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关于价值本质与经济体系形成原理的新思维
作者:孟建苏    发布:2009-08-31    阅读:2512次   
  人类经济体系出现早于人类文明出现,人类经济学发展才几百年,因此,经济学是一个用当下眼光观察史前事物的学科,其学科的基础性概念与认识方法主要来源于高人的感悟,所以,学术界仍有经济学不是科学的说法。就现实世界来说,现有经济学仍解决不了财富零和效应所导致的绝对贫穷与战争问题,仍解决不了经济体系平衡问题,以及经济体系运行成本巨大的问题。本文努力通过对经济学最基础性概念的再认识,来增强人类消除贫穷的能力和实现经济平衡的能力。
    一、价值与财富的起源及本质
    价值现象是人类认识经济体系的第一个问题,“价值”是一多义词,经济价值指物品内在的且能影响物品交易价格的事物。经济学一度有激烈的劳动创造价值与效用创造价值之争,而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越过价值问题直接以价格分析为基础进行立论。但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消除贫穷,而人类如果仍然以资源高投入的方式来实现有限的福利增长,人类社会还能向前走多少年?所以,重新进行价值研究是经济学再创新的基础。
    价值研究要从价值现象产生说起,然而,价值现象产生于史前,就是产生于人类文明出现之前,是一乡约俗成的事物,因此,对原始价值现象的认识只能通过推理进行。
    在今天,稀有的邮票、不可复制的名人字画、古董等物品仍拥有巨大的价值,从表面看,这一现象不可理喻,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都解释不了这一现象。其实,这就是“原始价值现象”这一乡约俗成事物所形成的人类思维惯性。
    那么,原始价值现象为何会形成,价值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价值是指某一物品用于信用活动中,其做为抵押物使用时能借贷到的其它物品的相对值。换言之,价值就是一物品与其它物品在信用活动中抵押意义的比较值,通常抵押意义越大的物品其价值量越大,而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具体的说就是文字出现之前,物品抵押意义的大小来自于物品的稀有性和收藏性。
    试想,人类在借贷活动还不能用文字借据来明确借贷关系时,人类会用什么方式来确保信贷活动的质量呢?无非就是通过人证和的物证来保证信用质量,人证很好理解,而物证就是抵押物,应该指出的是,在“价值现象”出现之前,抵押物的主要功能是证明抵押物的出处,而越稀有的物品其出处就越明确,所以说,当时抵押物的稀有性是信用活动质量的唯一源泉,也就是说,越稀有的物品,越能说明出处的物品,就越能证明借贷活动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之后,人类选择了稀有性为价值的源泉,正是对原始信用活动方式进行总结的结果。
可以说从经济学建立起,人类就进行价值研究,但将价值现象的出现与信用活动相联系,笔者是第一人,在一次对货币本质的苦思中,笔者偶然感悟到货币就是格式化了的借据,而经济体系就是一个信用循环体系,之后,向前推理,认为价值与财富现象都起源于信用活动。也就是说,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活动,当生产力水平再进一步发展时,人类物产总量会不平衡,于是出现了信用交易现象,正是信用交易现象的出现,才产生了价值问题,之后,相应产生了财富、货币与人类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价值的本质就是由物品稀有性、收藏性所决定的物品抵押意义。然而,在文字出现后的今天,价值概念发展为物品与物品间稀有性的比较值,且这一比较值成为决定物价的第一刚性因素。相应的,可以推论价值起源于人类文字出现之前的信用活动,是人类对信用抵押物进行选择的必然后果。
    应该说观点的科学性来至于可验证性,笔者对价值的定论在今天仍可验证,当我们不用借据向农民借粮食时(非交易仅借粮),一定是用越稀有的物品抵押才能借到越多的粮食,如用等量的普通石头、铁、铜、金为抵押品,其能借到的粮食量必然不同,这就证明了各抵押物品的价值量不同,在这一借贷活动中,人们完全可以仅仅根据物品的稀有性和收藏性来判断价值,而不依赖各物品已有的市价。
    当我们认识到价值的本质就是物品的信用抵押比较值后,就能自然的推定,财富就是稀有性强且信用抵押值高的物品的集合。因为,人类在长期的信用交易实践后,自然会判断哪些物品信用抵押值高,于是这些物品就被视为财富品并被人们收藏,从而,造就了财富现象。
    因此,可以认为,财富的本质就是价值量的集合,财富起源于信用交易现象的发展。
    二、经济体系的本质与发育过程
    如果认同信用价值论的观点,则经济体系的发育过程就很容易推定。
    一般说,经济体系的形成有两个决定因素,即货币和市场的出现。
    1、货币因素对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
    应该说,货币现象出现是在财富现象之后,某些价值量为社会所公认且易于流通的财富品就成为货币。应该说,货币现象的出现必须以价值现象和财富现象的出现为前提,是一信用交易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水到渠成的事物,可惜的是,目前已有的货币理论解释不了货币与价值的关系,所以,现有货币理论的权威性不足,反之,用信用价值论的观点,这一问题自然解决。
