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利润转化成投资是暴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作者:胡艳云    发布:2010-11-08    阅读:2867次   
    经济社会为什么会暴发经济危机?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早有论述: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频繁暴发经济危机的根源。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下, 一方面,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拼命扩张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尽力压低工资,缩小劳工阶层的购买需求。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使得商品大量过剩,进而暴发经济危机。
 
    如果资本家不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而是只要有利润就行,商品会不会过剩呢?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我们的企业大部分是生产资料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只是我们实行的也是市场经济,我们的企业也追求利润,也要将利润转化成资本扩大生产,人们消费商品的能力,能不能跟上生产规模的扩大呢?会不会也暴发经济危机?
劳动者的工资不断增加,经济危机还会暴发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如下深入的分析,揭示出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回答了以上几个问题。
 
    我首先解释一下我在本文中所用的几个名词的意义
 
    我把整个经济市场分为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把所有商品划分为投资商品和消费商品。所有货币划分为投资货币和消费货币。
    投资商品:原材料和半成品统称为投资商品,一切商品在未成为最终消费商品之前都是投资商品。
    消费商品:人们用于生活消费而购买的商品是消费商品。
    投资市场:投资商品之间交易的市场为投资市场。投资商品的交易是同一产业链上,交接产品,分配收益的过程。投资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商品生产的分工与合作,分配收益,预支货币。
    消费市场:商品成为了最终消费商品,人们购买最终商品用于生活需要的市场为消费市场。消费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交换劳动成果,消费商品。
    投资货币:用于生产进行投资的货币是投资货币。
    消费货币:用于生活购买消费商品的货币是消费货币。
    产业链:由于社会分工,一个消费商品由很多工厂和公司共同完成,这些工厂和公司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投资商品流:在一段时间内,假设在每一个产业链上,商品的生产都是均衡的,那么某一单位时间里的商品流量就叫投资商品流。
    消费货币流:在一段时间内,假设消费商品的消费货币量是均衡的,那么某一单位时间里的消费货币流量就叫消费货币流。
 
    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的过程可以作如下表述:
    在投资市场,经济人用投资货币购得原材料进行生产,工厂一边生产,经济人一边分配收益,预支货币,即发给工人工资,上交国家税费,提留利润等。随着投资商品从一个工厂被卖到另一个工厂,另一个工厂经济人也是用投资货币购得半成品,也是一边生产,一边分配收益,预支货币,就这样,投资商品逐渐生产成了最终消费商品,随即进入消费市场。投资市场的投资货币,预支到生产收益者手中以后就变成了消费货币,生产收益者再拿着消费货币到消费市场消费商品。消费市场的商品卖出以后,经济人收到的货币又变成投资货币,又进入投资市场进行下一轮投资的收益分配。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消费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下面是我要论述的几个观点:
 
    一、资本先天不是商品生产的要素,资本是商品生产社会化分工的产物,是信用分配的保障
 
    资本先天不是商品生产的要素,有了人类就有了财富,而资本的出现要晚得多,这本来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只是资本家为了强调资本的重要而故意把问题复杂化。商品生产的要素是自然资源和有技术的劳动力。鲁宾逊在荒岛上没有资本从天上掉下来,但他也创造了财富,如果他的财富拿去交换就是商品,所以商品的产生是不要资本做要素的。
    资本是社会化分工的产物,由于商品生产的复杂化,商品生产需要分工与合作,而在商品尚未进入消费市场交换到货币时,在交接分工生产的半成品时,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誉,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就需要先进行货币预支,于是资本才成了商品生产的要素。
举一个案例:
    我假设把某一个产业链里的工厂和公司合并起来,当成一个大工厂,而这些工厂和公司是这个大工厂里的一个个生产车间和部门,在这个大工厂里,没有资本一词,因为所有原材料和半成品都是这个产业链上的产品,都在这个大工厂里的某个车间完成。这个大工厂有了有技术的劳动力,有了自然资源(比如煤炭和土地)生产就可以开始了,商品就能生产出来了。
所以资本不是商品生产的要素,而是社会化分工的产物。
 
