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年会 -> 2008年年会:“世界经济展望与中国面对的重大问题”
2008年年会:“世界经济展望与中国面对的重大问题”
作者:论坛秘书处    时间:2008-02-10    阅读:79417次   
    刘鹤(主持人):
    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理事,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8年年会现在开始!首先,我代表学术委员会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50人论坛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今年是50人论坛成立10周年,我们还要专门举办庆典活动。今年论坛年会的主题是“世界经济展望和中国面对的重大问题”。大家都知道,整个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增长的拐点,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影响在不断扩大,油价、粮价以及金融市场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一些变化。从国内来看,去年我国经济增长得很好,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重要的突出的现实问题。所以,经过学术委员会的认真研究,把“世界经济展望和中国面对的重大问题”确定为今年论坛年会的主题。
    今天的年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幕阶段,主要是把论坛的管理性、事务性的工作向大家做一个介绍,一会樊纲将做“论坛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安排”的报告。第二阶段是专题讨论。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阶段,开幕式。
    第一项:
    宣布一个好消息,就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先生接受我们的邀请加入了50人论坛,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的加入表示欢迎!大家对谢局长比较熟悉了,我简要介绍一下:
    谢伏瞻先生,1954年出生,先后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1980年至1983年在人民日报社工作。1986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局长、办公厅主任兼学术委员会秘书长。1999年10月起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10月,任国家统计局局长。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2001年分别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项:
    向大家介绍一下2007年新加入论坛企业家理事会的七位优秀企业家,他们分别是:上海复兴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梁信军先生、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卢志强先生、北京市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先生、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沈鹤庭先生、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先生、同济堂药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少兰先生、北京恒基伟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张征宇先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加入表示欢迎!
    在这七位新加入的企业家理事中,还有三位还没有接受我们颁发的企业家理事会成员证书,下面请德高望重的吴敬琏老师向新加入的企业家理事田溯宁先生、王少兰先生和张征宇先生颁发证书。(颁发证书)
    50人论坛自成立以来,得到了企业家理事会各位企业家的大力支持,所以论坛学术委员会委托我,特别是在年会上,对企业家理事会的各位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再次鼓掌!
    第三项:
    经过学术委员会讨论,50人论坛准备和新浪网进一步开展友好合作,双方同意从2008年起将论坛主办的“长安讲坛”搬到新浪网财经视频栏目,正式更名为“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长安讲坛”,以扩大论坛的社会影响,增强论坛的公益性。下面我们举行一个简单的签约仪式,请50人论坛的代表樊纲先生和新浪网副总编辑侯小强先生在双方合作协议上签字。(签约仪式)
    下面请侯小强先生代表新浪网讲几句话。
   
    樊纲:
    在侯先生讲话之前我先说两句。我们和新浪网的合作,是把以前的“长安讲坛”更名为“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长安讲坛”,把它做成一个财经视频栏目,讲坛的形式不是网上直播,可以录下来编辑之后再放到网上,这样可以使讲坛更公开,受众的范围更大。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长安讲坛”,积极踊跃地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拿到讲坛上来,这样也可以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
   
    侯小强:(特邀嘉宾、新浪网副总编辑)
    各位来宾,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见到各位。同时,作为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战略合作伙伴,新浪网能够为50人论坛贡献来自互联网的力量,我们深感荣幸。
    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是我国经济理论界最高层次的盛会,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国经济50人论坛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稳健发展的同时,也与新浪网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的注册用户超过2.3亿,日浏览量超过7亿次,是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中最受推崇的互联网品牌,而新浪财经也在中国的财经网站当中拥有绝对性的优势,新浪财经对国内的高端读者和广大的网民有极大的影响力。
    今天新浪网与中国经济50人论坛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将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共同探索如何以更新锐、更有效的方式,将我们的努力和新的研究成果传达给大众。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平台,网络的传播速度超过了任何一个传统的媒介,同时网络也提供了便捷快速的交流平台和多样化的传播空间。如何让网络成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连接的桥梁,如何让中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为广大网民所知,如何让我们的发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正是新浪网与中国经济50人论坛此次战略合作所致力的方向。
    祝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圆满成功,也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够让中国经济50人论坛越办越好,谢谢!
  
    刘鹤:(主持人)
    第四项: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由晓灵倡议,50人论坛要出版一套丛书——《50人看三十年》,这个项目得到了博源基金会总裁何迪先生的大力支持。下面请我们的老朋友何迪先生讲几句。
   
    何迪:(特邀嘉宾、博源基金会总裁)
    谢谢!这件事不是我个人的贡献,实际上是我们在香港的一批从国内过去的朋友,像秦晓,曾经在一起议论,就是对于中国的中长期研究显然还不是一个很强的环节,大家都比较注重对策性的研究。是不是可以搞一个基金,使那些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的专家们能够有时间静下心来写一些东西,把自己的看法总结出来,这对于中国的中长期发展或许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就筹备组织了一个博源基金会,在上个星期,也就是1月20日,我们召开了首届理事会,在座的好几位朋友也担任了我们这个基金会的理事和顾问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组织筹备基金会的时候,秦晓就提出,我们是否应该根据过去30年的经验,首先梳理问题,第二是在讨论中建立一种框架,最后达成一种共识。因此,“梳理问题,建立框架,寻求共识”成为博源基金会的一个宗旨。后来晓灵和善达跟我讲,说希望做一个《50人看三十年》的课题,这和我们的设想不谋而合。所以在第一次的理事会上,大家一致通过,将基金会的第一笔资助给《50人看三十年》这个项目,我也很感激50人论坛能够给博源基金会这样的机会。同时,我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博源基金会是一个完全独立的、非盈利性的组织,是资助中国的中长期研究、转型经济研究的基金组织,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也希望我们能够有进一步的合作。谢谢!
 
    刘鹤:(主持人)
    第五项:
    请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樊纲先生作“论坛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安排”的报告。在报告之前,我想介绍一下今天到会的嘉宾,他们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宏观组组长韩文秀先生、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先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先生、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先生、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先生、国家开发银行教育培训局局长王沅女士、新浪网副总编辑侯小强先生、博源基金会总裁何迪先生、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新玉女士、标准国际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陈小鲁先生、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先生、中国诚通金属(集团)公司总经理郭翠萍女士;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女士、《比较》执行主编肖梦女士。我们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请樊纲做2007年工作总结。
 
