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10年长安讲坛
新全球化的未来与危机的延续
演讲者:王建    时间:2010-04-15    阅读:49606次   
    大家都比较关注次贷危机后面发展的趋势是怎么样的。很多人认为次贷危机是中断了新全球化过程,新全球化好像从此一蹶不振,要划句号了。现在奥巴马在搞工业化的复归,欧盟也在修改他们的里斯本协议,重新向原来的工业化道路上去走,好像过去的那种全球化的格局被中止了。
    另外也有一种很乐观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就到此为止了。从去年美国的经济反弹到现在为止,基本上就走出去了,虽然不太顺,但是以后就会越来越顺。有一些学者提出来要进入新的黄金十年,认为中国经济还可以延续过去被新全球化拉着向前走得那样的一个趋势。
    总之,说什么的都有,我今天想谈一谈我们应该怎么看新全球化;这场危机是不是到此为止,它后面还有什么事情,我们应该怎么看。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互相联系的。新全球化,次贷危机等等,这些都是互相联系着的。我们要想把握未来一个大的趋势和它的发展方向,首先还是得了解这个事情是怎么来的。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事情怎么来的,我们就大概能够把握它未来它会怎么去。所以,我想第一个问题,谈一谈新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和世界资本主义新阶段这个话题。如果今天在座的有人在网上看到我写的文章,关于世界资本主义新阶段我已经写了有6论了。
    过去有自由资本主义,有垄断资本主义。列宁就说过,垄断资本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我认为,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天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好多的经济现象,用我们传统的那些理论解释不了,因为它和传统理论有了很大差异。所以我们才能够有理由说,这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我想今天来的有很多清华经管学院同学,大家也学了很多经济学的知识。我先提一个问题,可以一块来思考。中国贸易优势是怎么来的?新全球化以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独领风骚,在金砖四国里面,也属我们发展势头最好。现在像印度,不过搞点软件,巴西和俄罗斯出口点资源,只有中国在不断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迅速发展我们的工业制成品出口。
   同学们学过国际贸易理论,到现在为止无非4个理论。除了最早的比较优势理论,到了19世纪,因为本身的资源不足,资本主义要到海外去开拓殖民地,到海外去拿资源,开始进入掠夺殖民地阶段,国际贸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就出现了所谓的(荷额模型),就是在(李嘉图)比较劳动率的基础上,一个国家的贸易优势可以从劳动生产率的优势来获得。但是19世纪以后,当资源在国际贸易当中逐渐占了三分之二的交易比重以后,又有一个新理论(荷额模型)来解释它,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优势,也可以转换成国际贸易优势。
    到了二次战后,美国和欧洲跨越大西洋进行零部件级的分工,国际贸易60%以上初级产品的贸易额被85%的工业制成品贸易额所替代。克鲁格曼所谓规模经济理论解释说,贸易之所以能够在部门间发展,是因为每一个国家都可以把一个产业做到规模最合适、最大的水平,因此你就可以获得这个贸易优势。像汽车、钢铁等等只要有了规模经济效益,成本就可以降低。比如乙烯,从30万吨到60万吨,成本可以降低25%;从60万吨到90万吨可以降低到40%;从90万吨到120万吨,每吨生产成本又可以减15%,越大越规模越有经济规模经济效应。所以克鲁格曼说,引起国际贸易变化的一个原因是贸易的规模。一个国家并不需要生产所有的产品,你有几种产业是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然后大家可以在相互交换中都得好处,这个理论解释了二战以后贸易优势的变化。
    随着日本和亚洲四小的崛起,东亚地区逐渐产生了贸易优势。有一个华人杨小凯解释这个现象,提出了一个交易成本理论。他说东亚地区的交易成本低,效率高,这样的话也能够形成优势。
总之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从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经济学产生以来,贸易理论大体上就这么4个理论。可是,我们用它来解释中国为什么能够获得今天的贸易优势,却是一个理论也解释不通。
