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新华(主持人、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今天我们在美丽的东湖之滨,迎来了出席东部产业转移与湖北产业承接论坛的各位尊贵的客人,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我介绍完了以后大家一并鼓掌,出席论坛的湖北省领导有中共湖北省领导常委、湖北宣传部部长李春明同志,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田承忠同志,出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教授,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副会长、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副主任宋晓梧研究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所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蔡昉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左小蕾教授,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曲建研究员。
出席论坛企业家理事会,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出席研讨会的商会组织和东部企业家代表有深圳市国际投融资商会副秘书长岑众先生,广东商会副会长,世界浙商联合会副会长。出席研讨会的有荆门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玲同志,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编辑江作苏同志,湖北省邱恩胜会长等,此外,参加会议的还有襄樊、枝江、荆门、黄冈、孝感等地的同志,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的负责同志和专家,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也出席了今天的研讨会,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出席论坛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下面,进行第一项,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江作苏同志,代表此次活动承办单位致辞!
江作苏:尊敬的吴敬琏教授,中国经济50人论坛各位专家,尊敬的李春明部长、田承忠副省长,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不平凡的2008年已经过去,充满希望的2009年灿烂地向我们走来。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非常荣幸地在这里举办“中国经济50人论坛”湖北研讨会。这次论坛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荆门、孝感市政府承办,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前,国际和沿海两大产业转移的潮流,正在加速形成,这给湖北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8年,湖北GDP突破了10000亿,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环顾周边,相比沿海,湖北的发展还有差距,湖北人民迫切期望通过论坛这样的方式,撞击思维,产生火花,启迪思路,激发干劲,2007年底,我们在襄樊、孝感市委的支持下,邀请过1000多名东部企业家来湖北,成功举办了东部产业转移战略对话会,相信这类的活动,特别是这次的论坛一定以规模最大、专家阵容最强、准备最充分的论坛,能形成水平高、收获多的会议,为湖北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对策的重要参考。最后,我代表主办单位感谢省委、省政府对这次论坛的的关心,感谢中国经济50人各位专家,各商会领导、各地市党政领导同志对这次论坛的支持。相信,这次论坛成果丰硕、影响深远,一定为中部经过乃至中国经济做出有益的贡献,谢谢大家。
骆新华:请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致辞!
吴敬琏:我很感谢中国经济50人论坛派出了我们这几个人和同志们一起交换意见。中国经济50人论坛是来自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政府的50名经济学家组织的一个民间团体,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有责任为国家、为各个地方在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是做经济学研究的,也没有什么物质财富,有所贡献的就是我们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对于像湖北这样的地方,我们更加有自己和同志们一起共商发展经济,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国家,共谋发展。
对我个人来说,对于湖北有特别的意义,对湖北的经济发展给予很高的期望,我的母系家族是重庆川东的,在我的曾祖父这一辈是从事农业的,后来转向工商业,这个通道通向全国,通向世界的地方就是武汉,我的曾祖父在那儿发现了煤矿,开始采煤,就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煤在四川没有什么销路,开的煤庄就在武汉,后来顺流而下就到了日本,和几个同乡开了几个火柴厂,就叫洋火,到重庆开户商就晚了,到了1898年,这个时候把日本的火柴厂搬回了重庆,湖北要比四川先进得多,中国的第一个冶金工业就是汉冶金,中国的第一个现代金属工厂就是汉阳兵工厂。在前30年,我个人还有点经历,国家经委派我们在全国做大量钢铁检查,我在鄂城钢铁基地待了半个多月,那都是往事了,现在看来是很大的教训。当时我记得工作组的领导还见了王仁中同志,王仁中同志当时是省委书记,他是知道煤矿的,但是毫无办法。后来到了改革开放,我想改革开放向市场方向,武汉提出的口号是赫赫有名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方向是有效的,交通和流通支撑我们的起飞,就是说的一个市场方向。还有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是在全国赫赫有名的。但是,在全国这种形势之下,应该说在上个世纪相对其他的省份,特别是沿海省份来比,实事求是地说,武汉和湖北地区的相对经济地位是有所下降的,但是近年来的进展是相当迅速,我有五年没有来湖北了,我昨天听了湖北的同志们介绍的情况,看起来这五年的变化是相当的大。上一次来是俞正声书记来了以后,觉得这个地方太重,国有成分比重太大,就请了全国工商联在这里开了一次全联的大会,那次听了很多介绍,五年以后到这里再看,当时指出的一些缺点,到现在看来有很大的变化。经济的成分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的结构,工业、农业,特别是重工业、轻工业的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碰到了世界的金融危机,于是我们经济的转型,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对应世界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就搁在一起了,这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认为世界金融危机了,使得我们推进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另一方面来说,金融危机可能更容易形成共识,就是转型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更加迫切了,使得大家更加坚定决心,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来参加这个会,和湖北的同志一块儿来商量,怎么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加快经济的整体提升,是更加重任在身,而且对于我们搞经济学研究的人来说,应该是生逢其时,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今天主要是选这样的一个课题“转移和承接”的问题,这只是一个开始,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学习,对于情况的了解,对于怎么把经济学知识应用到湖北的发展,全国的发布上,我们都需要学习。所以,我希望祝愿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从这里开始来把我们共同的研究、工作,把我们的实际推进改革开放的工作继续下去,取得更多的成果,主人给我们的帮助。
骆新华:下面进行第三项。请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田承忠致辞。
田承忠:尊敬的吴敬琏研究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参加这一次难得的思想盛会。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如何把握和应对新的经济发展问题、如何让湖北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严峻考验。因此,聆听学术界、企业界,特别是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嘉宾的真知灼见,对加快湖北又好又快发展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代表湖北省人民政府分两个方面,向各位嘉宾介绍一下湖北对外开放、承接国际产业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一些简要情况。
第一湖北的基本情况。
湖北是中国中部的重要省份,自然资源富集,交通通信便利,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居于中部地区领先地位,在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的发展进程中,应该说我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海内外客商看好的投资热点地区。
从资源的情况看,湖北已经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81%。其中有10多种矿产探明的储量是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湖北的境内有大小湖泊1000多个,河流1100多条。应该说,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就位于湖北的宜昌地区,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1820万千瓦,09年工程全部建成的时候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从湖北的产业优势看。湖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湖北工业已形成以众多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轻纺、建材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应该说工业的综合配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制造业信息化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高新技术的产值今年可以超过1000个亿。湖北服务业比较发达。武汉历史上就是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中心,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及信息流交汇和集散中心。
从科教优势看。湖北现有普通高校120所,在校大学生130多万人,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1300多家,科技人员近20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4人。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和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光纤通信、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电动汽车研究、遥感技术、鱼类基因研究、植物转基因研究、“双低”油菜、Bt生物农药等科研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从交通区位优势看。湖北是中国中部最大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武汉天河机场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武汉的客运港是大陆内河第二大航运港。京广、京九等铁路纵贯南北。京珠、沪蓉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我们今年武广高速铁路要通车,现在武汉已经有三个火车站,下一步东西南北的高速铁路的中心就在武汉。北京至广州的中同轴电缆、南京至重庆光纤电缆在武汉交汇,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现代通信网络。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目前,湖北正在积极争取将武汉设为两岸直航点。
再从城市发展看,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不仅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来湖北视察工作的时候,就明确提出湖北要加快发展,走在前列,为促进中部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努力构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国务院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定位。当前,湖北全省上下正在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大力推进开发先导战略,积极承接国际资本以及沿海产业的转移,努力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14.00,0.33,2.41%,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可以预见,未来湖北经济发展格局和投资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为海内外朋友来湖北投资兴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二,对外开放、承接“两大转移”的有关情况。
“敢为天下先”是湖北最宝贵的人文精神之一。改革30年,湖北再次经历了从封闭向全面开放的深刻转变。1979年,武汉海关恢复开关,湖北与美国俄亥俄州建立友好关系,成为全国最早与西方国家建立省际友好关系的省级城市之一。同年,汉正街发展成为以个体商贩为主的小市场,买全国,卖全国,使之迅速成为华中地区名副其实的小商品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湖北对外开放开始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先后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9个省级开发区初具规模,“三资”企业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湖北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开放能力,全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拉长汽车产业链,培植出了“武汉-襄樊-十堰”千里汽车走廊。
进入新世纪,湖北大力推进开放先导战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新格局。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国际资本、沿海产业转移两大潮流在中部、湖北汇合,更进一步把湖北推到新世纪新阶段对外开放的前沿。
从1981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到2007年,湖北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446个;“走出去”战略有序推进,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外派劳务三大业务遍及34个国家和地区。湖北经济迈出坚实的国际化步伐。近年来,湖北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把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每年合同外资236亿,目前湖北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80多家在湖北投资兴建企业。跨国投资、出国创业、出境旅游不再是湖北人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30年代的开放洗礼,全省上下形成共识,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解决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和强大动力。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实现今后五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湖北省委九届二次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提高经济开放水平,要坚持把承接国际资本、产业转移作为开放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湖北上下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战略转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武汉、宜昌、孝感获得了重点承接地的认定。特别是2008年以来,西门子、康明斯、威斯卡在沌口的汽配基地建成,冠捷、唯冠、中芯国际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制造企业抢滩武汉。这一切都昭示着,湖北、武汉正在成为国际资本、东部产业两大产业转移汇聚的热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湖北这艘加速航行的巨轮热切期待浩荡“东风”。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果,对于湖北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明确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新要求,把握新一轮发展新机遇,促进湖北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
最后,热忱欢迎各位嘉宾借出席论坛的机会,到湖北各地走一走,看一看,被湖北的改革开放发展建言献策,为在新时期湖北经济腾飞和我们的共同繁荣发展做出我们大家的努力。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骆新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开幕式圆满成功,我们相信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一定会有效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论坛开幕式结束。
吴晓灵:下面进行第一场讨论,由我来主持,下面请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先生发言。
樊纲: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刚才吴晓灵主任介绍我的时候,另一个身份是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院长,在这次会议之前,我们综合研究院的研究小组和《湖北日报》共同在武汉做了一次调研,研究的主题就是“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东部地区的承接问题”,我们研究小组在武汉跑了很多地方,调研了很多企业,调研了很多产业,同时,由于我们深圳研究院的这些研究人员都长期在深圳工作,对深圳的很多企业,对深圳包括东莞等等这些地方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都有很深的了解。刚才曲建同志告诉我,我们这次来开会的也有很多深圳商会的朋友,有十几家深圳的企业家也到东部来,到武汉来讨论转移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是做了一些准备,把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各方面的条件、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对比。今天借这个机会,报告也提交给大会,请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请武汉湖北的同志批评指正。我们能不能做一点贡献,能不能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新的建议,也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得到各方面的指教。
待会儿课题组的两位同志,一位是湖北的同志,一位是综合开发研究院的同志,还要详细介绍研究的成果,我先着重讲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转移的问题,我们做这个研究,大家都知道,做研究是要面对一个主题,而且是要有一个方向的。我们假定转移是件好事情,但是这件事情是要论证的,为什么要转移,转移为什么是件好事情。为什么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要转移,光是高新科技还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制造业也要转移,为什么有些劳动密集型还要转移,我们还希望他们转移过来,甚至希望转移一些低端产业,不要转移到印度去,不要转移到孟加拉国,还是希望转移到中国的内陆地区来,为什么呢?怎么论证这件事呢?
