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
2010年秋季三个月我对内蒙古河套地区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进行了三次考察。库布齐沙漠面积1.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六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面积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黄河的东岸和西岸,乌兰布和沙漠向黄河输沙7000万吨/年,库布齐沙漠向黄河输沙3000万吨/年,黄河泥沙最主要的来源地区就是这两大沙漠。同时这两块沙漠也得益于黄河,黄河水透过沙层渗透形成地下水层,使在库布齐沙漠腹地沙漠中的地下水也只有5米左右深,这两块沙漠基本不缺水,极有利于沙漠上种植耐旱的草本植物获得客观的生物量——绿色植物。
我先后三次对库布齐沙漠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第一次是包头北侧也是黄河北侧的达拉特旗,考察了沙化地甜高粱种植和东达蒙古王集团的沙柳种植。第二次是从包头到达拉特旗白泥井考察当地人种植甜高粱的情况,然后到官井村考察沙地并讨论沙地出租的地价问题。在包头还考察了蒙牛公司的奶牛养殖场,奶牛加工厂和沼气场。然后沿京藏高速路从包头西行到巴彦淖尔市(临河市),考察了黄河西岸的乌兰布和沙漠。第三次是重点是考察库布齐沙漠腹地杭锦旗,但我们先从包头向西再转弯向北沿黄河的高速路到磴口,再从磴口走X618公路由西向东行往回走。这是与京藏高速公路平行的县级公路,返回到独贵塔拉镇往北转到库布齐沙漠腹地杭锦旗,再从杭锦旗沿x216公路往西60公里到磴口县与杭锦旗交界处,考察伊和乌苏苏木六队然后返回杭锦旗。这三次考察围绕库布齐沙漠转了两圈,对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沙漠地区农民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与当地的县领导、招商局、农业局、畜牧局、旅游局及当地的林业专家、畜牧业专家、农学专家等进行了访谈、研讨、交流和学习,使我们对在沙漠地区发展生态产业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了解,对在沙漠地区进行生态产业投资的效益有了更大的信心。
生态治理的目标与标准不明确
达拉特旗有几个国内闻名的生态产业项目,一个是鸣沙山生态旅游景点,一个是东达蒙古王集团10万亩沙柳种植和农户獭兔养殖以及农民新村建设,和日本人创始的恩格贝沙漠度假村。这三个项目都是在沙漠上建设的,而且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让人们看到沙漠经济的潜力和前途。但是这三个项目对库布齐沙漠的生态平衡及黄河河套地区沙漠化治理的生态整体效益缺乏明显的作用,项目本身就缺乏明确的生态治理目标——种一片树建一片小绿洲就是生态治理吗?利用沙漠搞特色旅游,沙漠公园、沙漠度假村等类项目仅仅是利用沙漠资源挣钱和非常局部的生态效益。东达蒙古王集团在白泥井镇一带种植沙柳10万亩并配套建造纸厂,使沙柳的种植、维护、收割、加工形成有经济效益的生产链,农民参加的积极性高,企业效益好。同时东达蒙古王集团与农户合作充分利用沙漠地区的饲草和农村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獭兔养殖,与加工兔皮、兔肉的企业形成獭兔产业链,对未来的经济效益很有信心。东达蒙古王集团利用沙化地的面积虽然较大,但是对整个库布齐沙漠的生态治理效益如何是两回事,不是在沙漠上种活一些树就可以称为生态治理,不是在沙漠上获得经济收入就是生态产业。
对沙漠地区的生态治理应该以保护和修复水资源为最高目标和基本目标,而保护和修复水资源的最好方法是建设大面积绿色植被,以节水耐旱生物量大的草本植物为主的绿色植被,这种绿色植被以消耗水资源少增加水资源多——大幅度降低当地水分蒸发量和减少水土流失,大面积绿色植被将导致增加当地降雨量和地表水径流量,这才是改变生态环境的根本标准。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出台荒漠化生态治理的统一标准,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环保局、国土资源部都是各自为政各有自己的生态治理标准和方法,在第一线从事生产的企业和单位也很难有全局性的生态治理目标、方法与手段。这就形成局部治理有效益,个别企业获得一些沙漠经济的效益,但对全局对整个沙漠地区可能是有害的甚至有破坏作用。如恩格贝沙漠度假村看似取得局部绿化效益,但是在库布齐沙漠腹地种植以大型乔木为主的森林植被需要耗费大量水资源,大型乔木的成活需要耗费的水资源比同等面积的草本植物多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而年度大型乔木的生物量生产却没有草本植物多。耗费同样的水资源量森林植被的覆盖面积要比草本植物为主形成的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小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土地水分蒸发量也会相差极多。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差别在于,同样的水资源耗费换取的水资源增加量——地表水蒸发减少量相差几百倍上千倍!尽管同等面积的森林植被比草原植被的生态效益高几十倍,但曾水效益却低百倍甚至更多。