    首先看,中国有劳动生产率的优势吗?拿实物劳动生产率来说,比如说钢铁,全球是15亿吨钢,没有一个国家超过1.5亿吨。我们生产6亿吨钢,中国现在生产量是全球一半还多,我们的生产优势很明显。但是我们的生产率怎么样?本世纪初,新全球化方兴未艾,当时中国的8千万吨钢铁是400万人生产的,人均生产钢铁20吨。而在2000年,美国的人均钢产量是450吨。看看我们的差距有多大。虽然这几年我们的规模扩张非常快,工人也有所减少,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是300多万职工生产不到6亿吨钢,还是不到人均200吨,美国还是450吨的水平。汽车也是一样,中国汽车工业人均产量或者叫做汽车的实物劳动生产率为3.5台,中国最好的三大汽车制造企业是人均6.5台。但是去年因倒闭被重组的美国通用汽车,人家的人均产量是22.5台。比较起来,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有什么优势?这说明,中国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样的贸易优势的产生,可以说不是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优势。
    其次,你有资源优势吗?中国主要的矿产资源都排在全球人均的百位以后,没有任何人均的自然资源优势。有人说中国人口多,有劳动力优势,当然劳动力是一个优势,但是我也要反问一句,劳动力优势是对着其他的比较来的。日本和韩国的人均土地面积和劳动对其他自然要素的比率跟中国差不多。为什么新全球化的优势要归到中国这儿,为什么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还有我们的台湾省,他们没有这样的优势呢?为什么只是中国呢?所以,你用要素禀赋理论,用(荷额模型)也解释不了中国的优势。
    再次,讲到规模经济效益,虽然这些年有进步,但是我们现在仍是规模经济效益最差的国家。比如说,中国去年生产1000万台车,我们是130个汽车整车厂生产的。美国倒闭或者是濒临倒闭的三大汽车去年就生产了1200万台,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规模优势?现在全球的乙烯生产规模都是在100万吨以上,新建也都是在100万吨以上,而且正在发展180万吨的。而中国现在的平均规模是35万吨,其中还有15万吨的。达不到全球平均的水平。所以说贸易优势也不是从规模经济这儿来的。
    还有,我们交易成本低吗?虽然市场化为趋向的改革搞了30年,企业的效率是大大提高了,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体制的弊病仍然存在,我们的效率和发达国家仍然比不上。我们举一个数字,发达国家一般来说,流通成本占GDP的比重是7—9%,中国是多少呢?新世纪初,又是那个新全球化在急速推进的时候,我们的流通成本占GDP的比重是25%。中国物流协会最新的统计,去年我们的流通成本占GDP的比重是22%。我们比发达国家高一倍都不止。这就很奇怪了,我们拿传统的理论都解释不了,我们的贸易优势从哪儿来的?
    所以,我想今天要好好的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优势怎么来的呢?我对它有一个解释。在新全球化时代,在世界资本主义新阶段的全球贸易当中,在全球的商品交换当中,产生了一块新利润,你用传统的成本价格利润理论,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的所谓剩余价值理论来解释它,已经不能够完全解释清楚了。这块新利润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过去朱熔基总理老是举一个例子,耐克鞋在中国生产每双5美元,沃尔玛收购走了,到美国卖120美元,60倍的价格差。还有金三角的白粉,拿到美国的市场从几万美元升到上百万美元,大概是升值20几倍。但是,现在的新全球化过程中,在国际交换当中,产生的这个利润堪比白粉,甚至比白粉还厉害。这个利润很奇怪,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我在2006年写过一篇文章,叫《改造我们的研究》。我提了十个问题,其中也谈到利润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之所以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就是因为利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资本的运行状态发生了变化,资本的牟利方式发生了变化,没有这种变化就不配叫资本主义新阶段。
    这块新利润是怎么产生的呢?包括我提的颠覆当代传统东方经济学理论的十个问题,哪个学者能够解释?直到今天我再提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学者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有人说这是垄断利润,是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到你这儿生产的就这个价格,是垄断产生的利润。我就要问了,按照列宁的说法,19世纪资本主义就进入到了垄断阶段,垄断了100年没垄断出这块利润来,怎么今天就垄断出这块利润来了?这很奇怪。有人说这是无形资产,耐克鞋在美国人家投了多少钱,培育这个品牌,家喻户晓,立住了,所以能够卖高价。那我也要问,你说它是无形资产,是品牌利润,耐克鞋为什么在本土生产的时候,就得花120美元的成本生产它,为什么一到中国生产就5美元,这是品牌吗?为什么同样的品牌到了中国就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总之我在一些讨论会上和很多学者交流,大家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家没有一个能够解释透彻的,因为那些解释是来自于传统的经济学的理论。而今天这块新利润,用传统的经济学是无论如何解释不了的。
