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财政收支平衡论研讨
作者:郝俊波    发布:2013-07-22    阅读:30637次   

                       

  劳动者创造财富提供劳动服务,为社会消费提供了物质保障,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消费只有物质保障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货币这个商品流通的媒介。一个人的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有钱,一个社会的消费能力也主要取决于这个社会有多少钱。单位和居民的消费能力也主要取决于有多少钱。经济在增长,物价在上涨,全社会拥有的货币和单位、居民拥有的货币都必须要相应的增长,为了弥补消费不足还应增长的更快些,否则经济必然会出问题。社会所拥有的货币和单位、居民所拥有的货币的增长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影响社会所拥有的货币增长的因素,影响单位、居民所拥有的货币增长的因素,我们先提出几个新的货币概念。

  1、社会货币拥有量:社会中的货币被许许多多单位和个人拥有。这里所说的拥有货币,是指对货币有完全独立的控制权、使用权、处理权。如可以按照自己愿意的方式购买商品、储蓄、借贷给他人,购买股票等,并且在拥有这些权力的同时并不因此而负债。借来的钱不属于自己拥有的货币,只能说对这部份货币有暂时支配权。全社会拥有货币的总和称作社会货币拥有量,它包括政府(政府财政)的货币拥有量及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两大部分。社会货币拥有量与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区别是,货币供给量中的通货既包括持币人本来就拥有的现金,还包括持币人借入的现金,而社会货币拥有量中不包括借入的现金。社会货币拥有量在数量上近似等于基础货币量。

  2、单位职能占有货币:在实际经济中,有些货币虽然被某些单位所持有,但该单位只能用这部份货币从事与本单位职能相关的业务,不能用于购买产品和服务。如外汇局用于货币兑换的货币,及央行用于调控货币供给量的货币。

  3、货币主人:拥有货币的单位和个人叫货币主人。一般货币都有货币主人,且只有一个货币主人。社会货币拥有量是社会中全体货币主人的全部货币拥有量的总合。 

   

  影响社会货币拥有量、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增长的因素分析。

   

    社会货币拥有量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也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社会货币拥有量、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的增加呢?现作如下分析:

    一、单位、居民(主要包括劳动者)商品交换。

  企业生产产品,并通过商品交易把产品输送给劳动者,增加货币收入,增加自己的货币拥有量,劳动者也会通过向企事业等单位提供劳务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拥有量。企业也会与其它单位进行商品交易,企业之间也会进行商品交易。社会中还有个人与个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等多种形式的商品交易。社会中各种形式的商品交易,都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即出卖商品的人收入多少货币,购买商品的人就必须付出多少货币。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商品交换是商品流转的过程,也是货币的流通过程,一个货币主人货币拥有量的增量,也是另一个货币主人货币拥有量的减少量,无论商品交易进行多少次,从社会整体来看,社会货币拥有量总额是不变的。因为社会货币拥有量,包括政府财政的货币拥有量及业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在社会货币拥有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政府财政收支平衡(政府支出等于税费收入),其货币拥有量不变,那么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总额也是不变的。

    二、银行存款及贷款。银行里的货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货币为银行收取的存款。某些货币主人拥有一定量的货币,其中有部份货币,货币主人在一定时期内不用它进行商品交易,把这部份货币存入银行,这些货币虽然离开了他,但他仍对这部份货币有拥有权。某些货币主人他缺少进行商品交易所需的货币,他可以从银行借入货币,去进行商品交易。但他对这部份货币不具有拥有权,而只是暂时具有了可支配权。借贷必须遵守借债还钱的基本原则。某些货币主人借钱暂时增加了购买商品的能力,但他却同时背上了债务负担,他在还钱时会失去本来能有的购买商品能力。存款并不能使人变穷,借钱也不能使人变富。存款人因为得到存款利息而增加了货币拥有量,银行也因为得到了存贷款利息差额而增加了货币拥有量,但借款人却相应减少了货币拥有量。银行存款贷款按传统经济理论说是创造了货币,其实质上是增加了社会货币供应量,但并不能使社会货币拥有量增加,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总额也不会增加。

    银行货币第二部分是银行自己拥有的货币,他们要用这部分货币购买商品,以满足工作人员工作需要及发展银行的业务需要。银行也可以将自己拥有的货币贷出,增加利息收入,增加了货币拥有量,但贷款人却相应地减少了货币拥有量。因此,在贷款过程中社会货币拥有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在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总额也不变。

