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盘点收获 谋划长远——2011年经济形势和2012年展望
作者:王一鸣    发布:2012-02-07    阅读:6928次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物价上涨和结构调整压力并存,经济金融领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我们要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又要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更长时期、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2011年,针对物价过快上涨,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矛盾加剧的复杂局面,我国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增长在有序回落中保持较快增速,物价涨幅在综合施策中趋稳回落,结构调整在有扶有控中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在增大投入中显现成效。
    (一)物价涨势在综合施策中趋稳回落
    针对物价过快上涨势头,我国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连续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三次提高银行基准利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控制货币信贷投放,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6%,比2010年回落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5.8%,回落4.1个百分点,从需求上抑制了物价过快上涨。
    与此同时,采取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等措施,从供给上改善重要商品供应,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创记录的11424亿斤,食品和猪肉价格回稳,对抑制物价涨势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国际资本净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输入性通胀压力。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7月份达到本轮上涨周期的峰值6.5%,8、9月份涨幅开始回稳,分别上涨6.2%和6.1%,10、11、12月份回落幅度增大,涨幅分别为5.5%、4.2%、4.1%,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虽然高于年初4%预期目标,但仍处于温和可控状态。
    (二)经济增长在有序回落中保持较快增速
    2011年经济增速有序回落,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7%、9.5%、9.1%和8.9%。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和经济增速放缓,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明显。2011年9、10、11月,出口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回落,全年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出口增长20.3%,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12.2和11个百分点,均呈现放缓态势。其次,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1~11月回落0.7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和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下降0.41%和0.14%。再者,房地产市场调整收缩和部分刺激消费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快速增长态势趋于回稳。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分别比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家具、家电等零售额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20.2、4.4和6.1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比2010年回落1.2个百分点。从全年看,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与潜在增长水平基本是一致的。从世界范围比较,我国仍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
    (三)结构调整在有扶有控中持续推进
    2011年我国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在需求结构方面,大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积极扩大进口,外贸顺差明显收缩,全年外贸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在产业结构方面,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生产增速有所放缓,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11年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长15.8%和16.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和2.5个百分点。在节能减排方面,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装机占全部新增发电装机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区域结构方面,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扩大,中西部投资和工业增速等指标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201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8.8%和29.2%,分别比东部地区高出7.5和7.9个百分点,长期以来形成的“东快西慢”的区域格局初步扭转。
    (四)民生改善在增大投入中取得成效
    通过加大投入、完善体系、健全机制,着力改善民生。2011年前三季度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32.5%、50.5%和73.9%。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截止11月底,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全面开工建设。
    二、2012年经济运行趋势和突出问题
    当前,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新兴市场通胀压力增大,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十分严峻复杂。我国经济在由政策刺激转向自主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物价上涨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结构失衡矛盾加剧同时显现的复杂局面。与此同时,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大。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发展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一)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
    进入2012年,我国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仍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国际市场需求收缩对我国的负面影响不会像2008年末和2009年上半年那么严重。欧元区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经济增速放慢,但与此同时,美国失业率下降,消费市场有所回升,经济出现转好迹象,日本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三大经济体呈现不同复苏态势,我国外贸出口不会像2009年那样出现负增长。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外贸出口仍能保持10%~12%的增速。其次,投资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速。2011年部分基建项目受银行信贷规模收紧影响出现停工半停工现象,但从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2.5%的增幅看,今后一个时期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仍有较大空间。只要增加在建项目资金供给,再开工一批“十二五”规划已经确定的建设项目,就能保持投资稳定在20%左右的增幅。消费需求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加之支持消费增长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2011年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大多数省份提高了最低工作标准,这将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消费仍将保持15%~17%的增幅。
    与此同时,2011年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从国际看,各国刺激政策力度缩减,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慢,外需收缩对我国的影响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看,制造业产能过剩压力增大,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7.9%,增速比上年回落5.3个百分点,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难度较大。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约束和生产成本上升等供需两方面因素制约,存在进一步回落的可能。
    (二)物价涨幅趋于回落
