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政治报告向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告:中国要实施“人均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又明确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这表明中国将逆转若干年以来人均收入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趋势,同时逆转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这些提法在过去的文件中也出现过,但并没有实现。产能过剩、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趋势虽然屡屡发文扭转,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甚至仍然在持续恶化之中。原因何在?盖出于我们对多年来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发生的原因没有做出深刻和准确的分析判断。多年来,学术界对此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的主要分歧就是这两个趋势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我研究的结论是: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我的分析如下:
首先,在理论上建立基尼系数和产能(供给)、消费(需求)的关系。
这个图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图(见附图一),这条曲线就是经济学中的洛伦兹曲线。这个曲线与对角线围成的面积对应的就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差距大小的。
人们的收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要消费,一部分要储蓄(投资),我们现在把它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不考虑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也不考虑政府行为,居民收入R就简单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消费C,一个投资I,即R=C+I。
最终需求是用于消费的收入的函数,就是D=f(C),供给是用于投资的收入的函数,就是供给S=g(I)。把其它的一些因素剔除以后,一个基本的公式就是,供给要等于需求,D=S。这样,经济是平衡的。这是一个基本经济关系。如果一个社会的供求相等,那么这两个公式应该是平衡的,即:f(C)=D=S=g(I)。
经济学有一个公理(也有一种意见不称之为公理而称之为统计规律),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我们假设这个公理是成立的,它应该有这样一个曲线(见附图一),这条曲线下面相当于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曲线上面就相当于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就是说具有收入的人,收入水平越低他用于消费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大,用于投资的收入比重越小;相反,收入水平越高他用于消费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小,用于投资的比重越大。这条曲线的形状就表示这个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公理。如果承认这个公理,下面就推导出一个命题?如果总收入的面积大小是不变的,但是分配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再画另外一个示意图(见附图二)。这个图表现的收入总量与前一个图一样多,但收入差距比前一个图大,也就是说基尼系数比前一个图高。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也是成立的,但这个图里表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把收入划分为消费和投资的曲线就压得更低了,就是用于消费的比重更小而用于投资的比重更大了。同样,如果基尼系数缩小,收入差距缩小了,相应的划分消费收入和投资收入的这条曲线就会往上升。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在总收入即R=C+I 不变的前提下,C=R*z(G),I=R*(1-z(G)),其中:G为基尼系数。而dC/dG<0, dI/dG>0。推导为:D=f(R*z(G))=R*f(z(G)), S=g(R*(1-z(G)))=R*g(1-z(G))
需求是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的函数,供给是收入中用于投资部分的函数。消费越多产生的需求越多,投资越大产生的供给越大。这两个函数的一阶导数应该都大于零,即:dD/dC>0, dS/dI>0。如果这两个函数的性质成立的话,可以得出一个数学推论,dD/dC*dC/dG<0,即:dD/dG<0。同时dS/dI*dI/dG>0,即:dS/dG>0。这就是需求和供给与基尼系数的关系,需求等于或者大于或者小于供给的关系可以和基尼系数一一对应起来,可以反映基尼系数的大小。(见附图三)进一步的推论是:如果说供给等于需求,那个所对应的这个基尼系数应该是使得供给和需求、产能和消费相等的基尼系数,就是说这个基尼系数是需求和供给的均衡点。换句话说,如果供给大于需求,那说明什么呢?说明基尼系数太高了,以致消费不足了,投资太大了,所以产生的供给就大了,大于需求了。反过来说,供给小于需求,说明基尼系数太小了,以致消费太多了,供给不足。
这个问题我想再引申一点,经济学中有一个“公平与效率”问题,这是几百年争论而没有经济学结论的。到底应该是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争论很多。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经成为许多年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内容。表述年年有变化,但都是意向性模糊语言。1992年十四大决议的提法是“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提法改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提法一直延续了10年到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在十六大的报告中又补充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十六届五中全会不再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突出了“更加重视社会公平”。2007年十七大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并提出“初次分配也要实行社会公平”。目前,争论还在继续。有的意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的意见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有的意见主张“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等等。但是无论是那种意见都可以说是主观判断,都不能从理论上证明。这个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即:公平与效率有没有均衡点?从上面所证明的理论来看,可以说: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反映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如果某一基尼系数,某一个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系数,能够使需求等于供给,那么这个基尼系数或者这种收入分配差距就应该是公平和效率的均衡点。如果供给小于需求,或者说产能小于消费,就说明社会收入分配过于公平,损害效率;如果供给大于需求,或者说产能大于消费,就说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效率过高。