    樊纲:
    我受学术委员会的委托,把论坛2007年的工作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内部研讨会。2007年论坛分别在5月、9月、12月举办了三次内部研讨会,这是论坛的主要活动,在没有媒体参会的情况下,大家畅所欲言,讨论了很多中国经济现在急需研究的一些问题。第一次是在杏林山庄,讨论的是“内外失衡条件下的综合改革”;第二次在钓鱼台国宾馆,讨论的是“中国资产价格风险与对策”,当时的背景是我们的资本市场上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第三次也是在钓鱼台国宾馆,讨论的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与政策”,其背景是十七大和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
    二、第三届中国经济50人田横岛论坛。我们连续第三年在田横岛举办了夏季论坛,这次的题目是“未来十年中国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在这里要说的是,田横岛论坛已经举办了三届,山东三联集团董事长张继升先生和全体员工对论坛的顺利举办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田横岛论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我们向三联集团张继升董事长和全体员工表示诚挚的谢意!
    三、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广州研讨会。我们今年还在外地举办了一些论坛。2007年4月,我们在广州举办了研讨会,主题是“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的回顾与反思”,我们有10位专家赴广州参加了会议。专家们在会议上的发言在报纸上陆续发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都研讨会。2007年6月,我们在成都举办了“实践中的城乡统筹发展”研讨会,有10位论坛成员参会,另外还邀请了在这方面特别有研究的一些专家参加会议。去年中央宣布将成都、重庆作为城乡统筹的试验区,城乡统筹这个议题在全国也是重大的议题,我们在这次研讨会上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五、中国经济50人论坛北京研讨会。2007年10月,我们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了一次还举行了一次专业性的研讨会,主题是“综合经营二十年:中国银行业变革20年回顾”。二十多位论坛成员和十几位企业家理事会成员出席了这次会议,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和各大商业银行的负责人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大家就银行业的发展与进一步的改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六、长安讲坛。2007年我们举办了20期长安讲坛,到长安讲坛发表演讲的论坛成员有石小敏、宋国青、林毅夫、陈东琪、茅于轼、汪同三、杨伟民、曹远征、李扬、张曙光、魏杰、蔡昉。论坛特邀专家王一鸣、方竹兰 、马晓河、张景安、王直、墨菲(阿根廷)、姚景源也到讲坛发表了演讲。今年我们要和新浪网进行合作,把长安讲坛做成网上视频栏目,这将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我们还要继续坚持,也希望各位专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七、论坛月报。截止2007年底,论坛月报共出刊37期。2007年出刊12期,发表论坛内部研讨会纪要和专家文章共20余篇,总计近六十万字。我们现在是把每个月召开的会议的纪要,包括专家在长安讲坛上发表的演讲以及一些专题研究,都以月报的形式加以发表,属于内部刊物。2008年,月报还将继续出版,我们的计划是略做改进,要有一份精选的观点,篇幅要小,要精简,要有这样一份便于阅读的文本。
    八、论坛图书出版。2007年我们出版了《长安讲坛·第二辑》,正在着手编辑第三辑。另外,在吴晓灵的主持下,《50人看三十年》的征稿工作已经展开,已经有33位专家报名参加这个项目的研究和写作,大家还可以继续报名,我们争取对改革开放30年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做出自己的回顾和评价,推动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九、对外交流合作。9月份,应深圳市政协和企业家联合会的邀请,学术委员会论坛成员吴敬琏到深圳为当地企业家做了主题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应对之策”的报告;12月16日,论坛部分成员与来访的美国AEA基金会主席欧文斯先生,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座谈会;12月12日,邀请阿根廷共和国公民基金会主席、联邦重建运动党领袖,也是这次的总统候选人墨菲先生到长安论坛进行了学术交流;经过友好协商,论坛与中国经济出版社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编辑出版论坛的丛书;经过友好协商,论坛与新浪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于2008年起在新浪财经频道开设《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长安讲坛》视频直播节目。
    十、财务报告。论坛2007年年终财务结算报告已报企业家理事会课题经费监视小组审核。
    十一、论坛网站建设。2007年论坛网站在论坛网站注册的会员已经超过2万多人,总浏览量达30余万人次。2006年论坛成员共有17人向论坛网站投稿56篇,其中贺力平11篇,郑新立8篇、夏斌7篇,张曙光7篇,蔡昉4篇,王建3篇,杨伟民3篇,茅于轼2篇,宋晓梧2篇,樊纲、陈东琪、魏杰、温铁军、胡鞍钢、梁优彩、许善达各1篇;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潘仲光1篇。
我们向各位投稿人表示感谢,也希望大家继续给予支持。
    十二、论坛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2008年1月3日,论坛学术委员会在国宏大厦201会议室召开了工作会议,学术委员会的7位成员全部出席,事先拟定了一个会议议程,大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过去我们为了节省时间,都是通过电话等方式来商讨各种问题,今后我们也要逐步形成这个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两次工作会议,定期地认真讨论我们有关研究和活动的议题。论坛企业家理事会召集人段永基、柳传志,论坛企业家理事会秘书长林荣强出席了第二阶段的联席会议,重点研究了2008年论坛的主要工作安排,并围绕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进行了一些讨论。
    以上是2007年的工作总结。下面我把2008年的工作安排向大家报告一下。
    一、2008年,论坛将迎来十周年庆典,我们计划在今年9月举行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和论坛十周年回顾为主题的研讨、庆祝活动,并将隆重推出《50人看三十年》论坛丛书和论坛十周年纪念画册。这个庆典活动由信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赞助。这是一个大事。
    二、计划于今年4月、7月、10月、12月共举办4次内部研讨会。
    三、应唐山市委市政府的邀请,5月份将在唐山召开一次主题研讨会。
    四、应北京市房地产协会的邀请,将于8月份在北京举办一次专题研讨会,主要围绕房、地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这是个内部会议。
    五、与总参(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开展课题交流与合作。
    六、继续推进与美国AEA基金会的交流与合作。
    七、继续抓紧论坛丛书,特别是《50人看三十年》、论坛成员专著、论坛十周年纪念画册等重要书目的出版工作。
    八、与新浪网友好合作,办好“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长安讲坛”。
    以上就是2008年的工作安排,中间可能会临时增加一些安排,我们会跟大家及时沟通。另外,就是刚才说的,希望大家继续积极参与长安讲坛,积极向论坛网站投稿,继续加强我们的内部讨论,取得更多的成果。谢谢大家!
  
    刘鹤:(主持人)
    谢谢樊纲的汇报。50人论坛在去年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好的消息,我有选择的、不完全地把一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50人论坛在一些国家大事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几位论坛成员参加了十七大报告协调组,并且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是周小川、陈锡文、郑新立、刘鹤。另外,论坛成员周小川、肖捷当选第十七届中央委员,论坛成员楼继伟、郭树清当选中央候补委员,论坛成员谢伏瞻当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另外,我们还有几位成员是十七大的代表,包括陈锡文、江小涓、蔡昉。除了十七大的工作以外,很多50人论坛的成员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邀请,参加了总书记、总理举办的非常重要的经济座谈会,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论坛成员当中有几位同志直接参与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我们50人论坛不断的讨论、大家不断的交流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一个好消息,有几位论坛成员和企业家理事会成员非常荣幸地当选为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已经公布了,我不知道我统计得全不全,论坛成员有陈锡文、郑新立、许善达、李剑阁、江小涓、宋晓梧,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有卢志强、焦家良、任志强。另外,论坛成员蔡昉当选为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我们的论坛成员还获得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学术奖项,因为统计得不完全,我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吴敬琏老师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获得国家信息化杰出奖;林毅夫的《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获得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江小涓的《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获得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樊纲于2005年被美国《外交政策研究》(Foreign Policy)与英国《观点》(Prospect)杂志共同评选“全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因为统计得不全,可能大家还有很多奖项没有统计进来,我们接下来会继续统计。我想,50人论坛作为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一个组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有必要提一下。
    还有一些好消息,论坛成员肖捷担任了国家税务总局的局长,楼继伟担任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易纲担任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据悉,林毅夫先生将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是第一次由华人担任这个职务,是从50人论坛这个组织中产生的杰出代表,我们感到很高兴。另外,余永定、汪同三、李扬被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总之,好消息很多。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国家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我们有很多成员在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我建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这些成绩进行庆祝!
    第六项:
    今天到会的论坛成员、企业家理事和特邀嘉宾合影。(合影)
 
    刘鹤:(主持人)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阶段的讨论。有几位专家首先做主题发言,因为今天到会的专家、企业家和嘉宾比较多,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规定,就是每个人的发言不能超过15分钟。主题发言之后是自由讨论,每个人的发言严格控制在5分钟之内。另外,吴敬琏老师多次提倡发言一定要紧扣主题,所以大家最好围绕今天的主题发言,这样在讨论的时候才能有互动。首先请余永定发言。
   
    余永定:
    我刚从达沃斯回来,全程参加了达沃斯的会议。我感觉今年达沃斯论坛的气氛跟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往年是很轻松的,今年有一种凝重的感觉,因为世界经济出现了大的问题,特别是美国经济出现了大的问题。我觉得,参加论坛的绝大部分外国学者,特别是那些圈内的人,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估计出乎我的意料。我本来是比较悲观的,但是相对他们来讲,我觉得我还是非常乐观的。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当然也有一部分反对,但是没有人否认现在美国经济出了大问题,美国经济将出现严重的下滑。我结合自己在达沃斯的感受,简单谈一下我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看法。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这是没有疑问的。这是美国一个最著名的预测机构
 
    去年做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有会明显的下降,但是从达沃斯论坛上的讨论来看,实际情况比他们估计的还要严重。2007年美国住房投资大幅度下降,下降的幅度是16.3%,这是造成美国在2007年经济增长下降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美国的出口情况比较好,所以它的贸易逆差减少了,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了住房投资下降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总的来看,美国经济的增长是2.2%,这是美国商务部最近公布的数字。2008年,美国消费支出将有比较大的下降。按照罗奇的说法,美国GDP总额是14万亿美元,2007年美国消费占GDP比重是70%,约9万亿美元。在正常情况下,美国消费占GDP的比例应该在65%左右,由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次贷危机引起的一些问题,根据罗奇的观点,美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应该下降,如果下降到正常水平,即65%,差不多是7万亿美元。对美国来讲,这就意味着消费需求会有大幅度的下降,它将对美国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和消费增长下降相关的是储蓄,当消费下降的时候,储蓄相对就提高了,由于储蓄和投资的缺口有可能会有比较大的下降,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就会有比较大的下降,特别是美国的进口会有比较大的下降。按照最新的估计,2008年美国经济将比2007年大大恶化。这是投行给出的数字,大家可以
    对比一下2007年和2008年的预测情况。蓝色的是真实GDP的增长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到,在2008年的四个季度中都将有明显的下降。绿色的是消费支出,也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对中国来讲比较有意义的,一个是美国的进口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国的出口,它会有明显的下降。粉色的是美国进口的增长速度,第一季度基本上是零,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是负的,第四季度是零。总的来说,美国的消费增长速度将有明显的下降,与此相关的,美国的进口速度也将会有明显的下降,这对中国来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导致美国实际经济下滑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次贷危机,还有其他一些原因,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说明了。
    关于次贷危机,我稍微说一下。这次次贷危机跟以往的危机有很大的不同,来源就是金融机构为了摆脱和分散风险所创作出来的一种金融工具,这种金融工具本身的用意是比较好,银行借了钱给一个按揭借款者,如果借款者不能还钱的话,银行就会赔钱。如果把这个契约卖给第三者,银行跟这个按揭贷款就没关系了,风险就转到第三者。下面这个图可以简单地反映这个现实。低收入者经济困难,本来他不应该买房,但是金融机构,特别是次级住房贷款公司希望做这个生意,鼓励低收入者买房,向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优惠,这时候就形成了所谓的次级贷款。你把钱借给了一个资信并不好的人,这笔钱就有收不回来的风险,这个时候就搞了个证券化,把相应的契约卖给了第三者,证券化的结果就产生了资产担保证券这类东西(NBS、ABS)。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作为第一个贷款者,我的风险减少了,甚至是消失了,但是风险转到别处去了。三年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讨论的就是这种金融创新。文章说,这种创新对于防范风险来讲确实是有好处的,但是它像癌症一样,让癌细胞扩散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病灶当中,因此在减少自己风险的同时,把风险扩大到整个金融机构当中去了。图中红色标出的是次贷危机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资产担保证券。资产担保证券,简单来讲就是次级住房贷款机构把担保证券卖给商业银行、投行、对冲基金等,但是实际的操作过程要复杂得多,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希望把这个操作过程搞清楚,但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是把基本的脉络搞清楚了。
 