    第三部分货币,是央行增发的货币中,通过借贷归银行所持有部分,这部分货币不论银行是否把它贷出,其拥有权都应属于政府(指中央政府财政), (有人认为央行增发的货币应归央行所有,或部分归央行所有。这个问题后面有论述。)政府从央行增发货币中取得了收益,社会货币拥有量增加了,但借贷本身并不能使社会货币拥有量增加,单位和居民也不会增加货币拥有量。

    综上所述,银行收取存款及发放贷款,不能增加社会货币拥有量,也不能增加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

    三、政府从国内外借债。

    (一)政府从国内借债。政府从国内借债分三种情况: 一种是从银行借债,另一种是向社会中单位和个人发放债券,从民间贷款。第三种情况是政府从中央银行借贷。下面分别分析。

    1、政府从银行借贷。公众(包括单位和居民)把钱存入银行,政府再从银行贷款。政府从银行中贷出款后,在钱尚未用于消费时,政府一方面持有现金增加了,另一方面也背上了等量的债务负担。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使政府货币拥有量不变。因为公众仍然拥有与以前一样多的存款,所以公众的货币拥有量也不变,因此这时社会货币拥有量仍不变。在政府用借来的钱购买商品以后,出卖商品的公众货币拥有量增加了,其增量相当于政府欠债的本金量,政府失去了现金,货币拥有量减少了,所以社会货币拥有量不变。

     再看存款利息,银行因为有利息差收入,货币拥有量增加了,但政府却相应地减少了货币拥有量,存款人仍然会得到同样的利息,这部分利息会转嫁给政府。所以从社会整体来看,货币拥有量仍然不变。银行和存款人因为增加了利息收入,货币拥有量增加了,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总额也相应增加了。但如果政府采取财政收支平衡政策,通过增加税费收入而弥补这部分损失,则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总额不会增加。 政府借债也属于借贷性质,是要还本付息的。政府还债分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政府从民间征税还债付息,这时公众货币拥有量减少了,但因为政府消除了债务负担,增加了货币拥有量,所以社会货币拥有量仍不变。政府还债的另一种形式是利用政府增发货币的权力增加货币收入,用增发货币的收入还债付息,这样,政府消除了债务负担,政府货币拥有量恢复到借债前水平。因为单位和居民出卖了产品和劳务,取得了收入,又得到了利息,所以货币拥有量增加了。这样借债还债使社会货币拥有量也增加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从银行中借债,购买产品及劳务,并用央行增发的货币还债,能增加社会货币拥有量。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总额也增加了。

     2、政府直接从民间借贷。政府直接从民间借贷,与从银行中借债这两种情况,对社会货币拥有量、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总额的影响基本相同,这里不再做详细分析。

  3、政府从中央银行借贷。政府从中央银行借贷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政府像民问借贷一样按时还款,如不考虑付息,社会货币拥有量不变,单位和居民社会货币拥有量也不变。另一种情况是政府借债不还,央行用增发货币来补充资金。因为央行增发的货币其收益应归政府 (后面有论述)。所以这也等于政府用增发的货币还债。政府有了这部分货币收入,就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少收税费多支出,使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总额增加,社会货币拥有量也增加了。

  (二)政府从国外借债。政府从国外借债,对我国货币拥有量的影响,我们分两步分析。我们先不考虑借贷的利息,只考虑本金的借入及归还。因为我国从国外借来的钱,不属于我国的钱,因此从国外借入货币,不增加我国货币拥有量,我国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也不变,但能增加我国可支配货币量,不论借入的货币是用于国内消费还是用于国外消费,都会增加我国的消费能力。在还贷时,则会相应地减少可支配货币量,消弱我国的消费能力。如果用借来的钱购买国内产品,单位和居民能增加货币拥有量,但政府失去了现金又背上了债务负担,货币拥有量会减少,此时社会货币拥有量不变。如果政府用从企业和居民收取税费的办法还贷,会使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减少到以前水平,但政府还清了债务,其货币拥有量会增加,这样社会货币拥有量仍不变。如果政府用借来的钱来购买国外商品,则会减少社会货币拥有量。

  下面我们再分析借债利息对我国货币拥有量的影响。因为借债负息是不可收回的付给,所以付息会减少我国货币拥有量,如果政府为此而增加了税收,则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也会减少。(政府把钱借给外国,对我国社会货币拥有量的影响恰恰相反,这里不做分析。)    

  四、国际贸易。

  我国商品出口,外商要付给货币。根据买哪国商品用哪国货币的规则,外商要在外汇局用外币兑换人民币,付给我国的货币主人,我国货币主人增加了货币收入。外汇局减少了人民币,但增加了外币存量。因此,商品出口能增加我国货币拥有量,我国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也会增加。国外商品进口,我国货币主人要用人民币在外汇局兑换外币付给外国人,会减少我国货币拥有量,我国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也会减少。

