涨中间有世界因素。
    中国已经是这么一个大的经济体,我们的石油进口占了半数,我们的铁矿石增长60%靠进口,我们的大豆70%靠进口,我们的钾肥60%靠进口,这种情况下是全球需求。我客观地从一个专家来说,中国与世界的物价关系中间,中国物价上涨中间有世界因素,世界物价上涨中间有中国因素。这是第四个判断。
 
    第五个判断,基于这样一种全面的判断,如果中国主动紧急刹车,以控制物价为宏观调控的惟一目标,如果中国以控制物价为惟一的调控点,主动紧急地减少国内需求,肯定自然地是对世界经济做了大贡献。
但是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增速下降过快,代价很大。就国内来说,每年新增一千万的就业人口压力,有人说据有关部门公布的失业就业比例,有些还没统计进去,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很难。对于中国的经济宏观调控来说,政策不能不考虑。这是国内因素。
    就国际因素来说,中国的GDP规模居全球第三,当然去年还是世界第四,比德国低,现在看来马上就上来,第三、第四。而中国对全球GDP的贡献度和美国已经不分上下,为什么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呢?对世界经济总的贡献度跟美国不分上下,美国是14万亿美元,它现在的增长水平也就是1%,一年增长1400亿。我们是24万亿,增长10%左右,2.4万,2.4万除了汇兑7左右,大家一算就是3000多亿美金。我们的增长率给世界的贡献度很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经济如果不讲代价紧急刹车,就是把物价压到最低水平,对稳定全球经济结构相当不利。我最近看《参考消息》,海外写了一篇文章,讲了很多世界经济增长的矛盾,讲到最后实际上有一句话,说其实世界还是很盼望中国经济要稳定增长,因为你的地位很重要。
    如果中国经济紧急刹车,容易助长全球滞胀局面的形成。因此,对中国经济当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认为一味地、简单地压物价,绝对不是我们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首要目标。首要目标是什么?应该是尽可能在保增长和压物价中间取得深入的平衡,物价调控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有些专家说就是要物价或者是通货膨胀是首要目标。我觉得物价是要压,物价要控制,但是增长不能不考虑,因此首要目标焦点积聚在低物价、压物价、保增长当中。
    第三,如何在压物价和保增长的关系中间取得平衡,这是很难的事。
    首先要有目标。首先你要有一个目标值,当然这个目标讨论很多。
    首先GDP到底多少要合适?或者具体限制多少?维持11.9%去年的增长速度肯定不行,但是在外部的需求紧缩的程度还不清楚,在外部物价走势还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国单独自己压物价,国内的就业、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以及股市的稳定等等社会保证,容易出现GDP到底增长多少位比较好?
    根据世界的预测,根据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预测,以及我们改革开放历来的数据来看,我个人认为11.9%像去年这样肯定太高,我们还是能够争取在9%到10%的速度。
    9%—10%比去年低了一两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又保持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两个方针路线,发展是第一要务背后包含着很多问题,就业和社会稳定因素。因此,继续保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两个方针的路线。
    调控政策又取决于增长和物价的关系,物价到底高到多少?半个月前我曾经说过,控制CPI4.8%有点难。
我们要明白,我们控制物价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控制物价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尽可能保证居民的收入稳定。
    如果说我们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收入的补贴能够到位,我们现在财政收入增长很快,去年是5万亿财政收入,增长31%。我们在这样一个国家财力的大背景之下,实力很雄厚,我们相关的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到位,对老百姓的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能够基本补贴到位,只要在经济增长和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没有受到大的冲击的水平之下,我们把CPI控制在6%到7%、7%—8%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追求什么?我们为了追求某个东西,我们能不能达到?如果条件可能都存在,我们把物价控制在7%左右,社会是能够接受的。关键就是要防止通货膨胀核心预期的形成,防止通货膨胀核心预期的形成,并不排除在全球物价快速上涨的趋势之下,中国短期内物价在一定的高位置运行的状况,不排除这个。