    这里面实际上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建立了一个SPV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实际上是隔离风险的,这里有很多文章,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你可以简单地认为,为了回避风险,我并不能直接把次贷卖给另外一个人,中间要成立一个新的机构,由这个机构持有这些资产担保证券,这是这个新的机构的资产。它经过包装、分级,造成了一种负债,就好像银行一方面有负债,即存款,另一方面也有资产,即提供给其他机构的贷款。SPV与此类似,把它有担保的债权,也就是CDO,又卖给了别人,这是一个中间环节。资产担保证券经过包装之后,在把它卖掉的时候,风险是降低的。举一个例子,比如我有一定的声望,大家可能对我有明确的评价,但是我加入50人论坛之后,我的身价提高了。实际上就是把这样一个单独的债券打包,跟其他的债券混到一起,把它卖出去,由于CDO本身风险是下降的,那么买这个CDO的投资者所要求的价钱和报酬就要低一点,这个SPV就能够起到一般金融机构的作用,吸收存款,支付利息,同时还贷款,收利息,当然收的利息要比付的利息要高,这个机构本身是可以挣钱的。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当我做了一个CDO之后,我可以把CDO再卖给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可以把这个CDO作为他的资产,然后再跟其他金融工具打包,再卖给另外一个人,成为另外一个资产,这个人又可以把它进一步包装,再卖给第四个人、第五个人、第六个人……这样,风险就由我这里先传到别人那里,再传到另一个人那里。转了这么多次,经过了无数次的包装,最大的问题是,我根本不知道买了这个CDO风险到底是多少,也不知道这个CDO的价钱是多少,一旦第一个借款者出了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种非常复杂的金融工具,它把风险散到各处,而且还掩盖起来,所以人们往往对它没有什么知觉,一旦发生危机,整个链条就断裂了。面对这种情况,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中央银行先是大量注资,但是次贷危机仍然在扩散。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证券担保机构无力为这些债券再担保,债券的面值要进一步下跌。还有一个,就是信用卡现在也出了问题。从次贷开始,几乎每一个金融工具现在都出了问题,每一种金融机构都出了问题,面对这么严重的问题,怎么解决?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信贷的短缺,加上房屋价格的下跌,住房投资就减少了,消费需求也减少了。美国现在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加以刺激,但是这种做法在达沃斯论坛上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人过度消费、大量借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本应采取紧缩的手段,但是由于紧缩会出现严重的、暂时的问题,美国政府不愿意承担这种暂时的困难,所以它采取了宽松的政争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文章说,美国人就好像是酒鬼,现在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给酒鬼喝更多的酒,这种方法是解决一时之渴,是权益之计,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关于2008年的国际环境,有些问题是肯定的,有些问题是不太肯定的。肯定的是全球经济增长幅度将会下降,美国的贸易逆差增长速度将会下降,而美元是否贬值则是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另外,全球的石油、粮食和原材料价格是否已经到顶了,这也是一个问号。全球通货膨胀率是否会上升?大家认为会上升,在经济走缓的同时,通货膨胀有可能会恶化。但是由于经济的走缓,通货膨胀压力也会有所减轻,所以这也是一个问号。还有一个问题,关于国际资金的流向,大家认为美国金融市场出了问题,资金就会跑到发展中国家去。原来我也有这样的观点,但是这次和美国JP摩根的负责人交流的时候,他们说不一定是这样的,因为现在人人都需要资金,所以资金是流向那些机构本身的,就像1995年日本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的时候,它是把资金抽回去,提高准备率,而银行则采取比较谨慎的借贷政策,所以资金的流向并不是特别明确的。滞胀是有可能性的,未来可能会出现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速度交替的这么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是滞胀。关于中国的政策选择,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说了。
   
    刘鹤:(主持人)
    下面请杨伟民发言,也是15分钟。
  
    杨伟民: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我的题目叫“空间结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事情,在座不少人是大型企业家,对中国经济的情况都很清楚。我准备了几张图,请大家看一看经济生态在中国国土上的一个大的格局,然后再简单讲一些事实和数据。
    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的地形图(略),这是我们基本的一个条件,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当中,有时可能把这个基本的条件忘掉了。现在国际上,特别是欧洲、美国、日本,已经把国土规划改成了一种空间规划,在欧洲已经做了整个欧盟的空间规划,研究空间结构应该说是目前一个比较大的趋势。什么叫空间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整个国土空间中,山、水、林、田、路以及城市和人口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当然也包括在各个区域之间是如何分配的。现在我们的基本格局是大自然给的,比如青藏高原,是全世界唯一的,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但是我们可以对青藏高原进行开发和保护,也就是改变空间结构的格局。中国目前和未来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一些长期性的问题,实际和空间结构都是有关系的,比如三农问题、区域差距问题、生态和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以及房价和土地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等等。当然,并不是说调整了空间结构,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但是如果离开了空间结构,这些问题可能会解决得不好,或者解决得不彻底。
    比如,地区之间的差距过大并且扩大的问题。地区差距是影响我们决策的一个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提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前提。什么叫地区差异?用什么来衡量?美国地区之间GDP总量的差距大概是80倍,日本大概是40倍,和我们国家差不多,但是他们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均GDP差距是很小的。我们国家每年要面临一个春运的问题,今年由于南方遭受雪灾,相当一部分人回不了家,春运问题的实质在哪里呢?我觉得,就在于人口的就业地与家庭的居住地之间出现了空间分离,而且这种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大概有2亿人。同时也反映了经济与人口在国土空间的分布严重失衡,集聚经济的空间只集聚了劳动力,没有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结果导致我国人均GDP的差距,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10倍。还有就是财政体制不合理,上海、北京、天津得到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分别排在全国第11、12、13位,另外一方面,一般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又不能弥补各个地区公共服务支出的缺口,目前是补助60%左右,这就导致地区之间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别很大,目前各地区之间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是8.6倍。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耕地减少过多,房价上涨过快。近年来由于耕地占用过多,土地供给在减少,所以房地产价格大幅度飙升。耕地为什么减少?第一,从行为主体来看,各级政府都在扩大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规划区,大搞工业开发区。第二,在发展县域经济,繁荣小城镇经济的号召下,出现了县县点火,镇镇冒烟的情况。国家现在正式批准的开发区是1568个,分布在全国的1049个县当中,也就是说,这些县至少设立一个以上的开发区,其中5平方公里以下的开发区有881个,这个规模是相当小的,有的只有几平方公里,甚至零点几平方公里,但它也是一个开发区。第三,农村居住空间的问题。现在大概有2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口在城市长期就业和居住,但是这些人在农村还要保留他们的住房,并且还不断的建房。那么,究竟是哪部分耕地在减少?国土资源部有一个数据,从1997年到2005年,村庄建设用地新增了808万亩,城市新增442.9万亩,大体上是农村的一半。另外,县镇的建设用地新增了770.9万亩,比城市还要多。从土地和人口的变动方向来看,城市人口在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是必然的,而农村人口实际上是在减少的,但是农村的建设用地却增加了808万亩,另外县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从存量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居住占用的空间是16.57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是7.4亿,也就是说,人均居住的用地大概是220平方米,这包括一些农村散养牲禽和一些小庭院等。那么城市的情况是什么样呢?城市建设区一共是3.6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口是5.7亿,按照居住区占整个城市建设区的最高比例28%来测算,城市人均居住的空间是18平方米。日本是什么情况呢?大家知道,日本是很拥挤的,日本有1.3亿人口,但是它的纯粹住宅用地是1.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的空间是80平方米。这是第二个问题,跟土地和房价有关系。
    第三个问题,产业发展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对此大家有很多讨论,对于某些行业到底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河北是钢铁产量最大的,大概是1亿多吨,主要集中在唐山附近的地区,但是唐山的钢铁企业大多数都用地下水来生产,按照全国目前大中型企业生产钢铁的耗损标准,每吨钢大概要用16吨新水,不包括重复用水。按照河北省的钢铁产量,每年大概要用16亿方立方米的地下水。根据河北省水利部门的统计,目前河北地下水的开采量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28亿立方米,增加到了现在的173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的74.5%都靠超采地下水,不是一般的采地下水,而是超采地下水。还有一些地区,比如东北地区,还用一些地下水来从事稻田生产。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全国的地面沉降,目前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有216个,其中浅层的是120个,深层的是91个,岩溶型的是15个,岩溶的就等于岩溶水,岩溶水大概是一万年才能增加一毫米,地下漏斗的面积一般都在一百平方公里,有的是上千平方公里。最终的结果是地面沉降,就跟采煤导致塌陷一样。我们国家已经花了几百亿来治理煤炭塌陷的问题,今后还要治理超采地下水带来的问题。德国为治理前东德采煤塌陷区治理的成本是每平方公里一千万欧元。当然,大家可以说用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像河北省有81.9%的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都是靠地下水,农村的用水有96.7%都是靠地下水。
    第四个问题,生态系统的退化和不当开发。为什么水少?这可能成为未来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可能会和石油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差不多。为什么水少呢?主要是装水的盆太少,也就是湿地、湖面大大萎缩。比如洞庭湖由过去的43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600平方公里,鄱阳湖由过去的51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900平方公里等等。大家知道,四川的毛尔盖,原来有300多个湖泊,现在有三分之二的湖泊已经干枯了。
    第五个问题,环境污染与开发强度。我给大家举几个数字。法国大巴黎地区是12万平方公里,整个区的开发强度是15.96,工业占地是200平方公里,工业开发强度只有1.7,和它的面积差不多。北京是11.6万平方公里,整个区的开发强度是18,北京的工业用地是1012.7平方公里,整个工业开发强度是5.55。为什么会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开发强度过高,特别是工业的开发强度过高造成的。日本总共只有160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而我们国家有5万平方公里,上海、苏州,再加上无锡,这三个地方的工业用地就达到日本工业用地的水平了。从每平方公里的产出来看,我国的水平相当低,日本每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的产出是7亿美元,而我国的深圳是100万人民币,上海是300多万人民币,差距很大。为什么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关键性的错误:第一,什么地方都要开发;第二,大力提倡发展县域经济,想依靠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来解决三农问题;第三,对于发展是第一要务,在不同的地方采取同样的模式;第四,对于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价值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现在我们说要补偿,实际上生态产品的提供也是一种生产的过程。
   
