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交流三个题目:当前经济的形势、个人对经济政策的分析、在当前情况下企业如何做到转型。
一、经济的情况,中国经济在明显放缓。
今年一季度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明显放缓。官方数据GDP是7.4%,但是这个数字准确性很难考证,GDP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看,和在基层看到的现象有很大出入。不看GDP看什么呢,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国外记者提问的时候,讲他也不怎么看GDP,他看三个指标判断中国形势:发电量、铁路货运总量、中长期贷款。这些数字和我们在微观层面观察更加一致。中国经济的放缓速度不是7.7%到7.4%,应该以百分点来记,和去年相比,至少低1-2个百分点。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的明显放缓?
有多种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产能过剩,中国在过去的十几年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速度放慢,中国经济的增长步伐也就放慢。
而固定资产投资明显放慢的原因:
1、产能过剩、投资乏力。是投资超过消费的情况下,投资形成的产能在市场上无法消化,各行各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产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非常谨慎,在传统制造业最为明显,现在在基础设施方面也过剩了,房地产等等,过剩是全面的现象。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不敢茫然投资,投资无法找到市场销路,造成亏损。
2、消费。我们都知道,在投资疲软的时候可以靠消费来拉动,但是,消费要有一定的支持,消费的驱动力是靠收入,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居民的收入是落后于GDP的增长(图),因此消费很难弥补投资的损失。
3、全球经济危机,外国需求减退。世界几大经济体,美国、中国、欧洲、日本,在这四个最大的经济体中,只有美国经济恢复的势头较好,复苏正处于上升通道,如果大家做世界投资的话,建议增持美国资产。欧洲仍然在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挣扎。而日本的经济是长期半衰退状态,已经持续20年,安倍经济学不能解决日本的机构性问题,个人不看好日本经济。而中国经济刚刚开始下行。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的三个方面都不是很乐观,我想强调的观点是,在需求方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放缓没法在短期之内得到扭转。也就是,我们将长期面对一个低增长的宏观环境,因为刚才所做的需求分析,背后的决定因素不能在短期得到扭转。
不能在短期得到扭转的原因:
1、先看下投资,疲软是因为产能过剩,在过剩产能没有消除之前,投资很难恢复。过剩产能如何消除?一般的市场化办法是结构调整、兼并、倒闭关门,那设想下,有多少企业要倒闭、多少工人要下岗,因此结构调整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在短期内不可能完成,我们的产能不是过剩5%、10%,而是过剩20%、30%,最严重的行业要过剩50%,这些产能不消除没有人敢投资,除非找到新的增长点,在新的行业产能还不过剩。因此下一轮投资的高峰要等过剩产能基本消除才能到来。
2、再看消费,消费也不会很快起来,因为消费依赖收入的支持,而在过去十几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看下数据(图),克强指数一,发电量(图),2008年以前跌入谷底,在08年极具反弹,因为四万亿,而四万亿的效果像打鸡血,亢奋状态不能持续很长时间,09年发电量增长率迅速下跌,跌到2012年下半年,发电量又起来了,原因是四万亿2.0,由于没有大量媒体报道,四万亿2.0仅有少数人知道,(四万亿出台没几天,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四万亿,现在出台四万亿是饮鸩止渴,理所当然没被发表,在过后很长时间才被发出来。)打鸡血的经济不能维持太长时间,四万亿2.0的效果持续时间更短,今年一季度发电量再度掉头向下,我认为全年都将继续下滑。
不是靠经济的有机增长,而是靠政府来拉动内需,不可能扭转经济运行的方向。可持续增长的引擎在企业,在于企业效率的提高、企业的创新。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政策性的刺激,只能维持短暂的繁荣,即使政府推出四万亿3.0,效果也是昙花一现。企业不必过于关注宏观政策,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克强指数二,铁路货运总量。带给我们的信息和发电量完全一样。在政策刺激逐渐消退的情况下,经济按照原来的轨迹继续下滑。我们已经进入低增长的时期。