简要地说,第一点最基本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尽管这个问题,现在究竟多少没有转移,多少需要转移,现在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从长远来讲,要想消除我们的贫富差距,要想使我们现在70%的劳动力属于低收入阶层的状况能够扭转,要想使中国城市化真正能够得到发展,创造就业,创造稳定的就业,仍然是摆在中国面前一个非常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这次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农民工返乡暴露出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即使我们已经转移了的农民就业仍然是非常不稳定的,仍然没有在城市里面扎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的性质,取决于就业,我们的工业产业发展的状态。
从世界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中国13亿人进入现代化的进程,印度现在是12亿,今后是15亿人要进入现代化进程,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农民,大量的劳动力都要进入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就业的竞争在未来是非常激烈的,从我们自己的发展角度来看,从我们中国自己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需要重视任何一个就业的创造,任何一个就业的维持。因此,如果有更多的产业、更多的就业能够继续留在中国,不是在沿海地区,而是转移到其他地区,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我们相信是一件好事,至少在最近的十年、二十年内,我们相信是件好事。
第二,现在沿海地区的很多产业是出口导向型的,是为了国际市场而生产的,包括一些来料加工等等这样的产业。这些产业在这次的全球经济危机当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就我们国内的经济发展来讲,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我们中国的经济如果还继续像过去那样,这么大程度依靠国外市场,我们面临很大的风险。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界,现在的经济界,现在的舆论也越来越倾向认同中国需要发展国内市场,我们中国需要将将来要调整经济结构、经济转型,要扭转过去那种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靠外贸顺差来发展经济的道路。因此,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美国人现在开始储蓄,美国人减少消费了,是不是有些产业就不需要了,有些产业是不是不需要转移了。但是,我们反过来想,美国人在过去全球不平衡当中消费过多了,不储蓄、光消费,欠了一大堆债,这是不可持续的,反过来讲,在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储蓄太多了,从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我们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的储蓄太多,消费太少了,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扩大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如果我们能够改善调整中国的收入结构,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中国的消费如果真正能够增长起来的话,真正靠扩大内需来支撑中国经济,那么,我们国内市场不是也需要这些产业,也需要这些消费品的供给。因此,如果这些产业并不是在国际市场上,总体来讲,如果美国也调整了结构,我们也调整了结构,他们减少了消费,我们增加了消费,那么这一部分产业就应该为我们的国内市场服务。尽管现在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还在努力做到,争取提高我们的国内消费,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从长期来讲,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改革各种体制,包括改革我们的财税体制,真正能够提高国内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我们国内的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大的发展。为了下一阶段我们国内消费品市场大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把这些产业进一步地发展起来。也许在沿海地区,现在成本高了,已经丧失了一些竞争力,我们转移到内陆地区来,获得发展,为今后下一步中国市场的发展做好准备,我想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些产业能够在中国有大的发展,符合这样的一个目的。
第三点,产业转移也许涉及到一些所谓的劳动密集型,还涉及到一些低端产品的产业,低端产业指的不一定是高新科技、高端奢侈品,也许是一些基本点,也许是一些低端的比较便宜的,低成本的消费品。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转移,这些产业在我看来也是需要转移的,也是需要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包括内陆地区,包括东部地区除了要发展高新科技以外,我相信也要继续发展低端产业。我在这儿不说别的原因,一个基本的原因,我们要看到,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面,会存在低收入阶层,我们现在是70%的人,其中一半是农民工,一半是农民是低收入阶层,是低端消费品的主体,今后我们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努力缩小低收入阶层,我们在中国要努力实现80%都变成中高收入阶层,这是相当漫长的历程。现在的山寨机都是要长足市场的。只要有市场,就要有产业,只要有需求,就有供给,从市场、企业的角度来看,从盈利的角度来看,市场的基本原则是长期发展当中平均利润率要起作用,平均利润率不仅是在各种产品之中有体现,在产业之中也有体现。抛却各种因素,也是有平均利润率规则的,也是很多低端产业实际上利润并不低。因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我们说只要有人穿皮鞋袜子,就要有人造皮鞋袜子,世界上几十亿要穿皮鞋袜子,就要有人造皮鞋袜子。根据中国的发展国情,也根据世界发展国情,这次经济危机也暴露出了低端的产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低端产品的需求还会扩大。因此我们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产业转移,我们也希望东部地区,特别是湖北省能够在产业转移中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和开放,通过各种政策的调整,能够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使中部地区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谢谢大家!
吴晓灵:谢谢樊纲先生。下面请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吴少新做专题发言,东部产业转移与金融创新。
吴少新:我们感到很荣幸,也是我们湖北经济学院为湖北经济发展所应该承担的一份责任。刚才樊纲教授从理论上阐述了东部产业转移和东部,尤其是湖北承接的情况。我想就课题的相关内容,就是东部产业转移与湖北产业承接创新的内容。我说三个方面:
第一个,产业转移与金融创新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赢的事业。因为产业转移,是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导,综合要素的流动过程,这个流动需要投资的启动、需要并购、重组等金融平台,而金融创新是通过金融要素的重组,产生新的金融资源和新的金融生产函数,因此从理论上讲,他们是共赢、相互促进的事业。尤其是金融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中,将起到核心作用,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点就是金融的先导推进功能,因为东部产业转移有整体转移的,那么在转移过程中有投资,而投资不可能由企业家全部投资,也没有必要,因为那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大的资金量,而金融可以起到先导的推进作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一推动力。第二点,金融的并购重组功能。因为产业转移有很多是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合作、合资等方式,这就需要资本市场通过产权的转移和资本市场来完成这种组合。而金融正好能发挥这个作用。第三点,金融的杠杆作用,从现在湖北的情况看,湖北的产值是10000亿,而贷款只有8000多亿,金融有很大的空间,从金融危机的情况来讲,这一次既是危机,同时也是机遇,湖北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产业转移过来,一方面扩大了规模,也就是从服务对象上扩大规模,存款可以变为贷款,贷款可以变为存款,同时通过资本的运作,使资本开放增长,因此金融的全部奥秘,就是用一元钱挣十元钱或十几元钱的作用,就是派生功能,可以很好满足产业转移和承接的需要。第四,金融具有融通润滑功能,当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讲,金融也是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核心,也是一朝棋和,全盘皆和。当产业转移过来后,也会对金融产生效用,当产业转移过来后,派生背后金融的规模也会快速扩张。服务优化的效应,由于服务对象的变化,可选择的空间也发生变化,金融工具也会得到创新,这时候也会产生金融的优化结构效应。第四是金融防范风险的效应。最后是金融的倍增效应。
第二,从湖北现在来讲,湖北的金融是否有条件承接转移,我认为湖北已经具有较好的承接金融、承接转移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点,湖北具有深厚的金融历史和金融文化的积淀,解放前,以武汉为例,就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可以说是享誉国内外,同时在改革开放以后,很多金融思想,刚才吴教授也讲了,很多金融思想也出自湖北,当然湖北后来的发展有一些变化。湖北有10多家总部金融机构,总部金融机构有快速决策的作用。第二有大量的灵活的中小金融机构和灵活的民间接待。第三有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先行先试的试验权。
第三,承接金融的要点,首先要深化金融创新,重点突破总部金融机构的创新,兼并成立湖北金融控股公司。深化金融市场的创新,重点突破资本市场和建立区域消费品市场。深化金融产品的创新,我有一个比较大胆的观点,我是想重点突破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制度创新,为转移企业发展。
吴晓灵:下面请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具体介绍东部产业转移与湖北产业承接报告核心的内容。
曲建:谢谢主持人,尊敬的樊纲教授和各位领导大家好,下面我做简单的汇报。
在过去的2008年,由我们综合研究院和湖北日报社组成研究组,分别前往襄樊、孝感、十堰、枝江、黄冈五个城市,形成了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报告,这个报告主要的内容包括了7个部分,大家已经拿到了部分的文本,我想就文本的一些主要观点和大家汇报一下。
在我们的研究之中,我们发现了很深刻的现象,我们湖北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我们沿海地区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外迁,不谋而合,而且这种现象有着本质很深刻的国际背景,这是我向大家所说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目前实施的东部产业转移与内陆地区的产业承接,实质上是全球正在进行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我们通过这张图可以看的出来,世界上在二战以后,已经发生过三次产业,第一轮的产业转移,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欧美向日本实施产业转移,第二轮产业转移,是日本向亚洲的四小龙实施产业转移,这发生在60年代的中后期。第三轮产业转移是亚洲四小龙向我们国家的沿海地区实施产业转移,我相信在座各位对这一轮产业转移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因为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我们国家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全球加工工厂。那么,通过前三轮的产业转移,我们发现一个规律,每隔二十年的时间,全球的制造业就会发生一次比较大的位移,为什么位移,在报告里面有描述,我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说了。
从80年代的中期开始,到现在也经历了约20年,制造业在我们国家的沿海地区的生根发芽结果,现在开始进入了制造业的第四轮转移。第四轮转移的方向,一是我们国家的内陆地区,一个是我们国家的沿海的欠发达地区,一个是和我们有竞争关系的越南、印度。目前我们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应该说正好过了二十年,刚刚进入到启动阶段,但是速度正在不断地加快,按照这种趋势,我们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需要外迁的产值将达到1400个亿,那么这1400的亿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呢,这需要我们高度给予关注,就是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业,还包括一系列的高新技术的制造环节,具体来说,包括11个大类,第一个大类是电子信息产业类,这个产业的转出地主要是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为核心往外推移。第二个是光机电产业,这也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往外推移。除此以外,生物技术行业也类似于IT行业,光机电一体化行业。另外,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在从上海、广州、厦门和包括深圳的电子汽车配套行业,向外集聚。除了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以外,我们值得关注的还有一个传统制造业,那就是食品饮料行业,正在从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山东、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向中部的内陆地区寻找新的原材料产地。另外,在我们传统优势产业里面的服装、玩具、橡胶行业,正在以广东为核心的地区,向广东周边地区进行转移。还有一个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也在我们调研之中,所有企业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配套型的行业,配套行业从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往外迁移。此外,还包含着配套的包装行业,一共有11个大类的这些行业。
那么,从发生的情况上来看,近年来,浙江省已经外迁了2488家,而深圳在2008年6月份,就有324家工业企业计划外迁,涉及到工业总产值200亿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总产值的1.5%,这些企业为什么要搬迁。就是刚才樊纲院长讲了一个很深刻的原因,我们进行了调查,一共有9个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沿海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房租价格明显地提升,相当一部分制造环节难以继续维系在沿海地区,这是占了所有调研企业的57.8%,是排在第一位的,57.8%的企业提出来这是第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是内地市场想要拓展,包括湖北在内地市场,回答这个问题的占到了54.6%,排在第二位。第三位认为沿海地区人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保费用整体偏高的占了53.3%。第四位也是企业非常关心的,就是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相对很好,但是没有发展用地了,但是企业想发展,要不到地,占到了调研企业量的45.6%。此外,水费、招工难、社会政策、企业融资,依次按照这张表所展示的,是这些企业回答为什么要搬迁的原因。可以讲,排在最前两位的,一是成本的降低,二是市场的拓展,这一点,和我们当年沿海地区承接第三轮国际产业转移是不同的,第三轮只是单一的因素,追求成本的降低,这次包括拓展中国的内陆市场,而拓展内陆市场,湖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过去外向经济的排尾兵,有可能走向内外并举的排头兵的角色。
根据我们的调研来看,目前在外迁的企业,就是深圳的外迁企业的情况中,目前还有60%的企业是在省内搬迁,30%左右是跨省搬迁,在跨省搬迁排在第一位的是江苏省。排在第二位的是广西、浙江和湖南,这是广东的企业外迁,约占到了3%,各个省占到3%,排在第三梯队是湖北、江苏这些地方占到了2%,其他省份一共占了2.7%。也就是说,从广东的案例上来讲,他们正在沿着,首先是省内,其次是江苏,再就是广西、浙江、湖南的路径发展,最后是湖北、安徽等省份。
那么从这些企业外迁的模式上来讲,一共有5种模式,在这些企业的搬迁之中,第一个是成本降低型的模式,这个主要是外海地区搬向湖北,是为了追求降低成本,这些企业大部分以新建的方式落地到湖北。第二种方式是资源利用型的,这种主要是充分利用湖北资源大省的优势,这些企业有三种模式企业进入,一种是新建,一种是和原企业进行合资,第三种方式是收购,收购原有的企业。第三种模式是市场拓展型的,就是来拓展中部市场,他们也分别按照新建、合资、入股的方式进入到湖北。第四种模式是企业集群,就是有一个龙头企业过来之后,一大群的子子孙孙配套企业跟来,这种叫集群吸引式的,这主要是以新建和合资的方式进入到湖北。第五种类型是战略投资型的,这种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在我们国家的沿海地区吸引外资的时候,是经过了15年以后在深圳第一个发端的模式,但是这次湖北承接“双产业转移”的模式中,是同时出现了这种模式,就是一次性进行战略投资,以股权和收购的方式进入。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些企业为什么都到湖北来投资,他们追求七个优势。第一个是自然资源,第二个是利用区位交通。第三个是现代产业体系,跟着现代的汽车行业配套。第四个是追求成本下降。第五个是平台建设。第六个是内销市场。第七个是利用湖北的人才。
这是他们追求企业的优势,但是企业也反映出来比较研究的五个问题,第一个是湖北整体开放经济的程度远不及沿海地区。第二个是产业配套能力有待加强。第三个保税物流设施严重匮乏。第四个产业的指导信息比较混乱和薄弱。第五个是投资服务的软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台机电引导台湾资金流向的评估报告里面,他们一共对88个城市进行了评估,我们湖北参加88个评估里面排名都是在50-60名的水平,我们的投资环境急需完善。
从比较对接上来讲,我们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对接,第二个是产业要进行对接。第三个是体制要进行对接。第四个是设施要进行对接。实现五个“立足于”,我不详细讲了,这里都要图表。我们这次产业转移,绝不是沿海地区的产业搬迁,而是要立足于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道路,增进居民福利的立足于来推进,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开放型的内陆地区现代化的制造业基地。与此同时,又是国家“双转移”的一个基地。
从项目的主要来源地来讲,湖北主要来自于珠三角、长三角、闽南三角洲,从目前的布局上来讲,有三个布局,武汉、襄樊、宜昌圈层,第二个圈层是四个产业带,第三个是圈层是围绕产业带形成的县区。我们推进产业转移中也发现,这是一个市场和政府都要加以推进的举措。这个报告提出来了七个政策体系,分别是包括设立专项资金的政策政策体系,包括税收优惠的体系。包括土地政策体系。和通关政策的物流政策体系。还有包括金融领域上的金融扶持政策体系。以及鼓励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和最后充分发挥湖北人才优势的体系。提出了七个政策体系。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感觉到湖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我们在调研的5个城市里面,当地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我们在调研之中,也深深感觉到,再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相信湖北一定能够成为我们国家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一个样本型的省份。我们更相信,我们在调研的枝江、荆门、襄樊、孝感、黄冈这些城市,能够进一步做好承接的工作,成为继武汉经济圈以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谢谢大家!