    二、投资市场生产该批商品所分配的货币之和,与消费市场该批商品的售价之和是相等的,但其中进入消费市场去购买消费商品的货币之和,会小于该批商品的售价之和,因为利润不会进入消费市场,所以商品就会有剩余。
 
    为了论证我的这个观点,接着上面那个案例继续分析:
    重点说明一点的是,在上面案例中,如果自然资源私有化了,那这个老板的企业也就是这个产业链的开端。也从属于这个大工厂,它的利润就归属于这个大工厂的利润了。
    银行和销售企业是为商品服务的,是这个产业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们也使这个消费商品的价值增加了,也应该归属于这个大工厂,它们的利润也同样归属于这个大工厂的利润,
    这个大工厂生产的,最终用于消费的商品,送到消费市场的卖方,卖方市场给付的货币,即销售收入,我假设三千万。大工厂按常规进行分配,分配方案如下:所有劳动者的工资,税收,利润及购买自然资源支出等,所有这些共计三千万。
 
     这个工厂分配出来的工资,税收,一切开支包括购买自然资源的货币,都将进入消费者手中,也就是都能进入消费市场消费商品。但利润却从卖方市场返回了大工厂,即返回了投资市场。
 
    工资能进入消费市场,这点我们不难理解,我们所有人的工资,都是要到市场买东西保障家庭的日常生活的,即算是存入了银行,也是为了以后买东西。(如果是买股票了就不算了)国家的税收,用在了发国家公务员工资,社会福利,公共事业等方面,它们最终都将进入消费市场消费商品。自然资源是国家的,国家收了费以后也将给之于大众,用之于消费。
 
    这批消费商品送到了消费市场的卖方市场,又等着人们拿货币去消费,那么它要多少货币才能把它从卖方市场买走呢?它要它分配出去的货币量的总和,即三千万,因为它凝聚了这么多的劳动量。这点我们也不难理解,卖方市场给付大工厂的货币就是三千万,卖方市场卖出来当然也得是三千万。
 
    现在,我又假设生产这批商品分配出去的货币,又去消费这批商品。它能不能全部将这批商品买出来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利润不会进入消费市场。不会再有三千万去买消费商品。
    利润不会进入消费市场, 则说明,这个大工厂生产的商品,分配出去的能用于消费的货币,少于把这些消费商品买出来的的货币。
虽然产业链上分配出去的货币,肯定不会都是用来消费这同一个商品,A产业链上分配出去的货币,可以消费B、C产业链上的消费商品,B产业链上分配的货币,也会消费A或C产业链上的消费商品。消费者根椐自己的需要选购商品。消费者选购商品的过程其实就是交换商品的一个过程,生产这种商品分配的货币,没有去消费这种商品,而去消费另一种商品,这就是交换。但它们之间是等价交换的,从价值量的角度,它们是相等的。所以并不影响我这样假设。(假设生产这批商品分配出去的货币,又去消费这批商品)。
 
    所有商品都是生产该商品分配出去的能用于消费的货币,少于这些消费商品的售价,也就说明,整个卖方市场的消费品的售价之和永远多于去买它们的消费货币总量。
 
    投资市场就是由一条条产业链构成的,只是这一条条产业链,相互交错,首尾相连,比如一个小小的锣丝加工厂,它既可能是洗衣机产业链里的一个链条,也可能是家具产业链里的一个链条。但不管它们怎样错综复杂,相互交融,都不影响我假设将它们归属于一条条的产业链上。从属于一个一个的大工厂。
 
    生产一个消费商品,它也许是成千上万个原材料组成,那我的这个大工厂就有成千上万个车间。它也许跨越几十年,那我的这个工厂的生产就是几十年一个周期。
 
    每一个大工厂亦即每一条产业链,它所分配出去的消费货币,都不能购回他生产的商品(因为利润都不会进入消费市场)。则意味着整个投资市场分配出来的消费货币,无法全部将消费市场里的商品消费。因为它们的利润都不会进入消费市场。即消费市场里的商品多于去消费商品的货币。
 
