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本触底,下一步调控力促持续回升
(长安讲坛总第154期)
陈东琪
论坛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大家晚上好!这是我第二次来新浪长安讲坛和大家交流,上次是去年5月,正好一年。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在全球扩散,但是一直到雷曼兄弟破产以前,全球还比较平静,没有发生恐慌。去年这个时候,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一季度是10.6%,二季度是10.1%。雷曼兄弟破产以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经济急剧衰退,中国经济从三季度开始下滑。去年三季度,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只有9%,四季度下滑更快,降到6.8%。从美国经济的情况来看,去年上半年保持正增长,一季度是0.9%,二季度是2.8%,三、四季度负增长,三季度-0.5%,四季度-6.3%。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在去年下半年都开始大幅下滑,特别是第四季度。
从去年10月份开始,各国政府加大了政策力度。中国由原来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之出台了包括四万亿投资计划在内的一揽子刺激计划,提出并推行调整振兴十大产业的计划。在此期间,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央行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大幅调整。从财政政策来看,一方面是减税。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帮助出口企业改善出口环境;降低印花税;从今年1月1日起,实行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税负。除了减税以外,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决定今年增加赤字9500亿。在一揽子计划之外,还提出三年内8500亿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投入,今年将占很大比重。
应该说,为了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空前宽松的政策措施。从去年十月份到现在已经有半年多了,政策措施的效果如何?
今天,我们分析一下当前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以及需要注意的新矛盾、新问题,回答如何解决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下一步要进行怎样的宏观调控措施的操作。
一、今年经济形势出现三大变化
第一部分,总体评估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有三大变化值得重视。
1、宏观经济增长基本触底
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增长基本触底,有几个重要表现:
(1)总需求旺盛。先分析投资需求。我们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曲线。
时间涵盖2006年以来,最近有季度、月度,这个图形做一个修改。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2007年上升到24.8%,2008年继续上升,到12月份是26.1%。今年一季度是28.8%,4月份是30.5%,四月份比一季度加速。根据4月份PPI为负6.6%大致估算,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超过36%。近30年中最高的1993年为61.8%,但扣除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26.6%后,实际增速为35.2%,可见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在近30年中是最快的。目前投资高速增长,还不是“过快增长”,因为受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大幅度减少,工业、制造业出现相对衰退,在反危机过程中,投资出现超常规增长有一定合理性。但无论如何,可以说,目前的投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再分析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去年三季度最高的23%的名义增长,到今年一季度下降到最低,四月比三月有一点回升,从14.7%提高到14.8%。这个0.1很有意义,表明消费增速没有继续往下走,对2008年二、三季度以来的下降趋势开始修正。如将CPI负增长考虑进来,现在的实际消费增长超过16%,比较快。从分类市场看,家电、汽车的销售很旺盛,住房销售量增加,装饰材料的销售也在增加。
最后分析外需。近几个月出口负增长,但进口负增长值更大,所以有顺差。进口大幅减速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进口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是进口价格下降,比如进口石油、原材料、铁矿石的价格都在下降。出口大幅减速主要是出口目的地的需求显著收缩。但对按支出法统计的GDP作出直接贡献的是顺差,目前月平均150-200亿美元的顺差,对GDP增长的贡献仍然为正。
(2)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今年四月份,M2增速接近26%,M1连续三个月大幅度上升,现在是17.5%左右。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在去年三季度的时候是百分之十四点几,现在接近30%,增长非常快。货币信贷高速增长是宏观经济即将进入景气回升的重要信号。