    我给它一个解释,是什么呢?这个新利润的产生,是因为冷战结束以后,东西或者南北两大生产体系、两大市场体系开始融合到一块。但是,在二战以后,到新全球化展开之前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全球是一个南方体系,一个北方体系,南北体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叫做一个水平分工圈,一个垂直分工圈。所谓水平分工圈是发达国家之间,克鲁格曼所说的零部件级的分工,大家共同来生产工业制成品。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用工业制成品来交换你的初级产品资源,我给你的那个是最终的消费品。我的投资,我的技术却不向南方国家,或者说也不向东方国家即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来扩散。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二战以后英法德意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完成工业化。而南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发展的就非常缓慢。发展迅速和发展缓慢之间的对比,就形成了在发展过程当中,他们的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提升,最典型的像日本的地产泡沫,土地价格涨到这么高的程度,带动了劳工成本的上升和土地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可是南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相对滞后,对生产要素的要求长期被压抑。
   冷战结束以后,使世界两个市场变成了一个市场,两个价格体系开始融合成一个价格体系。我们看到,在这个共同的市场当中,存在着非常悬殊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比如美国的工人年收入可以几万美元,我们在改革初只有几百人民币,这个差就非常大。土地也是如此。这几年虽然我们涨的很厉害,但是和发达国家的要素价格比,我们还是差得相当大的。
    以前是一个割裂的全球化,是割裂的市场,南北之间,东西之间是分开的。但是今天一旦融合,这样一种生产要素价格的巨大差距就开始发生作用。就是说,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生产,可以产生一个非常大的成本差额。这样的差额就使得像中国这样的国家5美元可以生产一双耐克鞋,而美国那样的国家必须120美元才能生产下来。这是我给这块新利润的一个解释。
    这一块新利润就导致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产业资本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转移。因为一到发展中国家,马上生产成本就降低了,产品再卖回本土去就可以获得非常大的一个利润差。比如说鼠标在中国2美元一个,到了美国卖40美元;芭比娃娃12美分,到那边要卖12美元等等等等。这种情况彼彼皆是。所以,冷战结束开启了新全球化,这个新全球化的一个表现就是由于有一块新利润的存在,把发达国家的产业吸引到发展中国家来生产,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情况。
   刚才我讲到了第一次全球化的时候,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或者说帝国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国家投资开发殖民地的资源。国际贸易三分之二以上的贸易额是初级产品贸易额。二战以后到上世纪70年代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是发达国家之间在产业内部进行分工,是彼此进行制造业的投资,彼此进行制造业产品的零部件级的进出口。发展中国家跟他们还是一个最终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交换。但是,我们今天看到国际投资结构、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就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制造业产品的投资,大量的产业、制造业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在二次全球化之前是没有看到过的。