吴晓灵:谢谢曲建院长。下面请吴敬琏教授发言。
吴敬琏:关于今天讨论的主题,刚才几位发言人都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我没有太多的补充,我想补充一点,就是要吸引沿海的企业转移、承接,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经营环境搞好,这是最有吸引力的东西。当然,每一个企业要转移到我们这个地区来,都有自己特殊的原因,但是我想,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吸引力,还是经营环境,也就是制度环境,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别的想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优势能够吸引人。我们可以回想一下,9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浪所谓企业北移,就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企业北移到长江三角洲,这个浪潮很大,也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也做过一些调查,有些话要私下谈,主要的理由是经营环境,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法治环境,另外一个是治安环境。珠江三角洲发展很快,在这两方面都有欠缺,台资企业、港资企业在开始的时候,很满足于倾斜的政策,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企业做大了以后,就发现了靠倾斜政策是靠不住的,因为倾斜政策往往取决于当地的领导人,而且用这种倾斜政策,都是一对一搞定的,一对一搞定,中间就滋生了大量的腐败,而一个企业成了规模以后,他们告诉我们,原来觉得很好,因为什么事都能搞定,但是企业做大了,成了规模以后,就发现这种东西不行了。用钱的方法搞定,内部的规则就不能保持了,整个企业就会乱。
另外就是治安环境,大量的企业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有我们国家长期的工商业传统,规矩是比较好的。另外就是苏南,我经常说,苏南有人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苏南有新加坡的工业园区,新加坡工业园区引进的项目,有一个很特殊的项目,没有一个开发区有他们的引进项目,他们引进的项目叫新加坡的全套管理软件,所谓全套管理软件,就是规则,就是法律,就是执法。他们建立了工业园区,就派几千人,几千名官员到新加坡培训,不但讲课,还上岗。所以他们的法制是做得比较好的,而苏州其他的开发区都向工业园区学习,以至于苏南的开发区都像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这一套制度。我们苏州这边叫做学习办、引进办,那边叫软件办,就是新加坡输出软件。所以他们的制度环境做得比较好。我想,我们这个地区,要说劳动力便宜、交通方便,像这些很难说,和别的地区相比有更大的优越性。但是把我们的体制搞好,我们在这一点上是有主动权的。
另外,我想讲一层意思,就是把眼界还要开拓宽一点,就是经济转型。经济转型问题是95年,制定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中共中央就提出来了。当时的说法是粗放的增长方式,向集约的增长方式转变,但是“九五”计划用了十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所以到了“十一五”,又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十一五”的一条主线,到了“十一五”开头的几年,各地程度不同地都在加速,正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世界的金融危机,那么世界金融危机出现后,到底是要放慢转型,还是要加快转型,给我们的直接感觉,都说现在是死活问题了,不是什么粗放、集约的问题了。像去年下半年,我去了广东三趟,去浙江的次数更多了,碰到的反映都是讲转型转型,他们说我们现在都活不下去了,还讲什么转型。其实这两个事情需要结合起来看,确实现在这种状况,使得转型增加了一些困难,增加了一些障碍,但是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为什么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造成这么大的冲击,今天没有时间详细讲,造成这么大冲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增长方式,或者现在说的经济发展方式有问题,用投资和出口支撑的增长方式,使得我们自己的金融体系有很多漏洞,所以外面的冲击一来,我们自身的问题就严重的暴露出来了。危机来了以后,人们直接的感觉是外来的冲击,和我们自身的问题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够熬,熬到西方国家复苏了,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可是从去年10月以后,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大多数人都感到破灭了。我们不去深入讨论,总之,我们如果深入研究一下,为什么造成这么大的冲击,可以看到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模式,就是依靠投资和依靠出口来支撑的方式有很大的问题,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在讨论中有一些误区,现在一来就分析三驾马车,说原来的两驾马车不行了,我们就想增加内需和增加消费。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说,用错了一个分析框架,用短期的分析框架去对待长期问题,长期问题的分析还是要从生产函数,就是索罗改写的生产函数,有劳动投入、效率的提高,关键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现在说转型说走了,说从旧的经济发展方式,这说的是对的,就是靠投资,靠外需,靠出口。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我们原来说的要提高教育,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支撑的增长方式,而是说的是靠内需、消费支撑的增长方式,我们也没有时间详细讲,这是短期分析,怎么提高消费,其实提高消费要转变生产的方式,才能够提高消费。要国库拿钱,国库是皮包公司,到哪儿拿钱呢?所以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们要克服当前的困难,使得经济今后能够持续地比较快地增长的关键问题。
现在要做一些什么事情呢,我觉得每个问题都要研究,第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樊纲教授说的,怎么保持劳动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工商业的转移,现在不是一个正向转移了,而是出现了民工回流,要怎么对待呢?现在有一个假象,现在从城里回来的人手里都有一些钱,所以今年的两个年,元旦和春节的市场情况不错,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认为问题不大了,因为他们的收入用完了就完了,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让他们持续地有收入,这个问题就很大,这个问题要作专门的研究。昨天晚上我和湖北省的同志聊天的时候,这个问题我们要调查,我们有没有配套措施让他们就业。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们在98年采取了各种措施,帮助民间创业,发展千家万户的创业活动,当时是起了非常好的作用,比如像小额贷款,对小企业的信贷担保,还有市场准入的放开。从沿海地区回来的农民工,一方面是一个负担,另一方面很可能就是我们新的创业高潮的积极因素。但是这需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第二件事情,就是怎么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一种是消极的,我们有一些办法帮助他们,但是要把积极的提升和消极的帮助结合起来,现在我们需要把现有的企业,让制造业企业提升,现在有一个口号叫“发展先进制造业”,我对这个口号有误解,以为先进制造业的意思就是了不得高新技术,所谓先进制造业,我的理解就是20世纪中期以来,表现得非常明显,所谓先进制造业,就是含有很大的服务业成分的,或者叫服务化的制造业,或者叫服务业和制造业一体化的制造业,用通俗的做法,就是微笑曲线,微笑曲线向两端延伸越高越好,前端是研发设计,后端的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有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等等。现代的制造业或先进的制造业,就是全价值链的,全供应链的,全产业链的,很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包含很多的服务业的内容,在这里,我想这样宣传微笑曲线的人,也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升级或者转型,我就说这是一个阶梯,微笑曲线产业链里面能延伸几级就延伸几级,并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完全是高科技来做的。
第三个问题是发展服务业。像武汉的这样的大城市,发展服务业,服务业主要是流通、金融,主要的作用是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是因为经过这么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导致现在的发展不够快,如果要把武汉一天变成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中心,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根据我们的要求来发展,既然他的作用是辐射、带动,根据这个地区需要辐射、带动的对象的要求,来发展我们的服务业。比如说金融业,所有的金融门类很多,都去发展很困难,我们要针对地区的需要发展,湖北的同志告诉我们,这个地区有人才和发明的数量很多,但是形不成产业,这中间就有金融起关键作用,这就是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有一个特点,是介入金融的。但是,现在不是钱的问题,现在的风险投资VC和私募基金PE,钱的数量是大量的,问题是怎么解决。金融界、经济界都做了很多的努力,一个一个问题解决,有些问题解决了,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像PE、VC主要的企业形式是有限合伙制,过去法律上没有,是经过复杂修改后的法律,企业形式就没有问题了。第二个就是退出机制,金融界花了很大的力量准备看创业板,创业板为了保大量最近停了。还有双重征税,据说认定的时候卡了。地方政府也有优势,有些问题可以省里做决定,用一种变通的方法绕过去。这个地方PE、VC不多,现在各个地方,其实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有成效,这使得我们的发明产业化有很大的效果。
最后一点,我们发展研究中心的(陈金泰)同志最近一再强调的,一定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利用有一些产业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关口,我们能够建设培育起自己的权重产业,这种权重产业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这就很有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利用燃料的改变,现在中国的汽车业要打仗,要在人家做了一百多年的领域超过人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种时候,往往就有可能,但是这需要做很多的研究工作,现在有好多种技术研究路线,有补充、技术辅助的各种方法,我是不大赞成有认定,国家就补供方、补企业的这种办法,这种办法往往是打水漂,成亿成亿的钱打水漂。另外一个产业,我们这里也有一定优势的,就是信息通信产业,信息通信产业,中国有可能成为强国,而不是现在给别人打工。
吴晓灵:谢谢吴老师。
主持人:感谢吴晓灵行长第一节的主持,现在由我来主持研讨会的第二节,本节将有四位嘉宾发言,首先我们有请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同志发言,大家欢迎!