    刘鹤:(主持人)
    刚才两位发言都非常准时,也非常精彩。永定提出了世界经济会不会滞胀的问题,以及对我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伟民提出了我们这个空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空间,以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当前空间结构布局中的一些问题。下来请梁优彩先生发言。
 
    梁优彩:
    我谈一谈我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题目叫“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喜与忧”。
    在谈中国经济之前,我先谈一谈世界经济。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此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多数经济学家和一些机构都进行了预测,美联储也降低了利率,美国众议院又通过总额1460亿美元(约占GDP的1%)的经济刺激方案,以防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占GDP的比重65%左右。2006年我国对美国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1%左右,对美国的贸易顺差1442.4亿美元(美国统计是2325亿美元)。因此,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相关分析表明,美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因为我国经济系统具有很大的增长惯性,抗外部冲击的能力比较强。今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改变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因此,防止经济由过快转向过热、防止出现全面通货膨胀仍然是我国的基本政策取向。从中国、美国与世界GDP增长率的比较来看,1991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规律和美国有点相似,同步变动。但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有了自己的规律,美国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图中也没有反应出来。最近几年,尽管美国经济从2004
年以后逐年下降,去年下降2.2%,第四季度下降了0.6%,但是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和美国下降带来的冲击看不出来。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经济系统惯性很大,美国经济的衰退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关于中国经济我讲三个问题。
    一、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很好
    1、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去年我国GDP增长率是11.4%,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而且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保持平衡,核心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低位。当然,通货膨胀率还在上升,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去年的CPI只上升了4.8%,低于1979年到2000年的年均5.7%的升幅。总体来看,我个人判断还是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有一点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还有一些好处。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数字,大家可以看出,去年通货膨胀的危险在上升。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
这一点非常显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创造了过去五年的最高记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一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是过去11年最高的。总体来看,这几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明显加快,这是我们多年希望的一个趋势。
    3.企业效益显著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2007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增幅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2007年我国税收收入49449.3亿元(不含关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 ,增长了31.4%。按照财政部的口径,预计2007年税收收入约4.6万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31.7%,财政收入预计达到5.1万亿元,增长30.5%左右。
    4.国际贸易保持高速增长,利用外资增长明显加快
出口增长25.7%,进口增长20.8%,出口增长稍微放缓,进口增长加快,贸易顺差达到了2622亿美元,FDI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
去年的经济形势很好,但是也遇到了很大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看好的同时,经济系统中原有的一些矛盾还没有解决,包括整个经济结构的失衡状态还在恶化,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增添了新的威胁。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持续下去可能导致经济过热。二是今年食品价格上涨势头太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上升,若应对措施不当,有可能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一直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扣除价格因素,每年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尽管我们采取了很多调控措施,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如果这种形势持续下去,可能对引发通货膨胀形成一个推动能力。
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个固定投资增长曲线,红色的是按2000年扣除价格因素的增长。
    在历史上,超过20%的实际增长率的年份是很有限的,但是从2003年到2007年,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连续5年保持高增长。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能对经济增长出现过热形成一种推动。
    2.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2007年CPI上升了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目前,能源、食品价格上涨向其他相关服务和产品传导,推动其价格上涨的动力很大。因此,CPI继续上涨的势头强劲,严重的通货膨胀有可能卷土重来。
这是我国CPI和RPI变化曲线,是按2000年为100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出,在1996年
之前,这个价格总体来看是在上升;1998到2002年,基本上没有上升,这几年平均每年下降了0.4%;2003年以后,物价明显上升。从百分比的变化来看,在1980年,1985年到1989年,1992年到1996年,有三次通货膨胀非常明显,但是这两年通货膨胀也已经往上走了。所以从变化规律来看,现在经过通货紧缩以后已经进入了通货膨胀。
    三、建议
    根据这些情况,我提几点建议。
    1.一定要稳定住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
    因为控制通货膨胀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国外的石油价格、粮食价格难以控制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稳住政府定价,当然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进行适当的干预是必要的。 
    2.财政政策应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是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特别是在基本消费品价格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要建立保证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能够随着价格上涨而增长的机制,确保这部分人收入上涨,以保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稳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的基础。再一个就是提高中央政府与央企利润分成比例。现在央企太多,要控制投资,就要把利润分成提高一点,增加一点。然后,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用于补助低收入居民的生活。
    3.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
    在当前利率的调整有效性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使用汇率政策,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这样可以抑制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平衡国际收支,有助于控制流动性,也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4.增加重要农产品的供给
    农产品的供给,像生猪、粮食,生产周期比较长,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生产能力,因此我建议还是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动用库存,保证当前的市场稳定。如果通货膨胀预期形成,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控制。
  
    刘鹤:(主持人)
    下面请吴晓灵发言。
   
吴晓灵:
    我简单讲一下我个人对2008年中国经济面对的重大问题的一些看法。
第一、中国面临的形势
(一)美国由于次贷问题引起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世界将在能源高价的背景下进入发展减速时期。
刚才永定也讲了,在达沃斯论坛上大家对这个问题是很担心的,究竟会不会衰退,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世界将在能源高价的背景下和次贷危机引起的信用紧缩的情况下进入发展减速时期,我认为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当前世界金融所面临的不是流动性短缺,而是信用紧缩,因为大家对受到次贷影响的机构的真实状况不了解,所以银行即使在资金很宽裕的情况下,也不敢放贷,并不是它没有贷款。我们讲流动性过多,什么叫流动性过多?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只要信贷不是绝对的收缩,已经创造的货币供应量绝对不可能消除。因而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是信用的紧缩,而没有改变货币供应过多的现状。由于现在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会进一步导致流动性的过剩,也就是他们讲的,现在会出现饮鸩止渴的现象。
    (二)中国进入后WTO时期,经济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经常项目已实现可兑换之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如果周边环境不好,中国也难独善其身。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会产生影响。
    (三)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外部需求的变化而是自身结构不合理的影响,是资源、环境对我们的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自身利益所在,外在环境的变化有助于我们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的转型。
刚才伟民讲了中国的环境和资源的情况,这对于13亿人口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中国的挑战不来自外部,来自于自身。外部的需求减少了,使我们不能过多地依赖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件好事,但是解决的方法必须得当。如果不是采取市场化的方式,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而是采取一些不得当的方式的话,反而会加重我们自身的困难。
第二、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有两大问题。
(一)   首先统一认识,坚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自然灾害总会发生,货币在经济增长中长期是中性的,不能靠增加货币刺激经济,在通胀压力加大时更应控制货币供应。
我特别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最近报纸上说,是不是央行应该调整政策,应该松动了?我个人认为,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不是需求拉动,主要是成本推进,包括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必须上升,我们的资源价格现在是世界的洼地。如果我们用这样低的资源价格来进行生产的话,只是拿中国有限的资源来补贴全世界,因而中国必须及时调整资源价格,包括土地价格、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而这些价格的调整就意味着要推动物价的上涨,成本的推进。如果我们要避免出现全面的恶性通货膨胀,就必须在管住货币的同时调整价格,既然货币管住了,就会出现有升有降的情况,如果调整价格的时候没有管住货币,其结果就是全面的通货膨胀。
    2、世界金融形势动荡,美元降息会压缩人民银行利用利率杠杆调节国内需求的空间。此时更应对央行运用数量工具和汇率机制调控宏观经济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看这个图,紫色的是基础货币增量,蓝色的是外汇占款增量,2007年二者的差距
 
