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年8月份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只有4.2%,其中中央财政出现了6.7%的负增长,增值税也出现了8.5%的负增长。
实际上,财政收入的下降趋势自去年5月以后就出现了,2011年5月全国财政收入总计是10612.3亿元,其后就再没有出现过高于5月的收入额。从月度财政收入增长率看,去年3月以前还保持在30%以上,3月以后就都低于30%,今年初开始又低于15%,到6月首次低于两位数,是9.8%,而到8月已低于5%了。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增值税增长率6月份还有12.7%,7月份已接近“零增长”,是0.7%,而到8月已经转入显著的负增长了。
财政收入增长放缓,首先与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相关。从GDP看,自去年四季度就开始低于9%,今年二季度已下降到7.6%,从工业速度看,去年前两月还高达14.9%,到今年4月已低于10%,到8月已低于9%。生产是分配的基础,生产增长放缓,必然会引起财政收入的收缩。
财政收入的放缓又与工业品价格下跌的形势有关。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而税收的主体是从价税,即是对现价产值征税,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胀有利于财政增收,通缩则会导致财政减收。自去年7月以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即PPI就开始连续走低,今年2月进入“零增长”,3月以后一直是负增长,而且幅度不断扩大,8月当月已是-3.5%了。工业品价格通缩,导致现价工业产值增速与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速度差距拉大,例如8月份的工业速度虽然是8.9%,但剔除通缩后现价速度已经只有5.2%了,这就大大减少了收税对象的规模,并且使财政收入收缩的速度显著快于经济收缩的速度。
财政收入的放缓还与企业利润的下降密切相关。企业所得税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5%,其来源是企业利润。去年四季度各月,企业利润增长率还保持在20%以上,但是自今年初突然转入负增长,前7月累计下降2.7%,7月当月下降幅度已达5.4%,其中工业企业所得税的下降幅度更高达15%。
有些乐观的分析认为,财政收入的下降只是短期趋势,没有必要过度忧虑,我不同意这样的分析。财政的基础是经济,经济好财政自然好,经济不好财政肯定好不了。中国经济的下行趋势是导致发生通缩与企业利润减少的根本原因,而出现下行趋势又是因为产能过剩与外部需求萎缩这两个密切联系的原因。产能过剩产生于中国的内部分配机制不合理与城市化严重滞后这两个原因,外部需求萎缩则是因为由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货币与金融危机还远没有结束。中国要想摆脱这些内外部矛盾所引起的需求不足与相对过剩矛盾,只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调整,由此从长期以来外需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向内需主导,但这样的调整还远没有开始,所以经济的下行趋势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由此而言,财政减收的大幕才刚刚拉开,而不是即将闭幕了。
我之所以提出要警惕财政危机,是因为目前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然而我们却对用财政扩张来保增长寄予了太多期望。前8个月累计,支出速度大于收入速度整11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差距,到年末时就会出现1.8万亿元的赤字,是去年赤字规模的3.4倍。当然中国目前公共赤字占总产出的水平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发债空间,但是到年底前恐怕已经来不及安排了,中央目前已经准备动用财政历年的结余款1千亿元,今年的预算中也已经安排了8000亿元的赤字,但可能新增加的赤字仍却高达9千亿元,这个巨大的缺口怎么堵呢?况且财政减收的趋势不是在减缓而是在加剧,如果维持支出的高增长率,财政的收支缺口还会更大,那么弥补赤字的办法在哪呢?
另有一种说法是认为到7月份为止,财政是收大于支超过万亿元,但这部分钱是下半年要花出去的,早已安排了用项,如果改变了用途,其不利影响恐怕比拉动增长的正面作用还大。例如,在今年前8个月累计的财政支出中,各项社会保障支出与教育支出各占15%,医疗卫生支出占6%,农林水利支出占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占8%,国债利息支出占3%,以上这些支出已经占了全部财政支出的近6成,而且紧密关系民生,怎么能改变用途呢?此外,去年前7个月的财政收入是大于支出1.5万亿元,比今年同期的1.1万亿元还要多,但是也没有改变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下滑到9%以下的趋势,可见目前的财政结余,并不能对改变经济下行态势起多少作用。
还必须指出,美国和欧盟目前搞的无限量货币宽松政策,最终会是一场“死局”,是在饮鸩止渴,会引出更大的金融货币危机,而他们被迫走到这一步,主要是为了给政府的赤字融资。中国今天财政健康,也不乏解决经济矛盾的出路,所以完全没有必要走单纯扩张赤字的路子而放弃结构调整。或者说,要发国债也可以,但必须围绕结构调整来发,否则只会给新一轮更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埋下新根苗。
(作者:王建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文发表于2012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