许善达:讲到产业转移和承接,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关系的一部分,我现在有一部分统计数字,我认为可以供研究这个问题作参考。首先我认为,市场是在产业承接里面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现在讲的产业承接大部分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讨论的,对于市场的研究,比生产研究的少一点,但是我认为在产业转移里面,承接里面,市场是起非常大的作用的因素。刚才有人采访我,现在沿海地区有很大是外向型经济的,他们是从国外进口来料加工出口,假如这种市场主要在境外企业,要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可以提供比沿海地区比较低的土地成本、比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或者是其他社会各方面的管理成本,如果市场仍然是境外的,就要增加物流成本,在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运输情况来看,物流成本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我们统计超过10%,在一些发达国家大概只有2%-3%,甚至有的地方更小。虽然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但是离市场远了,材料来源,从生产到市场的物流成本就增加了,这样的产业有没有可能来承接,我认为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讲到本身生产成本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很多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承接生产企业市场在什么地方,转移承接以后,引起的物流成本的变化,要很认真地研究这个情况。如果离开这个问题,仅仅研究生产环节的成本,我觉得是不能完全覆盖产业转移和承接问题全部要考虑的因素。现在税务局有信息化系统工程,我们有一个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是制造业和商业批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销售和购进数字的统计,这个统计实际上能反映跨省的经济,或者是商品流动的情况,我觉得这个情况,对我们研究刚才说的市场的问题,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再具体说一说,比如说湖北,我们统计的数字表明,湖北和全国相关省份,就是湖北的企业,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把商品卖给其他省,然后由湖北从其他省来购进,这样的两个数字,我这儿有一个从04年-08年的统计,这个统计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思考,比如说04年的时候,湖北对各省的贸易,仅仅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领域,不考虑零售业、第三产业,在04年是顺差,就是湖北卖到外省的金额大于湖北从其他省份购进的金额。到了08年,变成了逆差,我觉得这是湖北和各省经济关系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也就是说,五年之内,湖北经济发展了,各省经济也发展了,从总量上来说,湖北卖到外地的东西多了,从外地买的东西也多了,所以整个经济是发展了,但是从相互关系上来看,04年湖北是顺差,就是卖出去的多,买进来的少,但是到了08年变成了逆差,买进来的多,卖出去的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经济活动现象,需要大家研究为什么,虽然数字很简单,但是能反映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说,因为刚才讲到产业承接,讲到很多区域,讲到武汉,湖北离周围的省份有多远,能跨多少几百公里,实际上,按我说的口径算,真正和湖北发生商品交易多的省份,其实并不完全是和距离相一致的,这里有一个比例,我给大家说一下,就是湖北省最大比例的购进,最大的商品交易省份是江苏,然后是到08年,江苏是第一,上海是第二,广东原来是比较高的,04年是比较高的,到了08年降到了七点几,不到十,江苏是十几,上海是超过十的,本来在04年广东也是超过十的,但是到了08年广东只有百分之七点几。然后就是北京,要说离得比较近的,那只有河南和湖南,相比而言,河南比湖南还稍微大一点,这是对湖北省的市场来说的,卖出去的相当于你的市场,买进来的相当于你是别人的市场,我觉得这样的一个比重,就说明湖北省作为市场来讲,并不完全是相邻省份的市场,有的很远,北京离湖北不在画的圈里面,但是占的比重很大,上海也是这样,还有广东,所谓相邻的比较大的,就是湖南和河南,这就是说作为承接产业,要考虑市场,仅仅从距离上来研究,我觉得并不能够反映实际经济关系,所以更多的还得从实际经济关系上看,就是你是谁的市场,谁是你的市场,这需要更多的予以关注,这又是一个,在考虑承接的问题很重要的因素。
第三,经过五年的时间发展,湖北省和各个其他省市的贸易比重,有的比重在降低,有的比重在提高,也就是说明湖北省和有些省市的关系加强了,和有些省的关系反而松驰了,像北京很远,但是北京占的比重大大提高,就是湖北省卖给北京,北京卖给湖北省,这样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从五点几提高到十点几。上海的比重基本持平,江苏的比重提高了,还有一个想不到的就是辽宁的比重提高了,辽宁离湖北很远,但是辽宁的比重提高了很多。广东和湖南离得比较近,占的绝对比例大,但是比重在下降,也就是发展趋势,湖北省和湖南、广东的这种经济联系在下降,虽然绝对值的比重比较高,因为历史基数比较高,广东已经从十四降到十二点几了,我就是说比重的变化,也是反映湖北省经济发展和周围相关的省份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些因素,实际上是反映了湖北的产品市场在什么地方,同时也反映了别的省把湖北作为市场的变化。所以,我想这些统计数字,是能够给研究湖北省提供依据的,如果说你的市场在什么地方,或者说你是谁的市场,如果你是别人的市场,你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产业承接的企业,我自己来生产,不是别人生产东西卖给我,我们自己生产,这对湖北当然是好的。也就是说,怎么减少你作为别人市场的比重和量。还有一方面,就是要增加你的东西卖到别的地方的比重,你的东西要销往哪里,你要进一步打开市场,你要往哪方面努力,找到重点。我想,这些因素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能简单根据地理的距离来研究这个问题,还是要更多地考虑经济自然本身所具有的联系,所以,我想这是从统计数字上来看,这是很重要的因素。
李春明:湖北工业市场占有率最高是4%,最低是降到2.2%,但是从2006年开始回升,现在已经到了2.8。
许善达:这些数字的统计口径也不完全一致,我说这是需要湖北全省需要考虑的问题。我这里还有几个数字,就是湖北省内的,不同市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刚才的那个口径,所以湖北省省内,一个是武汉、宜昌、襄樊,就是所谓的城市圈,你的产业怎么转移、承接,也有问题。就是武汉市和湖北省内的市,就我的口径来说,我的口径是特定的,还有很多没有包括在内。从04年武汉市和各市之间是顺差,就是武汉市卖到别的地方的东西,大于武汉市从其他市买的东西。到了08年变成逆差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我觉得这也是值得思考的,我刚才说了,湖北省和其他省从顺差变成逆差了,现在武汉市和其他市也从顺差变成逆差了。我觉得这是很值得关注的现象。
还有城市之间的关系,就武汉市来说,和武汉市发生购进和支出最大比重的是荆门,第二是襄樊、第三是宜昌,第四是黄石,第五是鄂州,第六是孝感,这都是占8%以上,这是从我的口径上来统计的。最大的是4%,最大的是武汉占44%,然后就是十堰占32%,这两个占这么大的比重,其他最大的就是百分之三点几,汽车市场主要是襄樊和十堰,其他的都非常弱,所以襄樊市的经济发展,不完全是地理上的,他在那个地方和周围最近,我觉得不完全是这个问题。如果襄樊光盯着周围的几个市,如果经济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有很大的进步是比较难的,襄樊要做的就是要做十堰、武汉这两个地方,既是商品和市场来源地。宜昌和武汉占了60%左右,其他最大的就是一个荆州是百分之七点几,剩下的都比较小,宜昌的主要经济关系是武汉,虽然宜昌离武汉比较远,但是他的主要经济关系是武汉。这些数字说明我们在思考产业衔接,市场不完全和地理距离相一致的。所以,我觉得要想承接什么企业,对外打开市场,本来你是别人的市场,要想把企业拉过来,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都可以给你们一些启发。还有像第三产业、商品零售都不在我的统计口径里面,我讲的是制造业和商业批发。
江作苏:感谢许局长的发言,下面有请许局长发言中提到的湖北省荆门市的代表,荆门市市长王玲女士发言。
王玲:很荣幸参加中国经济50人论坛,刚才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很受教育,也很受启发。我们荆门市地处湖北之中,中部之中,也是中国之中。现辖6个县市去,人口300万。近几年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我们注意立足比较优势,尝试了成本压缩型、资源利用型,集群吸引型和市场开拓型,特别投资型的五种模式。促进了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至今,中海油、中石化、中粮集团、国电集团,汇源果汁、碧桂园等一批企业落户荆门,其中单个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3个。在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显现的情况下,2008年12月份,我们成功和李宁集团携手合作的项目,就是投资32个亿的李宁荆门工业园正式动工建设,我们争取在明年9月份以前投产。在这几年当中,我们也体会到,产业转移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迁出产业具有总量稀缺性、竞争性和实效性的特征。我们中部地区要承接转移,我感觉到必须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把我们的资源优势(1704.198,29.35,1.75%,吧)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要找准对接点,狠抓突破口,努力提高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荆门作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我们有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应该说和东部的资本、管理、技术、市场,可以形成黄金组合。这种黄金组合的效益的发挥,就来自于我们优势的互补和政策的叠加,也来自于畅通的转移通道,更来自于双赢的战略模式。作为荆门市来讲,今后在产业转移的承接上,我们主要是要打六张牌。
第一个就是着力打好现代农业建设牌。我们荆门最大的特点,也是我们最明显的比较优势,就是农业,土质好,水源好,人均耕地面积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产品量大质优,我们荆门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市,我们既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生猪家禽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在荆门有“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荆门”的美誉,我们现在在粮食、油料、棉花、畜禽等6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生产,相继引进了中粮、汇源等一大批企业,也培育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国宝桥米集团,每年销售超过20亿,是我们湖北一代米业的企业。最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我们这个地方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所以,下一步我们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特色,拓展农业的功能,放大农业的优势,积极创建农产品加工及畜牧水产大县。我们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过十亿的企业,还要建设50亿元的园区,100亿元的县市。
第二,我们要大力打好化工特色牌,荆门是中部知名的重化工业城市,石灰岩的储量在湖北是首位,化工建材等产业集中了全市2/3以上的资金和资产,在石油化工方面,我们中石化荆门分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00万吨。在化肥行业,中海油投巨资主要建设基地在荆门。我们的磷肥可以达到1000万吨。我们荆门也将成为中部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我们当前在巩固化工产业的同时,正在发展建设产业链,向两头拓展延伸,上游主要是和中级集团合作,投资生产可移动式的压力容器储运输设备,下游主要是发展特种化工基地。目前我们市已经具备做大做强化工产业链的条件和基础。我们将围绕打造千亿化工,两百亿食品,百亿建材,百亿轻纺材的目标,重点抓好园区的配套,产业的配套,资源的配套,用工的配套,加快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把荆门打造成中国重要的化工基地。
第三,我们着力打好循环经济牌。我们荆门也是全国14个循环经济试点市,是湖北的唯一一个市,目前我们已经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试点方案,顺利通过了国家的评审。现在已经启动实施了一个区域,三个园区,30个企业和13个村镇,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08年我们共实施了循环经济项目是44个,其中26个项目获得了国家一个多亿的资金支持,下一步,我们以荆门开发区为龙头,着力抓好两个循环经济示范地区建设。发展好动脉产业,全力打造静态产业体系,使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链条结合,通过建设生态产业,生态企业和生态家园,驾起科学发展的高速公路。
第四,我们要着力打好文化旅游牌,唐代诗人王维对荆门的自然风光有过优美的描写。其中有国家级资源10多处有明显陵,漳河水库是国家八大人工库之一。荆门的文化内涵丰富,拥有楚文化、三国文化等知名品牌。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荆门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三年,我们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每年翻一番,接待境外游客增长六倍,我们将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承办省运会相结合,大力实施143发展战略。我们在和李宁集团合作建设产业园的同时,加强李宁在体育方面的合作。
第五,着力打好低成本优势牌,刚才讲了荆门的土地空间广泛,农用地占78%,建设用地占11.1%,未用地还有10%以上,漳河水库蓄水量是21万立方米,水质是国家一级饮水标准,荆门也是全国少有的电网密集区之一,是三峡电力外送的主要通道,华中电网南北连接的主要汇集点。我们荆门市还是西气东送的重要通道。人力资源丰富,中行集团等中央省属院所,也有一大批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达3万人。金融生态环境也比较好,我们市连续六年被全省评为优秀IT城市。有三条铁路交织成网。国家这次启动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引江济汉的效果就更加明显。我们荆门具有承接“双转移”的低成本优势。