2000-2007年外汇占款增量与基础货币增量对比图
看起来好像不太大,其实是因为我们使用了存款准备金的手段来回收银行的头寸,所以这个差距才显得小了,基础货币的需要量大了。中央银行现在采取公开市场业务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相结合的手段,只不过是把社会上多出去的那一块收回来。有人说,去年中央银行10次提高准备金率,6次加息,但效果并不明显。大家可以看一看,如果不是中央银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就不可能把多出去的那部分收回来。去年M2的增长保持在16%多,应该说,中央银行的调控是有效果的,但是中央银行的调控不能解决经济的问题,只能解决货币的问题。
3、为减少从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公司债、企业债的发行;要解除不必要的禁令,由市场主体选择融资方式与条件。对于企业融资债,开始我们要求企业发行公司债要银行提供担保,现在又改令,所有的发债银行都不去担保,担保不担保,这是市场主体各自的行为,不应该由政府强行规定哪种东西可以担保,哪种东西不担保,而应该由市场主体选择。
    央行控制的是货币供应总量,没有必要控制货币的结构,因为按照经济学原理,对CPI影响大的是M2,在控制住M2的情况下,可以调整M2和M1之间的结构。我们现在M2的余额是40万亿,定期存款是17万亿,如果能够通过直接融资把定期存款变成活期存款,把它变成企业可用的生产资金,这其实是有调节的余地的。因此,我们要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严格管制存款市场的基础上放活贷款市场,特别是要正确引导民间融资,让利率杠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居民是有钱的,企业其实也是有钱的,去年企业定期存款增加了1万亿,而去年A股市场的发行融资额也只是2964亿元。如果我们能够尊重企业资金的运用自主权,让它可以去放贷的话,这对于缓解由于银行控制信贷所产生的紧缩效应是有好处的。因此我主张,不要呼吁央行放松银根,应该呼吁监管当局放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让市场主体自己去选择它的融资方式和筹资来源,使17万亿的定期存款有更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而且如果大企业能够走向市场筹措资金,就能够腾出有限的信贷规模为中小企业融资。
    4、在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应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增强中国经济的适应力。
   (二)必须重点研究建立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的机制、制度问题。
1、在扩大内需时,在消费观念上要树立有限物质消费与提升精神消费的理念。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刚才杨伟民已经谈到了,中国的资源环境不可能承受中国向美国的消费方式看齐,如果全世界都按照美国的消费方式来做的话,世界的资源是无法支撑的。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然后是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
2、中国目前的物质生产已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消费,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如果有些地方解决不好,则应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加以解决。
3、中国的体制是强政府、小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消除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冲动,让政府真正致力于公共事务和为市场参与者解决公平竞争的环境问题;因而有必要进一步界定政府的职责,调整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进一步完善以消费税为主的税收体系;政府应满足社会成员的安全需求。
4、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观的基础,能否形成和谐社会,能否让社会成员活得有尊严,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应抵制炫耀式的消费观和强者为王的价值观,应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和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平等、博爱、自由不是某个阶级的特权而是人类共同本性的追求。因而用人类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武装我们的头脑,让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的作用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我就说到这,谢谢! 
   
刘鹤:(主持人)
    下面请胡鞍钢先生做主题发言。
   
胡鞍钢:
    我想很快地把我去年出的一本书《中国崛起之路》的核心观点,结合今天的主题,特别是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发展,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我想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的崛起对全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这些影响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这也是回答了到底是“机遇论”还是“威胁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觉得还是从一个全球的视角,对我们的增长方式,或者发展模式,做出一个全球视角的结论。我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规模效应,这种规模效应可能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我通过一些数据来分别说明。
一、巨大的人口规模效应
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在1870年经济开始起飞的时候,美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比重也只有3%,1950年日本经济起飞的时候,它占全球的人口也只有3.3%,但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经济起飞的时候,人口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已经超过22%。从今后来看,不仅中国,也包括像印度这样的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的崛起,本身也会为世界创造新的发展黄金时期。从1870年到1913年是世界第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世界的经济增长率大体是在2.12%;在第二次黄金发展时期,按照麦迪逊的说法,当时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大体在4.2%;从1990年以后,如果算上中国和印度崛起,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3%,这是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从1990年到2020年这30年可能会出现像第一次和第二次黄金发展时期那样的第三次黄金发展时期,这和大规模的人口是有关系的。
二、更大劳动力参与的就业规模效应
我们来看一些重要的数据。1960年,OECD高收入国家的劳动力总量大体占了全世界的五
分之一,到2002年,这个比重已经下降到15%。从中国所占的比重来看,一直保持四分之一的水平。如果扣掉农业劳动力,只计算非农业劳动力的话,我们会有惊人的发现:1980年中国非农业就业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只有6.5%,但是到了2002年,增长了将近一倍。按照目前的趋势,如果OECD国家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在下降,而中国非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上升的话,我们估计在2010年到2015年,可能中国本身的非农业劳动力就相当于OECD国家的全部劳动力了。这就表明,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比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保持相对低的劳动力价格的话,全世界的工作岗位走向中国是不可避免的,这还没有考虑我们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产业的因素。
  
 
 三、迅速扩大的经济规模效应
从经济规模的角度来看,特别是根据麦迪逊最近一个新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经济的预测要比中国经济学家的预测更乐观一些。1980年,中国经济总量大体占世
界总量的5.2%,到了2003年,按照他最新的计算结果,这个比重已经达到15.1%,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结果是14%,两个数据比较接近。最重要的是,他还对2030年进行了预测,结果也是非常惊人的。他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在2030年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可以达到23.1%,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15年前后超过美国。当然,不仅中国,印度的崛起所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也会迅速在全球扩大,这种规模效应会在全球产生极大的机遇。
    四、开放市场和贸易规模效应
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开放市场和贸易规模效应,在全世界也是非常少见的。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数据:1978年,中国的贸易总量占全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还不到0.8%;到2006年,这个比重已经超过7%;到2010年,可能会接近10%。当然,这种出口对全球的影响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总体来看,出口的增加也带动了我们整个进口的增加。
 
从1820年到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弹性系数是1.8,而中国从1978年到2004年,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弹性系数也是1.8。这就是说,我们大体保持在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因而中国贸易增长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五、最大资源消耗规模效应
刚才提到的四个方面的规模效应,可以说是中国的机遇,或者说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国崛起的最大的负外部性可能就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们通过一些数据来看。
一次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很显然,美国和欧盟是在迅速下降的。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一个最新的报告,可能不到2015年,也就是2010年以后,中国的能源消耗将取代美国,到2030年,它们两个之间就换了一个位置,这是从一次能源消耗的情况来看。
我们来看一下二氧化碳的排放。由于能源的转移,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也包括像俄罗斯这些国家,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排放,包括二氧化硫排放,很显然也向这样的一个格局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到200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9%,大大超过欧盟25个国家。到2030年,可能到不了2030年,我们就会超过美国。所以,中国现在的增长方式不仅仅关系到我们本国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世界的利益。
 
从中国主要指标占世界新增加量比重看,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和钢消费是世界第一。
总之,中国的崛起出乎我们的意料,也出乎世界的意料。中国崛起会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正面的或者是负面的,还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现在只是看到一些局部现象。中国不仅需要和平崛起,更多的还要合作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包括欧、美、日三个经济体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我们持合作的态度还是必要的。中国不仅需要自主崛起,还需要开放崛起;中国不仅需要快速崛起,还需要自我约束的崛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全世界的情况,要在这个过程中互利共赢。中国不仅需要经济崛起,最重要的是绿色崛起。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做出贡献,还要在FDI(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新的FDI来源国)、削减贫困、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全球环境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谢谢!
   
