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作者:汪同三    发布:2009-12-24    阅读:6356次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的重要判断和部署,对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重要成效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世界经济遭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为严重的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扩散,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对外贸易骤然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信心受到严重影响。面对如此严峻复杂的局势,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决策果断、应对从容,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制定和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基本立足点,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各方面工作。经过努力,我们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态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逐步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来。

  我国之所以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重大考验中取得显著成果,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即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2008年第四季度提出4万亿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在财政预算中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扩大政府投资,适当减轻税负,优化支出结构,政府投资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带动了民间投资,缓解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较好地发挥了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经济形势的基石作用。在货币政策方面,较好地发挥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先是适度降低利率,继而采取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等货币政策措施,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保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的及时落实,帮助困难企业缓解和摆脱困境,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有效拉动了内需,保持了社会稳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时有力的政策措施,在促使我国迅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止住经济下滑态势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是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中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需要。总体来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世界各大经济体纷纷采取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在这些措施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有所恢复,世界经济开始出现逐步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迹象。在金融市场方面,全球股市自2009年3月以来出现较为持续的反弹,信贷市场各项风险指标也相继回落到或接近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实体经济方面,房地产市场开始企稳,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国际贸易和全球工业生产指数出现回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指标从衰退逐步转变为增长。国际资本开始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回流。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如果国际金融领域不发生大的意外事件,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好于2009年,国际贸易和投资将呈现恢复性增长,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可能结束衰退,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新兴经济体的表现可能好于发达国家。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当前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首先,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稳固。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地区)政府的强力刺激政策,以及人们从危机中的恐惧状态向理性的逐渐回归。目前,来自政策激励支持和实体经济中库存回调的动力相继减弱。2010年,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面临许多困难,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多数经济体信贷规模呈下降趋势或增加微弱,多数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难下,私人消费仍旧疲软,企业投资意愿较弱,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难以形成强势回升。其次,国际金融体系受损对实体经济的制约依然很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过程尚未结束,大多数金融机构需要继续处理不良资产和增加资本,信贷紧缩将继续严重制约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在深层次上,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不能完全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动荡以及再度冲击实体经济的可能。再次,发达国家由于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大幅度上升,财政支出、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风险增大,由此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包袱日益沉重,刺激政策退出面临艰难抉择。各国(地区)政府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和策略选择不同,协调难度很大。如果发达国家政策退出时机和力度把握不当,就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此外,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和美元汇率震荡可能加剧,多种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我们必须有所防范,争取主动。还需注意,金融危机后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基本上一如既往,人们议论的必要的金融改革极少见诸行动,世界性金融危机的隐患依然存在。可见,2010年世界经济运行存在诸多变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变化的过程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复苏必将是一个缓慢、复杂、曲折的过程。只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抵御国际经济环境中存在的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筑牢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这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增强我国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贸易出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为严重的总量下降。由于主要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大幅下降以及贸易融资的限制,2008年底到2009年初世界贸易以30%—50%的幅度下跌。虽然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世界贸易有所反弹,但预计全年仍将下跌10%以上。据联合国预测,2010年世界贸易有可能增长5%左右,明显低于金融危机前的年均增长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纷纷出笼。特别是有的发达国家在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日益明显地挥舞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对我国正常的外贸出口增加很多阻力。我们除了要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积极争取合法权益,也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主动应对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面对国际市场需求依然疲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外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外需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的形势,只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为我国出口企业创造良好的国内生产经营环境,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稳定增长。

  这是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回升内在动力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的经济回升向好并不等于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形势根本好转,经济回升的基础仍较为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新老矛盾和问题。一是今后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的政策效应可能减弱,民间投资意愿仍有待增强,居民消费继续大幅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二是目前宏观经济中还存在许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矛盾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更加凸显,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农业基础仍不牢固,城乡统筹发展任务十分紧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滞后,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还很突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困难很大;等等。在新的一年中,我们面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面临进一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任务,面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此外,2008年底我们提出的4万亿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原本就是需要执行两年多的计划,诸多按计划开始实施的项目特别是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仍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财政和金融支持。可见,只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完成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增强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与2009年相比,2010年国内外各方面的环境和条件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就是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地作出微调。在新的形势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根本方向,是要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注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注重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2010年继续保持一定数量的财政赤字和一定规模的国债发行。这是继续落实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的需要,是继续完成好已开工的在建项目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财政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引导作用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推进改革、维护稳定的需要。

  第二,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各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

  第三,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重视防范财政风险,加强对地方的政府性债务的管理。

  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2010年继续合理增加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综合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对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新增贷款规模控制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掌握尺度作出适度必要的调整,注意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第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的期限结构、投向的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第三,关注通货膨胀问题,防止出现流动性过剩,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挥货币政策在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方面的特殊作用。

  第四,货币政策要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等协调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第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密切关注、防范和化解国内外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继续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第六,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领域各项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总之,2010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操作执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使货币政策逐步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非常状态转向正常状态。

  2009年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很大,特别是新增贷款规模大幅度超过年初预期。如此强度的信贷投放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可能由此引起的价格上涨压力。2010年,在保持总体适度宽松的前提下,货币供给量增速以及新增贷款规模都应比上年有所控制。因此,在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2010年财政赤字总量和国债发行规模都需要大于上年。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也会更直接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更有利于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求我们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实现宏观经济运行根本性的全面好转。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我们进一步积累和丰富了宏观调控的经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新的一年中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