    如果我们取增长为9%到10%,取物价为6%—7%或者是7%到8%,这样的组合,这是我们宏观调控的目标,已经走完半年,还有半年。如果按照这样走,我们政策怎么配合?我认为单独一项政策都解决不了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取决于各项政策的协调效应,这是关键,不是某一项政策的调控力度,很多问题不好解决。
    这些政策协调思路是什么?简单讲,我认为今年的调控思路应该是紧货币、稳汇率、调价格、松财政、补穷人。如何紧货币、稳汇率、调价格、松财政、补穷人,我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在紧货币方面,我一直在说,在我们国际收支失衡、全球物价上涨的压力之下,从紧的货币政策绝对不能变。市场上、企业也不要对于货币政策放松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变。
    但是什么叫从紧的货币政策?我们假设前面所说的调控目标的组合增长9%到10%,物价6%—7%,如果目标确立了,我们的货币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这个目标之下,这种掌握程度,面对外汇大量进来,兑换人民币需求这样一种流动性的增加,对这个来说,我们要从紧。
    人民币大量地流动性增加的背景之下,我们要尽可能对冲,对冲到的程度就是要保持实体经济9%—10%的增长,这就是从紧货币政策掌握的力度或者是平衡点,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我们就讲眼前,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中间,我们要充分关注货币贷款增长的名义值和实际值的关系。我们现在讲货币供应量控制在15%、16%,贷款控制在13%、14%,都是讲的名义值。
    如果说我们的贷款按照年初收紧的目标,是以去年1到11月份贷款实际增长水平来调控,13.6左右作为今年的调控目标,去年的PPI生产价格指数,因为企业得到了贷款就要买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商品,在不同的PPI价格指数之下,同一的货币贷款买的东西可不一样,物价涨的少了就买的多了,物价涨的多了他就买的少了。
    如果按照虚拟的贷款实际增加理论作为今年的调控目标,2007年PPI的指数是上涨3.1%,名义贷款增长16.4%,实际贷款增长13.3%,今年1到5月份PPI已经上涨了7.4%,这个月再公布有的专家预计可能更高,可能到8%。
    如果按照去年同期贷款增长,应该是16.22%减掉今年PPI上涨指数,实际贷款是仅仅达到了8.82%,比去年低了4.5个百分点,低了多少?快低出三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当央行脚步快,贷款的绝对额增长好像不慢,但是媒体的报道,我们的总理、副总理到了浙江、山东调研中间,很多企业的反应,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反应,资金紧,很多企业破产了。关注贷款到底要增长多少,我们在今年物价指数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一定要将实际贷款。我希望中央银行也要关注这个问题。
    当然在今年贷款感觉很紧的环境之下,也还有其它因素,股市不太好,直接的因素是股票、债券一到五月份的直接融资规模减小,这也是一个因素。当然在货币供应链上,我相信这个观点是对的,一算就能算出来。这是讲紧货币,要紧,但是要紧到什么问题,关注这个问题。
    第二,要关注直接融资。当前股市不太好,但是为了解决中国30年来经常在调控中出现的现象,就是一收就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哇哇叫,上世纪80、90年代经常出现,一收就紧。就是要发展直接融资,但是创业板、私募股权基金、中小板,这些融资方式我个人认为要抓紧推,要快,要让中小企业更多地放开这方面的融资限制。
    当然眼下又是奥运,我个人认为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相信中国的股市和金融资产有内生的增长的稳定性。什么意思呢?不要太从政策考虑,出来一个中小板会有多大的负面影响?我不相信,处理好了没有负面影响。当然有人会说A股不好,出创业板,对A股资金分流有压力,也可能寻找了新的资金渠道,这边亏了,那边还能赚一点,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很多事情要客观地分析。
    另外,债券市场。我们要抓紧由于几个国家机关在债券监管上的不协调问题的解决,现在有很多矛盾。但是我们在整顿债券市场,统一债券市场,暂停中期票据,中央银行刚刚宣布暂停了。暂停中期票据的整顿中间,要讲究整顿的时间和力度,我们应该一切着眼点要有利于解决当前经济运行的困境为出发点,处理好整顿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关于稳汇率。我们的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快20%了,从2005年7月1号开始。人民币对于部分出口行业增长过快的压着的效益也已经出现了,都显示出来,有些企业、行业已经哇哇叫,逼着它去调整。债券各位都清楚,调整不是那么容易,这个行业一下子转到另外一个行业去就业,不是那么容易,不是像一个个人随便跳槽就可以赚钱。因此,由于企业升级需要有时间,对于当前经济下滑过快的负面影响在慢慢出现,这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短期内升值,有人说人民币升值可以压输入型国家,短期内压物价的效果也很有限。而且香港市场已经出现NDF市场,已经出现了对人民币一味升值的分歧的信号,有的甚至还往下跌。