刘鹤:(主持人)
主题发言结束,下面进行自由讨论。我先简单说一下,刚才五位专家的发言,有三位提到了短期问题,有两位谈的相对来说是长期问题。在他们的发言中提出了几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需要深入思考。
余永定老师的发言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世界经济究竟是放缓,萧条,还是滞胀?这需要我们做出一个很大的判断,这个决策非常很重要;另外,这对我国会从哪些渠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杨伟民的发言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这种粗放的增长格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第二,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治理?梁优彩的发言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联度不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到底怎么看?再有一个,价格管理最有效的方式到底是什么?吴晓灵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和谐社会、价值观念等,都非常有价值,其中也是有两点很有意义:第一,外部一旦放缓,可能会对我们的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我非常同意这个看法,问题在于,这种调整如果从总量的角度来说可能是这样,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刚性,它的调整过程到底会怎么样?第二,目前物价上涨或者通货膨胀,这个传导机制和形成机制到底是什么?吴晓灵的判断是来自供给方,对这个传导机制到底怎么看?可能需要从国内、国际,供给、需求等方面来进行判断。最后,胡鞍钢谈到大国崛起的问题。我想,在未来的三十年,不仅中国要崛起,俄罗斯、巴西、印度这些人口大国也要崛起,而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又处于现在这种状态,因此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这个问题。
因为时间有限,如果对于长期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也欢迎大家讨论。但是我们建议,讨论的重点还是放在短期,包括短期的外部环境,短期内中国宏观经济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大家认为需要采取的重大对策等。
接下来大家可以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请樊纲来主持。
   
汤敏: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外部经济环境,今年可能有比较大的变化。当然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放缓,但是另外一个角度也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国际市场不仅是一个经济放缓的问题,与此同时,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也在上来。因此,我们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应该特别警惕。
    谈得比较多的是原油,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计,2008年原油需求增加了210万桶/天,但是真正非欧佩克的只能增加60万桶,其他都得靠欧佩克,如果他愿意增加可能会增加,但欧佩克最近宣布,到第一季度1桶也不增加,原油短缺就是必然的。另外还有像有色金属等原材料,2007年铁矿石的世界市场价格上涨了差不多一倍,电解铜是40%,铝土矿是30%左右。这些原材料在2008年还会继续上涨,而中国对于这些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非常高,平均38.3%左右,其中原油是一半,橡胶是三分之二。我们今年做过一个计算,去年中国对这几种产品的进口增加了差不多16%,假定今年这几种产品的价格都不变,我们的进口量和去年一样,用2007年年底的价格乘以2007年中国的进口量,仅原油、铁矿石、大豆、植物油这四种产品,中国在2008年就得额外付出5100亿人民币。
还有就是粮食。现在全世界粮食的产需缺口非常大,是2200万吨,现在全球粮食库存也达到20年来最低的水平,粮价可能还要继续上涨。2007年12月,芝加哥期货市场比2006年一年内的期货上涨了多少呢?小麦上涨83.7%,大豆上涨74%,玉米上涨12.7%,这是最近一个月内的数据,这些都是我国大量进口的产品。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是控制不了的,而且我们进口得越多,价格上涨得越快。所以,在2008年,对于美国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带来的滞涨现象,我们不能低估,我们在考虑国内问题的时候,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时候,应该把这个因素的影响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来,这样我们内部的紧缩可能要更严厉一些。
   
樊纲:
    现在有五位专家要求发言,每人限制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下面是王建。
   
王建:
刚才汤敏讲的我非常同意。
我一向把这个趋势看得比较重,我觉得过去这几年世界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美国金融泡沫所创造的财富效应的基础上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欧日经济的复苏都建筑在美国的最终需求不断扩张之上。现在金融泡沫破了,这个过程一定是反过来的,就是要纠正这个泡沫,肯定是一个收缩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美国的贸易赤字不断受到压缩,去年四季度美国的进口增加了0.3%,出口增加了3.9%,我认为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美国的泡沫破灭了,会不会形成像日本那样的效应,这一点不好判断。虽然美国的做法和日本当年不一样,但是它的泡沫的程度却比日本当年要大得多,美国能不能挺过这一关,不太好说。
    今年从短期来看,我们要碰到一个非常严重的外部紧缩。另外,我一直在讲,我们内部有一个重大的紧缩因素,就是本轮投资周期就要过去了。根据去年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2月份的投资增长速度已经下降到19.6%,而三季度还处在26.4%这样一个高位,下降是比较明显的。工业生产速度最高的是6月份的19.4%,到11月份已经降到17.3%,而2006年四季度是一个低谷,平均速度不到15%,低谷之上再加一个投资的下降,我们看到,工业生产的趋势也在往下掉。
    所以,我认为,中国经济内生的紧缩因素越来越明显,我最担心的是现在的宏观调控方向会不会有问题。刚才吴晓灵讲,我们的通货膨胀是推进型的,是来自于成本方面的,包括食品供求、人口增长、土地减少等,这是长期趋势,不是短期趋势。从外部来看,由于金融市场的泡沫破灭,大量资本可能都会拥入大宗产品,因此大宗产品的价格肯定还会保持一个继续增长的趋势,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也不会结束。因此,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滞胀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宏观调控是保增长还是保价格呢?如果选错了方向,中国能不能挺过今年全球萧条这一关就很难说,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刘世锦:
    我讲讲通胀的问题。我觉得,成本推动型的通胀需要特别的关注,现在通胀是有利还是不利呢?观点有很多。从目前看来,影响比较大的,最难对付的,或者说最需要我们引起关注的,是要素成本上升这个因素。农产品结构上涨之后,其它产品的价格会不会上涨?现在能够聊以自慰的是核心CPI还比较低,但是有两点需要关注:第一,如果和历史经验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一轮的要素成本上升主要是地价、劳动力价格和环境成本的上升,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一点并不突出。第二,现在的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长期趋势,而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如果悲观一点,比较符合实际的考虑是,可能以后我们会进入一个比较温和的,但是比较持续的、成本推动的这样一个周期,会不会进入这样一个周期?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考虑。
    与此相关的,要素成本上升是不是一定会转化为通胀?这也不一定,这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劳动生产率。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一种竞赛,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比较慢的部门的通胀压力比较大,比如农产品和服务类商品的价格,现在商场的压力就比较大。而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比较高的,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是比较明显的。但是这种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主要依赖于高增长,在高增长的背景下出现了所谓的规模经济,包括市场的规模经济和生产的规模经济,这两年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的效益不错,很大程度上是和景气相关的,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非常小。所以将来可能会有一种格局,如果速度下来了,通胀特别是要素成本又压下不来,效益这个格局就会发生变化。当然,这个问题也许并不会很严重,或者说是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多种前景中的一个前景,但这样一个不太乐观或者比较悲观的前景,我觉得不能忽视。
    第三呢就是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现在这个通胀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胀,还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成本上升,当然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总体来讲,这反映了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我们说的转型中的问题。我们过去建立在要素低成本基础上的竞争优势现在正在削弱,而新的优势又没有培育出来,所以出现了转型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个转型也比较难,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改革,特别是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改革的难度相当大,但如果不改的话,效率就不会提高,从中长期来讲,最重要的是成本上升。还有就是创新,我们这两年也做了一些关于创新的课题研究,我们感觉到,中国需要技术创新,但更主要的是体制上的创新,如果没有体制上的创新,技术创新也是很难有进展的。所以成本推动型的通胀怎么治理,在宏观层次包括微观上都需要很好解决。谢谢
   
    蔡昉:
    我想讲的既不是长期,也不是短期,是一些基础的问题。我感觉,在讨论宏观经济的时候,主要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我们没有准确把握经济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我们现在讨论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这可能和我们对收入分配的一些判断是有关系的。我注意到,我们对于收入分配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结论不一致。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一些证据,但是证据和证据之间是矛盾的;其次,很多人没有读懂我们的统计数字,造成了一些困惑;当然,这和部门利益也是相关的。
我归纳了五个矛盾的现象:
第一个矛盾,中国被世界银行和很多国际组织认为是减贫效果最好的国家,但同时这几年大家又把中国归入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的行列,这就是一个矛盾,好像减贫并没有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对此我不太理解。
    第二个矛盾,大家都说,基尼系数达到0.4是一个警戒线,如果超过0.4,社会就会不安定,就要出麻烦。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997年就超过了0.4,现在是0.45,甚至有人认为比这个数字还要高,但是似乎大家的预期都很好,社会也会安定,0.4这个警戒线为什么在中国不起作用了?把这两个矛盾的现象归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看到,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正像一些经济学家所提倡的,叫做“新贫困的增长”,而新贫困的增长不应该有那么严重的收入差距,这是一个疑问,我们还不能回答。
第三个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以城乡迅速扩大就业为特点,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整个城镇就业的增长是最快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在抱怨,我们的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是在下降的,而且非常低,我觉得这就是一对矛盾。第一,我觉得这里可能存在统计上的因素,真实的城镇就业比统计上能够把握的城镇就业要多出50%以上,按照统计体系,多出来的这部分人的劳动报酬很难被纳入进来。第二,我们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并不是最低的,只是比最发达的国家低一些而已,比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都要高。
第四个矛盾,中国现在正经历着人类和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但是同时我们也经历着全世界最大的城乡差异,而且在逐步扩大,这个也是很矛盾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口流动是唯一可以长期地、根本性地改变城乡差距的因素,而不是再分配政策,但这个因素没有在统计体系中得到体现。我做过调查,不管在农村还是城镇的调查中,都找不到流动的家庭,我们把很重要的一部分忽略掉了。农民现在的月收入是四千,城市的人均收入是一万多,流动家庭的收入大概是八千多块钱,这是一个中间力量,但是我们没有把他们纳入统计体系。
最后一个,更宏观地来看,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但是我们的收入差距问题好像越来越严重,这个也是很矛盾的。克鲁格曼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回顾了美国历史上两党交替执政的民生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他的结论是,民生政策、历史形态以及哪个党执政,对收入分配状况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有这么好的民生政策,这么强调民生问题,为什么收入分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我觉得这是矛盾的,可能要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我们的收入差距实际上没有那么大。
 