还有,像中国这样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制成品贸易比重不断的上升,比如中国生产的消费品在美欧市场铺天盖地,几乎有90%都是中国制造。美国人做了一个实验,看看能不能坚持一年不用中国制造,最后好像没有坚持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制造业成为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资的主要内容。在国际贸易当中,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在逐年逐年在上升。这是一个变化。
    另外一个变化,就是产业资本向产业以外的领域转移。因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生产的产品,在发达国家生产就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产业资本开始向产业领域以外转移,就是向金融市场转移。就是资本运动的重心开始从实物领域脱离出来,向非实物领域,或者说叫虚拟经济领域转移,这是一个变化。产业资本家开始变成金融资本家。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的案例。比如,在2000年美国资本市场泡沫破的过程当中,第一个倒下来的安然公司。安然公司原来在美国是很大的能源公司,算世界排第七。但是,到了所谓资本主义的新阶段,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安然这样的公司不再从事物质产品生产了,在它倒闭的那一年,在它当年上万亿美元的营业额当中,传统的能源产业的营业额只占3%,主体已经发生变化。像美国通用汽车、通用电器都很大。通用汽车公司有一个金融子公司,过去是给买通用公司汽车的人做汽车贷款的,但是在衍生金融产品的狂潮当中,这些人纷纷进行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它的资本在通用汽车公司当中,总资本当中只占3%,但是它却产生了通用汽车公司50%的利润,最高的时候产生了80%的利润,其中20%是产生于中国市场。所以前一段在次贷危机当中,整个通用公司亏损的一塌糊涂,风雨飘摇,这也和金融资本家向虚拟资本家的转变是有关系的。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当美国金融市场如日中天的时候,产业资本家向金融资本家转变,使他们在金融市场获得大量的收益。为什么次贷危机一爆发,就要倒了呢?就是因为,第一它从资本市场上能够抽来的血,来源断了,不能再用虚拟经济利益来补实体产业的亏损;第二,它以前借的债还得还,这怎么可能挺得住。产业资本家向虚拟资本家的转变,产业资本,或者说资本的主体从产业的外移转移到金融市场,转移到了虚拟经济领域,就是现代世界资本主义新阶段一个非常巨大和明显的变化。
    这个变化实际上现在也还是在进行,到了什么程度呢?大家可能都熟知一些数字,比如说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市场处高峰的时候,全球年金融交易额达到2千万亿美元,而全球的GDP还不到50万亿美元。大概,全球实际生产和劳务交易所引起的金融交易额只占四十分之一或五十分之一。另外一个数字,2007年的时候,全球当年货币交易额达到1千万亿美元,而当年国际贸易额只有10万亿美元,由国际贸易所引起的国际货币交换只占1%。大家都知道,国际金融这门学问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因为有国际商品的交换,才引起了国际货币的交换,所以在长期的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国际金融始终是国际贸易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在今天,因为国际金融已经远远脱离了一开始的本源,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货币交换在今天只占1%,资本运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牟利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而且可以用衍生金融工具创造出来一个飞速增长的一个金融交易额,使他们的资产价值不断在急剧放大。所以国际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研究是金融资本的独立的运动。咱们有一个产品叫CDS,在2000年的时候,全球当年的交易额还只有不到9千亿美元。但是到了2006年末、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全球CDS的交易额已经到了62万亿美元,仅仅在7年时间之内,这个CDS(信用违约调期)这个产品就膨胀了70倍,使得金融产品增长的速度,要比过去传统的实物产业大得多得多。