第六,着力打好环境政策牌。我们先后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和外商投资中心,开辟了重大项目的绿色通道,推行了项目建设首席代表制,特别是我们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也就是我们称为工业110。市县都成立了小分队,推进项目动工。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我们积极顺应大趋势,创造小气候,及时争取到了一些的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今后我们将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理念,着力改善经营发展环境,竭力为来荆门发展的企业服务。
各位专家级各位嘉宾,我觉得中国经济50人论坛汇聚了全国顶级的经济学家和领导干部,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借此希望,我希望各位嘉宾到荆门指导,我们邀请各位企业家到荆门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江作苏:感谢王女士的发言,下面有请四通集团董事长,著名企业家段永基先生发言。
段永基:刚才几位领导都做了很重要的发言,我是做具体工作的,没有他们高的境界和广阔的视野,我从基层工作谈谈转移和承接的感受。首先我想谈一点,在金融海啸不断蔓延,中国经济的严重衰退继续发展的天寒地冻的经济严冬,讨论转移和承接是不是合时宜,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有意义?刚才樊纲教授都从理论上讲了这个问题,我想从企业的实际感受上讲,一般的企业是怎么来应对严冬的,我们可以从自然界获得一些启发,因为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很多东西是异曲同工,所谓的“天人合一”,你说的自然界,不管是低级生活,还是高级生活是怎么过冬的,无非是三种选项。第一种选项是改变环境,改变环境有两种选项,一种是迁移,像动物南飞。第二个小办法是人类自治的办法,创造新环境,人们应对自然界第一个是改变环境,改变环境是迁移和自己盖房子,第二个选择是多穿衣服,北极熊是多长毛,很是多穿衣服。企业就要注意尽量避免坏账,库存积压,定货小步快跑。第三个办法强身健体,有吃补药、体育运动的,要加强控制。
从自然界过严冬的办法可以得到借鉴,我想谈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说,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是企业对抗经济危机的重要选项。所以当全球金融海啸不断蔓延,中国的经济衰退继续发展的经济严冬,咱们的举办单位讨论产业转移和承接是很有眼光、很有意义的。这不是消极应对经济危机,而是主动应对。曾国藩曾经也讲过,要主动争取反败为胜,我们主办单位选这样的课题,也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
第二个是怎么积极有效承接转移,我说了三招,第一招是改变环境,第二招是多穿衣服,第三招是强身健体,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招,环境的改变,这就是人这种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的改变,要做经济人,要想办法积极争取,呼吁各级地方政府,能不能在小地区营造环境,特别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经济严冬的时候,小环境里面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吴老师讲了很多的金融政策环境,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税收政策,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民营企业的税收是增长的,我觉得领导对民营企业的看法应该改变。民营企业的贷款要终身承担责任,给国有企业的贷款是错了没事。贴息贷款只能给国有企业,不能给民营企业。像两税合一,全国人民欢呼,觉得有平等待遇。我觉得不平等,费改税,国有企业不分红了,你交那个税,就应该包含分红,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政府是没投资的,我交税就是重税,重税和分红就不一样,为什么改成一样,全国人民还欢呼是平等的。我觉得不平等,我觉得基本的问题是民营企业受了不平等的待遇。所以,我觉得怎么有效承接转移,要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特别重要的是对民营企业税负方面的公平待遇。中国的GDP是印度的3倍,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是印度人的150%,那300%和150%中间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哪儿呢,集中在政府和国有企业手里,所以我们创造了财富,但是没有获得应该得到的收入,这是因为稀缺资源,政府的公共服务,主要都是给国有企业的,不是给民营企业的,就是垄断行业,我跟领导讲过,李嘉诚买英国的3G,花了700多港币,英国有浙江那么大,浙江上空的通讯价值700多亿,中国一栋科长住的房子,利用行政垄断,获取了很高的福利待遇,所以我觉得,创造环境里面就是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首先要有公平待遇,创造公平普惠制的待遇。特别是在困难时期,80年代我们承接外国的产业转移,有很多非常好的政策,最突出的,四通当年也办了很多的政策,就是三免两减办,既然可以给外国人三免两减办,现在民营企业这么困难,能不能给他们三免两减办呢,如果湖北这么做,一定会有很多人转移过来。如果说现在经济这么困难,中小企业都这么困难,能不能把增值税和所得税,在未来几年内增办减收。《劳动合同法》目标远大,利益崇高,但是到现在不太切合实际,能不能三年之内暂缓执行,其中的主要条款能不能暂缓执行,如果这些在企业法规方面有所松动,承接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是一般的产业,高科技产业也是随环境走的,我们亚洲最成功的两个高科技园区,一个是新竹,一个是印度的班加罗尔,进新竹,所有的都免费,都有警卫,新竹里面的房子是给配套的,中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给不同的待遇,正是他们营造了非常好的税收、政策、土地供应。只要是企业一进园区,注册,立刻上轨交易。因为有了出口,吴老师说的PE和VC才能进去,因为现在有出口,在大学的时候我和许局长都是长跑运动员,教练说要先学吸气,其实应该是先呼气,让PE、VE进来,首先要做好出口。现在是好机会,经济严重衰退趋势,我们的领导非常紧张,这个时候政策好要,湖北省委省政府有策划,向中央要政策是好时机。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江作苏:感谢段永基先生的发言,下面有请深圳市国际投融资商会副秘书长岑众先生发言。
岑众:尊敬的各位领导,著名的专家学者,这次我们受东部产业转移和湖北产业承接单位,中国经济50人论坛邀请参加这次盛会,在这次会上,我们充分感到了湖北各级政府改革开放的精神和胸怀,也看到了中部开始崛起的好的开始。而且非常有幸和中国顶级的经济学家同堂,亲耳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就我个人而言,就感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湖北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惟楚有才,湖广熟、天下足”,这些都是荆楚人创造的灿烂文化。田省长讲了湖北省很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敢为天下先”,武昌首义就不说了,因素有很多,但是能够在这一块成功,推翻帝制,肯定是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分不开的。刚才曲建先生也谈到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现在,整个世界完成了三次产业转移,现在是第四次产业转移,正好湖北是承东启西,占据了转移的天时地利。有很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到重创。最后,我祝愿湖北能在第四产业中崛起,而且后发先至,也祝中国经济50人论坛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江作苏:今天上午预定的发言已经结束,我们这次研讨会的来宾非常多。
吴晓灵:刚才岑众怕占时间,他真正搞招商引资,他对企业最清楚。
岑众:我们这次来了五位会长。
吴晓灵:我们要研究东部企业心中想的是什么,应该把这样的话说给湖北人听,这样才有好处。
宗帝:吴老师问的问题很好,也是我一直想说的事情,我既是香港的中小企业促进会的会长,也是外商协会的会长。我和湖北的贸易往来接近十年,这次来的目的也是观察市场情况,看看有没有情况转移,所谓转移很多,我想最重要的问题,是许局长说的市场,还有吴敬琏教授讲的环境,我们从香港转移到深圳,从深圳往内陆发展,一直走在十字路口上,这个十字路口在哪里呢,我们所关心的并不是土地的价格,而是人文环境,增值点和未来的发展机遇,尤其是现在的转移。香港企业在珠三角企业受到了重创,因为我们的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现在发展到转移到内向型经济,是有个过程的,我们的港资企业受到了环境的制约,是不允许我们做内贸的,我们没有内贸的牌照,没有内贸的经营权,如何去开拓内资呢,港资企业在这方面是很落后的。在这次危机中,我们感受到要转移,我们1992年在深圳注册工厂的,我们的内销比例只占5%,我们95%的产品要出口,国家的政策改变了,现在可以做内销了,但是很多港资企业不理解政策,不知道怎么用这些政策,所以我说在政策的教导和指导方面,政府要及时给予补充,因为他们不知道有没有权利。因为港资企业生存到现在,他们都是遵纪守法的企业,不了解事情他们是不愿意做的,你们要告诉他们是可以做的。刚才许局长说的一些数据,顺差和逆差的数据,我看了以后,反而对湖北增强了信息,湖北省本身的顺差和逆差,可以看到在服务环节上有增值,因为我在湖北成立了一家品牌销售公司,就是在群光百货有我的专卖店,就是转型的开始,我们发现这两年的业务量增长很快,刚才许局长说的数据,如果增值税开了以后,零售环节实际上是增加了,这都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去年我们的特首也还来过湖北,也考察过湖北的零售行业,香港零售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我们也愿意和湖北的领导、湖北市场的老大,我们也要交流如何共同打造承接珠三角产业重要品牌转移。我们也要研究好好应该市场、还有投资环境,这是很重要的。还要保护外资资产方面要有好的说法,以往有先例,进来以后,说得很好,但是一旦投资进去后,我们用俗话讲,就是关门打狗的现象出现了,在湖北或某个地区,是不是应该有政策避免这些问题。他们对于转型或者升级到什么地方,他们是很慎重小心的,是不会轻易迈步的,他们宁愿现在关掉厂,也不深入再走一步,现在这是国家开放政策,还有改革开放三十年能不能再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深圳的很多企业,包括在外资企业做了很多的贡献,但是在表彰方面,在推广方面,把这些外资企业都忘掉了。这是刚才几位老师说的在过冬,心情上在过冬,市场上在过冬,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们只能默默等待机会。所以这也是给湖北一个机会,能够及时走到香港去,走到深圳去,把你们的政策、你们的优惠条件,或者是你们的环境告诉他们。刚才我看了荆门的王市长讲得很好,我们愿意在文化产业方面和您积极合作,来开拓这方面的市场。
王玲:非常欢迎,我们也做好服务。
钟林立:我介绍深圳投融资和商贸协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实际上在深圳市协会的力量是越来越壮大的,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和联合商会,我们的会员大约有2000多家,加上投融资商会是这两年成立的,我们现在邀请了很多投融资界的,包括投融资银行和创投,还有一些著名的私募基金,他们都在积极加入我们的会员。我们想很好地搭建平台,实际上深圳市75%的出口总量会员都在外商企业协会,所以我们原来想搭建投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深圳的外商企业协会服务。但是到了湖北来看,我们也想转型了,湖北有这么大的市场,特别是有这么多的资源,但是我觉得企业要深层次了解,深层次对接,我们都愿意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我们这次有很多企业,有中科创投,有为企业做咨询服务,有做食品、装备、旅游、酒吧的,希望各位有兴趣的,各企业家和我们交流,我们也希望湖北省的开放政策持续,因为他们在深圳投资,深圳市在某些方面希望引进一些高端的,可能有些政策的转型,正好是我们湖北省利用这样的机会,把另外一些企业引进来,也是商机,我们非常感谢湖北省给我们这样的机会,使我们感到湖北是很有实力的,是一颗明珠,以后肯定会更加璀璨。
毕天富:我们公司大概是85年在中国投资,那时候我们还比较年轻,二十多岁,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年龄也比较大了,可以这样说,我们是从小公司一直做起来了装备电子产业。我们刚开始从香港过来的时候,没什么工厂,后来接近三十年代末的时候,电子产业真正起飞了,很多人到中国去,这十多年深圳、东莞都在腾飞。这次面对金融危机,一些产业都受到了重创,因为他们注重出口,所以他们受到了重创,因为我们公司本身从80年代创业的时候,我们的脚步已经迈到中国了,我们的客户相对好一点。我觉得湖北在产业承接方面的思维是好的,但是我觉得不要太表面看,只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工厂迁过来,其实他们背后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因为他们是桥梁,他们是连接全球的,他们拥有的远远比他们看到的硬件多,问题是说在承接他们转移过来的时候,怎么发挥远近资产的发展,对他们来说是二次创业,我们二十几岁来深圳投资创业,其实香港已经有过,我们考虑到租金、员工的问题,我们到深圳发展。到现在我们说退休也可以,规模做小一点也可以。但是如果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再次拼搏的,可能五十岁,人做事也可以,不做事也可以,但是如果湖北能给他们再拼搏提供机会,他们可能比过去在珠三角的拼搏更努力,所以,我觉得省政府要考虑清楚,如果你们的对接做好了,不只是表面的,如果还用过去珠三角的方式,产业承接不会很成功,但是用好的方式来承接的话,你们就会很成功。我们是从小公司做起来的,我觉得还是从实质的角度,帮助企业二次成功。他们表面好像是受到很大的伤害,他们的根基是没有受到伤害的,广东倒闭了很多厂,但是再成立的厂也会很多。根据我的推测,他们把历史包袱丢掉再开厂,他们的无形资产比过去三十年更加丰富,我觉得应该更加深层次看待这次机遇,要把这些老板的无形资产挖潜出来。
江作苏:各位来宾,今天上午各位嘉宾的发言都非常精彩,为湖北乃至中部的发展做了非常有见地的论述,今天与会的听众,都是来自湖北各地的领导干部,他们都感到深受启发。
樊纲:首先说一下具体的情况,今天因为下午五点半省长要会见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专家,我们五点钟会议要结束,前面整个的日程要适当压缩一下,希望每位发言的同志都能够压缩一点,每位尽可能把要点讲一讲,简短一点,主持会议的人也控制一下时间。第一位请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