许善达:
刚才梁优彩提供了一条曲线,说前几年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现在有一点抬头,是这样一种趋势。我看法是,前几年通货膨胀率比较低不是市场机制造成的,可能是非市场机制造成的。也就是说,如果由市场机制形成价格的话,我们前几年的通货膨胀率不会那么低,应该更高一些。比如劳动力成本,我们的社保制度也没有健全,这部分成本不进去,资源价格低外部化,本来企业成本要更高一些,推动的价格应该比统计的数字更高。因此,从成本来看,我觉得通货膨胀率低并不完全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比如原油,我们进口原油是世界市场价格,但是我们的成品油很低,因为政府有政策,类似的行政干预扭曲了价格。当然,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不能让它马上就完全市场化,但是体现在通货膨胀的指标上,我觉得低通胀率可能主要是由非市场因素造成来的。
从今后来看,我们就面临一个选择。如果坚持市场经济方向,这些资源的成本一定要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一定要在今后的成本推动当中反映出来。所以我很赞成刚才吴晓灵说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成本推动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所以如果我们要坚持市场经济方向,这些非市场因素造成的成本推动和物价上涨一定要释放出来的。我想在长期,至少是中期,中国会不会处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通胀水平上?如果这个基本判断成立的话,我们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这个判断不成立,我们期望的通货膨胀率是2%,3%,那么在政策安排上就是另外一种考虑了。所以,对前几年通货膨胀率形成原因的分析和判断,在我们今后,至少是中期的宏观政策决策中会产生重大影响。
 
哈继铭:(特邀专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我想简单地提出几个问题,我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第一,外部环境。我们的顺差对GDP的贡献很大,去年的顺差以美元计价是增长47.7%,以人民币计价,增长差不多40%,占GDP的比例接近10%,顺差对GDP的贡献接近4%.到去年12月份,顺差的同比明显下降,只增长8%,以人民币计价基本上没有增长。如果外部环境走弱,使顺差的增幅大幅下降,这对GDP的拉力会产生影响,对此我们不能忽视。如果向上拉3到4个百分点,就会从11.1%一下降到8%,9%,政府能不能承受?对就业和银行坏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多的是要理顺资源价格,使经济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增长。
    第二,内部经济活动。这次我们南方地区发生雪灾,有的地区受到了比较重大的影响,短期内可能会推高通胀率,从长期来看,这就要求我们追加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第三,调控形势。我们最近派出了几个调查组去东北、四川、江、浙和广东,调查通胀的根本原因、当地对通胀推动力量的理解以及《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影响,我们正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报告很快就出。我简单地向大家介绍几个现象。
人们认为物价管制会推高物价,而不是降低物价,为什么?油管住了,粮运不出来,烂在地里,农村买黑市的油,运出来,成本被推高。管住了豆油,生产豆油的工厂就要亏损,大豆价值在上升,所以它必须把豆的价格提高,来补贴豆油生产上的亏损。大豆是很重要的养猪的饲料,油价管住了,猪肉价格也会上去,今年猪肉的大量供应在年底之前很难出现,可能要到2008年年末或2009年。也有一些农村的单位抱怨,信贷管制使他们在粮食收购上遇到了问题,不能及时地投放到城市,这种信贷管制也会推高通胀,物价管制也会推高通胀。他们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在2005、2006年猪肉价格很低的时候,政府没有以一个最低的收购价格来确保农民不受到最大的亏损,所以农民没有养猪的积极性,都不养猪了,现在要把生猪喂养之再搞上去,这就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粮食可以有最低收购价格,猪肉就不可以有最低收购价格吗?
我觉得治理现在的通货膨胀,如果是降低收入性通胀的话,升值应该是有作用的。大家刚才都提到成本上升,实际上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看,中国未来的实际汇率会上升,可能是通过民间呼吁来实现,或者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来实现,这两者之间我们选哪一个,这要由政府做决定。粮食价格的上涨,除了用短期的方法降低之外,货币紧缩也是很重要的。货币紧缩在短期内也许不能够治理通胀,最终导致通胀的是货币因素,所以我们也不能期盼短期的货币紧缩政策能够立竿见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些年货币增长速度一直快于GDP增速,这是积累的因素造成的。另外,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的财政刺激方案中有很大一块不是回到粮票制度,而是向真正的弱势群体发放代金券,对于贫困的人群给予一定的补贴。钱应该不成问题,如果真成问题的话,我们还不如把成品油的补贴取消,用来补贴粮食。我初步地算了一下,如果我们对炼油的补贴和国际接轨的话,实际上我们现在是负的,大概差1700多亿,如果把这些钱用来补贴朗食,就可以明显地平抑粮价。
 
夏斌:
我讲短期的政策策略,不谈理论。现在谈中国就得谈美国,不谈不行。根据美国第一流的一些学者的观点,美国的问题现在只暴露了一半,有一千多亿,实际上可能更多的问题会在中期暴露出来,就是次贷问题。现在政府通过降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实际上是一个信心问题,不是流动性的问题。有些金融机构不是没有钱,它就是不放,这就是信心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格林斯潘采取的低利率政策造成的,现在又要通过低利率来解决。如果按照美国解决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思路,很简单,紧财政,提高利率,金融机构破产,但是又做不到,我们也不愿意看到那么残酷的一面,因为那样对我们也不利。所以我们应该呼吁美国停止减息,不要给世界造成更大的混乱,可以搞一点财政的刺激,用长期信用做担保,刺激一下消费。美国可以停止减息,甚至加息,通过引进海外投资者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怎么办?刚才刘鹤主任提出是危机、衰退、滞胀,我想,经济往下走是必然的趋势,这就是中国的外部环境。如果我们在2008年的调控政策以2007年的美国作为参照物,那肯定是不行的。我讲几个观点。
    第一,我同意刚才韩文秀说,从紧的政策方向一定要坚持。价格涨来涨去,不管是物价上涨的需求型,还是成本推动型,或者是结构型,最后都是货币作为载体实现名义价格的上升。在这个背景之下,我的建议上半年应该多使用数量工具,不用过多地使用价格工具,美国经济下半年可能会走得更不好,要为我们留一点空间。
    第二,我们要坚持从去年年中采取的结构调整政策方向。我们去年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投资,为了减外贸,包括出口退税、加工区贸易政策、节能减排、联合审批等,我同意王建说的,投资又进入了一个周期,在往下走。在这个背景下,对于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向以及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坚持。在操作上,我们在理性地紧缩,去年下半年表现得比较被动。所以,方向要坚持,节奏要控制。
    第三,对于物价不要抱有太大的恐慌。我们已经得出判断,美国经济会放缓,中国经济会到影响吗?肯定会间接的、少量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下,输入型的价格问题肯定会得到一些缓解,不要太紧张。对于成本性的问题,工资、土地、资源,刚才几位都讲了,确实这是改革的一个必然。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可能要慢慢地提高收入水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大环境的因素,我们主要是调节价格,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单是要注意短期策略,不要凑在一块。对于个别的弱势群体,该补的还要补。
    第四,汇率的问题。目前汇率的趋势是在往1:7走,最近一个月出现了汇改以来最大的幅度。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清晰的是,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升值预期都明显提高了。我们不在乎汇率的高与低,关键是预期太可怕了,挡不住,很被动。据有关材料报道,纺织企业有百分之二十、三十已经不行了,很多中小企业都关闭了。
我提出几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一,在汇率问题上,我们内部掌握自己的调控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有数量的风险,到底升值多少,会对GDP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能获得多少利益?不要单纯从理论出发,一定要算清楚。比如说不是一次到位,阶段性的目标也可以,一定要打破市场预期,时紧时松,时高时低,让市场看不懂,尽快实现我们的预定目标,这要算清楚。
    第二,美国经济在下行,而人民币的升值在加快,是不是要当心?
    第三,美国经济是自顾不暇,没有时间压我们,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加快升值的策略是什么?我相信,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不管谁上台,都会加大贸易保护的力度,因为大局摆在这儿,他们的矛盾不好解决,只能拿我们当出气筒。2008年底到2009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进一步抬头,向我们施加压力,所以我们要给自己多留一点空间。
第四,关于外汇储备,各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地协调。
 