我们改革了30年,在改革初期,小平同志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上面的理论结论来看,这就是针对当时的收入分配过于平均而言,过于平均就是基尼系数太小了,所以没有效率,供给小于需求。小平同志提出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增加供给,要扩大收入差距。他后面又讲,当财富增加了以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了以后,我们最后要实现共同富裕,他是从政治经济发展的全面战略提出这个意见的。从上述理论结论来看,共同富裕就指的是要控制收入差距。只有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才能扩大消费需求,使需求较快增长以与供给平衡。所以小平同志的两句话,一开始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说以后实现共同富裕,从理论角度说反映的就是我们国家所谓公平和效率的均衡点。改革开放初期过于公平,效率太低,证明的依据就是产能或供给过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现在则是效率比较高了,但是公平不够。证明的依据就是消费需求不足,而产能或供给过剩。
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有没有内在的联系?现在产能过剩反映在居民收入差距上,就是居民收入差距太大了,因此消费需求就不足。再深入一步,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跟市场经济有没有关系?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特征、规律呢?还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收入差距扩大。
先说《资本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的结论是:那个时候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定会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即:无产阶级绝对和相对贫困化。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当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产能越来越过剩时,生产关系就要爆炸。经济史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市场要用破坏性的方法来解决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比如牛奶倒到大海里等等,这些破坏性恢复产能和需求平衡的方法意味着巨额社会财富的损失。
列宁把马克思所讲的那个阶段的资本主义定义为自由资本主义,是以商品输出为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宁认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已经不是自由资本主义而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垄断资本主义。现在的问题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是不是仍然是资本输出?还叫不叫垄断资本主义?事实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既不是商品输出也不是资本输出,所以现在已经不能叫自由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了。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货币输出、金融衍生产品输出,所以,当代资本主义应该叫金融资本主义。
是不是只有马克思那个阶段的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才具有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和规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他更高级的阶段,在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这个趋势和规律存在不存在?再进一步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不存在这样的一个趋势和规律?
我们先分析资本主义高级阶段。美国的数据说明美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这是美国商业周刊登的一个材料。说1979年到2007年的28年期间,美国非管理人员的雇员(就是蓝领工人)占雇员总数80%,他们的平均小时工资仅上升了0.1%。数据还讲本世纪初美国整个劳动生产率上升了11%。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想象美国的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所产生的巨额财富有多少,但占劳动者80%的所谓非管理人员的雇员的工资水平仅仅提高千分之一。这些数据就说明了在美国这样一个已经是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金融资本主义的代表,仍然存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这些数字证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不仅是马克思讲的被列宁定义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是有这个趋势的,到了列宁定义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仍然有这个趋势,到目前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美国仍然存在这个趋势。这个结论是统计数字实证得出来的。
实际上,我们回顾一下美国的房地产次贷泡沫。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说,实际上可以说在美国居民总收入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由于美国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按照上面所说明的趋势持续扩大,以致供给远远大于消费需求,全社会无法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为了避免出现破坏性的调整来实现(或恢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美国一直都在充分发挥按揭贷款方式把居民未来的收入形成今天的需求以支撑今天已经过剩的供给。但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所导致的供给大于需求的量太大,仅仅依靠按揭贷款的杠杆率把未来收入转化为今天的需求量还是不能完全消除供给大于需求的差额。金融家们发明了次贷,最后创新出MBS、CDO,CDS等更高杠杆率(最高有50-60倍)的金融衍生产品。几十万亿金融衍生产品的销售为支撑房地产业的产能提供了需求。使得美国的居民需求(包括由衍生产品形成的虚拟需求)的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支撑了美国经济增长。极高杠杆率的金融衍生产品除了通过对美国以外的企业、个人和政府的销售为美国(作为总体而言)带来巨额实际财富以外,从供给和需求角度说就是为解决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矛盾而由金融家们创新出来的虚拟需求。
再看中国。中国有不同的学者做过很多基尼系数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数字结论也不完全相同,有的说0.42,有的说0.45,有的说0.48,但所有研究报告有一个结论是相同的,就是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
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阶段都存在这一趋势,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这个趋势。结论:无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存在一个内在的趋势,无论居民收入差距起点是多大,实行市场经济,居民收入差距就会逐渐扩大,基尼系数就会提高;无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起点的状况如何,即使是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实行市场经济,产能就会比消费更快地增长,供给就会比需求更快地增长,因而必将出现产能过剩、消费不足,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资本主义发展的更高级阶段(金融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这个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也不会改变这个趋势。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 现任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