    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个问题,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
 
    假设消费市场上有一栋房子售价是三百万,一百部手机,共售价三万,五十部电视机,共售价十万,一万套衣服共售价五十万,所有这些,共需要三百六十三万货币才能把这整个消费市场的商品消费掉。
    再假设这些商品都有人需要,也就是只要消费者有货币这些商品就会被卖掉。
    建房子的人会买手机或衣服,做手机的可能会买房子,做衣服的会买电视机,但不管谁买什么,总是制造这些商品所分配出去的货币持有者,去买这些商品,总共要有三百六十三万的货币才能把这些商品消费掉。
    有没有这么多的货币去消费这些商品呢,答案是:没有。
    我们先看建房子的有多少货币到消费市场消费商品,建造这栋房子所发放的消费货币是制砖,制瓦,造钢材,木材及造制砖制瓦的机器等,这个产业链上所有工人的工资,及经济人们自已用于消费的货币,和向政府交的税费等,所有这些加起来肯定少于三百万,因为这些制砖、制瓦、造钢材、造房子的工厂老板们,要有利润转化成投资,扩大再生产。假设这些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利润加起来一共五十万,这五十万利润是不会进入消费市场消费商品的,也就是不会去买房子,手机,衣服等消费商品,能去消费市场消费商品的,只有余下的二百五十万。
    同样,制造一百部手机,所发放的消费货币也少于三万,因为制造厂家要有利润。
    同理,制造五十部电视机,发放的消费货币少于十万,制造一万套衣服发放的消费货币少于五十万。
    这样一来,整个投资市场发放的消费货币就没有三百六十三万了,就会少于消费市场需要的货币量。所以商品就会有剩余了。
 
    消费市场是一个交换市场,交换是等价交换,也就是生产这个消费商品所分配的货币,可以消费任何等价的其它消费商品,消费市场上有多少消费商品,就等着同样多的消费货币去消费。
 
    制砖,制瓦、造钢材,建房子,造制砖、制瓦的机器,所有这些人的工资,虽然大部分都不会消费房子,但他们会消费其它消费商品,而制造其它消费商品的人的工资,交的税费,经济人用于消费的货币等,最终可以消费房子,这就是交换,这个交换是等量交换,也就是需要有生产其它消费商品发放的消费货币三百万,才能把这栋房子完全交换出来, 而生产这栋房子分配的货币进入消费市场的只有二百五十万,所以,这栋房子即算有人消费了,但就会有五十万的其它商品没人要。
    所有的消费商品都这样,生产这个商品发放的消费货币的量,都不能完全把这个商品从消费市场交换出来,所以整个消费市场的商品就有剩余了,至于剩余的是什么商品,谁的商品,就要看什么商品需要的人少了。
 
    三、投资市场是社会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它的存在在人们缺少信用的条件下,使利润转化成投资成了必然。
 
    前面我把商品生产的投资市场浓缩为了一个大工厂,事实上,现实中不可能有一个这样的包罗万象的工厂,现在的社会分工实在太细微,但它说明了,资本不是商品生产的要素,投资人之间的交易不是消费,只是社会分工与合作时的商品交接和分配收益的过程。商品生产的复杂化使得分工成了必然,而人们又不可能在消费商品进入消费市场交换到货币时再来分配,它是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分配的,否则就无法搞清楚谁该分配多少,也无法信任将来能得到分配。它的客观存在,使得利润转化成投资成了必然。所以投资市场成了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
 