  五、央行向外汇局输入单位职能占有货币。

  外汇局其职能是兑换货币。当国际商品交易对人民币需求大量增加时,外汇局人民币不足,央行往往会增发货币向外汇局输入人民币。外汇局收入的这部分人民币,外汇局不能用它购买商品进行消费,而是用于外币兑换,用这些人民币兑换来的外币,外汇局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能用来购买商品,而是用于人民币兑换。因此,央行向外汇局输入人民币,外汇局虽然增加了货币持有量,但这些货币属于单位职能占有货币,不能增加外汇局货币拥有量。外汇局的 单位职能占有货币,其控制权属于政府,因为政府有权在必要时将其调出,用于其它方面。但往往不能用于购买商品,所以说政府通过央行向外汇局输送单位职能占有货币,不能增加社会货币拥有量,也不能增加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   

    六、外商在国内投资建厂。 

   外商在国内投资建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商独资建厂,另一种是外商与国内企业合资建厂。

    1、外商独资建厂。

    (1)建厂初期。外商在境内独资建厂,一般要用外国机器设备,也要从我国境内购买一定量的产品和劳务,外商在境内购买我国商品,一般要在外汇局兑换人民币。外商购物时,输出了货币,我国货币主人增加了货币,因此在建厂初期,增加了我国货币拥有量。也增加了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  

    (2)建厂以后,工厂成为我国境内工厂,也属于我国企业,只不过老板是外国人,利润归外国人。我国的外企商品出口,能增加我国货币拥有量。外企在境内销售商品或购买劳务及商品,货币从我国一个货币主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货币主人手里,从社会整体来说,我国货币拥有量不变。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也不变。外企在境外采购商品,我国货币流出,社会货币拥有量减少。外企把收入汇至国外储蓄,增加了我国货币储蓄量。我国货币拥有量不变。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也不变,如果外企把利润汇给国外,则会减少我国货币拥有量。    

    (3)外资撤出。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外资企业撤离我国的情况。外企撤出,会把其收入带走,减少了我国货币拥有量,我国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总额也会减少。我们把外资在境内建厂及撤出综合起来看,如果外企在境内商品的销售收入大于其相应成本,外企进入及撤出的综合作用会减少我国货币拥有量、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也会减少。如果外企将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那么外企进入及撤出对我国多货币拥有量的影响还须具体分析。

    外商在我国独资建厂,是能增加我国货币拥有量还是能减少我国货币拥有量,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  

    2、中外合资建厂。中外合资建厂,由于在建厂时,要在我国境内购买的产品及劳务,其中很大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由中方购买,所以建厂时,促进我国货币拥有量、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增长的力度较小。如外商撤资把部分企业收入转移到国外,对我国货币拥有量、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的影响也较小。    

    七、我国在境外投资建厂。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境外投资建厂,对我国货币拥有量、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的影响,与外商在我国投资建厂时对我国货币拥有量、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的影响正好相反。 

    八、通货膨胀对社会货币拥有量的影响。

    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会使货币贬值,但货币主人拥有的货币面值总额却没有变化。社会货币拥有量可用货币面值总额表示,也可用实际货币余额M/P表示。因为货币是用来购买商品的,所以社会货币拥有量用实际货币余额表示更有实际意义。物价上升,社会货币拥有量按实际货币余额表示则会减少。物价下降则会增加我国货币拥有量。物价升降对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的影响也是这样。  

    九、国家之间赠款也会影响我国货币拥有量。

    十、央行增发货币的收益归政府,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央行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增发货币,并把增发货币的收益归政府 (政府向央行借债不还,央行用增发货币来补充,与这是一样的。)能增加政府的货币拥有量。因为政府的货币拥有量是社会货币拥有量的一部分,所以在政府货币拥有量增加的同时社会货币拥有量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购买产品及劳务,货币输送给了单位和居民,能增加他们的货币拥有量。政府收税费单位和居民要付出货币,他们的货币拥有量会减少。

    因此政府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少收税费多支出,能增加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

  通过上面对能影响我国社会货币拥有量的十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国社会货币拥有量变动的因素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央行增发货币并把收益归政府,能增加社会货币拥有量。二是外国人购买我国商品及劳务能增加我国社会货币拥有量,我国购买国外商品会减少我国货币拥有量。国家间贷款及赠款也会影响我国货币拥有量。或者说国际交易顺差能增加我国社会货币拥有量。三是物价普遍下降,使我国货币增值,也相当于增加了我国社会货币拥有量。