    更重要的我个人认为,当前我们对热钱的烦恼,什么叫热钱?热钱是多少?进来多少?很多部门、很多专家都在讨论。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为什么热钱这么多?和我们在汇率升值上的方式有关,我们的汇率升值是持续单边的升值,给全球市场、国内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还能升多少,再加上海外很多专家不断在市场上说还有5%、6%。因此,世界的市场夸大了对升值的预期,这样就刺激了更多的热钱纷纷往中国进来,增加了从紧货币政策执行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确实很难。
    在上面讲的几个因素之下怎么办?我早就在说,几个月前就在说。我们当前汇率调整的重点和目标不应该是追求汇率水平充分地市场化,我们当前汇率调整的目标不应该是追求汇率水平充分的市场化,而是应该尽快地打破市场上夸大的升值预期,一定要把它打破。
    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汇率调整到一定的水平,然后保持一段相对时期的稳定。与此同时,这也给专家们都在预测的过了若干年以后,美元可能要触底反弹,这时我们的人民币汇率怎么调?给自己留一点空间。这是我对当前汇率短期调整的观点,我并不是对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我们的汇率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不是讨论这个。当前是如何走出困境,从这个角度讲。
    所以,在稳汇率方面,我们同时要加强外汇管理,要改善管理制度,外管局最近几个部门又拿出措施出来,我始终认为也很早认为,我们对市场外汇管理方面管理确实很难,有人说长期管不住,可以考虑短期内就是要加强管理,监管部门不能泄气,管总比不管好,要对市场形成威慑力量,所有违法违规进来的资金就得抓,应该以这个为准绳。
    第三,调价格。油价、电价,前一阵子刚刚调了一下,还没到位。在这一两年中间,价格的调整市场应该理解,肯定要调。但是怎么调?我认为有十个字:规划、调价、补贴、管制、舆论。
    面对这一轮全球性的供需失衡,中国要进行价格调整,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从节省资源角度、从控制需求角度,各个方面都有理解应该抓紧调整。但是面对全球的这种状态,在价格调整上面首先我们要制定两到三年的规划,一下子调到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都接受不了。
    所以,制定两到三年的规划,把我们需要调整的幅度分摊到两三年之内,把压力分散。不是说不调,每个季度、每年大概调多少比例,应该结合GDP的增长情况,应该考虑到人均GDP的收入情况。
    在调价过程中间,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下降,财政必须给予适当的税收和补贴的支持,对企业生产和税收如何降低成本,尽量增加有效供给,我们的税收有没有余地,怎么支持?面对物价的调整,如何保证两三年内都是6%到7%的水平?
    老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下岗的、退休的、大学生等,他们这些收入水平如何保证不下降?应该给补贴。我个人很赞成东莞现象,东莞地方财力拿出钱给老百姓分红包。至于分的中间,听报纸上讲又有很多问题,那是另外的因素。我们在想地方产业提高的同时,为了保证社会稳定,配合国家后面政策的实施,少搞点项目,紧缩一点行政开支,补穷人,促进消费,刺激需求。
    规划、调整、补贴中间,对部分一些行业和产品的价格仍然要实行暂时的管制,暂时不调。方向要调,从可接受的程度来考虑,要执行临时的管制。
    舆论方面,我个人认为要安明告示,将我们价格调控的规划,将我们的调价方案,财政如何补贴企业和公民,和我们如何加强价格管制,包括统计中间的价格怎么统计的,什么叫翘尾巴的因素,今年的物价上涨翘尾巴的因素有多少,海外因素有多少,本国成本上涨因素有多少,这些东西如实安明告示告诉老百姓,告诉老百姓的同时就是正确引导了媒体的舆论。
    尽量减少市场上不着边际的负面报道和误导的负面影响,这也是稳定国家预期,防止恶性通货膨胀预期出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强舆论的引导,加强媒体上主流声音的发布,安明告示,告诉老百姓。
    咱们知道现在一般的老百姓不是搞这个专业,媒体上每天都对于物价大量的报道,有些媒体愿意把最醒目、最抓眼球的标题拿出来,我认为有些媒体做得不错,不排除有些媒体在这方面负面宣传,给大家感觉物价要涨了,老是这个感觉。全面的情况没有给老百姓一个完整的信息。
    作为政府又如何政策,如何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预期,当物价出现几个月连续的两位数的增长,我们有经验,80年代、90年代,我们宣布保值储蓄,这样国家需要保值贴补的量就小了。这是万一,我想不会。万一这样,我们有这样的政策,不应该害怕,该调的调,该安明告示的安明告示,该准备的准备,不用害怕物价上涨。
 
    第四个词松财政。今年一到五月份数据表明,六月份也是这样,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都在经济下滑方面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利润、GDP增长、物价,唯独财政收入指标还是非常漂亮。有些国家出现危机,财政也不行,外汇储备也少了,货币供应量又多,物价又涨了,我们其它指标都有压力,都在往下,唯独财政的指标,财政收入相当好。
    我的观点是,财政收入指标这么好,意味着我们政府在压物价、保增长方面仍然有相当的空间和实力,不用担心。所以,政策怎么办?