恩格贝度假村项目已有20年历史,是一个日本人最先投资建的沙漠林场,他死后又有一些单位投资继续种树造林,项目林地覆盖面积达到30万亩,项目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0%。在2400万亩库布齐沙漠上建立30万亩沙漠绿洲,对整个库布齐沙漠的生态环境能有多少影响?“万倾黄沙一点绿”从文学上讲是很浪漫的,从技术上讲这是一种突破,但是这么多树木需要多少水资源来灌溉?如果把30万亩树木耗费的水资源用于建设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原植被,大概可以建设3000万亩甚至更大面积的草原植被,库布齐沙漠的绝大部分地区将完全被草原植被覆盖,当地的水分蒸发量将大幅度降低,地表温度将大幅度降低,而且当地降雨量也可能大幅度增加,当地的地表水流量也将大幅度增加,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排放的3000万吨泥沙也将大幅度减少,这才是生态环境改变最有价值的标准。在我国的许多沙漠地区国家鼓励个人大面积植树造林并取得局部成果,但这些人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却没有换取国家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万亩(1万平方公里),每年向黄河排放7000万吨泥沙,库布齐沙漠面积2400万亩(1.6万平方公里),每年向黄河排放3000万吨泥沙,总共达到1亿吨。如果我们能够把植树造林耗费的水资源用于种植草本植物形成大面积的草原植被,基本杜绝这两块沙漠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向黄河排放泥沙。而且这么大面积的草原植被将极大增加这个地区的年度降雨量,增加这个地区的地表水总量——许多湖泊与河流将恢复以前的面貌,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将会极大地改变。
农业是依靠天水——下雨来灌溉农业,还是依靠地表水——修河、筑坝、建水库来灌溉农业,还是打深井抽取几百米以下的水来灌溉农业——深层水是几万年才能够形成的。天水灌溉是最自然的,是水在自然界循环的一种形式,依靠下雨灌溉农业是遵循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平衡。修河、筑坝、建水库收集利用地表水灌溉农业,破坏地表水自然平衡的体系,破坏水在自然界循环的原始路径和原始平衡状态,这是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并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而掘深井灌溉农业或发展城市和工业就更是破坏人类自己生存的基本环境,更是不可取的。
大面积建设草原植被保护地下水,增加降雨——增加天水灌溉的能力,以此增加地表水径流量,恢复已经干枯的河流湖泊自然水系的本来面貌,使大地恢复自己的原生状态,这才应该是国家生态治理的目标。
重建草原植被的可能性
磴口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和磴口县林场建308华里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对于防风固沙有一定效益,但是对于降低当地水分蒸发量和增加降雨量没有明显作用。磴口林业局建10万亩梭梭林,每年从国家获得一定资金,但是只有栽种梭梭林的资金没有维护的资金。3至5年不维护梭梭将自然死亡,这种只种不管护的现象在全国比较普遍。事实说明在沙漠地区大面积种植木本植物或灌木是可以成活的,要耗费大量水资源,对本已严重缺水的地区造成更大的负担,造成更大面积的干旱。这就是所谓的局部有效而全局的干旱水资源短缺的局势仍在不断恶化的原因。
在磴口县有一个私人企业“振兴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技术开发研究所”,企业法人姚生文在十多年的创业历程中个人累计投资近400万元,建设了一个4000亩生态林场,种植大型乔木4万棵,接种肉苁蓉1000亩,种苦豆子300亩,甘草100亩,苗圃100亩。2002年这个所做的“乌兰布和沙漠人工栽植梭梭接种肉苁蓉技术推广”项目,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二年以上接种肉苁蓉接活率已达80%以上,亩产量可达400kg(湿苁蓉)以上,每亩收入4000元以上,在乌兰布和沙区已推广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他们这种依靠沙漠来生存甚至发展的方法固然比依靠国家资金只种树不见树的方法高明,但是对整个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环境改善规模略显小一些。如果国家能够给这类私人企业大力支持,并且适当给予科学方法的指导,他们这种效益可以使乌兰布和沙漠在10年至20年内被草原植被全部覆盖,而且当地农民还可以获得相当好的经济效益。
