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直面国际贸易摩擦
作者:程永如    发布:2010-05-05    阅读:29187次   
    4月17日,欧盟对中国铜版纸发起反补贴立案调查。铜版纸案是欧盟对中国产品发起的第一起反补贴调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国际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仍然面临着赤字和债务危机不断上升、金融体系脆弱、市场需求不足等风险,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仍在蔓延。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0年1-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在15日开幕的第107届广交会上这一趋势被进一步验证。参展企业信心不断增强、采购商到会踊跃,订单回流,人气旺盛。
    当我们为经济回暖感到振奋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出现“再工业化”、“产业回归”思潮,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结合的新重商主义盛行,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中国出口的贸易环境不容乐观。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6亿美元。去年我国GDP占全球8%,出口占全球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占全球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75%。2010年第一季度,共有10个国家对我发起1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直接涉及我出口金额12亿美元。
    相对于金融危机前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赢家和输家,危机后的缓慢经济复苏和周期性上行所带来的市场机会以及无就业增长、公共债务危机的隐忧,都为保护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也决定了今年的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异常严峻,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一般来说,在危机条件下,消费者信心不足,市场萎缩,国内产业主要是稳定市场份额;但当经济好转时,市场机会增多,蛋糕变大,国内产业会与进口产品争夺市场份额,因此,国内产业寻求政府保护的动因增强。规则博弈、制度竞争、公共选择、汇率之辩,成为今年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消费者信心的波动,刺激政策的潜在退出,都使今年市场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应对贸易摩擦需要政府、企业、产业组织的密切合作,需要国内外的良性互动。政府仍然需要坚持攻防兼备的方针,增强贸易政策导向,兼顾专业精神,切实维护国际贸易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同时,通过要素价格改革克服过度竞争和市场失灵现象,回归真实价格,增强价格刚性,并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广大企业也需要了解大势,增强全球视野,并采取差异化策略,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提高议价能力;产业组织则需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促进、服务、整合功能,增加对规则的了解,善用规则,为我所用。各方需要通力合作,打造兼具价格和非价格因素的中国产品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理事、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