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农民思想观念问题应引起重视
作者:尚柏仁    发布:2010-07-03    阅读:29861次   
    三夏期间,许多农民工返乡收麦,我有机会和他们深谈。外出打工的人多是农村中文化程度高,头脑灵活,有思想的佼佼者。他们外出的体会、感受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建议很有借鉴价值,有些观点令人深思。现记录整理如下,希望能对基层工作的同志和决策者有些帮助和启发。
    一、目前中国的农村是个充满潜力、复杂而又魅力、神秘的地方。如果不能让农民们或者说剩余的劳动力在这块土地上得到足够的、除解决温饱外而又略有节余的收入和在精神上有所安慰的文化外,广大农村是很难留住那些有理想、想干事、有灵活头脑的人。
而今农村之所以缺乏活力,贫穷是一个方面,但似乎还不是主要问题,萧条、单调和缺乏农民自己的文化,则成了留不住年轻人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农村的住房大多是优越的,农民们吃穿不愁,温饱有余,而富余不足,那些外出到城里打工的人,未必都挣到钱和赢到一丝自尊,而他们在思想交流、见识和精神享受上远远超过留驻农村的人,农村要干的事依然很多:如修路、建安全达标的自来水、学校、卫生室、旧宅改造、沼气、农用电、植树、村容村貌改造等,而缺乏的是资金的注入和有远见的、公正的带头人。在农村有限的文化活动中,教会是最为活跃的,也最受人民群众喜欢和偏爱。城里人也愿意到农村走动,看一看田园风光,吃点农家饭,放松心情,但农村的无特色、脏乱差以及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常常留不住人,更缺乏消费的渠道。农民们的商品意识还不强。相当多的人认为,在农村现有的状态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获得做人的尊严。
    二、农村落后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人的问题。即人的观念、文化和能力落后,绝大多数人掌握的知识和自身具备的技能远远不能适应农民致富和幸福所需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也清楚这一点,不少职能部门为此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改革,但往往只图形式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些年对农民教育的形式很多,远程教育、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三下乡”,从面上看确实起到了一些宣传作用,但针对性很差,一是千篇一律,二是不系统,三是范围小,四是一阵风,很难坚持下去。从普遍调查的结果看,农民们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是满意的,惠农措施深得人心。但惯于小富即安,自满自足,小农经济残余很浓的农民们对目前农村现状并不满足,一方面他们感到而今生活比过去强了很多,但在经济上仍然捉襟见肘,家庭一旦有意外,如生大病、自女上大学、天灾人祸等他们仍无能为力,要么听天由命,要么等政府救济,而自身的发展和自救能力很弱。农民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农村的治理是需要改革和改良同步进行的,不能舍就不能取。首先要从教育上进行,从数字上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而农村教育则越来越淡化。新一代农民缺失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教育影响着文化,文化动摇着农民们脆弱的理想和信念,从而造成精神的混乱和不振。面对贫穷,面对缺乏投入,农民们对未来的前景并不乐观,甚至对自己能够改变目前面貌缺乏信心。对于农业生产,大部分农民并没有接受新科技,新观念,而无奈地在田野、耕地上长期从事着低层次的重复劳作,收获着回报不高的成果。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低迷,面对疯涨的农资价格,农民们收入增长缓慢。因此,他们虽很辛苦,却仍然维持着不太富裕的生活。
    在中国相当多的农村,农民们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多年的二元结构,使城乡差距在渐渐加大,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决定着农民的社会地位,社会上的诸多不公平,侵蚀着农民的心理防线,身边的实例,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安全感和幸福度,农民的烦躁和社会稳定是相连的,农民的不稳定十分可怕。
    农民是需要组织起来的,只有用信仰和经济利益把农民们组织起来,逐步凝聚他们的集体和协作精神,一方面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享受,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让他们获得足够的物质利益,从而提高幸福指数。解决农民的问题,这也是广大农村目前所急需要办的事情。
   三、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农民的劳作已远远不在于解决温饱。广大农民已不需要为基本的生存问题而苦恼,但凭目前的生产力标准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他们要想在人均不到两亩的耕地上解决富裕是很难办得到的。
    他们的消费用钱主要靠过剩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获得,目前农村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似乎不太适应农村的现状。从人民公社时代的高压管制,到现在的过于松散,都不是治理农村的最好办法。村民自治多是一种标语式口号的东西,农民们除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往返于城乡)和种地随意外,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政策性的突破十分有限。农村的自主权、治理权仍然有私人化、集团化和家族化的倾向,很多村所产生的干部是经济大户或宗教大家,权力的利益化影响着农村事务的公平。最令人担心的是土地到户后,农民的心散了,很多人的眼睛仅仅盯着自己所承包的几亩地,他们对集体的事、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这从某种方面更加剧了农村使用公权的偏离和腐败。权利的富人化,政府公信度下降,让农民们对政府缺乏信任感,他们中的不少人宁可去庙里拜神也不愿意求干部。他们认为神是替平民说话、是公道的,而很多干部是替权利、有钱人办事。这也是目前农村缺乏活力和生机的原因之一。近几年来,农民最大的实惠是从土地中解脱了出来,农民生存的领域扩大了,农民从国家的农村政策中获得了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农村资源的难以整合和浪费,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土地上产出效益的不高,城乡差别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传统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仍是影响农村社会走向繁荣、和谐的瓶颈。
    在农村,尤其是城郊农村,农民的权益是很容易被侵犯的。很多利益团体常常打着服务农民、帮助农民致富的旗号在侵权。农村中的很多人在获得一时眼前利益的同时,不知不觉的丧失了土地,即劳动权,然后又失去了工作权,最后流落成既不是市民又不是农民、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特殊人群,最后导致很多社会问题。
(作者系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