(3)工业见底反弹。目前工业占GDP比重43%左右,服务业占40%略高,建筑业占6%左右,剩下的是农业。在这个结构状态下,工业增长变化会直接影响GDP变化。今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3.8%,三月份8.3%,4月份有点回落,但还有7.3%,高于去年第四季度。如果工业增长超过两位数,经济增速就可回到8%以上。这个前景可能出现在今年第三季度。
(4)GDP降幅缩小。这一轮GDP增长减速,是从2007年这二季度13.8%之后开始的,到今年一季度连续大幅度下降了7个季度。去年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下降2.2个百分点,从9% 到6.8%,今年一季度6.1%,比去年第三季度只减速0.7个百分点,环比降幅缩小。按此趋势推算,今年第二季度将回升到7%以上,因此一季度实际上已经触底。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宏观经济增长基本触底的迹象比较清晰,大家对此也有共识。
2、微观经济活动逐步转暖
(1)先行指标持续向好
一是信心增强。包括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信心、消费者信心、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信心,都在增强。一般来讲,信心的变化有顺序。首先是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提高,股市转暖;接着是消费者信心增强,消费增长;然后是企业家信心增强,投资增加。二是指数上升。主要是制造领域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升。三是订单增加。包括国内订单和出口订单,近2-3个月比去年第2和今年初逐步增加。四是库存减少。在这四个先行指标中,PMI最重要。去年十月,这个指标是38.8%,今年三、四月份超过50%,在53%左右。50是个分界线,之下,意味着经济不景气;之上,意味着经济景气。PMI在50%以上上升,说明需求旺,采购经理人口袋里有钱,也愿意花钱。企业家信心指数也在提高,一季度超过100。这个指标转好,说明实体经济领域的信心增强。订单增加,库存下降,除住房外,大宗商品库存、制造品库存都在下降。根据美国的最新情况,三月份库存也在下降,包括制造商、零售商、批发商的库存也都在下降。从目前美国库存下降的情况大致能够判断,美国经济虽然暂时没有触底,但是离触底的时间越来越近。当然,由于前期存货很多,这次库存要慢慢消化,但出现连续几个月库存下降,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全球,都是一个好消息。
(2)主要市场回暖
股票市场、汽车市场、房地产市场,还有家电市场,都在发生变化。
全球股市和中国股市最近几个月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中国在提前,去年十月份上证指数见底,到现在接近2700点,上涨了一千多点,涨幅超过60%,反弹很厉害。美国股市从14000多点跌到6500点左右,最近涨到8000多点。欧洲、日本、亚洲地区和其他地方的股市都在走好。这说明投资者信心增强,流入股市的资金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这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象,是全球现象。金融危机从美国次贷开始,蔓延到全球,与全球化、信息化有关。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大家容易一起行动,同步性、一致性行为产生共振,因为信息很快。我感到,这次危机来得快,可能也会去得快。只要信心增强,市场就起来了。
与欧美不同,中国汽车市场“一枝独秀”。在北美和欧洲汽车销售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汽车销售非常好,最近连续两个月销售额超过110万。政府采取了很多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包括汽车下乡、对节能环保用车进行补贴等,这些措施提高了购买者的热情。一方面购买能力提高,另一方面汽车价格下降,不同价位的汽车可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购买需要,所以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可能要快于2002—2007年那次。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去年人均GDP超过3200美元,这是很重要的指标。本世纪以来,1999年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入世以后,人均GDP快速增加,从1500美元到3000美元,去年达到3200美元。现在人口增长速度在下降,而人均GDP增长加快,恩格尔系数降低,购买食品的开支稳定,这就给非食品支出腾出很大空间。在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之后,政策支持、价格下降、汽车可选择品种增加等因素,都会促进汽车销售,形成第二次汽车消费浪潮。家电市场和其他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都在转暖。如果各个市场都在走好,说明经济整体复苏具备一定的起始条件。
3、经济发展结构趋向改善
第一,低端工业的增长减速,但是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增长加速。
危机之前服务业增长就是加速的,包括金融服务业、旅游服务业、餐饮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医疗卫生服务业、文化体育服务业等。以文化服务业为例,现在有线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文化市场的供给品在增加,市场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是好现象。很多地方卫视的节目,尤其是一些讲座,办得非常好。电影的销售量也在增加。我以前很少看电影,但是最近一年多,尤其最近几个月,看得很多。现在不仅大片好看,国产的影片也很好,像《集结号》和最近的《南京!南京!》。原来我们的家庭消费主要是食品,买白菜、萝卜,现在白菜、萝卜的价格稳定,其他方面的消费就增加了,更多的钱用于非食品开支。基础设施增长也在加速,包括铁路、地铁、公路、水利设施、生态环保等。我个人认为,这有利于消费结构转换,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增长。上一轮经济增长之所以在30年中出现连续六年的繁荣,与之前高速公路等基础产业大发展有很大关系。