    这一块新利润,引起了资本运动方式的变化,它也带来了其运行轨迹方式的变化。我把它叫作“一块新利润引起了两个新流程”。比如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他们把美元付给我们,我们拿到了美元;我们再拿美元买他的产品,两国之间就贸易平衡了。但是现在情况不是如此了,现在是我们给了他产品,他给我们货币;然后,我们又拿着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买了他大量的金融商品,又买回去了,又还给他了。这样就可以解释,在世界资本主义新阶段,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我们看到了两个失衡建立了一个新平衡。在中国我们讲好多年了内外失衡,就是因为我们不断靠外需的高速增长来引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叫内外失衡,我们的贸易顺差不断放大。在美国那边是贸易逆差不断在累积。美国是1981年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以后这个贸易逆差就不断放大。在新世纪初的时候,美国的贸易逆差到千亿美元,到2007年高峰时候,贸易逆差上到9千亿美元,是急速扩大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的贸易顺差也是急速扩大的过程。2000年中国外汇储备只有4千亿美元,去年我们就有了2.4万亿美元,不到10年时间,增加了2万亿。所以两个失衡就建立了一个新均衡。我们不说我们失衡,我们反正拿到了货币,我们可以随时买东西。但是美国从1981年就开始出现贸易逆差,累积了那么多年,它的贸易逆差居然还能维持,是怎么维持的?按理说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时间维持贸易逆差,如果有逆差,你得动用外汇储备。有一种解释这是美元的特殊地位造成的,美国在收铸币税,很多国家要用美元。铸币税产生于几十年前,用它来解释今天的问题,是解释不了的。铸币税是很多国家用美元来作为流通中的货币,因为美元稳定,所以用美元替代本国货币,或者在外面持有美元,在外面结算用美元,美元流向境外以后不再流回美国。因为不再流回美国,各国不再向美国买回东西,当然存在着逆差,但是这个逆差有多大?过去美国每年向外输出的美元也就是2、3百亿,现在1年就9千亿,这怎么能是铸币税呢?因为在资本项下有大量的美元又流回去了。
    这就是我要讲的。一个流程是我们向美国一集装箱一集装箱的运东西,他付给我们美元。我们拿了美元又投回美国,美国在经常项下有巨大的逆差,但是在资本项下有巨大的顺差。我们的出口在放大的时候,我们在买美元资产的时候,我们的顺差也在增加,所以两个循环过程不可分割,同时放大。一笔美元流出来又流回来再做周转,不是铸币税,如果是铸币税,不可能让美国维持这么长时间拉大的贸易逆差。
    我们刚才讲,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元向美国流,是因为美国拿了金融商品跟你交换。美国两房债券我们拿了4400百亿;美国国债我们拿了5千多亿;2万4千亿外汇储备里面,1万7、8千亿是美元资产,其中5千多亿是美国的金融商品。所以美国在资本项下向外输出金融商品,换取美元。他的贸易逆差要不断扩大,就得不断创造出来能够放大的那些金融商品。所以他就来了一个创造,CDS、CDO就是他创造出来的。大家都知道CDO是什么东西,简单得说,一个MBS,就是一个资产知识债券。一个房贷证券化拿来债券变成了资产知识债券,以这个资产知识债券的收益为标的可以发一个债券,以这个债券为一个资产值还可以变成一个资产知识债券,总之就是用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做大金融商品卖给你,然后把美元拿回去。这个就是美国可以不断维持资本经常项下逆差扩大的那个机制所在。
    问题在于美国这种金融商品有一个特性,这个特性是什么?除了股票都是一种负债,国债是不是负债,两房债券是不是负债,CDO是不是负债?都是负债。是负债都得还,到你还不动的时候,不就是危机了嘛。所以这种金融商品,也有一个供求问题,所谓的供求就是说,要和负债能力相匹配。我卖这个债券要和我的负债能力相匹配,一旦卖得多了,负债能力承担不了就是要引发危机。在今天世界资本主义新阶段,虚拟资本主义新阶段,我们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方式就发生了变化。1929、1933年大危机,美国把牛奶、土豆往海里倒,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了很多关于生产过剩的理论,那是实物产品的过剩。但是在今天,它已经不再是实物产品的过剩,而是金融商品的供给过剩。美国上世纪90年代搞新经济,搞的宽带,最后修的宽带可以供全球60亿人同时24小时打电话,带宽才用到五分之一,严重的带宽过剩,结果就出现了泡沫经济。2000年4月份,纳斯达克破了,9月份主板破了,新经济泡沫彻底破掉。美国又来了一个房地产泡沫,把利率降下来,让大家去买房子,炒出了房地产泡沫。有良好资质能够用得起贷款的人买房的需求基本上满足以后,就继续降低门槛,让没有买房能力的人也去买房子。你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6个月以上稳定的受薪记录,你是失业者我也给你贷款买房子,次贷就是这么来的。但是金融泡沫制造这个需要,让美国的虚拟资本家,或者是金融资本家就去干这个事情。到最后,资产泡沫就破掉了。所以这是在世界资本主义新阶段,在美国爆发的第一场由于金融商品过剩导致的资本主义新型态的经济危机,和原有的由于物质产品生产过剩导致的危机形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资本主体离开了物质生产的核心,转移到了虚拟资本领域,才爆发的这样一场冲突和这样的一场危机。