汪同三:
我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根据粗略的计算,美国GDP的增长速度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影响我们出口增长五个百分点。如果是这样的话,2008年美国经济增速可能要下降两个百分点,那就会影响我们近十个百分点的出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产能过剩的问题。2004年、2005年,产能过剩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是后来又不说了,实际上是两个渠道把当时的产能过剩掩盖了,一个是扩大投资,第二是扩大出口。如果在2008年我们的出口扩大受到限制,那么产能过剩问题就需要研究了。特别是这次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是2008年应该研究和讨论的一个问题。
    第二,七、八年前,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任内的最后一年召开了一次会议,我也参加了。当时马哈蒂尔发表了一个演讲,出席会议的东南亚国家的代表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中国的出口势头很强,抢占了东南亚国家的份额,问他应该怎么办?我记得很清楚,当时马哈蒂尔说,不用担心,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的出口优势会逐渐消失。现在确实出现了这个问题,刚才很多人也讲了,我们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成本就是劳动力成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劳动力成本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从来都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对2008年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要重点研究劳动力成本的变动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要关注农业。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通货紧缩和2003年、2004年的价格上涨,都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因素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最高峰,然后我们就忽视了农业生产,这是导致90年代末期出现通货紧缩的一个原因。2003年出现的那次价格上涨,CPI到3.9,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从21世纪以来农业的增长速度只有百分之二点几,中央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2003年的宏观调控是先抓农业,取消农业税,补贴种粮,于是2004年的农业增长速度一下就提高到6.4%,价格上涨的幅度也有所缓解。我想说的是,从2004年到2007年,我们的农业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下降,去年已经降到3.7%了,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保持一个良好的增长势头,扭转连续下降的势头,这也是我们抑制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
 
郑京平:(特邀专家、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
    我们在讨论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世界经济在2008年会减速,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根据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做出的预测,减速的程度还是有限的,可能会视情况的发展有所变化。比如IMF在上周,也就是今年年初做的预测,按照购买力评价,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4.1%,1989年到1998年这10年的平均增长率是3.2%,1999年到2008年这10年的平均增长率是4.4%,可以看到,4.1%是介于这两个增长率之间的,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另外,英国的一些预测结构也进行了预测,按照汇率计算,2008年的增长率是3.2%,而1989到1998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是2.5%,1999到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是3.1%,因此3.2%的增长率还是不错的,当然可能还会下降。因此,虽然世界经济确实在往下走,但是和前20年相比,它仍然处于一种比较温和的状态。
    第二,在考虑世界经济对于我们的影响的时候,尤其是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影响,最好是考虑贸易顺差,仅仅说出口会下降多少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加工贸易占我国贸易的比重在50%左右,我们很多是先进再出的,真正的净影响,也就是顺差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
    第三,缓解和解决贸易顺差过大这个问题,对于调整中国经济的结构,尤其是扩大内需,应该说还是有好处的。
    第四,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应该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毫无疑问,现在世界经济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国经济可以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增强抵御世界经济冲击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应该看到。
    另外,关于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现在还看不出来影响到底有多深,有多大。总的来说,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就是它的影响面非常广泛,但是影响的程度更多的是在预期上。
 
左小蕾:(特邀专家、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我想说几个问题。
第一,总的来说,国际国内,包括美国政府对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低估了。去年2月27日美国股市大跌的时候,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实那时候次级债危机刚刚开始显现,放出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号,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这个问题。这次美联储的降息,就说明它对经济的评价是不乐观的。达沃斯论坛本来是讨论合作创新的,结果也把议题改成了这个东西,这与低估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也是有关系的。所以,我认为,从去年8月份次级债危机爆发以来,对次级债的影响整体上存在低估的情况。当时我写了两、三篇文章,专门提到了美联储注资,我当时就提出一个问题:能救得了吗?因为次级债不仅是次级债衍生的产品,更是经济的问题,大家都说美联储降息是在救市,其实它是在救经济,因为经济出现了问题,房地产出现了问题,所以的宏观指标都显示了预警的情况。
    第二,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显然不是那么多次级债,外贸是会有影响的,但是我认为,这并不能够通过放松的结构调整、放松贸易政策以及紧缩政策等就能解决问题的,因为这是出口市场的问题。
第三,资本流向。我们一定要注意,在这个时候,不管是利率倒挂,还是人民币升值,可能热钱进来的压力都不会很大,因为美国需要资本流入。我上次参加一个会议,有人跟我说,美国国会不再向中国施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所以热钱流入的压力不会很大,这可能是我们进行汇率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期。如果我们再等一、两年,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又开始膨胀的时候,就会重复新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
 
吴敬琏:
    其实我没有系统的意见,我们的讨论还是需要深入,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通过什么方式深入我们的讨论。
刚才大家发表了很多意见,一个就是对美国经济走势的预测。其实对于美国的走势,我并不是太关心,而且我们也决定不了,进行各种预测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它会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发现我们的经济体系中存在的一些漏洞。所以,与其重点预测美国,不如想想我们自己的事情。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针对我们经济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这要进行研究。今天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策和意见,其实这些对策和意见都有一个背景,就是对中国经济存在什么问题都有一套看法,余永定和吴晓灵我还比较熟悉,大家讨论得都差不多。我们50人论坛在前年田横岛论坛上的那个讨论,应该说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比较大的问题,可惜那个讨论没有深入下去,也可能是有分歧的意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发展模式,也就是以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从根本上说,我们的一切政策都要有利于解决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改革,包括各个方面的改革。由于这个讨论没有进行下去,所以后来关于一些政策问题的争论就不能回到一个基本面上,或者说一个基本的判断,而且差别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些招儿其实是互相矛盾的。
比如汇率的问题,有很多讨论,观点也不尽相同,有一种分析认为这是国际的政治斗争,我们要采取一些策略顶住美国人的压力,如果这是很基本的判断,这就很难办。总量控制以前也讨论过,因为汇率不能够市场化,于是大量地用中央银行的货币去购买,由此造成了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如果说这个判断是对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今天大家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主要用发行央票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两个手段,而这种办法和另外一种办法是矛盾的,是相反的。当然不减少货币供应总量也是一个方面,另外,要减少,怎么减少?我很担心,因为现在从外汇占款,货币过剩,又用一个收缩信贷的办法,这会损害我们的实体经济。刚才还说了一个收购,生产都要受影响。从现象来看,大家现在最关心的一个物价上涨,另外一个是春运,如果不就根本性问题去解决的话,很可能会加剧结构的恶化。我们家的小时工是安徽人,他每次回乡的时候,从北京买猪肉带回家去,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如果就现象论现象的话,如果不认为资产价格和消费物价的根本原因是货币原因的话,一个是托股市,一个就是要降物价,由这两个方面办?
    我记得有一次开会讨论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可能在计算上存在问题,实际上没有那么大,有人认为确实很大。即使是认为收入差距确实很大,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流观点,认为基本的问题是城乡的问题;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主要不是城乡问题,而是腐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没有下去,如果基本问题没有弄清楚,你出的招就会有很大的偏差。
总之,我认为,对于一些基本性的问题,我们更好地组织大家进行深入讨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这些事情理清楚。
 
樊纲:
    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最后由刘鹤做一个小结。
   
刘鹤: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专家高质量的发言,我听了以后觉得非常受启发,说几点想法。
第一个想法,通过这次讨论,我们可能需要高度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的互动及相互的传导。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走势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刚才吴老师也谈到这个问题,特别是怎么看待目前出现的通胀。我个人的看法是,目前的通胀可能有成本推进,外部输入,需求拉动,在工业化特定阶段出现的一种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并轨现象,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通过对国际互动和外部经济影响的研究,引申到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个问题,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家在发言当中都谈到改革的问题。今年的改革跟1978年开始的改革,环境和条件完全不一样,怎么形成深化改革的社会共识?怎么确定优先的领域?这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涉及到目前宏观经济的稳定,而且涉及到未来的长远发展。
    第三个问题,社会政策的取向以及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哪些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中央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广泛地研究国际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
第二个想法,在2008年,50人论坛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007年我们讨论了很多问题,在各个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2008年非常重要,从国内来看,今年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又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还要召开奥运会;国际上,美国、俄罗斯要进行大选,而且全世界国家都出现了经济的拐点。因此,今年我们50人论坛要继续深入地研究,努力地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我们这个机构的公益性,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可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最后,感谢为今天的年会做出重要贡献的各个方面的朋友!同时,我们也对这一年来向50人论坛提供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的社会各界以及各方面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春节快到了,我代表学术委员会向各位专家、企业家、嘉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拜年,祝大家新年愉快,心想事成,合家欢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