    我就从投资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来说明这个观点:
    再举一个案例
    几个木匠做M张床到市场上去卖,A去砍树,B伐成木板,c做成床,D负责卖。A工作了二天,C、B各工作了三天,他们不识字,谁工作了一天,就发一张纸牌给谁。D是组织者应得利润。他的分成应是这张床的十分之二,所以,他拿二张纸牌。然后D拿着这M张床到集市上去卖.共卖了一千元,然后,每一张纸牌换算一百元.A、D各得二百,C、B各得三百。
    在这里,生产床还没有形成市场,还只是几个人的分工与合作。所以这几个人所应分配这几张床的份额,可以用纸牌表示。
    在这里,纸牌和钱不是一个含义。拥有.纸牌所包含的意义是:在这几张床里,你所占的分额;.而换成钱以后,钱的多少则说明你能到消费市场上换到多少其它商品,.纸牌和钱虽然相对应,,但绝不是一回事。比如,如果这M张床只买了六百元,那么每张纸牌就只能算六十元钱。纸牌不能到消费市场换其它商品,但反过来,钱却可以当纸牌用。在这个价段,只有一个交换消费商品的消费市场。
    后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A、B、C担心D拿了床,卖了钱以后,少给或不给他们钱,或者床没人要变不来钱。D也担心A、B、C们自已造纸牌,也为了方便, D便不再给他们发纸牌,而是直接发钱,根据以往的经验,按一张纸牌相当一百元钱发放,虽然床还没有在市场上成交,但D就将上几次卖床的利润,即床交换后分得的钱,当做纸牌发给了A,B,C ,这就是预支了分配,于是纸牌和钱一样了。纸牌变成钱,使得A,B,C降低了风险,D承担了全部的风险,A、B、C们应得的分配就成了工资,收益就相对稳定下来了,比如如果这M张床只卖了六百元,A也得到了二百,B、C也已经得到了三百,这样D就要亏损二百了,所以D要求的利润率要比以前高,以赚的多时补贴亏损时。而钱变成了纸牌,使 D分得的利润本应该到消费市场去买商品的,却拿来当纸牌发给了A、B、C,于是,纸牌和钱就混为一谈了,于是消费市场去买消费商品的货币量就会少于消费商品量。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床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A、B、C也都当起了经济人, 他们都不是单兵独将了,他们有了很多员工,员工也有另立门户的,于是出现了很多的A、B、C、D们,他们也都要对员工预支分配, 并且随着生产床的步骤,产品一级往下一级移交时都要用货币预支分配,也就是A、B、C、D之间也都做起了交易。A们砍的树,由B们去买来伐成木板,B们做成的木板,由C们去买来做成床,C们做成的床由D们去销售。而且A、B、C、们也都是把产品放到市场上,由需要的经济人去选购。经济人自已没有那么多的利润来预支分配,就向银行贷款。于是形成了一个投资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商品的复杂化,产业链不断加长,生产床要建工厂,要制造机器设备,还要有许多的零部件,于是又产生了E、F、G等经济人。各经济人依据市场需求调节进行分工,有的造机器,有的盖房子,有的进行某一个零件的生产,有的进行半成品的生产,有的进行成品生产,使得这个投资市场内容越来越丰富。各个产业链的投资市场连结在一起,相互交错,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投资市场,这个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交易越来越复杂,并且和消费市场混在了一起,并且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消费市场。就象一个矮少的母亲生了一个牛高马大的儿子。
    不管投资市场多么复杂和繁荣,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制造出消费商品,然后将消费商品进行交换,因为只有能交换的商品才是人们需要的东西,才有意义,一台机器如果不是因为它能生产人们可以用来交换的商品,它就是一堆废铁。
 
    由上可以看出: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消费市场是交换市场,是一种消费品与另一种消费品之间交换的场所。只是这消费品之间的交换是用货币做媒介,看上去就是用货币买东西。投资市场是消费市场的卖方派生出来的,是生产者内部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场所。投资市场是预支市场,虽然他们也是用货币买东西,但他们之间的交易是在商品生产流程中的交接时,进行的预支分配。由于它们的表现形式都是用货币卖买东西,所以人们把它们混在了一起。
 