    货币的出现使人类的原始信用活动出现了第一次质变,即使人类信用活动可以脱离对证人的依赖,因为,在信用活动出现的初期,人证和物证是确保信用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对证人的依赖是原始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但是,当信用交易现象长期发展并不断导致价值、财富、货币现象后,尤其是在货币出现后,人们对可做为货币使用的财富品的收藏偏好、人们对处理剩余产品紧迫心理、人们对货币流通性的充分信心,以及人们对简化手续的自然需要,会使人们逐步选择抛开证人进行信用活动,进而,进而造就了价值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市场因素对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
    市场泛指公共交易活动和场所,最初的出现市场就是公共交易场所态。当成熟的市场出现后,交易活动最后脱离了信用活动的一般形态(即一个微观个体对另一个微观个体进行借贷的基本形态),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易变为个体与市场这一公共借贷体之间的交易。这是一次原始信用活动的质变,它使个体之间以追逐福利互补为目标的信用交易活动,演变为以追求收藏信用价值(财富品)为目标的一般商业活动。
    综上所述,经济体系就是由信用活动、价值体系、财富现象(包括货币)、市场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系,其本质就是一个以市场为载体,以价值为媒介的信用平台,而人类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就是通过信用价值的无限循环,推动人类福利品生产与福利品消耗活动的无限循环。同时,可以说人类经济体系的发育过程,就是信用体系、价值体系、市场体系发育过程的集合。
    三、经济体系运行原理的再认识
    关于经济体系运行原理的研究,现代经济学的成果已十分喜人,本文仅仅从信用价值论的视角来进行的个概括。
    1、微观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微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就是一个信用循环的原理,生产者生产出产品后,在满足自身消耗的需求后,将剩余的产品出借给市场,而市场就是一个公共借贷体,这时,产品生产者在将产品的福利性让渡给他人,并将产品的所有者权益转化为具有公认价值量的财富品(如货币),之后,当拥有财富品的人有消费需求时,再用财富品(如货币)向市场借回自己所需要的福利品。可见,微观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信用循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利用价值手段,实现产品的福利性与产品的所有权的两分离,而正是这样的两分离造就了剩余产品利用范围的无限扩大,从而,实现了人类福利总量的不断增长。否则,人类的剩余产品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互通有无,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大发展。
    2、经济增长的一般方式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人类资源利用总量(及效率)、社会信用总量、人类福利总量的共同增长。人类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通过资源投入总量的增长,促进人类福利总量的增长。如开荒、开矿都属于这一类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通过信用总规模的增长,促进人类福利总量的增长。如美国历史上的淘金热潮、西班牙殖民者对外进行的财富品掠夺等,都会产生通过信用规模的增长来促进欧洲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现代的银行制度也是一个信用规模扩大化的路径,但这一把双刃剑。
    第三、通过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发展,来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并最终导致信用总规模与社会福利总量的同步增长。斯密的《国富论》主要论述这一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的原理是等量的资源,在先进生产与管理手段(当时主要强调分工)下,能产生更大的供给,而人类尚未否定萨伊定律的前提下,扩大了的供给必会产生扩大了的信用与福利总量,而当人们将扩大了的福利总量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或以流动资金对就商品存货的形态存在,就是不直接用于增加人类福利之时,增长了的福利品总量与增长了的信用规模就转化为资本,同时,资本的增长最终会促进人类福利的整体增长。可以说,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在于这一方式。
    第四、综合增长方式。就是资源、信用规模、技术手段(包括管理手段)同时增加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现代各国经济体都会采用这一方式发展经济。但财富的零和效应、竞争造成的资本积累无限扩大化的趋势,使人类经济总量增长的成果与人类福利增长的成果相距甚远,这正是经济学要再创新的基本原因。
    3、经济平衡的一般方式与实现方法