    2012年物价上涨压力将有所减缓,在农产品价格下降和翘尾因素减弱等因素作用下,预计2012年物价涨幅将回落至3.5%左右,总体上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但也要看到,物价回稳的基础还不稳固,物价走势仍将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不能掉以轻心。首先,物价上涨的货币压力仍然存在,随着货币信贷增速止跌回稳,加之货币信贷存量规模很大,仍会刺激物价上涨;其次,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如劳动力、能源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上涨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仍将对物价上涨形成压力;第三,输入性通胀压力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原油等大宗商品仍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不能排除出现大幅震荡的可能;第四,农业生产基础仍然薄弱,抵御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稳定机制尚未建立,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很容易引发价格上涨;第五,美国在债务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为刺激经济增长,有可能再次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大物价上涨压力,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三)结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
    从需求结构看,2011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偏弱;从产业结构看,“十二五”规划提出,第三产业比重5年内要提高4个百分点,但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2011年前三季度同比又下降0.4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看,2011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名义增长分别为14.1%和21.9%%,仍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增幅,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8.4%%,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9.2%的增幅;从节能减排看,2011年“两高”行业扩张依然偏快,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不健全。总体上看,2012年结构调整任务将更加艰巨,结构矛盾和总量平衡交互叠加,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也会增大宏观调控难度。
    (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
    2011年1~9月、1~10月和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7.0%、25.3%和24.4%,呈现逐步回落态势。随着市场需求收缩、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企和融资成本明显提高,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和中下游生产性企业困难增多,企业利润空间还会收缩,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可能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和企业优胜劣汰压力将明显增大。
    (五)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
    商品住宅价格涨幅趋于回落,销售额大幅下降。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有49个新建住房价格出现环比下降,比10月份增加15个,有4个城市同比下降,是10月份增加2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住房价格出现全面下降。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由此带来的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土地收益下降,将对银行和部分地方政府形成较大的资金压力。
    (六)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小视
    比如,地方政府性融资平台公司进入还贷高峰,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2011年和2012年到期偿还债务占到债务余额的41.66%,由于这些债务中相当部分是以土地收益作为抵押的,土地销售面积和价格下降,局部债务负担较重的地区可能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和资金过度向泡沫经济领域集中,可能引发资金链断链。对这些潜在风险,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扩散蔓延。因此,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化解各种风险。
    总体上看,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将面临短中长期三重任务,即从短期看,能否有效控制通胀和物价上涨;从中期看,经济增速能否稳定在合理的区间;从长期看,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就要求把短中长期任务结合起来,统筹处理稳增长、稳物价、调结构、转方式的关系。
    三、2012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2012年宏观政策不能转向全面放松,重新大规模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和扩大货币信贷总量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样就会回归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就要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是在外部需求收缩、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条件。我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必要也有条件。要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力度,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不变,但政策力度和重点要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与以往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依靠扩大支出和公共投资不同,201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支”上将有所控制,“减收”上将加大力度,结构性减税将成为政策重点。要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包括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实施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的相关政策。结构性减税,一方面要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向中小企业、服务业、物流企业倾斜,体现了推进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在财政支出安排上,应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主要是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加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在当前形势下,保持公共投资的适度增长仍十分必要,要优先支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收尾项目,尽早发挥效益,避免半拉子工程,并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
    (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国内货币供应量存量仍然较多、全球流动性过剩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为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健基调。货币政策既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货币政策过松,可能引发物价走势反弹;货币政策过紧,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过度下滑,必须坚持稳健基调,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考虑到今年以来M2增速大幅回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需要加强金融支持,加之价格涨势趋稳,适度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既有必要也具备条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要求是“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总量适度”,就是要适度增加货币信贷总量,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前瞻灵活地调节货币信贷供给,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满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审慎灵活”,就是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这是2012年货币政策的重点。“定向支持”,就是要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继续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并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
    (三)培育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培育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根源还在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当前的形势变化,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特别是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增值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前提,要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避免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各行各业得到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2012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加强战略谋划,坚持统筹兼顾,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本文成稿于2012年1月18日,发表在《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