吴晓灵: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讨论,今天上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和湖北经济学院开发研究院课题组做了非常好的课题研究,做了非常好的报告,我认为这个报告当中提到了一个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说得非常好。他说了五条,第一个是立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是立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立足于开放型经济体系,第四立足于推动城市化进程,第五立足于增强居民福利。我想,这正是我们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增强居民的福利,这应该是我们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根据上午大家讲的情况,我想谈这几点意见。第一,湖北要做好东部经济产业转型的承接工作,应该着力作为湖北省政府和各地市政府来说,最主要的是应该做好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我个人认为,基础性的工作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应该建立一个稳定、公平、透明的政策体系和廉洁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也就是上午吴敬琏老师和很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谈到的环境问题,我想,我们在这个政策环境当中,首先是要稳定,其实企业家并不在乎于有多少优惠,而应该是一个稳定的环境。什么叫风险?风险就是不确定性,世界上对中国的瓶颈政策风险是第一位的,因为我们的政府可以说,今天有一个政策,过几天这个政策又变了。所以,不管你的税收是多少,只要你是稳定的,那么企业家就可以根据这个来计算成本,因而,稳定是最重要的,有稳定的政策,就有稳定的预期。
第二,必须是公平的,我们不能说今天要扶植什么,这个政策就是这样,明天又是那样,这样的话,实际上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应该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那么,各行各业应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来优胜劣汰。
第三,我们各个地方不能够打拼优惠政策,靠优惠政策的攀比打拼来招商引资,最后损害的是政府为所有的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的财力。因为所有的地价、税收等等,都是政府未来为全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基础。我们的企业,其实不必要在这方面做过多的事情,如果确实有必要扶持优惠的企业,可以从财政支出方面加以调节。这是我讲的,做好基础性承接工作的第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稳定、公平、透明的政策系统和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服务系统。
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廉洁、高效、透明,这对企业来说,是最多限度减少企业的隐性成本,有时候看起来这个地方很优惠,但是拖拖拉拉做事情,四面八方拜佛,最后给企业增加的负担是很重的。因而,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对于企业来说,是税收优惠政策更可贵的环境。我不知道我说的这件事情,能不能反映企业家的要求。
第二个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建立一个宜居的环境,所有的企业家找投资环境的时候,都要看这个地方是不是适合人才的逗留,就是宜居。除了他自己要办企业,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以外,他还要带他的家人来,还要长期生活在这里,所以,教育、卫生、文化和环境的是否污染,这对于他的家人能不能搬到这里来,能不能扎根在这里,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吸引出去的人才也是很重要的。这是我讲的第一个点,要做好承接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针对当前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处于下行时期,我希望能够做的几件事情。第1,我们要坚持产业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湖北已经有了基本的工业基础,我们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够说什么样的企业和产业都接,我想大家从理论上,很可能都能够承认这一点,但是要把这一点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去,我觉得并不是特别容易的。第2,要用财政资金为社会资金分担部分风险,引导社会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投向新兴产业。今天上午吴教授谈到了金融创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投向新型产业和有风险的产业,也希望财政政策的支持。让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财政资金做项目,不如用财政资金替社会资金分担一部分的风险。第3,希望做好为返乡农民创业提供条件,返乡的农民工是内陆地区可贵的人力资源,因为这些农民工,无论是进入到了一定的管理层,或者他既是打工的,他也是在沿海比较发达的地方,曾经经受过技术的训练和商品意识的熏陶,他回到家乡,更了解家乡的情况,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条件,对于中部地区新的产业接续,还是很有好处的。第4,要加速社保体系的建设,提高统筹层次,降低转制成本。这件事情我针对的是这次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基本养老保险要做到省级统筹,投资环境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社会保障体系。我也知道,各个省很多的地方都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省级统筹差距比较大,所以需要补的窟窿也大,因为差距大,财力不好的地方,要想统筹到省里,就需要有一些补助,可能由于财力差的地方,让省里面和财力好的地方给予一定的补助,有难处。但我认为,在现在的困难时期,咬住牙,也要尽快把省级统筹做到位。第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第二,成本是低的,因为现在好的地方补助的水平还不算太高,如果要是说持续地不把它变成省级统筹,好的地方统筹标准在逐步提高,困难的地方今后要补的就更大了。所以实际上确定了省级统筹的目标,加速并轨是成本最小的。大家最近看到报纸上都在谈到,让地方政府举债,我说如果政府想举债的话,宁可举债把社会保障体系尽快补齐了,也不要举债去办那些项目,用项目能够带动的速度和就业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建立好了环境,我想这是最根本的工作。谢谢大家!
江作苏:感谢吴晓灵同志的发言。下面,我们请襄樊市副市长杨绪春发言,大家欢迎!
杨绪春:非常感谢有发言的机会,今天有很多的经济学家、很多的企业,我代表襄樊市,把襄樊市的简要情况介绍一下。
襄樊市是一个古老而现代化的城市,说它是古老,襄樊具有2800年的历史,如果在古代,中国是世界的中心,那么当时以洛阳、长安、襄阳应该是代表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在襄樊市古代有世界一流的城市,有诸葛亮,顶尖的人流住在襄樊那个地方。襄樊也是一座现代城市,襄樊具有现代的工业制造基础。我们襄樊有全国53个主要的国家高新技术之一,襄樊有东风汽车城,在襄樊具有轿车整车生产,有卡车整车生产,还有客车整车生产,还有各种车的整车生产,在地级城市同时具备四种整车的生产,表达了工业的制造能力。目前襄樊具有的汽车相关企业有285家,襄樊是一个汽车关联度很高的城市。在全湖北省,除过百万的城市,襄樊是第二个过百万的城市,这是除武汉以外,整个城市是120万的人口,还不包括襄阳区,原来叫襄阳县,襄阳县就有100万人。整个襄樊的经济,去年襄樊的GDP首次突破千亿元,进入千亿元的俱乐部,去年的GDP达到15%,我们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达到43%,是比较强劲的增长。我们的出口额,出口规模不大,绝对值达到37%,我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4%,我们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去年突破1000家,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同时,我们的主体工业,就是汽车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另外,纺织、食品这两个行业分别突破100亿,去年的财政收入增幅是达到23%左右。另外,我们的效益指标,工业企业的利润,是利税同比增长26%,利润是增长34%,我们的节能指标,应该说包括万元总产值能源下降15%,包括关停企业,保护南水北调的源头,也关停了11家企业。我列举这一些指标,是说在当前世界或中国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中部的内陆城市,我们在经济上仍然保持着比较快速的增长。当然在前五年襄樊增长比较慢一点,现在我们正式进入快车道的时候。因为襄樊的内生经济是比较强的,外向度相对较低,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比较低。
再说到一组数据,作为一个中部城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上午很多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说了,我们的做法供大家研究和参考,可能也需要大家一起帮助。我总体判断襄樊的工业,应该仍然是处于中期阶段,在襄樊市的工业算工业化的中期,我们很多县的工业是工业的初期。在世界上很多国家,19世纪或者是20世纪完成的工业化,在中国的中部,远远没有完成,现在一些县是刚刚起步,现在在工业上不管是高端还是低端,上午樊纲教授讲,低端并不代表低利润。襄樊在这个进程中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在规范市场,建立公平透明上,我们也在不可思议做,要给商家透明的政策,政府的很多政策,办事的公开性,通过网络尽量公开,打造公开的政府。第二个,我们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构建服务型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吴教授也提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去年一年是两方面的报道,第一方面打造环境,第二方面谈发展,谋招商引资。在环境打造上,去年我们的书记提出构建“阳光新镇”。我在年初是具体抓这项工作,就是改造我们的行政流程,目前很多的生产关系,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完全遵循这些规则,我们是死路一条,不是发展一条,东部发展很快,在很大程度上是敢于突破,我们在思想和行政上突破不够,去年我们把办工业的流程重新梳理,重新构造,我们具体的做法是,我们当时比较珠江三角轴和长江三周角所有10个城市,涉及到流程,包括工商、税务、技术监督、消防、环评、土地、规划等等,我们研究每个城市他们在流程上是怎么做的,他们是收多少费,每个程序他们有什么依据,我们比较了宜昌市和东湖高新区,针对10个城市,我们制定了适合自己穿的鞋子和衣服,主要的精髓和中央是一致的,但不能保证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是一致的,在去年一年,我们把改革分成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在工业企业落户的时候,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流程,这个流程完了以后,现在已经存在的工业企业怎么优化行政管理流程。改革的第二阶段,就是指工业以外的商业企业,以及公共的垄断性的服务企业,他们应该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流程。我们现在的第二阶段正在深化。第三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于与民众、公众办事、与老百姓办事的。如果我是一个民众,我要出口办驾照,这些程序怎么简化。我列了一个数据,供大家参考,如果按目前中央给我们襄樊制定的政策,法定允许的时间是350个日,按自然天是500天,一个工业企业在中部城市落户500天内都是合法的。我们在去年的改革前,市领导也优化了,优化到150个工作日,就是自然天182天,一个工业企业,不是一定要500天,要在500天内办完是合法的。内省工业企业,原来申报的条件是163,这次我们减少到156项,我们把时间压缩到18个工作日,来完成所有的工业审批的流程。我刚才说了时间是18个工作日,然后材料还需要56个项目和材料。所有行政性收费免为零。由市财政垫支,我们市财政拿出两三百万接触各工业企业要交的费用,我们是用了很大的力度做这件事情。
承接东部产业中,我们比较大的强度是招商引资,襄樊去年的招商引资做的工作很大,成效也凸显,在招商引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上,我们把事情列为市里面第一要务,今年以来,这个工作不论是招商局和几个分管市长做,而是把这个事变成全市的一项工作,我们每一个月,襄樊市都会召开一次各县市负责人参加的叫招商引资项目督办会和协调会,就是各县市的区长讲工业项目或者是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现场解决有关土地、资金、规划等等问题。我们同时发动更多的部门参与招商引资工作,我们今年从10月份开始,从市直14个部门,派出招商引资小组,分赴东部地区,在16个城市驻点,在12月份的时候,我们全市向全省公开选拔的20名处级干部,一年内全部分到各地招商,我们目前有30个工作小组,就是市直派出来的有30多个工作小组分布在全国30多个城市。
08年投产的项目194个,投资74亿元,在建的项目有353个,再就是合同项目有95个,在协议项目339个。我们已经投产的和在建的、已经成正式合同和协议的四个层次,层层推进的方式。
招商引资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我们去年比较好地打造了湖北生猪工业园,也是划出20平方米的土地供东部产业转移。我们去年开办了台商工业园,就说招商引资开了头,做了一些事。
另外一件事就是注重金融的支持,我们去年一年,也给大家一个消息,全省的金融贷款增加额是仅次于武汉市,也就是说武汉市的贷款增加额是最高的,襄樊市的存量贷款余额首次成为第二。在贷款上我们具体做了什么,就是差不多从国家拉动内需开始,我们主要做了三个单子,一个是政府需要融资的单,第二个是企业需要融资的单,第三个招商引资在建的项目单。三个单加起来,和银行对接。整个贷款余额,我们去年增加了60多个亿。前年这个数据在2007年增加23亿的贷款,我们增加61亿的贷款,是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这么好的情况。我们全湖北省的贷款增量,71.9%的贷款增量是武汉市拿去了,其他16个市得到的贷款增量只有28%,所以武汉在全省一家独大的局面没有改变。那么,襄樊是去年增加第二多的城市,我们贷款增加额相对比重只有4.07%,也表示湖北省今后也是喜忧参半的事情。
最后一点,我们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时候,也在做全民创业,市委市政府在全民创业上也做了很多事情。
最后是三点思考,我们理解国家今后功能区的划分是必要的,但是在功能区划分或土地控制政策上,客观上会造成中部后发地区的不公平,或者是发展的难度,我说的意思,国家把你们定位为什么区域,是种工业还是种农业。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利的,这个政策怎么协调,我理解有点不公平,但是也没有办法。
第二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说一级独大,我建议省里要进一步加大二梯度的层次建设,也就是省里面定位的宜昌、襄樊两个省级副中心,要实实在在给予一点政策。
最后是我们在资本劳力和技术创新上,希望大家多到襄樊去,吴老师亲自率队,我们组织了400百人,所有部门的负责人,包括大学的老师。谢谢大家!
江作苏:杨市长讲到非常具体的打造新的市场环境,有很多省里面具体的相同,下面请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副主任宋晓梧同志发言。大家欢迎!前面几位时间都控制比较好。谢谢!