    经济平衡的最基本方式是社会信用总量及结构与社会供给总量及结构的平衡,其中,结构平衡的意义大于总量平衡的意义。但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平衡的研究仍不到位,表现为仅仅强调总量的平衡,对结构平衡并没有进行研究,这就会产生促进经济平衡的手段缺少和不平衡的常态化。
    出现经济平衡方式认识的不到位,源于人们对总需求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到位,由于已往没有建立信用价值论思想,所以,人类对信用结构决定总需求的关系认识不足,所以,已往的经济学只能建立起表面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分析模式,而不能更切入实际的建立总供给及结构与总信用规模及结构的平衡模式。例如,当有10000斤粮食供应市场时,出现一半的人有钱购粮,而另一半的在饿肚子时,现有的经济学会说这是有效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但是,如果用信用价值论的观点看,这是总供给与信用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只要进行信用结构的干预,这一不平衡问题很好解决。
    关于人类经济平衡的实现方法问题,笔者认为,人类大致可以将需求划分为基本生存需求与福利延伸需求两类,再根据人类生存需求的总量与资源供给的上限,推算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信用总量与结构,之后,一方面用干预的手段实现信用结构合理化,另一方面,用税收手段对人类的延伸需求加以节制,使其不超越资源的承载极限,再后,用市场配制资源与私有化生产的手段,实现总供给向总需求的自动看齐。
    当然,国家进行的信用结构干预并不会违反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因为,国家干预的手法必须建立的信用守恒的前提下,其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国家财政信用方式。这一方式就是目前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制度,即国家通过发行公债和增加税收的方式,对社会财富(也就是信用额度)进行再分配,以保障国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第二、国家担保的全民信用方式。这是笔者个人构想的公共信用管理体系,即一方面国家建立一个国民福利信用卡制度,规定国民在出现生存危机时,可以在一个授权的额度内通过刷卡消费的方式取得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基本保障,如在没钱看病时,可以用国民信用卡刷卡看病。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税务部门的强制征收手段,从国民的工薪收入中扣取一定比例的国民风险基金,这一基金属于国民个人所有且施行按人专户管理的制度,从而,使国民形成普遍化的抗拒信用危机的能力。在此顺便提一下,当建立了信用价值论后,贫穷可以理解为一种信用危机,从而,有利于人类最后消除绝对贫穷。
    第三、建立国家担保的原始信用手段。即当粮食滞销而有人仍在饥饿时,国家要经营者将粮食借给穷人消费,国家可以提供短期的格式化的借据,并承担一定比例的借贷风险。同时,经营者手中的格式化借据可以用于银行抵押之用,进而,能实现价值链与生产、消费链的充分循环。
    应该说,当人们把财富现象看为一种信用现象后,经济平衡的最终治理手段很快就会成熟起来。
    四、信用价值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信用价值论研究使人类对经济体系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将在以下两方面对人类社会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帮助人类解开市场机制之迷
    信用价值论能帮助人类建立完整的经济价值观,从而,能帮助人类破解市场机制之迷,并彻底看清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
    因为,在建立了信用价值的概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经济价值实际上是一综合概念,是物品的福利价值(消费功能所决定)、信用价值(抵押意义所决定)、交易价值(价格)的集合体。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每一物品都同时包含有三种价值,一是物品满足人的消费需求而产生的福利价值,这体现了物与人的关系;二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稀缺性、收藏性相比较而产生的信用抵押价值,这体现了物与物的关系;三是具体交易时物品内在的福利价值与信用价值相博弈后而产生的交易价值,第三种价值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价格,它体现了价格决定因素既有物与人的因素,也有物与物比较的因素。
    这一发现一方面证明了经济价值体系本身具有多元性,另一方面揭示了市场机制确定价格的一般原理。斯密说:“往往福利价值越大的物品价格越低”,于是他指出经济体系内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价格,其实,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人类在朦胧中构建出来的且物品内在的“信用价值”。事实上,我们知道决定价格的第一因素是物品的稀有性,只是以前对稀有性影响价格的机理不明白,所以,斯密使用了“看不见的手”这一说法,而信用价值观的确立,解决了这一问题,也解开了市场机制之迷。