第二,高耗能行业增长减速,新技术产业增长加速。
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增长减速,数量下降,向内涵性变化,向产品的档次变化。整个外向投资减少,但是新技术产业,包括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在增加,比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技术产业增长是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引擎式的产业。到现在为止,人类有三次大的工业革命,分别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19世纪和上个世纪。这次世纪危机之后应当有第四次新技术产业革命,以新动力燃料汽车为基础的新能源、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新材料、以生物科技为基础的新医药,可能是未来的前景产业。2001年美国一家公司受国防部门委托做了一份报告,提出到2015年,产业发展可以用“IBM”来概括,I是信息化,B是生物科技,M是材料。当然,那时没有提出新能源,对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始于本世纪初,特别是2003年以后,新能源变得非常重要。去年上半年油价暴涨,给人类带来很大压力。人类必须发展新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应用在我国很有前景。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为0.6辆,去年是8.8辆,增长在加速,汽车进入我国城乡家庭的空间很大,必须发展新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沼气能。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是45%,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0%—65%,一个百分点是一千万,要盖很多房子,修很多地铁,这都需要新材料。从中国、印度这些新型经济体的能源需求角度来讲,新能源、新材料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快,65岁以上现在是1.1亿人口,2020年将超过2.2亿人。老人有两大需求,一个医药,一个是治疗,这会产生巨大的新医药和新医疗需求,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从全世界看,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的产业发展在加快,大家都在争夺第四次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制高点。这是一个重要趋势,我们要早谋划,早采取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来推动。
第三,东部经济增长减速,中西部经济增长加速。
东部经济,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增长减速,尤其是工业减速,上海一季度是负增长,东莞也是负增长,对全国GDP贡献很大的两个“三角”的传统形态的工业增长在下降,因为外部需求减少、成本提高,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提高,东部的大量产业不得不转移到中西部,这会促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加速。这符合中央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战略,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实现共同发展。
二、近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 外贸出口增长前景不明。
欧洲、美国、日本、东盟这四大贸易伙伴的有效需求在收缩,特别是美国在经历次贷危机以后被迫做出调整,一是加强金融监管,二是改变过度消费的模式,降低消费率,提高储蓄率。在我国的出口市场中,美国占很大份额,如果美国的需求不旺,这对我们的出口有很大影响。我国今年出口增长难度大的原因,一是全球衰退收缩有效需求;二是保护主义影响贸易流量;三是美国储蓄率升消费率降;四是刺激政策边际效率下降。关于保护主义,尽管G20公报草案重申反对保护主义,但是落实有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像奥巴马的刺激方案中就提出,雇佣的工人必须是本土居民等。奥巴马政府最近推行的税制改革,加速美国公司海外资本回流,这是金融保护主义,对我们很不利。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所以持续那么长时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保护主义盛行。我认为,制约这次危机的因素,或者说危机是否持续较长时间的关键力量有两个,第一是政策是否持续,第二是保护主义是否控制得住。如果保护主义盛行,你不进口,我也不进口,那就麻烦了。这就促进那些出口导向的国家,如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得不扩大内需。日本想在扩大内需上做文章,但日本的内需已经没有太大空间,房子有了,车有了,社保体系也有了,现在日本更着急的是寻找外需。我们的情况不同,内需还有很大空间,很多人要买房、买车,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完善,有很多事情要做。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需求收缩,要避免外需下降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很重要的选择就是扩大内需。从今年前四个月情况看,今后几个月出口前景不明。
第二,消费持续增长后劲不足。