    1,在继续加大对三农、社保、制度创新、节能减排等等财政支出投入的同时,生产企业因为成本压力很大,我们应该尽可能给予减税的支持。怎么减税可以研究。有人说从增值税角度,有人说从营业税角度,怎么减税可以研究,可以对部分行的出口退税率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原则,应该给予减税支持,尽量增加有效供给,来帮助抵制物价。
2,政府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我个人认为应该带头紧缩需求。今后两年应该维持由汶川地震引起的缩减行政开支一定比例的做法。
    因为汶川地震以后,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纷纷表明当年要缩减行政开支。这很好。根据我了解,财政部在安排盘子的时候,这个也缺,那个也缺,都缺钱,都压不下来。真正到了机关,有些机关是花不完的,到年底是花不掉的,到年底就要迫切花钱。我从机关出来,我敢说我们在缩减财政上,行政开支再维持两到三年主动缩减行政开支。缩减这个钱怎么办?用于增加商品供给支出,怎么支持?如果说支持的企业税收完成的少了,这边支出少一点就完了,需要继续算。
3,中国经常帐户盈余超过GDP30%左右,意味着国内节约资源为国外所用了。目前中投公司2000亿美金的基金在国外用很难,包括议论很多。
    我个人呼吁,我们应该另辟渠道,继续发行人民币债券,向国家外汇管理部门买外汇到外面去投资,2000亿不够,而且这2000亿已经很难,应该另辟渠道。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直接减轻货币的流动性压力。不是担心膨胀吗?担心货币多吗?我发人民币债券,把货币收回来,到中央银行买外汇,拿到外汇到国外买东西,减轻国内物价压力。与此同时我们为配合中国长期经济战略的需要,我们缺很多东西,我们该去壮大自己的战略储备,没有必要把外汇就这么一直拿着买金融资产。
    4,如果根据今年的宏观经济情况如果到了7、8月份经济增长过快,我们担心的事情真发生了,怎么办?可以发行赤字国债,这方面我们批准赤字国债的全国人大,在这方面应该想通,我们现在发行赤字国债和我们70年代、80年代那个时候我们的财政状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只要在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率远远高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我们发行一点赤字国债是没有风险的。
   
    最后一个词,补穷人。在物价继续增高的中间,继续实施和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同时中央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自己增加对当地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提高最低生活的最低温保线。同时国家有关部分能不能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变相进行国家的补贴,稳定国家的预期,引导内需、扩大消费。
    这是我讲的整个宏观思路,就是这几个字。当然在实际操作中间,我们还有很多宏观政策,在其他经济政策方面,近几年我们在出口贸易、所得税、加工贸易政策、劳动工资政策、房地产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等等方面,我们这一两年围绕培育内需主导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都定了一些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压物价、保增长。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集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当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发生矛盾的时候,关键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改革的力度要稳妥,能够分布实施的千万不要一步到位,要讲究宏观部门之间动态的配合,来保大局。当前可能另外要注意的是,房地产的状况。对房地产目前的状况各种议论很多,但是我个人认为,房地产价跌量小,一定意义上是我们宏观调控目标所追求的效应。另一方面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来说又要密切关注对实体经济影响很大的房地产业下滑的状况。但是目前看了很多分析,很多数据还不够很准确地说明问题,比如说房价跌、规模小,对就业,对当地GDP等等等等很多很多数据还不够全面,不够到位,这方面我认为尽快需要掌握准确的房地产行业和GDP、就业等相关的信息,帮助中央政府进行准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