宋晓梧:东北产业转移与湖北产业承接我很认真看了,这和我前几年做东北振兴工作是很密切的。我们国家有中部崛起、西部开发,要打造好的政策洼地,把政策吸引过来,把产业吸引过来,看了报告,结合我前几年工作的情况,我想谈几点看法。第一个产业转移,从大的趋势上看,肯定是从劳动力成本比较高的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趋势,从国内和国际看,都是这样的趋势。但是从实际工作看来,不仅仅就是劳动力成本,就能够吸引产业转移的。
我们在振兴东北的时候,也和香港的企业家、韩国的、日本的,还有一些华侨企业家接触,都分析形势,希望到东北投资,他们对东北的环境做了很多的研究,包括世界银行投资的研究,韩国对外经济研究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是比较深的,不仅仅是分析劳动力成本,很多是要分析政府,政策是不是透明,办事效率是不是提高,一个企业申办需要多长的时间,这个城市的环境,包括自来水,小孩的教育,将来我们的工作人员去了怎么样,需要真正大的做长期投资的,需要考虑这些的问题,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的问题。我觉得这些方面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个材料确确实实是综合性的环境。
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波及的条件下,做产业转移,美国不要东西了,欧洲也减少了,日本也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转移肯定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过去像美国出口的产业,不需要了,那往哪儿转移呢,是不是没有可以转移的机遇可以抓住。我觉得不是的,7月份我陪香港特首曾荫权到东北三省考察,我在吃饭的时候,就和香港贸发局的局长林天赋,我说你们的这些企业家来,就是了解了解环境,还是想做一些投资的实际工作,林天赋跟我说,我们的贸发局和政府不太一样,不是我们组织企业来的,而是企业各个商会、协会他们感觉到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经营很困难,是他们提出来要转移,那么往哪儿转移,他们想考察一下,这完全是跟企业提出来的,就是我们政府做服务,并不完全是政府主导,这个情况和我们的政府确实有差别。
我说你们现在到东北看了感觉怎么样,他们说具体项目具体谈,有的签了合同,看得挺好,实际上也没有达成协议。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政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专门和香港的中小企业在东北已经投资的,找他们谈,你们考虑投资过程中,还有哪些政策可以完善,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改进。他们提了很多很具体的问题,包括上午一些专家,还有深圳来的企业家谈的关门打狗的问题,有好几家就说来了以后就是关门打狗。还有的说,到东北来了特别爽快,等到来了以后,说这个部门不能作主,还有找哪个部门,那个部门说县里面、地区不同、省里面的情况也不同,后面就不同了,宁可到江浙一代,哪怕下一顿饭是AA制谁付钱都没问题。我觉得这些谈得都非常好,我是从我自己这些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来考虑的,我觉得有机会,但是能不能抓住机遇,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低的问题,而是一系列政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作用。比如说像大连,当时也讨论了很多,能不能吸引外资,他们现在吸引外资很好了,他们专门搞了叫“一站式服务”。当时我们也认为很好,还作为经验宣传,但是真正找外企谈,外企说又多了一站,后来我把意见反映给大连市市长,大连市说再查一查,这一站的手续要办,其他的手续还要办。要和企业家多谈谈,了解情况。
第二点,我看了研究报告后,我们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这也是我实际工作的体会,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虽然中央再三强调,现在很重视,但是真正到了县、地、市这一级,还是很多地方希望先放开一些,我们这个地方很贫穷,很穷困,先把项目拿进来,污染就污染,把标准降低一点,有些就引进了,引进后又停了,这都是实际发生的问题,不是现在作为一般理论的推倒,现在在实际上就发生了这些问题。我在31页里面说,长三角、珠三角在产业转移中也产生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做产业转移的时候,还应该高度重视。后来我也去了西部地区,我也了解中部的一些情况,当时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就叫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为什么叫等,中央的政策很明显,就是等条件成熟后,向中部地区延展。所以,我觉得在产业转移中,应该强调关于环境保护、关于污染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报告里面的笔墨好像少了一些,可能在实际工作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基层的一些,到了县级一层,这恐怕是一个大的问题。应该说,日本第一次产业转移,是美国向日本的产业转移,第二次大的产业转移,美国、日本向四小龙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就是世界其他地方国家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这三次转移,实际上尽管这么说,都发生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那么究竟治理污染的成本和以后到底是付出多少,和引进怎么比较,我觉得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数量方面的研究。在我们这里面也看不出来。但我觉得还需要很好的研究。
第三个问题,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说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是比较难以避免的,因为第一次转移、第二次转移,当时日本也有污染,很难完全避免这些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尽管产业转移肯定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但是在第一次转移、第二次转移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很大的收入分配的差距。比如日本接受了第一次产业转移,在日本的居民收入差距从来没超过0.35,在0.32左右。就我们现在国内有些人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由于有国际分工,我们有这么多的农村劳动力,用很低的成本雇佣他们,他们创造财富,这好象是收入分配自然发生的。我们考察过日本,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韩国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台湾城乡差距是2.5,我们是3.3,我觉得宋楚瑜来大陆演讲的时候,说经济发展,台湾的成就并不是经济成就促进了负繁荣,更重要的是共同富裕,台湾经济起飞,做产业转移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没有扩大。我们要好好地思考,我们为什么在第三次大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发生了这么大的收入分配的差距,劳动力成本压缩得这么低,以至于影响到宏观经济,以至于影响到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不得不靠出口来容纳过剩的生产能力。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危机。我觉得这是在研究产业转移,特别是一次、二次、三次,包括第四次产业转移过程中,我觉得应该考虑考虑。到底我们的问题发生在什么地方,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江作苏:谢谢,下面请黄冈市副市长费仁平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费仁平:非常感谢论坛给我们的发言机会,也非常感谢论坛给我们提供了结识这么多专家、学者、教授和企业家的机会,我代表黄冈市政府,把黄冈的情况简要地向各位嘉宾做汇报。黄冈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当时的黄麻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在黄冈的地土上产生了200多位将军,主要是分布在红安、麻城一带,大家知道李先念、董必武、林玉兰、林玉英、陈潭秋,都在黄冈地区。现在的红色旅游,目前在全省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培养干部的地方。黄冈也是人口众多的地方,黄冈有730万人,湖北省除了武汉市人口最多以外,其次就是黄冈。有11个县市区,有1.84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是700个亿,在改革开放以前,乃至到2002年,黄冈主要是以农口为主,2002年以后,黄冈才意识到要发展工业,要招商引资,说起来确实很遗憾,在2002年,黄冈基本上没有工业,当时理解市委、市政府、地委都是惜金如土,包括修街道都不愿意修宽。当时按照规划修四车道,有些老领导就说,街道公路修这么宽干什么,汽车到底是横着走还是直着走,原来的街区基本上是两车道,现在新修的一些公路是四车道。通过这几年的发展,2007年黄冈的多项指标,在全省的增长是领先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总额在全省也处于全省前列。这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的结果,我们财政的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达到了123.9%,这在全省也是居于首位。2002-2007年,黄冈共引进项目4785个,总投资是1074.3亿元,完成投资是275.3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是125个,共投资是223.6亿元,2008年,全市新引进项目是1125个,总投资是992.6亿元,目前正在实施的千万元以上的供电工业企业项目有212个,总投资是350.5亿元,这种发展的速度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省委初步研究,全省经济的现场会在黄冈召开,这是黄冈历史上的第一次。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很大,对黄冈也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初步调查,浠水县是96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受到影响的是94家,没有受到影响的是2家,这2家也有出口企业,主要是生产医药器材,后来我做调查的时候,我问他们,你们这家企业为什么没有影响,他们说我们的企业还是销往欧洲,欧洲人不会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病了不可能不吃药、打针,所以这两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在这样深刻的危机面前,市委、市政府要扩大投资,加快发展,重要的还是放在招商引资上,因为国家的投资是有限的。所以借今天这个机会,我谈一点感受,我们在招商引资上,应该怎么样承接转移,把我们需要的企业引进来,因为我长期是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原来在孝感当了三年的外经贸的局长,后来到襄樊也是在区里面工作,也是做这项工作,现在我调到黄冈来,也是做这项工作,政府要有紧迫感,政府在产业转移中,应该有所作为,要有紧迫感。不能当作一般的事情对付,一般的工作应酬,要始终抓在手中,要有紧迫感,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三次转移,不会是无休止的,包括这次产业转移,从沿海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不会永远地没有节制的转移下去,这种机遇对我们是稍纵即逝,所以我们政府的工作,要始终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中,列入议事日程,要真正坐下来研究措施,要拿出得力的力量。我们黄冈之所以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像汇源果汁、太子奶,包括伊利,都在我们那儿建设有生产厂家、销售企业。我们就是专门成立专班,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带着部门的负责人成立专办,企业要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最后这些企业在这里发展很满意。所以,要增强紧迫感,如果黄冈还没有紧迫感,还像2002年以前不发展工业,那这个机遇就丧失了,所以我们市委、市政府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现在包括书记、市长,除了一般的日常性的工作以外,很大的一部分精力,就是在研究怎么样引进企业,企业来了以后,怎么让企业在这里放心、安心地发展。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政府在招商引资当中,要有诚心,首先接触这个企业的时候,我们给他们表态的东西要承诺、兑现。引进来后,要真正把企业当做市场主体培养,引之前是拍胸拍脑袋,引来后不问不管,企业有什么问题,就是政府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这几年就是这么实践这么做的。有一家企业在黄冈落户以后,最后遇到一些困难,我们的市委书记是亲自到这个企业三次坐下来研究解决,最后这家知名企业落户黄冈,现在发展得也很好。所以要要一颗诚心,不能有的地方开门招商,最后是关门打狗,关门宰客。
第三点,我们感觉到招商引资工作要有针对性,现在的招商引资,不仅是哪一个地方在招商引资,而是全世界在招商引资,落后的地方在招商引资,发达的地方,甚至是发达的国家也在搞招商引资。我们这次到韩国、日本考察,他们国家有的地方也在搞招商引资。至于招商资源非常稀缺的情况下,我们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做工作。首先要研究这个企业需要什么东西,这个企业到底需要什么东西,什么样的交通条件,什么样的资源禀赋,什么样的地理位置,都要研究。然后我们和企业进行对接,告诉企业,我们这个地方没有的,不能说强有,说强有,企业去了以后,也呆不下去,最后走了以后也会影响形象。要有针对性地做工业工作,要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同时,也要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一些政策环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包括我们引进的企业,我们也走过了一个送土地,土地数量企业家不满意,就减税,减税后企业还是不满意,怎么做呢,最后还得回到打造环境上,再就是把基础设施做好,否则的话,企业在这个地方去了,也不会留下。
第四点,在招商引资方面,除了前面讲的增强紧迫感,要有诚心外,最终我们的政府还是要搭建平台,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一个企业在这个地方,能不能生存,愿不愿意去,首先考察的是环境。现在的招商引资已经发展到招概念,帮助企业一起做概念,然后政府和企业一起携手争取政策。昨天我听了毕总的介绍,昨天他有个朋友在东北争了政府送的26平方公里,搞一个旅游项目,综合开发,实际上也是这个概念,并不是26平方公里马上开发出来。这26平方公里由政府和企业一起把概念做好,然后给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共同发展这个地方,然后企业和政府怎么分成,股份怎么分,这个时候一起研究,现在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如果单纯想把项目引进去,这很容易。我们政府首先要搭建平台,营造环境,要敢于让利,这个让利不是无止境。我想,政府在招商引资当中,承接转移中应该是有所作为的。同时,在招商引资、承接转移过程中,我们在基层实践,感觉到有几点值得经济学家、教授研究。一个是中央政府应该对产业转移要有政策引导。第二,我觉得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有信息指导。
主持人:感谢各位的发言,茶歇10分钟。
主持人:请大家做好准备,下面我们进行研讨会的第四场,上面一场时间控制得比较好,节约了十几分钟,希望第四场也能够按照刚才樊纲讲的一样,各位在发言中控制一下时间,首先请孝感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海华发言,大家欢迎!
