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既不能唯GDP崇拜之 也不能将GDP妖魔化
作者:朱克雄    发布:2012-03-12    阅读:2921次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yoduct)的英文缩写。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1968年联合国规定用 GDP来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这一指标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教授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时值今天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指标可以代替它,同时,该指标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因此,我们既不能唯GDP崇拜,也不能将GDP妖魔化。
     首先,应当肯定GDP是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大体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其增长率也大体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正是由于GDP这一衡量市场活动价值的复杂指标体系的诞生,使得人类第一次拥有了“把苹果和橘子相加”—量化地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可能,在通常情况下,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经济规模、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一个基础性指标,因而是国际上普遍适用的考察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工具。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这一指标体系,对于考察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GDP是反映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时至今日,GDP总量依然是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实力对比的决定因素,人均GDP还标志着社会发展的阶段,大到联合国会费的确定,小到个人退休金的增减,还离不开GDP。这是因为至少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取代GDP以满足人们对宏观经济量化观察的需要。第一,GDP增长率是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关心经济增长,因为没有经济的适当增长,就没有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国政府的统计部门都把GDP增长率作为描述经济增长情况最重要的综合性宏观经济指标。第二,GDP是描述经济规模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是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经济规模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并不是对等的。在同样的经济规模下,因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以及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同,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就谈不上有经济实力,也很难在国际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是其经济实力和所处位置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三,人均GDP是描述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有的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较大,但人口众多,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仍然被认为是穷国或穷地区;有的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不大,但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很高,被认为是富裕国家或发达地区。第四,GDP是描述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经济结构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许多重要的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地区经济结构等等,都是通过GDP来描述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都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需求结构中消费需求比重偏低,地区经济结构中中西部地区比重偏低,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通过GDP反映出来的,它们是制定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五,GDP是描述价格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行的描述价格总水平变化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描述的是用于居民消费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另一个是GDP缩减指数,它描述的是所有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即除了用于居民消费的最终产品外,还包括用于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变动和进出口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CPI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GDP缩减指数也很重要,因为它反映的价格变化更全面。
    (二)GDP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重要依据。第一,GDP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的重要工具。我国“十二五”规划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有明确数字要求的达27个,其中和GDP有关的指标有6个,包括一个经济增长指标,一个经济结构指标,一个科技指标,两个资源环境指标,一个社会建设指标。一个经济增长指标是GDP年均增长7%。一个经济结构指标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4个百分点。一个科技指标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2%。两个人口资源环境指标,一个是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另一个是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上述目标是“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特别是单位GDP能耗,是约束性指标。第二,GDP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变动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率和CPI涨幅迅速回落,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又一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增长,经济运行再次出现过热的现象,2005年至2006年国家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2007年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适度从紧;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外需急剧收缩,经济增长率迅速回落,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见,GDP描述的经济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GDP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GDP不仅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国家往往采取刺激性经济政策,这些刺激性政策是否有效地抑制了衰退,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国家往往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有关紧缩性政策是否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过热,拉动经济回归到正常水平;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时候,国家往往采取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有关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是否发挥了预期的作用。所有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要通过GDP来检验。
    (四)GDP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承担国际义务的轻重,享受优惠待遇的多少,以及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的大小,往往和这个国家的GDP有密切的联系。GDP和人均GDP是联合国确定其成员国承担联合国费用、维和费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世界银行确定其成员国享受优惠待遇的重要指标。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确定其成员国发言权时也要重点考察这一指标。
    其次,也应当看到GDP作为统计指标体系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仅凭GDP这一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几乎从GDP诞生之日起,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关于它的种种缺陷就已经处于经济学家的视野之中:生产和消费更多物品与劳务所引起的劳动者闲暇减少的福利损失不在GDP的测量范围之内,GDP也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同样,几乎所有在非市场之外进行活动的价值也与GDP无关。
     (一)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第一,GDP没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提供的行政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服务等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GDP核算以市场活动为主体,它衡量经济活动的标准尺度是市场价格,由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存在市场价格,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利用政府部门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投入的成本来衡量其价值,而这些投入成本远不能反映这些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差异。不同国家的产品质量、拥有的品牌数量差异很大,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差异很大;不同国家的排放强度也具有很大的差异。GDP没有反映出这些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第三,GDP不能准确地反映财富的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拥有的财富存量,而不仅仅是当期新增加的财富;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拥有的财富存量,而不仅仅是当期新增加的财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会导致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导致财富存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存量不能与经济增长率保持同步增长,从而GDP不能准确地反映财富的增长。第四,GDP没有反映非市场性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对于人民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截然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不管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高低,这些劳动本身都是存在的,但由于GDP只计算市场化的家务劳动,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其GDP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比性。