那么,为什么说价格是物品福利价值与信用价值博弈的结果呢?因为,水、粮食这些福利意义第一大的物品,其交易价格不高,就是物品信用抵押价值对物品福利价值的否定作用,而稀有邮票和古董这些没有福利价值的物品也能产生高价格,仍然是信用价值对福利价值的否定现象,但是,当饥饿的人愿意出高价购买粮食而不愿低价购买邮票时,这是福利价值对信用价值的否定,所以,价格是物品信用价值与福利价值博弈的结果。
    第二、能帮助人类最终走出财富零和困局。
    在不考虑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信用价值体系的出现,使一个福利品可以分离出实用价值和虚拟价值,其中,福利品本身的福利意义就是它的实用价值,而如果这一福利品要提供给生产者之外的他人消费,则会产生一种债权关系,这种债权关系的量化就是信用价值,而财富品的出现就是为专门记载这些信用价值量。
    人类在建立信用价值体系后,现出了四大类的福利现实方式,一是生产福利品、二是生产财富品(如淘金)、三是用各种方式参与福利品或财富品的分配(如战争手段、资源控制、税收征收、亲友赠送等)、四是信用借贷。其中,生产(包括经营)福利品是绝大多数人唯一的福利实现方式,但是,当生产力发展使少数人的生产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后,失业会使部分人出现生存危机,这时,信用借贷方式帮助穷人渡过生存危机是一一举两得的好事。因为,价值增长的第一要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而财富总量增长的第一要素是信贷总量的增长,所以,如果农民剩余的1000粮食不能及时借贷出去给他人消费,就不会有这一剩余产品的相应财富增加值出现。
    然而,当人类在朦胧中建立起财富体系后,就忘记了财富的信用本质,原始的信用交易活动变为了商业交易活动,而在商业交易活动中,人们片面的只认财富这一升华了的信用方式,从而,出现了财富的零和效应,其具体表现就是如果没有钱,一切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以及人类为追求财富而出现仇视、竞争和战争。财富零和效应的极端是人类出现奴隶制,一部分人在暴力的支撑下将另一部分人变为了财富品,这是人类自身创造财富现象又被财富现象所困的真正人间悲剧。
    剩余产品被他人以信用方式消费是财富总量增长的基础性方式,信用生财是社会信用价值总量增长的基本规律。如果我们不能把财富现象看为一种简单的信用现象,则财富现象一样会产生反人类的功效,奴隶制就是客观的验证。
    反之,如果把财富现象看穿了,人类就能利用财富手段实现福利最大化。如某十个人因没钱看病而被挡在医院门外,其中某些人可能痛苦而死,我们假设医院本来就过剩了为十个人看病的医疗能力,如果这时有某一信用手段让十个人都能进院看病,则病人就能得到实际的福利,而医院能得到信用值(即财富)的增长,这就实现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局面。但是,如果片面从财富零和的角度看,病人得到了实际好处,医院得到的只是风险巨大的预期收益,这是不公平的不能成立的交易。其实不然,我们假设每一病人看病费用为1万元,十个病人的总医疗费为十万元,且假设医院的收益的构成为利润20%、固定成本40%、变动成本40%,那么,从会计学的角度看,病院过剩的医疗能力,其成本一定超过了临界点,这时,医院实际为十个病人看病实际的成本为4万元,这时,我们再假设社会的平均信用风险为20%,则医院实际只为十个人看病承担了8000元的信用风险,至此时,我们再假设国家为这类的信用再提供一个高于10%的信用风险担保,那么,医院的风险将全部化解,而国家本来就能在10万元的医疗费中收到1万元的税收,国家也不存在信用风险,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通过信用手段或信用式的游戏规则,实现人类福利最大化增长的美好局面。
    试想,当人类最终把财富现象看穿,并彻底完善了信用手段后,人类还会有贫穷、困苦、仇视和战争吗?
    所以,信用价值论为人类文明发展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即为创造大同世界并最终实现世界统一而开创新环境。然而,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会使人类未来的竞争将集中在民族生存空间方面,除非人类科技有重大的发展,因此,可以推论未来那一个民族能用科技手段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则这个民族就会成为统一和领导世界的主要力量。相应的,我国应尽快从财富(指虚拟财富部分)竞争、文化竞争的困局中脱身,建立鼓励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全力投入科技竞争之中,以争取民族最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人类在经济学的研究方面还十分落后,并没有看清经济体系的基本面貌,而信用价值论的出现将促使经济学研究走向一个新的高度,能产生消除财富零和效应及消除贫穷的作用,并最终能促进世界统一。
 
本文无参考、引用资源
作者单位:南平市地方税务局(福建省税收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通讯地址:福建省南平市人民路1
邮  编:353001
手  机:1350950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