就业率下降,失业率提高,收入增长虽然止跌,但是没有明显的加速上升,财富效应下降。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在减速,这会影响未来消费增长。要使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必须有收入,因此下一步要通过促进经济回升带来就业增加,要调整粮食价格,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劳动者收入所占比重,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第三,民间资本投资体制不活。
政府财政资金推动的投资,时间长了,边际效益会下降,必须有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来。要让这些资金进入,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有钱;第二,体制环境要满足要求,比如要打破垄断行业对民营资本的进入限制,实现公平准入。资金方面也是这样。一个项目能进得去,但缺资金,说明金融体系不健全,存在“金融排斥”现象。应当从加快体制改革入手,改变这个现象,促进民间资本自由选择、自由进出、自由发展,既有利于解决发展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又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第四,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不牢。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既要防止过高的通胀率,又要防止通货紧缩。CPI连续几个月下降,PPI也连续下降,而且下降幅度不断扩大,整个物价水平往下走。因此,短期来讲,通货紧缩的压力很大。在宽松货币政策下,信贷增长非常快,货币供应量很多,中长期看存在通货膨胀风险。目前货币流动速度很慢,一旦货币流动速度加快,一块钱变几块钱,就会出现流动性快速膨胀。短期看,如果不放松,又担心经济出现二次衰退。这就面临长期和短期选择的矛盾,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均衡,需要操作上的技巧。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宏观调控的操作技巧要提高。经济上升的时候,要维持较长时间的持续性,而不是一步到位,这才能带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国民财富的积累。我现在想,再过几个月,就应当将货币政策从“放松”转到“稳健”或“中性”。这需要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
第五,结构转化升级动力不强。
从整体看,结构转化的内生动力不足。以东部地区为例,珠三角、长三角是倒逼调整结构,不调不行,如果在危机之前尽快调整结构,可能情况会好一些。有一些企业,结构调整做的比较早,早注意研发和技术创新,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出现大的跌荡。那些受危机影响大的企业,主要是没有进行结构调整。金融危机给结构转换带来压力和动力。调整结构要有持续性,要有制度性、体制性、机制性保障。因此,结构调整要求制度改革。
三、下一步措施操作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
1、长短目标结合
刺激方案实施半年以来,经济开始有所恢复,基本触底,市场开始转暖。今年5月份和去年10月份相比,发生了很大转变。但触底后怎么走?是V型、W型,还是L型?我们希望是V型。这对政府改善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一步宏观调控要注意抓三个问题:一是总量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二是改革开放,着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搞活市场,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做准备;三是结构调整,着力促进发展模式的转换。发展模式的转换讲了很多年,这次是一个机遇,既有被迫性,又有主动性。
2、总量调控与改革开放结合
(1)“松政策”与“松体制”相结合。财政政策方面,开支要增加,减税措施要继续出台。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地方政策要配套,有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现在卖地没有什么钱,房地产交易量也在下降,得想办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同意代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地方政府如何配套,下一步的措施很重要。政府要发挥作用,民间资本能不能进来?从货币政策来说,不能只是总量宽松,要制度宽松,要搞活民间资本。
(2)重化工业和新技术产业“双轮驱动”式发展。重化工业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有的地方,重化工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另外,新技术产业在这三十年内发展得很慢,也要加快。要通过重化工业和新技术产业这两个轮子,推动经济发展。
(3)抓住机遇,加快资源品价格改革。在通货紧缩时期,资源品价格改革,特别是提价式改革,可能是很好的时机。如果不能把握这个时机,一不小心过去了,通货膨胀由负转正,到时候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价格改革很难推进。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曾经有很好的机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有一些改革举措,但是力度不够。除了狭义的商品价格、服务价格之外,其他要素价格、资金价格、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等,都应当加快改革。比如石油价格,能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有步骤地调整。在一些资源品价格上,我国没有太多话语权,要做一些准备,不能只是由国际期货价格来影响全球价格。话语权不多有很多因素,像科技水平、标准不足等,在有些领域我们可以确定话语权、定价权。像铁矿石,我们是主要消费国家,能不能通过定价机制的安排来争取话语权?比如石油,我们是很大的消费国家,是不是可以改变卖方控制的局面?中国和美国都是石油的主要消费国,能不能研究合作机制?中国今后还是要通过国内价格机制改革逐步地市场化、国际化、开放化。