消费不会短期带给我们惊喜,看下国民收入分配。数据来自清华大学两个教授的研究。
百姓的收入不是没有增加,而是落后于政府收入的增加、GDP增长、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长,于是出现消费内需不足,是相对不足,是相对于生产能力(有钞票支持)的内需不足,如果这个趋势再持续,消费会更加疲软。改变这一现象,可采取全面减税,减少政府收入、增加百姓收入。收入分配是明感的经济和政策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调整,结论是中国经济的低增长要持续较长时间。企业家要对这个冬天的做好充分的估计。
二、个人对当前政策的分析
网上有句话很传神,政策的基调是微刺激。过去温总强刺激,现在强总温刺激。
强总为什么微刺激,有几个原因:
1、政府已经意识到四万亿强刺激的负面后果(个人猜测),大量产能过剩、浪费、贪污腐败、更严重是打乱了企业的预期,阻碍了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我曾参加一个钢铁企业的年会,大概是四万亿之后两年,一国有钢企的老板说四万亿把我们坑苦了,本来在四万亿之前,我们准备调结构,把低端产品、低附加值产品淘汰掉,增产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突然四万亿下来,低端的螺纹钢、建筑钢最赚钱,订单忙的生产不过来,钢厂很难受,低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不够,要不要扩建,做企业的看不了那么远,本来都要淘汰了,反而扩建、扩大低端产能,现在全过剩了。(有钢企老板问政府什么时候再出政策,我说你吃苦还不够啊,还要受二遍罪?)政府不能干预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刺激的效果。
2、政府也没有四万亿的资源了。没钱体现在地方政府大量的负债,中央政府还有钱修修高铁,高铁没有收益,投资不能回收,政府没钱。
3、本届政府把经济增长寄托在新的改革红利上。确实推出一些改革措施,开放国有部门,宏科经济,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等等。
不管什么原因,我认为在近期政府不会再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性政策。对于这一点,克强总理、央行行长、财政部都表明了态度。因此,我们不要把企业的未来寄托在政府的政策上,要踏踏实实把企业做好。
下面我们分析下到目前为止的一些改革措施,及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改革的方向和思路都是很正确的,比如,混合着所有制、借助市场和民企来改造国企,开放行政垄断行业、中石化开放下游的加油站、铁道部开放投资,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现在注册公司手续大大缩短,工商税务的障碍减少很多,但是方法上还是值得商榷。
值得商榷在于,1、对于混合着所有制和开放行政垄断行业来说,要解决民间资本的产权保护问题。据我所知目前的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比如就,加油站开放30%股权,让你当小股东,有学生问我可不可参与,利益怎么能保证,董事会能不能有席位,得到的答复是没有,那么参与的角色是什么,只是出资人,小股东不可能改变国有大股东的想法,那么权益就没办法保护。因此,简单的开放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要有有效的民间资本的产权保护。
我建议,1、过去明显的冤假错案要平反,比如一些侵犯产权的事件。一些民营企业家把资金转移到海外,就是认为国内的环境不安全。我在加州3个月,所到之处基本可以不讲英文,满大街中国人,不只是游客,看到的中国人买房子、找律师办移民,把资金转移到外面,美国人抱怨,房价都让中国人推上去。民营企业家把资金转移到海外是认为国内的环境不安全。2、推荐司法改革,建立独立的、透明的司法体系。经济的改革,如果没有司法和政治的配合,不会达到所设想的结果。
2、第二个在改革方法上可以商榷的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是不是足以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
到目前为止的改革,比如,上海自贸区没有实质的变化,只是周边的地皮被吵起来,医疗体制的改革也在推进中,但没有显著进展。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既得利益的阻力。上面长官下命令也很难克服下面既得利益的阻力,本人信心不足。在自贸区开放资本账户,反对者会说过快的自由开放影响国家安全,会冲击资本市场,不能开放,而这些人大多是政府部门,一旦开放他们的作用就没有。银行也反对,别人冲进来把他的蛋糕分掉,这都是既得利益,从几个大银行要围堵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就可以看出。
因此,对于改革红利,要有一个很现实的预期,阻力不能低估。
在这个情况下,企业怎么办?——为漫长的冬天做好准备
在长期低增长环境下,企业怎么应对?