    投资市场的货币和消费市场的货币,也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货币。虽然它们可以用同一种货币表示,但它们之间有一个性质的转变过程,什么性质的时候就只能做什么用途。而人们却把它们搅在了一起。消费市场的货币是生产收益者应得商品分额的一个量的表示,它应该是商品得到市场认可后的收益分配,它是用来交换其它商品的媒介。投资市场的货币是一种预支,它表示的是未来商品(消费商品)各经济人所占份额。由于缺失信用,也是为了方便,在商品(消费商品)未交换前,经济人就用以前的利润,(这利润早就应该在消费市场交换消费商品的)对生产者进行了分配,把消费货币当投资货币使用了(国家增发货币的银行贷款这一部分除外)。于是出现了:本应在消费市场交换的货币(即利润),全都跑到投资市场去了。于是出现了投资市场商品越来越多,进入消费市场的消费商品也越来越多,而消费市场用于消费的货币越来越少,商品大量剩余。不断发展下去,就暴发了经济危机。
 
四、利润转化成资本,为什么就会暴发经济危机呢?
 
    利润转化成资本,使商品剩余,为什么商品剩余就会暴发经济危机呢?因为商品剩余就意味着生产的商品没有人要,经济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减少生产,生产减少就会使就业减少,交的税费也减少;就业减少,交的税费减少,也就会使消费货币发得更少,消费货币更少,消费商品就更没人要,消费商品就更有剩余,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减值循环,如此不断循环下去,经济危机就暴发了。
 
    我先假设经济人的利润不用来扩大生产,但他也不去消费,而是把它揣在口袋里, 那么几个回合之后就会出现,买消费品的货币越来越少,经济人能从消费市场回流的货币也越来越少,从理论上分析,一直可以到消费市场货币流量趋于零,但不会等于零。这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
    打个比如,把货币比喻成水,一斤水为一个亿,投资是X水桶,Y水桶是消费。整个市场有一百个亿,进行投资与消费的循环,也就是有一百斤水从水桶X流到水桶Y,再从水桶Y又倒到水桶X,如果这中间没有水外流,那么这个动作可以永远的重复下去,但如果水桶X流水到水桶Y时,总是有一部分水流到另一个锅里,即利润,假设利润率为百分之十,则是有百分之十的水,永远不进入X水桶,那么,这样流来倒去,Y水桶里的水就会越来越少,以至趋于零。这就是减值循环。
    如果倒入X水桶的水不断增加,那么Y水桶的水也会不断增加,但这个增加是一个减值循环的加法运算,只要不停的有多少百分比的水流到锅里,它就不会改变Y水桶的水趋于零的这个趋势。
    利润转化成资本,即锅里的水也倒入X水桶,只意味着倒入X水桶的水增加了,但这个增加同样是使X、Y水桶做着减值循环的加法运算。所以,它并不改变Y水桶的水不断减少的趋势。
 
    利润转化成资本,从长期来说,从整个市场来说,并不能使整个生产都扩大,有利润好的工厂能扩大生产,就会有利润差的工厂倒闭。 利润流向投资市场,只能是使整个投资市场生产能力不变,但停留在市场上的消费商品会增加, 如果工厂对市场预测不准,就会造成商品积压,如果对市场有预期,就会是产能过剩。过剩的产能就成了利润的存在形式。
利润转化成资本,从理论上来说,如果经济人不考虑商品剩余,生产是永远能继续进行的,只是商品积压会越来越多,商品的消费就以积压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经济人自已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使得工厂有商品积压就不会继续生产,经济人不会容忍自己的收益就是一堆卖不出去的商品。再者,在市场的激烈竟争中,各个工厂的经营状况各不相同,好的企业没有商品剩余,这就使得差的企业有更多产品积压,平时利润不高的企业,就没有利润资金维持生产,资金链就会出问题。所以,生产就停滞了,生产停了,工人就没事做,工人没有事做就更没有钱消费,工人没钱消费就会使得其它生产厂家的商品也没人要,这就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用,生产消费的循环链就会要断了,经济危机就会暴发了。
  
    经济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不会不顾商品积压,不断的进行生产,他会有积压就会减少生产,所以扩大再生产不仅不能实现,还要缩小,于是生产就会减少,生产减少就又造成消费货币更少。消费货币更少又造成生产减少,如此不断循环下去,消费货币不断少于消费商品,这也就是一个减值循环的规律过程。这个规律的必然结果就是暴发经济危机。
 