(4)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我国目前为什么消费率这么低,储蓄率这么高?储蓄率高与社会保障体制有关系,高储蓄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被迫做出的选择。而消费率低说明收入不够,分配机制和分配格局有问题。财政收入、企业收入(未分配利润)占GDP的比重在提高,居民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是下降的,经济增长有一部分没有变成国民的直接福利。财政和企业收入占较高比重,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较低。要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劳动力收入所占比重,降低政府和企业收入所占比重。收入分配结构的改革,无论从短期的经济增长,还是长期的扩大内需战略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
(5)打破垄断,健全竞争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进要求市场一体化进程要加快,包括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区域之间的一体化、城市之间的一体化、不同省际、县际之间的一体化,要打破壁垒,形成要素的合理流动,包括劳动力和人口。要实现人口的流动,就要有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6)加快金融制度改革和金融产品创新。总体来讲,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全球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一些主要国家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金融体系改革,包括银行改革,非常重要。从发达国家来讲,由于监管不力,特别是美国由货币霸权衍生出的金融霸权,任由风险扩散、输出。这是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所以,金融体系改革应当是构建全球各方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的货币体系,要加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
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经受了考验,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我们存在的问题是金融体系效率不高,创新不足。一方面,银行存款很多,而另一方面,农民和中小企业一直处于融资难的困境,这说明整个金融制度建设存在缺陷。中小企业得不到相应的资金,农民要搞项目也得不到资金,除了政府补贴以外,从市场上得不到足够支持。这也说明金融体系运作还有很大空间。金融危机之后,要加快金融创新,包括民间金融、银行体系的改革等。
今年5月份和去年10月份相比,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相对来讲我比较乐观。我认为,这次危机给中国带来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和收获:
――这次危机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周期性调整,缩短了下调时间。
――这次危机给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的结构调整带来压力和动力。
――这次危机增强了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这次危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现在美国的日子难过,欧洲的日子难过,中国有困难但压力小一些,主要是口袋里有钱,有近50万亿元人民币国内储蓄,有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在危机的时候,谁有钱,谁就被重视。中国的实力和地位提升,还体现在经济增长相对水平提高。去年我国经济增长9%,美国增长2%多,相差7个百分点。如果今年美国经济增长-2%,中国是8%,相差十个百分点。
――这次危机降低了中国资源获取的成本。这次危机使价格下降,包括资源品价格、企业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的价格等。在价格较低的时点上,我们有大量外汇储备,能够以相对低的价格采购石油、铁矿石,修铁路,搞基础设施建设。
――这次危机给我国深化改革和开放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这次危机让我们发现,哪些地方需要加快开放,哪些地方需要加快改革,特别是感觉到必须加快向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开放和改革,凡是外资能进出的地方都应当首先让民营资本进去,以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
可见,危机给中国带来绝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机遇,提供千载难逢的崛起机会。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既没有主导,也没有参与,这次机遇如果抓住,就可以主导、推动第四次新技术产业革命,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危机是百年一遇,机遇也是百年一遇。我们要抓紧做准备,调整政策,改革制度,放开市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黑暗的乌云,只要风一吹,乌云散开,就会看到太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