李海华:感谢研讨会给我们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下面我把孝感的情况向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和各位企业家汇报一下。孝感市全国唯一座因孝得名的城市,中国古代24孝中就有董永行孝感天的故事发生在孝感,孝感位于湖北东北部和武汉相连,是武汉“1+8”城市圈中的核心城市,现辖17个县区,总人口是150万,孝感距武汉市中心50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30公里,境内有四条铁路,京珠等三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武汉到孝感的城际铁路将于2010年建成通车,孝感到武汉的快速公路,武汉到孝感的高速公路今年3月份动工建设,建成了以后,孝感与武汉紧密衔接,基本上就实现了孝感、武汉的同城化,孝感物华天宝,自然资源丰富,应城人文一代,是全国最大的精盐生产基地,孝感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孝感麻糖被誉为驰名食品。孝感的产业发展,这几年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工业规模快速扩张,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的企业是800多家,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有300多家,起步形成了汽车机电、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金属等自主产业,有安陆良机机械,拥有很多的高新技术产品,有四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孝感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也有被神州飞船采用。特别是孝感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区,有中国航天总公司所属的三天航天集团,武汉中国光谷孝感广电产业园,湖北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正在按规划抓紧建设,重型越野车等25种高新技术产品。显示出了高技术的加工能力,我们的高技术的加工能力在湖北还是处于前列,在全国还是一流水平。
我们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类无公害的农产品125万亩,我们有4个县市区列为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志农产品近100个,农业产业化均匀,快速发展。
我们的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休闲商务游、红色旅游和生态观光游等品牌加快形成,以京珠、含十高速公路为轴线的两大景观带富有特色,汤匙温泉度假村被评定为世界景区,孝感正在努力建成武汉市的后花园。孝感临空工业园正在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和新型服务业,将成为孝感两型发展示范区和生态环境友好的生态区,“1+8”城市圈把两型社会把武汉的近30万人口将会到我们这里去,从我们区到武汉驾车大概15分钟,坐轻轨10分钟可以到武汉,我们这里有三个湖,请各位来宾到时候在这里看一看,老百姓对生态的保护都非常好。我们非常想请各位专家、学者到我们那里看一看,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安排到孝感,下次我们再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去看一看。
孝感对外开放的情况,作为武汉城市圈,离武汉最近的中等城市,孝感在资源配置上既可以共享武汉的大市场,大流通,大通关等资源,又能够利用孝感中等城市,低劳动成本,低配套程度,低物流成本等优势,近年来,孝感市委、市政府强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武汉产业向“1+8”城市圈内的转移,逐步形成产业积极的产业特色。近两三年来,全市就引进外商投资企业200多家,引进沿海地区的企业700多家。依托开放,借助外力,孝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0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5%,财政收入增长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增长23%,承接外海产业转移资金近百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以上。近年来,孝感坚持把解放思想、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扩大开放的大势,提供高效率、保姆式的服务,初步实现了孝感在武汉城市圈内审批项目最少、办事环节最简、收费标准最低的目标。我们书记在河南省开会介绍的经验,到湖北检查评比后,对我们基本的评价,这是检查组对我们的评价。07年孝感被评为中部地区最佳投资城市和鄂商最佳投资城市。
最后,我们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各位商界企业家朋友,到孝感考察,指导工作,孝感的空间有限,孝感的商机无限,热忱欢迎各位朋友到孝感观光考察,也要抢抓机遇,我们看了态势,确实是喜人。刚才大家讨论的所有环境,有名的经济学家,做学问的要呼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现在投资环境的问题,就是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办法。
主持人:谢谢李海华副市长,下面请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发言。大家欢迎!
汤敏:非常感谢,作为湖北的女婿,应该为湖北出一份力,也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对湖北也更有感情。我是最后发言,最后发言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别人该讲的都讲了,我不用讲很多了,坏处就是别人都讲了,我们不知道讲什么好。我想补充一点,而且我要讲一种新思路,我的题目就叫——多招商,少引资。
我们现在谈招商引资,大家都谈怎么样去多引、多招商,多引资,我们应该多招商,少引资。今天早上我听了香港,包括深圳公司谈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在招商引资里面核心部分,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他们愿意到湖北来投资,但是要他们拿很多的钱进来,很困难。从目前来说,为什么在80年代、90年代融资的问题,就是当地融资的问题没有那么重要,而现在显得更重要,我想有三个原因。第一个,80年代的时候,那些企业规模很小,都是拿300万投资慢慢都起来了,现在都是大企业,融资需求更大了。第二个,从现在来说,整个的金融危机,对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冲击非常大,可能未来在国际上,从外国调钱进来也不太容易了。第三个,我们自己有钱,我们现在很多的城市,包括湖北省,查一查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们每年很多的钱都是调出的,我们的老百姓的存款,和这些金融机构在湖北省,或者城市的贷款,除了国家规定的存贷差之外,实际上还会调出很多资金出去。所以,一方面,我们费死劲招点商,引点资进来,也有几百亿、几十亿的资金流出去了。如果相信这些进来的投资是好的,那么,我们就应该鼓励我们的现有资金和他们合起来,分一杯羹,和他们占股、融资,可以享受收益。我们现在不是,让人家占100%的股,赚一个土地出租费,这种思路要调整。我们应该多招点商,怎么把世界企业做好,我们的经过不足,但是我们要少引点资,让我们的资金更多的参与,这样对于进来的企业好,他们缺钱,这边能拿30%的钱,他们能拍70%,我们30%和70%一起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样就很好了。问题是说,我们如何能够少引资,意味着我们自己要多融资。在座的各位可能想,融资的问题、金融问题都是国家统一,地方政府没有任何的办法,银行都是全国统一的,其实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还是有很多机会的。我提出几个机会,第一个地方政府马上可以干的,就是股权融资的问题,股权投资的问题,现在国家对投资公司没有任何的限制,可以风险投资,没有任何限制。投资风险是从外面来的,我们怎么样在本地,或吸引外地的投资公司在本地落户,这就需要政府四两拨千斤的问题。现在苏州都有叫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谁到我们这里来成为投资公司,符合我们的要求进行投资,政府给你们配10%-20%的资金,这样很多的民营企业愿意拿钱来,他们的风险就小一些,成功就大一些。实际上我们现在可以大做,现在国家准备拿1000亿元做全国引导性的资金,我们要好好琢磨这个机制,我们鼓励成立叫产业转移投资公司,这种公司,政府配点钱给他们,只要是转移,配点钱给他们,你赚了以后,把钱还给我们,国外都是这样做的。
吴晓灵行长一直推动的,现在终于出来的小额贷款公司的问题,记得几年前我们到农村调研,现在小额贷款公司推出来了,小额贷款是给农村的贷款,现在都变成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像重庆市一次批准了50家小额贷款公司,四川省一家小额贷款入门已经到1亿元人民币,现在很多民间资本都愿意进去,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贷款。这就冲破了原来所有的贷款都是由国家银行来做的。这按照现在的看法,这些小额贷款公司做得好,以后慢慢变成银行,而这完全是由地方政府批准的。我们的湖北省和下面的市就可以来准和做,每个县都可以做两三个,大量的资金进去,一部分的资金给农户,相当大一部分的资金是给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是可以给产业转移的公司,我们都可以做融资,或者是配合银行做融资。
第三个是担保业,现在担保业发展参差不齐,好的有几百亿的担保都做了,而这个担保公司,我们以前更多是政府来做的,也可以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政府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起来,给一点补助,建设起来后,解决政府的办法,这些都是地方政府现在可以做的。还有一些未来很快发展比较大的变化的,比如像创业板的问题,估计很快可以出来,一旦创业板出来,股权投资就有出路了,股权投资很快就能发展起来,如果我们能抢先让企业熟悉,一旦有机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会很快发展起来。另外,还有未来发展的民营银行,这都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一批机制,那么外头好的公司到我们这里来转移、投资,有很多的资金配合,用少量的30%的资金一起做,我们这样也能真正达到进来的和我们的良性循环,如果这方面做得好,就能使湖北省的产业转移和别的省有所不同。谢谢!
主持人:谢谢汤敏。他刚才讲的问题,我觉得挺受启发的,据我原来了解,东北三省每年存贷差8000亿元,钱拿给别人用,我们再招商。我觉得这里面的金融渠道没打通。
汤敏:资本是能生钱的钱。我们地方政府创造条件,要往这个方向想。金融是个挺大的问题。下面请黄石市委常委、副市长柯俊发言,大家欢迎。
柯俊: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研讨会,下面我把黄石的有关情况向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作简要的介绍。
我们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沿江港口城市,俗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里、服装新城”的美誉,青铜古都,就是黄石有3000多千桶的开采和冶炼市,钢铁摇篮,就是张之洞创办的冶平,所以我们是钢铁的摇篮。水泥的故乡,我们的华新水泥是慈禧太后批的中国最大的水泥厂,百年企业。服装新城,美尔雅西服是中国的十大名牌,我身上穿的西服,就是我们美尔雅公司生产的美尔雅西服。这种西服,在日本有8个日本人穿美尔雅生产的。所以我们黄石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里和服装新城的美誉。黄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市之一,第一个是武汉,第二个是黄石,黄石有4个城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的面积有4360平方公里,总人口有25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黄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刚刚过去的08年,我们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冰雪灾害,和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黄石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科技进步先进城等称号。06、07年,黄石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08年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近几年来,黄石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大举措,并着比优更优,比宽更宽,比活更活的原则,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现在已经成为中外客商理想的投资场所。被有关权威人士评价为我国中部资源最丰富、投资者商机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之一。从宏观环境来看,黄石正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家的支持力量较大,黄石已被国务院确定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试点城市,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出口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在黄石兴业,在政策保障多方面得到国家较大的政策支持。其中,仅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一项,财政每年给企业让利就达近3亿元。第二,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黄石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将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循环经济等方面,享受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第三,为推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黄石作为湖北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基地,发展加工贸易起步比较早,尤其是在服装、纺织、制鞋等行业基础比较好,配套能力比较强,只是人才的密度比较高,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具有发展加工贸易的有利条件和巨大的潜力。因此,我们黄石把加工贸易作为全市支柱产业来培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造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
此外,我们黄石还享受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国家扶贫开发级城市,可以说,在湖北,黄石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最多的城市。因为四个政策,我们黄石都有,从自然条件来看,黄石城市的禀赋独特,开发建设的商机比较多,黄石的城市非常美,我记得吴主任到过黄石,我也和吴主任汇报过工作,樊老师也去过,我听过樊老师的报告,你们对黄石的自然环境印象比较深,黄石山环水绕,城中有湖,湖中伴山,水域宽阔,是国内最大的内湖城市之一。近五年来,黄石先后完成了300多个环境治理项目,市区的空气质量常年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水环境治理奖,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湖北省仅次于武汉市。良好的自然条件,不仅能为投资者提供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在城市建设方面,也蕴藏着巨大的合作机会。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大规模的环湖开发和旧城改造,仅环湖,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面积,就有2000多亩,开发的价值巨大。从我们黄石产业基础来看,黄石的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很强,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黄石已经形成了冶金、建材、机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14个产业门类,拥有4家全国500强企业,6家上市公司发出股票,工业产品达到了5000多种。近年来,我们通过着力打造千亿元的产业,百亿元的企业和千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全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08年,我们的有色金属产值接近300个亿,黑色金属和高新技术产值都突破了200个亿,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突破了100家。其中,过百亿元的企业有2家,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地位不断上升。我们的新冶钢、华新集团、劲牌酒业、美尔雅名列同行业前列。从发展的布局来看,黄石工业园区建设基础比较好,土地供应充裕,经过多年的建设,黄石已经形成了数量众多、分布合理的园区体系。其中,省级工业园区有5个,特别是举全市之力,建设的黄石工业园区,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完成,目前道路已经建成,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50多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经开工建设,目前,日本的绾虹、台湾的包乘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已落户,作为省级开发区,项目用地能得到保证。
黄石物流业比较发达,在交通物流方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黄石是湖北省仅有的两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之一,海关、商检、边检等口岸大通关服务设施完善配套。5000吨级远洋货轮可以常年自由进出。对外交通,形成是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空港综合配套的运输体系。黄石处于京广线、京九线、和沪蓉高速公路。
在能源供应方面,黄石电力供应充足,黄石的供水能力尚有富余,水费低廉,可以充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