    也许有人说,我们有很多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不断增加,员工的工资也不断增加,并没有出现减值循环的情况。就算经济危机暴发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垮掉。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有三个原因。
    一是国家不停在增发货币。国家增发货币,投资市场生产就会扩大,就业增加,发放的消费货币增多,与此同时,经济人利润也相应增加,就象是给上例中的X桶不断增加了水量,所以Y桶也能相应的增加水量。同时锅里的水也会不断增加。经济危机暴发时国家都采用增发货币的方法。就像是给很少有水流来倒去的X 桶增加了水源,就会使它们又可以流来倒去了。
    二是不断有企业倒闭或亏损。企业倒闭,就说明生产的商品没有人要,永远的浪费了,投资货币都变成了消费货币,企业亏损就说明发放的消费货币多于它的商品销售量,也就是生产这些商品发放的工资、税收可以消费其它商品,而少了商品需要其它消费货币去交换,这些消费货币使生产经营好的企业的商品有了更多的消费。
    三是国家的出口和进口商品的差异。一个国家如果出口的多是消费品,而进口的多是原料或半成品,或者出口多于进口(但不能是出口原材料多于进口消费品),那么,就是外国帮本国消费了消费商品,进而就平衡了投资商品流与消费货币流之间的差额。
这后面两个原因,就好比是人家的X水桶往你的Y水桶里倒入了水一样,使你的Y水桶有水再倒回X 水桶。
 
    国家增发的货币与经济人的利润,都是进入投资市场,扩大投资,但它们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国家增发的货币,就象我前面例子中增加的纸牌,它能使生产真正扩大,经济人只能从中得到一定百分比的利润 ,大部分都转化成了消费货币。但经济人的利润转化成投资的扩大再生产,是建立在减少消费货币的基础上的,这就使得扩大投资的同时减少了消费,使扩大生产并不能真正实现。银行存款转化成的投资,也不能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扩大,但能使生产顺利进行,因为人们随时都会将存款取出,用于消费,它只是在时间上往后顺移了一个时间段。
 
    这有点象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血液是营养和养气的载体。我们人体血液进行着肺循环和体循环, ,如果它们每一次循环都是:进入肺部的比流出肺部的多几个百分点,那肺部的血液就会越来越多,肺部体积就会越来越大,体内循环的血液就会越来越少,人过不了多久就肯定会死的。
    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也一样,人们在生产财富和消费财富的过程中,享受生活,货币就是财富的载体,只是它和财富相向而行。如果货币在投资市场与消费市场之间循环时,投资市场总是载留一部分,只在投资市场内部流动,不进消费市场,整个经济市场也是会瘫痪的。
 
    我们都承认多劳多得。经济人付出了创业的艰辛,承担了失败的风险。他们是应该多得,这很有道理,并且无论他得多少,我都没意见。但是,他得了以后,他要消费,他不能将利润所得的货币用于投资。甚至不能永远存银行,存家里,销毁都不行,他可以送给人家买东西,他可以买了东西,再把东西摔坏。总之他要把商品处理掉。经济人开的工厂制造的是商品,分配的当然也只能是商品,货币只是表现商品价值多少的一个符号,他怎能把商品留在消费市场,把符号带走呢?
 