    读过《资本论》的都知道,马克思讲过产业资本居高理论。货币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这几种资本类型当中,最重要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因为产业资本是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其他的货币形态、商业形态的资本不过是在分割产业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已。但是在今天,我们看产业资本已经不居高了,都到中国来了,他们不搞物质产品生产了。
    我还特别要说明一点,有人说,你说是虚拟资本主义阶段爆发新的第一场危机,日本上世纪90年泡沫破了不也是这样,的确有类似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有几个是不一样的。日本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一个贸易顺差国家。日本的制造业比重,仍然在22%、23%,占将近四分之一,他的产业资本还是有相当地位的。1990年日本爆发金融泡沫危机的时候,主要是企业炒地、炒股。在今天,美国更大的问题是居民、企业、政府全都负债,都在制造金融泡沫。所以从资本主体的位移引发危机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认为日本的危机是一种新形态的危机,带有新形态的特点。荷兰的郁金香危机不也是炒的吗,炒和炒不一样,这个炒和那个炒不一样。
    所谓一块新利润就引起了两个新流程,就引出了三个新事件。当年毛主席曾经提出过三个世界理论,美苏是超级大国,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世界,中国和一些落后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我套用当年毛主席的提法,说有三个新世界,不是那个毛主席当年提的三个新世界。而是按照虚拟化的程度来看今天的世界。
    一类就是虚拟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完成经济虚拟化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第二类是还在向虚拟化过渡,还没有过去的,像欧元区和日本。再一类,像中国、印度,金砖四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基本上处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
如果你用世界资本主义新阶段,新的定义为是虚拟资本主义新阶段,那么在虚拟资本主义这个道路上走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度量的标志就是贸易逆差,我把贸易逆差作为度量一个国家虚拟化程度。像美国,1981年到现在逆差是越拉越大,已经将近30年了。英国已经有16、17年了,西班牙将近10年了。法国和意大利一直是在顺差和逆差在变,2007年以后法国稳定进入到了贸易逆差,去年已经到了500亿美元。德国和日本,他们还有很大的贸易顺差,但是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贸易逆差已经是越拉越大了。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在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新阶段以后,他们在这条路上往前走的速度不一样,阶段不一样,也表露出来不一样的特征。我把它概括成4种新关系。第一个全虚拟的国家,像美国和欧盟这样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竞争性的关系。这种竞争性的关系,就是美国现在是走在前边,他又有货币霸权,独占了虚拟资本利益。2007年的时候,美国基本上用金融商品把全球70%以上的净储蓄拿走了,所以他独占这个利益。但是像欧洲这样的国家,它和美国一样,面临着与发展中国家巨大的生产要素价格差。本国的产业资本家也要往外走,顶不住那个压力,他的商业资本家要把便宜的产品卖到欧洲去,他也顶不住,用这个限用那个限也顶不住。所以他不往前走一步向美国那样学习,用货币霸权的建立来谋取虚拟资本的利益就活不下去。欧元的产生本身就是对美元的挑战,一诞生就是要跟美国分货币,或者说是虚拟经济利益。所以,虚拟化和半虚拟化之间的关系,他们是有这种竞争的,主要是竞争关系。我们也知道,欧盟或者是欧元区对美国有一个巨大的贸易顺差,他也是向美国提供剩余产品。我们看到这些年欧元区面向美国的顺差也有缩小的趋势。