1、短期:收缩战线,回收现金,宁可踩空,不要断粮。
把握不住政策、维稳大不了少赚,而扩张的风险是现金流断掉,我认为断粮的影响远远大于踩空。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金融机构是保守的,要控制风险,融资会比以前更困难,企业更应该保守经营。在现有市场和现有产品这一端保守经营。
2、中长期:要思考转型,意识到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今天依靠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低成本获取技术的时代也结束了,不会再有市场等着大家去占有,要告别旧时代,面对新时代。过去的后发优势是可以照抄,用低成本获取市场上现成的技术,买个麦克风就可以照抄照做,而如今的产品的抄不来的,买一百台苹果手机,你还是不会做,现在的技术不可能用低成本获得,劳动力成本已不再是关键因素,由麦克风转向智能手机时代是巨大的挑战。创新和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不是成本。因此,做企业一定要思考转型。
企业转型谈了很多年,但成功的案例还是少数。我所观察出的原因是,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到生死攸关的时候,日子还过得不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是时候思考转型了。影响企业转型的潜意识是“做大永远优先于做强”,潜意识根深蒂固,因为大企业可以得到政策的优惠、更好的法律保护,规模大似乎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好和强。在过去,当我们有现成产品和技术的时候,做大很容易,发展起来顺风顺水,而现在市场饱和,成本上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获取越来越困难,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大变得困难。
转型最困难是观念的转变,企业家要在哪些方面转变观念?
转变1、中国的企业家缺乏自己的内心世界,个人价值不是由自己来确定尺度,是由客观衡量标准决定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但成功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钱。不光是企业家,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在社会上,孩子要上名校、职业经理人年薪多少、企业家有多少资产,在这种衡量尺度下,孩子要努力学习上名校,创造力极差,企业家除了赚钱没有其他乐趣,个人价值的体现是企业大、赚钱多,而不是生活幸福和内心的宁静。反应在做企业上就是追求规模,而不是追求百年老店,原因是内心的贫乏,内心是由别人把货币尺度塞进去填充的,没有内心追求。这是企业转型的一大障碍,做大就没有办法做精和转型。
那么,企业家不追求赚钱追求什么呢?举例国外企业家的心理活动和状态,推荐德国社会主义学家马克思韦伯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用商业的成功荣耀上帝,经商不是谋求生存的手段也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财富积累只是手段,证明获得上帝的恩赐,因此在经商中心态很平和,可理性的持续经营,对于不信宗教的中国人来说很难理解;2、赚了钱后不会奢侈浪费,而是做慈善事业,比如盖茨和巴菲特,身价几百亿还是勤恳的工作,巴菲特投资了一家中国公司,我通过这家公司联系上去拜访巴菲特,他的办公室很小,只有一个沙发、一个桌子,桌上放了一台电脑,满桌子上都是研究报告。人的享受是没止境的,荣耀上帝是没止境的。巴菲特只把财产的1/4给了子女,3/4都捐献给盖茨夫妇的慈善基金会做慈善事业。因此,要把企业做好,中国企业家应该认真思考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
转变2、赚钱和创造价值。
赚钱不一定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必然会赚钱。价值创造一是你为市场提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乔布斯为人类创造了几大的价值,他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知的产品,腾讯是价值创造的公司,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第二个价值创造是用更低的成本向社会提供了已知的产品和服务。微信在很长时间是赔钱,如今赚钱了,它为社会提供了价值,或迟或早都会承认。企业转型要思考如何创造价值。
例如,阿里金融创造了价值,它带给了我们新的金融产品,方便了中小企业融资,在众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阿里是为数不多创造价值的公司,如果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创造价值,或迟或早都要倒掉,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做的是和阿里相同的事情,都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但其他公司却没有创造价值,做金融放贷最困难的是征信,小公司无法判断客户的信用,只要能判断客户信用,那么贷款只剩下一系列程序,阿里是如何做信用评级?阿里有海量的数据,在阿里的平台上,交易的数据都是阿里宝贵的金矿,再用数学模型推算,因此阿里可以比较准确的把客户的信用评级算出来,不会盲目放贷,根据风险等级决定贷款数量和利率,使过去没有抵押的公司也能贷到款,这就是阿里创造的价值。而其他小额贷款公司无法以低成本为客户算出信用评级,虽然在赚钱但没有创造价值,因此我不看好他们的发展。
互联网思维是很荒唐的提法,本人是不太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众多的创新之一,人类第一大创新是蒸汽机,但我没听过有蒸汽机思维,随后是铁路、电子,也没有提到思维,国外根本没有互联网思维,我们经常忽悠别人也把自己忽悠进去,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