与姚生文项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磴口县林业局的梭梭林场项目。磴口县梭梭林场是依靠国家林业局的人工造林资金建成的,是典型的国有企业。企业职工拿工资干活,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种植梭梭林十多万亩。但是国家的资金只能用来植树造林不能用来维护梭梭林场,特别是不能用这笔钱发展肉苁蓉种植,因为国家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否则违法。结果是缺少维护的梭梭林不断死亡,因为梭梭林必须年年打尖才能存活,自然界的梭梭林是依靠牛羊或骆驼啃吃梭梭顶尖的嫩芽使梭梭保持不断生长和存活。结果是不但林场职工生活收入少生活艰苦,大片梭梭林还不断死亡,国家的投资等于浪费了。一方面可以说国家投资太少,资金管理过于僵化,一方面可以说国企体制不适合实际生产的需要,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如果这笔钱以借贷形式给私人企业,10年内乌兰布和沙漠可能早已成为绿洲了,肉苁蓉的经济效益可以使磴口县获得几十亿的收入。
我们考察的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乡)六队是典型的草原退化成沙漠的地区,现有沙漠植物构成的植被覆盖率达到40%,当地政府已经实行围栏封育禁牧,当地牧民搬迁集中居住。这里是典型的河套沙漠地区,当地的地下水很浅大约5-7米,完全具备人工种植草本植物建设人工草原的条件,而且可以在3年内就发挥绿色植被的生态效益。整个杭锦旗上千万亩流动沙漠都可以变为人工草原,如果使杭锦旗的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那时杭锦旗的生态环境就必然有一个巨大的变化。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国家大规模投资,因为这种大规模的荒漠化治理和草原植被建设都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有直接关系,与黄河泥沙源的治理有关,与人工草原建设有关,与当地扶贫脱贫有关,都是与国计民生大事有关,所以国家应该拿出大量资金用于荒漠化治理。
达拉特旗一个政府退休人员自费在白泥井乡种植甜高粱几百亩已经三年,亩产甜高粱鲜秸秆12吨多,秸秆含糖度达到20%,引种的美国无子品种(无高粱籽)。目前产品主要以饲料酒糟形式卖给当地养殖大户当饲料,每吨酒糟至少400元,每亩销售收入4000多元,每亩纯利润至少3000元。如果甜高粱鲜秸秆供给生物乙醇加工厂做原料生产生物乙醇,干发酵后的残渣(酒糟)再返给种植者作为养殖饲料,对于种植者来说是最合算的。而当地农民用同样的沙质地种植玉米,亩产如果1500斤,每亩收入也就1500元,再除去成本也就1000元的收入,所以当地农民都想向这个政府退休人员学习种植甜高粱。
甜高粱种植必须兼顾植被问题,甜高粱需要土地年年翻耕需要灌溉(没有灌溉产量低)与生态治理的原则矛盾。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间种,10米宽垄(以便于使用机械为准),一垄甜高粱一垄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效益好,可以5年或6年调一次茬口,期间甜高粱垄可以一年或两年调一次茬口,如甜高粱与葵花、土豆轮作,这样便于大规模使用机械化设备,土地肥力又不会递减,地表植被也得到确保。
达拉特旗白泥井地区一个企业大面积种植沙柳用于造纸,为追求沙柳的成材率沙柳种植的间距较大,虽然沙柳长势较好可以保障造纸厂的原料供应,但是沙地表面的绿色植被覆盖较差,许多地表仍然裸露造成当地水分蒸发量没有明显减少,这不符合保持生态平衡所需要的植被覆盖率标准。专家建议沙柳种植可以与多年生草本植物间种,沙柳高且希,草低且密,长短互补形成较好的植被覆盖效益,又可以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考察结论
通过对黄河两岸的沙漠的反复考察——这仅仅是初步的考察,总体印象是比较乐观的,主要有以下几条:
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齐沙漠的大部分地区是可以进行生态治理的,至少可以成为高品质的人工草原。这两大沙漠地区不适合发展以种植粮食的农耕业,土地年年翻耕要造成严重的水分蒸发,即使当地的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河套地区不宜发展农业,只能发展草畜产业,而且要严格控制草原载畜量。这两个沙漠地区更不适宜发展大规模植树造林,除了必要的防风林带。因为树木成长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在水资源本已短缺的沙漠地区,大面积种树将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干旱。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自然草原上很少看到野生的大型乔木的原因。
沙化地、盐碱地大面积种植耐旱的草本植物,并且年生长高度达到60公分至80公分以上,形成较好的绿色植被有效降低水分蒸发。在沙化地盐碱地大面积种植绿色植被不存在根本性的技术障碍,易于大范围推广并取得明显效益。荒漠化治理必须多种手段和措施同时采用,必须有系统的规划和和技术配套,必须有国家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如果有一半的面积建设为优质人工草原,大约1800万亩。如果平均每5亩养一只羊,就等于内蒙古自治区每年净增360万只羊,其意义不言自明。
立即制定国家统一的荒漠化治理、荒漠化土地使用的标准和规范以及具体的操作章程,要让当地政府、企业、个人及全社会都知道这些标准,政府部门要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和成立严格的检查监督机构,以便于在荒漠化地区从事生态项目、生态工程和生态事业的所有人都有法可依。
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现有许多项目不符合国家生态治理和生态平衡的标准要尽快停止,已经建成的项目应该进行适度调整。如需要年年大量水资源灌溉的人工林应该尽快砍伐并且替代种植耐旱的草本植物或灌木以减少对当地水资源造成的负担,以利于发展更大面积的草原植被获得更好的整体的生态效益。
在荒漠化地区应该立即停止拦河、围堰、筑坝、建水库、水电站等所谓生态建设项目,确保水系的完整性,并且通过大面积建设草原植被减少水分蒸发、增加降雨、增加径流量,从根本上改变荒漠化地区的生态恶化趋势,逐渐恢复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被人类破坏的生态平衡状态和原始自然面貌。
在荒漠化地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前景非常好,投资回报率较高。在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前提下,科学发展生态产业既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使当地的生态状态得到明显地改善和恢复。生态治理与发展生态产业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才可以获得双赢。
大规模进行荒漠化生态治理的投资,整体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要合理安排各个生产环节的衔接,要确保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如对沙化地的投资不能把种草和养殖、加工业人为割裂开,要系统配套投资——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要配套,要使投资——无论是国家的还是民间的——形成真正的生产资本,使资金能够发挥资本金的作用,国家财政投资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以推动民间资本投入荒漠化产业。磴口姚生文的沙产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的投资效益很有说服力,他建设1000亩肉苁蓉中草药基地平均每亩投资不到2000元,4年后每亩肉苁蓉至少价值4000元,而且是以后每年都有4000元的收入(生长期越长肉苁蓉的价值越高)。如果以6年期贷款投资200万元计,4年后1000亩梭梭林肉苁蓉的收入是400万元,6年内偿还贷付息有保证,贷款人也有了价值千万元的生产资本——肉苁蓉生产基地,投资回报率百分之五百以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国家应该大力开发西部地区将近40亿亩的荒漠化土地,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国家必须制定科学的统一的国家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的标准,国家财政给予大力支持,形成政府塔台企业唱戏的局面,使大规模荒漠化治理形成既实实在在又轰轰烈烈的发展局面,使国家西部地区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获得新生。
注:作者何念民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管理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