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对农民理想的引导和精神扶贫重于物质支持
作者:尚柏仁    发布:2010-03-15    阅读:29483次   
 
    一、农民的几种消极心态
    当前,一些农村群众还存在着消极心态,对新农村建设不积极、不主动、不努力,直接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正常开展。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自卑。部分农民群众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没文化、见识短、底子薄、能力差,干不了啥大事,干不成啥大事,温饱足矣,老婆、孩子、热炕头。至于致富奔小康,想都不敢想。
    落后保守。种地靠经验。沿循农村中的俗话:“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种子不买国家推广的。化肥靠沤草灰。年年如此,周而复始。粮食产量增幅不大,随着形势变化种地收入一年不如一年。
    村里有人买了种子、化肥,学习了新技术,掌握了新方法,发家致富了这些人眼红。若是经验不足、技术原因,或者天灾人祸,造成亏损,他们反而袖手旁观、漠不关心、幸灾乐祸,或者说几句风凉话,这些人宁可穷过,也不思变,不去学新东西,不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冷漠。村里的事情,凡是集体的,没好处没人去干;眼睛只盯着个人的。因此,农村现在就连开个会也难,没有好处还耽误大家时间谁也不去,最起码要发盒烟。集体活动难组织,公益事业没人干。
    懒惰。在一些农村尤其是封闲落后的乡村,除三夏三秋外,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中老年人在太阳地里“靠着墙根嗑烟灰”,年轻人则聚集在小卖部。这些人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人家干活,他笑话。他们宁愿凑到一起赌博、打牌度日挣钱,或者串门、聊天、扯闲话,嚼舌头,东家长、西家短,也不愿去田里劳动或外出打工。
    愚昧。在一些农村,能人出去了,没本事或家里有病人走不开的人留下了。虽然留下了,但还是要养家糊口、发财致富,自己没本钱、没知识、没技术、没能力,其中不少人思想发生了变化,迷上了宿命和轮回,干事占卜求仙,出事时问道算卦,农村中迷信风行、信教成风。
    孝道淡化。当下农村,年轻人都出去了,剩下的老弱病残。老一辈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年轻人种地亏本,宁要城市一块瓦,也不要农村一间房。对农村的失望,使他们大部分选择了“逃离”,也无形中拉开了自己与父母,甚至自己的孩子与爷爷、奶奶的距离。他们自认为老人们在家有吃有穿就行了,淡漠了骨肉亲情,背离了孝道。
    无奈。这里的另部分人是务工受阻,或者创业受挫的农民,他们丢掉了本钱,身体垮了,积蓄没了,反而欠了一屁股债;还有一部分人就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农民一代一生下来就是“小天使”、“心肝宝贝”、“小皇帝”,他们大多初中、中专毕业,阅历浅、经验少、技术缺、能力差,不愿意从事农业,但又不能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其中也有不愿吃苦、吃不了苦的缘故,他们迷茫、彷徨、无奈,要么拿着父辈们的辛苦钱、血汗钱去挥霍或游离在城乡之间,要么怨天尤人,不知该从何处找原因。
    穷大方。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实在、厚道;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群众不会精打细算,缺乏经济头脑。手头的几个钱认为是自己鸡下的、地里产的、树上结的,虽然自己也付出过艰辛的劳动,浪费了也无所谓。常常参与攀比婚丧嫁娶,过度消费之列。
    以上种种消极心态使得这部分农民群众商品意识不强、市场意识不强、创业意识不强,缺乏理想追求和致富梦想,更缺乏知识、技术和能力。因此,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输血而不造血,国家物质支持投入再大,也扶不起这部分人民,富不了这部分农民,对农民群众理想的引导和精神扶贫在某种意义上更胜于物质支持。
    二、要加大对农民的理想引导和精神扶贫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对党和国家新农村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只要让农民知道了、理解了这些道理,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
    对广大农民进行知识灌输教育。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有了知识,才会端正思想、树立理想、振奋精神,付诸于行动。针对农民群众底子薄、水平低的特点,可通过农村远程教育、成人学校教学,让农户群众重进学堂,学习新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明白事理,提高能力。
    对农民利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榜样示范。俗话说,心动才会行动。因此,最好选择农民群众中间的,或者临近周边村子的,农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能人”、“富人”、“成功人”做典型、树榜样,现身说法,从小事说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帮起,让他们懂得致富的方法和窍门,让农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标兵,干有示范,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思想,转化为行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农民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让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是农民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80后、90后的年轻农民思想新、思维活、接受能力强。可以根据实际,挑选年轻农民参加政府每年组织的农民工免费培训、创业培训,或者通过劳务输出,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走出农村、走入社会,依靠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会,让社会环境改造他们的思想和心灵,摆脱自卑、保守、落后、愚昧的消极心态,让他们知道幸福来自于劳动,致富来之于勤奋。 
    输血不如造血,让农民朋友通过文化熏陶发挥自己的潜能,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观念和人的文化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最根本的是文化。在当前农村,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没有好文化,因为正是由于没有好文化,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文化才盛行,只有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民群众的头脑,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一要宣传先进文化,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二要演绎先进文化,要利用春节农闲,举办唱歌、秧歌、拔河、篮球、棋类等文娱活动,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树立集体合作观念;三要请进先进文化,要购买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报刊杂志,开辟农村图书室、阅览室,让他们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动、有所行。
农民是需要组织的,只有通过各种活动把他们组织起来,才能发挥其群体的作用,才能把一盘散沙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