    然后就是半虚拟国家和我们这样的国家的关系。跟我们这样的国家的关系就体现在一个方面的竞争,他也在生产物质产品。美国的制造业在GDP当中仅仅占到10%,而欧元区平均的制造业在GDP当中的比重是23%,他保留的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当然更高了,我们是45%。我们跟欧盟这样的国家是有物质产品上竞争的。同时他们也对我们有需要,也希望我们能够出钱买他们的金融商品,也有希望我们能够捧欧元方向。
    再有就是全虚拟化和我们发展中国家,像中国这样的,以实物生产为主国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他要依靠我们,向他提供物质产品;同时要依靠我们,把我们出口产品换来的外汇投到他的资本市场上去买他的商品。全虚拟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我们这种处在物质生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
    第4种关系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关系。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生产物质产品,需要大量资源,资源从哪儿来?一个是从亚洲来,一个从非洲、南美、澳洲来,我们跟这些国家的关系,是把在新全球化之前,冷战结束以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关系拷贝到了现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来的。实际上我们也是拿我们的最终产品和他们的初级产品资源在做交换,这就不奇怪为什么一些非洲国家,非洲国家,南美对我们也有这方面的事情,也有这样的说法等等。
    所以在虚拟资本主义框架下,我把它概括成了虚拟资本主义的“一二三四理论”,即一块新利润,两个新流程,三个新世界,四种新关系。我们看今天全球的事情,从新的理论框架这个视角去看,有些事情就看得清楚。
    我举个例子,2006年我写了一篇文章《论中美战略性接近》,从我建立的理论框架出发,我认为,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国家,他们是要越走越近的,近到什么程度,可能甚至美国会帮中国进行军事武装。美国的虚拟资本的利益来自于美元霸权,需要军事力量来支撑。但是军事力量的形成要有一个成本,美国真正获得的虚拟经济利益是什么呢?是他的贸易逆差的总额减去军费开支。比如说2007年美国的军费是5千亿美元,美国的贸易逆差是9500亿美元,这样美国拿到了4500亿美元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未来中国或者是其他国家给他提供的贸易产品少了,或者是他想提高自己的虚拟经济利益的话,就一定希望跟他站在一起的国家能够帮他负担军事费用。所以,我认为,他看到中国的军事的强大,实力的增长,他是应该高兴得,因为中国可以到海外去维护自己的航道,中国航道的安全就是给他的供应链起点,给他提供了安全,不用他提供,我们自己保护自己,也等于是保护了他。所以我当时写了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在网上还能搜到这篇文章。后来我们看到所谓G2的提法,美国帮助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提法,美国的百新千舰计划把中国拉进去的提法都是在07年、08年以后提出来的。所以说我们用新的理论框架认识今天的国际关系,包括军事关系,包括国际安全关系,包括货币、资本、贸易、投资、国际分工等等都可以从这里面看到很多东西。
    因为时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个话题,咱们简单得说。为什么危机要延续?为什么危机会延续?为什么危机没有过去?是因为到虚拟资本主义这个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像奥巴马提出来想退回去,想重振制造业的雄风,回到实物产业去的那种战略目标,只能是纸上谈兵,是绝对不可能做得到的。因为什么?刚才我们讲了导致新全球化产生的动力机制,那块新利润今天仍然存在。就是美国或者是发达国家和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的生产要素价格差仍然存在,新全球化起始的原因仍然存在,这个原因使美国这样的国家退不回去。