   (二)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第一,GDP没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务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由于GDP利用政府部门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投入的成本来衡量其价值,它没有充分反映这些公共服务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第二,GDP不能反映就业状况。GDP反映的是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但是它并不涉及多少人参与了这种生产成果的创造活动,更不涉及还有多少人希望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去,因此,它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状况。第三,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GDP是一个生产指标,不是一个收入分配指标,它只是利用这几种收入形式反映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完整地反映收入初次分配,更不能反映收入再分配,从而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第四,GDP不能反映社会福利改善情况。GDP不能反映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的改善情况。
    (三)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但是经济发展势必消耗自然资源,也往往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GDP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GDP也不能全面地反映人类的自觉行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善。因此,国际上有人提出绿色GDP的概念,这是一个科学的理念,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计算绿色GDP,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统计部门正式发布绿色GDP数据。
     (四)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第一,GDP没有充分地反映行政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从而它不能全面地反映这些公共服务的改善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第二,由于GDP不能反映就业状况、收入分配状况和社会福利状况,从而它不能反映这些方面的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第三,由于GDP不能反映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它不能反映环境损失和环境改善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再次,还应当承认中国与国外GDP存在的差异,可通过构建有效的 GDP统计指标体系来力求客观反映实际生产能力和经济运行实际状况。GDP本身应该是对经济发展客观情况的衡量,但在一些地方、某些情况下它的确被不正常地演化成了主观追求的唯一目标和决定一些非经济利益获取的标准。如果一些地方不能改变这种对于经济指标“倒果为因”的颠倒思维方式,即使改用充分就业、城市化率、社会保障程度等一些更为人性化的指标来代替GDP对国民经济的考察,仍不能消除片面追求某些经济指标所必然引发的形形色色的失去平衡的危险。
    (一)同量的GDP增长率,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社会福利--更多的就业、更多的收入等等。原因何在?难道这能够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解释吗?非也。原因在于中国有太多的重复计算。诸如太多的马路拉链工程,马路还是一条马路,GDP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再如,中国有太多的重复建设,原本不需要建设的机场,但不少地区为了能够成为所谓的国际大都市,修建了国际机场,GDP增加了,但没有客流量,社会福利并没有增加,甚至减少了,因为其他必要的投资减少了。
    (二)同量的GDP,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高端技术,中国更多地依靠低端技术。目前,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经达到60%以上,尤其是现代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现代金融和现代保险业等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而我国仍然以传统技术和低附加值产业为主。
    (三)同量的GDP,发达国家的各类资源消耗比我国要低得多。据有关部门测算,从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看,在现行汇率下,我国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等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和4.4倍,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 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有 78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 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四)同量的GDP,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第三产业,而我国更多地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全世界平均为64%,发达国家已经超过70%,中国只有40.1%。在第三产业中,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现代金融、现代保险和旅游休闲业,而我国更多地依靠普通的服务业。
    (五)发达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消费需求,而我国则主要依靠投资需求。2008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分别高达43.5%和48.6%,何况,我国的许多投资是无效投资,属于马路工程式的投资。大凡到过发达国家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几百年前的建筑仍然在发挥效益,古旧的街道、商店和旅馆。而反观我国,除了少数属于国家保护的文物外,大多数古旧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即使30年前甚或20年前的建筑,还有多少留下来继续使用呢?我们始终没有走出“破坏性建设”的怪圈,总是津津乐道于旧貌换新颜,而很少顾及其中付出了多少成本。   
    (六)我国的GDP中带有更多的人为因素,带有更多的长官意志。由于地区GDP长期以来被作为考核地方领导政绩的主要指标,地方领导具有追求GDP的内在动力和强烈偏好,甚至不惜制造虚假 GDP。发达国家一方面有严格的GDP统计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不需要用GDP来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地方政府没有追求GDP的内在动力和偏好,更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GDP既有重要的作用,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我们应当客观地评价这一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在强调它的作用的时候,不要忽略它的局限性;在看到它的局限性的时候,也不要否定它的作用。我们不能奢望GDP能够满足方方面面的要求,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统计指标体系能够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记住它包括了什么,遗漏了什么,在重视速度指标的同时,更加重视反映发展质量的指标;关键的是我们要清楚利用GDP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在它的适用范围内,正确地使用它,在超过适用范围的领域要发挥其他合适的统计指标的作用。有鉴于此,在目前还没有其它更为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的情况下,构建有效的 GDP统计指标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所谓有效的GDP就是在名义GDP的基础上,扣除诸如“马路拉链”工程以及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不应该拆迁而拆迁形成的虚假GDP,扣除环境破坏而需要付出的成本等等。我们相信,通过构建有效的GDP指标,有可能反映出我国的实际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有可能反映出各个地区经济运行实际状况。要构建有效 GDP,一是需要有相应的干部考核体制和机制,把对地方政绩的考核从GDP中解放出来,不以GDP论英雄,特别是不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快慢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标准,而是更多地考虑居民接受文化教育状况、居民收入增长及分配合理状况、就业状况、环境状况等因素,将地方政府的关注点吸引到改善民生和保护环境上来。二是形成地区之间财政分享机制。其实地方政府之所以关注GDP,不是因为GDP本身有什么特殊魅力,而是在GDP背后的财政状况。由于现有的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形成了哪个地区保护环境哪个地区吃亏,哪个地区保护环境哪个地区落后的窘境,于是各个地区不顾环境承载能力和容量纷纷招商引资,大规模上项目,特别是有的地区还乐于上马对环境有严重破坏的项目,目的就在于有项目就有税收,有税收自然就有了地方财政收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形成贯彻落实我国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的体制和机制,让着力于保护环境的地区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如果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项目能够放在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形成的税收在两个地区之间分享,或者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能够按比例为禁止和限制开发地区提供财政分享,就可以形成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格局,优化和重点开发地区则提高了资本聚集程度和利用效率,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获得了充足的财政基础,并有了保护环境的动力。三是增强统计数据的严肃性,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对于瞒报或虚报行为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甚至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