    五、经济危机的暴发为什么是周期性的。为什么经济繁荣的景象背后就是经济危机
 
    经济市场增加货币,投资增加,生产扩大,也就是上面案例中,A、B、C,D们买更多的产品,扩大生产和销售,他们之间的交易,是投资生产商品从一个环节移交到另一个环节,由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投资商品无论流动到哪个投资者手中,对消费市场都存在两个相反意义的。一方面,产品向前流动的同时,发给工人的工资增加,分配到消费者手中的货币增加。  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也就在增加,但同时,它每流动一步,就跟消费市场接近一步,市场面临积压的可能性就大一分。投资市场的商品生产对消费市场的这两种相反意义,是交替着占主导地位的,首先是消费货币增多为主导,因为投资扩大,首先是要建厂房,要制造机器设备,做这些事情分配了大量的消费货币。这些消费货币马上可以进入消费市场,但消费商品还未大量进入消费市场。所以市场上需大于供,物价上涨,就业增加,经济一片繁荣。接着慢慢此消彼长 ,因为市场积累了大量的固定资产以后,就开足马力直接生产消费品了,而这时消费货币已经消费掉了一大部分,只留下流动资产生产分配的消费货币了。所以人们的购买力大大降低,消费品积压就占主导了。于是失业率增加,经济出现衰退,进而暴发经济危机。
 
    投资市场分配货币,是投资产品一边流动一边分配。而商品消费是在最后进入卖方市场时进行。它们在时间上有一个时间差。这个差有的很长,长达几十年(投资的固定资产消耗要几十年);有的很短,仅几天。而且随着生产商品的现代化,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越来越多。差额的总和也就越来越长。这就意味着,消费货币预支的数额也越来越庞大。消费货币和消费商品进入消费市场的时间差也越长。正是这种时间差,造成了一个经济体,有一段越来越长的繁荣时期,但这种繁荣的景象背后,就是经济的衰退。而这种先繁荣而后走向衰退的现象,又掩盖了暴发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
 
    没有那一个新兴经济体,不是先繁荣而后衰退的。衰退到一定程度后,打破旧的格局,破坏式的建立起新的格局。在新的格局里,原有的投资商品流和消费货币流的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如此又获得了下一轮经济繁荣的机会。于是又出现市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一派繁荣景象,接着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又一轮的经济危机。
    人类的财富就是这样螺旋形的发展起来的。这也是西方国家为什么通过战争可以获得发展,达到繁荣的原因。
 
    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是放弃了原有经济的固定资产,重新另起炉灶,发展经济,所以投资商品与消费货币在经济重新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能得到新的平衡,所以在这段时期,经济能得到更快的发展。但这种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同样最终会出现经济的危机。
 
    经济危机本身也是市场破坏大量经济实体,销毁许多投资商品,重新建立起新的经济格局的一种市场自我免疫、自我调节的行为。
 
    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也会暴发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公有,只能说明投资的工厂是大家所有,利润转化成资本以后,所有资本也都是大家所有,但只要是市场经济,只要是商品用价格表示,商品也要进行交换,不是随意送人,只要企业有利润,并且利润转化成资本,就会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货币之和少于消费商品售价之和,消费商品就同样会有积压,这是与资本和利润归谁所有无关的问题,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同样会暴发经济危机或出现经济的衰退。
    无论生产资料是公有,还是私有,无论企业工人工资增加到多高,无论企业是否扩大生产,只要企业有利润,也不管利润率是多少,(当然利润越大越容易暴发经济危机)只要是利润不进入消费市场,不人为增加消费货币,或减少消费商品等,经济危机就必然暴发。
所以马克思的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引发经济危机的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认为按劳取酬的劳动所得,也要扣除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他反对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榨取利润。却没有强调反对利润转化为投资,而不用来消费。他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却没有指出问题的根本所在,所以两百年了,无产阶级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资本家们仍然不服。
 
    利润不能转化成投资,那扩大投资的钱从哪里来呢?扩大投资的钱只能向国家借,赚了钱再还给国家。整个国家的扩大投资就只能是印钞票。
    至于怎样确信经济人不会亏本,怎样保证他赚了钱,能还给国家。这当然是个大问题,但问题不管有多大,一码归一码。国家增发货币就导致通货膨胀也是一个大问题,但也与这是两码事。我们只能另想办法解决,这就象是汽车能提高我们的运输能力,但汽车往往会把人压死,而我们不能因为汽车会压死人就不造汽车一样。
    利润转化成投资或将使消费商品积压,暴发经济危机,或将使投资产能过剩,进而使得生产无法继续进行,造成经济衰退,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