    举个例子,美国进口的产品,相当于全年消费物质产品40%,如果这40%让美国人来生产,其中有20倍的价格差距,是什么概念呢?美国人要用16万亿美元来生产全部的消费品,为了生产这40%的物质产品,他需要支付16万亿美元的成本。16万亿的成本等于美国今天的GDP,支付得起吗?奥巴马想搞一个医改拿几千亿都拿不出来,想用十几万亿振兴制造业可能吗?他是走不回去的。唯一只有一招,在衍生金融品前一个泡沫破了以后,刚才讲一个一个制造泡沫,新金融泡沫破了以后,搞一个房地产,房地产泡沫破了以后,他再搞出一个什么,让大家觉得美国金融商品的增值潜力巨大,还愿意向美国投钱买一个金融商品。搞什么呢?我们看到奥巴马一上台就在拼命呼吁搞碳衍生金融品,这个搞得成吗?搞不成。因为搞这个东西要全球合作,次贷危机的爆发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欧洲人正好想趁这个机会上位,把美元踩下去,自己做这个世界的霸主。欧元想趁这个机会替代美元的地位,而且欧元的势头是很强劲的。在去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头一天就出现了所谓的丹麦方案,为什么会有?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丹麦方案是激怒发展中国家的,比京都议定书提出来的更苛刻,要你负这个那个责任,最后关键的一条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承诺。这一条让发展中国家难以接受,中国说我们作为头,我们就不能接受。奥巴马想把这个事谈成,最后是硬闯中印巴领导人的会场,一定要见温总理想把这事谈成,当然我们没同意,这个事没签下来。美国人想搞一个衍生金融泡沫不那么容易。欧洲这个世界第二大头不配合他。反过来说,欧洲人你让美元好不了,你让我走不出去困境,你也别想好。去年12月4号,当欧元再一次从次贷危机以后,连续三次登上兑美元1.5:1的高位,去年12月4号又一次到1.51高位的时候,美国的三大评级公司突然抛出来对欧洲主权信用评级的降低,从3A级一下子降到3B+,说你这个那个问题,最后用主权信用危机把欧元打下去,欧元一下子跌到1.3。美欧之间围绕货币霸权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经济行不成合力,大家不会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走出这场危机。
    未来我们也可以看到,美欧之间的竞争斗争,甚至是军事斗争都是会一步一步向深化发展的。这样的话就使世界经济在长期内走不出去,走不出去是什么样的格局呢?我概括成第一低增长,第二低利润。因为走不出去就不敢轻易退出刺激政策,低利润会长期化。然后是高通胀,为了刺激经济不断的投放货币,像日本那样的不断的投放货币,最后导致严重的通胀。未来至少在10年内世界经济是这样的走势。
    但是这场危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崛起的机会。最近我在FT中文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中国是1890年的美国还是1990年的日本?正好我也想写这么一篇文章,跟我想的一样,当然里面有一些内容也有差别。为什么这么提?因为1892年的时候,美国的工业生产总规模,第一次超过了英国。二战以后,美国变成了世界霸主,替代了英国。正好是在去年,我大概算了一下,美国的工业GDP是2.1万亿,我们中国的工业GDP是2.3万亿,我们首次超过了美国的工业规模。我认为2030年中国的GDP肯定是要超过美国的。这一场危机,严重的削弱了美国和欧洲这些老牌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让他们在好长时间之内增长速度会非常低,非常的艰难,复苏会非常的曲折。但是中国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在未来20年保9%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这样我们很有可能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国,替代美国的地位。
    未来20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这20年当中,恐怕也要分成两步走,第一步要走向亚洲。美国跟华盛顿一块起草《独立宣言》的那13州,版图就那么一点点,一开始美国就那么一点点地方,相当于美国今天国土总面积23%。后来美国提出来《门罗宣言》,让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不要插手美国的事务,又是拿坡仑战争,战争一场接着一场,英国的霸权不断被法国、美国挑战等等。美国首先把美洲变成了自己的势力,接着走向了世界的巅峰。中国20年后将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要考虑我们怎么走出去。首先我们也是要走出家门,走向亚洲,然后再走向世界,这个时候正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发达国家没有那个精力来关注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动作,他们自己彼此之间至今的冲突,总有一场场一波波都演不完的戏,他们能制约我们的力量被他们自己的内耗削弱了。同时还有一个条件,大家都知道,东盟的建立是为的什么?是为了应付美国退出亚洲以后,他们自己要填补这个势力真空,团结在一块儿来对付中国。因为他们是外向型,亚洲同样的经济增长特点,这些年他们不断放大对美国的出口,只有中国能够帮助他,这种情况下我们向亚洲地区的迈进就有最小的阻力,容易被他们接受,也是我们进入亚洲、迈向全球的第一步最好的时机。
    今天先讲这么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