  可促使我国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增长的因素也有三种。一是政府采取赤字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少收税费多支出,能使我国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增加。二是外国人购买我国产品及劳务,能增加我国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三是物价普遍下降使货币增值,也相当于增加了我国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

  从世界经济整体来说,国家之间购买商品及其它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行为,对世界总的社会货币拥有量的影响是不起作用的,有一些国家有国际收支顺差,必然会有一些国家有相等的国际收支逆差。另外,国际物价长期处于上升通道,难以实现物价普遍下降。因此世界货币拥有量的增长,只能依靠世界各国政府从本国央行增发货币中取得收入。世界各国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总量的增长只能依靠政府采取赤字财政政策。

  我们再从一个国家分析。某一国家可能在某一时期保持较大的外贸顺差,但它不可能永远保持较大的外贸顺差。即便是在外贸顺差较大时期,外贸顺差所导致的货币拥有量(包括社会货币拥有量及单位和居民的货币拥有量)的增长也也往往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可能相差很多。我国自1978年至今(2013年)外贸顺差较大,而且还实施了一定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但消费仍然严重不足。货币的基本功能是购买商品,货币拥有量与消费成正比,所以严重的消费不足体现出我国货币拥有量严重不足。所以说,世界各国把货币拥有量的增长寄托在大量外贸顺差上是行不通的。世界各国物价总是处于上升通道,一国货币拥有量的增长更不能依靠物价普遍下降。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认定,政府从央行增发货币中取得收入是社会货币拥有量增长的基本源泉。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单位和居民货币拥有量增长的基本源泉,与之相悖的理论,如财政收支平衡论(政府财政支出等于税费收入),及禁止政府从央行增发货币中取得收入的论调都是错误的。 因为按照这种论调去调控经济,会切断货币拥有量增长的基本通道,使货币拥有量的增长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会造成消费不足等经济难题。

    另外,财政收支平衡论和禁止政府从央行增发货币中取得收入的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读者可以想一想,古今中外哪个国家的政府不从增发货币中取得收入呢?现今哪个国家政府不是支出大于税费收入呢?哪个国家政府的债务率(主要是欠自己央行的钱的债务)不是越来越高呢?特别是日本政府,现今债务率已高达200%,相当于每个日本人欠交税费高达70万元(人民币), 如果坚持财政收支平衡论,以后让日本人还债,这怎么有可能呢?那对日本经济那将是何等严重的灾难啊!

    这些年我国政府英明的领导人,早已用实际行动突破了财政收支平衡论的束缚,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因受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力度还不够大,如果接受了我们的创新理论,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可以大大增加,那么消费不足也就好解决了。 

    2012年出现了希腊政府债务危机,严重的重创了希腊经济和欧盟经济,也严重地影响了世界经济。有人说这是希腊政府没有执行财政收支平衡论的结果,其实不然,而是因为在欧盟成立后希腊政府没了自己的中央银行,借债的债主不是自己的中央银行而是其它国家的商业银行。因此可以说,希腊政府债务危机是欧盟成立后切断了央行通过政府向社会输送货币的正常渠道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

    如何解决好希腊政府债务危机?是要解散欧盟吗?我看不一定。我想如果读者读懂了我们的创新理论,自己就有了解决欧债危机的良策。

   这两年(2012年、2013)年国际信誉评估机构标普、惠誉,多次对某个国家政府的主权债务提出评论,降低信誉等级,虽然他们的评论从传统经济理论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但因为他们不知道,一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国债不断增加在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所以他们的评论,从总的来说,对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的是负面影响,妨碍了许多国家主权债务的正常增长。关于这一点,是经济理论界必须搞清的大问题。

   截止到 20134月,我国中央政府债务为7.8万亿元,各省地方债务超过20万亿元(新晚报201343日)。国际信用评估机构惠誉降低了我国主权信用评级,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如何看待各省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是必须认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消费不足的背景下,各省的地方债务的产生是符合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的,地方政府用借来的钱办的事,绝大多数是应该办的,办这些事情所需的资金如果不是借来的,那就必须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税费来筹集,这就会进一步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使我国本来很不足的消费能力更加疲弱。所以说地方政府借债也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种体现,现在看来不是过多而是还很不足。不过各地方政府所借的钱,大部分都来自商业银行,是必须按时归还的,必须要保证各省地方债不出现问题。为了使各省地方债更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不过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适当减少各地方政府征收的税费上交中央财政的比例,把各省地方债务的负担转嫁给中央政府。2、中央政府根据各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批准各省在必要时可直接从中央银行适当借债。总之,只要树立了货币、财政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抛弃了财政收支平衡论,各省地方债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样做能否导致通货膨胀,这问题后面有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