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纵论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历史之八:危机是改革催化剂
作者:贺力平    发布:2010-02-23    阅读:9786次   
    经济与金融史学家金德尔伯格在他的《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 – 金融危机史》(第三版)中记载了历史上有关经济金融危机的悲观言论(第266-7页):
 
    1772年英格兰:“本世纪最激烈的金融风暴之一”(一位经济史学家之言)
    1825年不列颠:“恐慌以闻所未闻之势向公众袭来”(议会发言记录)
    1837年美利坚:“这个民族所经历的最具灾难性的危机之一”(一位后来的作者言论)
    1847年不列颠:“过去九个月是当代最无所顾忌、危害最大的投机活动”(创刊不久的《经济学家》周刊主编的评论)
    1857年不列颠:“可以保险地说,自拿破伦下台以后,这是伦敦城最激动人心的日子”(一位后来的作者言论)
    1857年汉堡:“汉堡的危机是历来最全面、最经典的一次”(恩格斯的评论)[致马克思信1857.11.15]通信集,三联书店,第286页)
    1857年汉堡:“此前未遇的最凶猛的危机”(另一位同时代人士的言论)
    1866年不列颠:“1866年危机是当代最严重的”(后来的一位英格兰银行史研究者的评论)
    1866年不列颠:“自1825年以来最猛烈的”(另一位中央银行理论与历史研究者的评论)
    1873年德意志:“56年从未见过如此漫长的危机”(一位专门研究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学者的评论)
    1882年法兰西:“我从未见过如此深重的灾难”(一位同时代法兰西银行家的感叹)
    1929年美利坚:“当代最大的一次投机与崩溃周期,事实上是自南海泡沫以来最大的”(加尔布雷斯语)
    金德尔伯格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以及后来《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撰写“金融危机”辞条时引述了另一位作者的看法:“金融危机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 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 – 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Goldsmith, 1982, p.42),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62-3页;同时也见《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6-47页)。当代许多研究者都指出,符合这个定义的金融危机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也多次发生。2007年初显露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秋爆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只是这些众多金融危机中的较近者。
 
    从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金融部门的扩大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部门继续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自亚当·斯密以来,重要经济学家们对金融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随时代演变而不断深化。这些认识总体上肯定了金融部门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也指出了金融部门扩张过程中所潜伏和累积的风险。各式各样的金融危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风险的表现和爆发。
    金融部门在现代经济中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趋势的基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资本概念的普及和扩大 – 资本的货币化以及一般货币资源的资本化用途;社会储蓄和货币储蓄的增长;由人口结构变化和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储蓄方式的变化 – 财富与货币储蓄越来越多地采用证券投资形式。这些因素决定了社会资源越来越多集中在金融部门。
    随着这些变化和发展,金融机构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越来越多充当经济资源分配者和调节者的角色。金融机构的行为不仅影响着一定时期中一定地区中社会可供资金的总量及其变动速度,而且影响者这些资金在地域、行业和个体企业之间的流动和分布。在这种格局中,实际经济(实体经济部门)增长便受到金融业的很大影响。
    通常说来,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并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金融机构基于对实体经济活动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程度决定资金的流动和分配;金融部门内部的正常竞争也决定了金融机构不可能超然于实体经济增长而增长。
    随着金融机构的普及和作用的上升,金融机构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促进和服务作用。金融机构的决策在符合客观科学的风险识别原则的情况下,可有力地促进企业部门经济效率的提高;为企业部门的调整(包括“优胜劣汰”、合并与重组)提供支持;为企业部门的交易活动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企业机构提供规避风险和增进长期投资收益的服务;等等。
    但是,金融机构可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出现风险认识和风险控制上的问题。这些原因包括: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上的缺陷;金融机构高管及重要从业人员的欺诈行为;外部监管的松弛;社会在一定时期常常出现的盲目乐观情绪;等等。
    尽管各次金融危机都有许多“共性”,但每次金融危机都发生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因此也都有其“个性”。更重要的是,尽管每次重要危机之后社会都采取了这样那样的应对和改革措施,但是,危机的根源 – 社会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和人类知识信息的有限性在任何一个特定时点上都是无法消除的。因此,危机也具有反复出现的可能性。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危机的爆发也是推动社会进行自我调整的必要方式。
    面对空前规模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广泛影响,中国应当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并更加重视金融风险防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