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问题
作者:陈锡文    发布:2014-06-22    阅读:12994次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参加今年的“发展论坛”,确实我是来过好多次,但是总的感觉,大家对于农村的政策、农村的体制还都有不少意见和看法,我觉得目前的体制政策不利于我们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我想有这个看法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对推动中国农村的体制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很多人都认为去年11月份中央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意见,因此很多媒体也都把今年叫做又是一个新的改革元年,我想这个理解也对于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会有很大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大家都看过,一共有16个部分、60条的内容,后来中央把它进行了梳理之后,一共从中梳理出336项改革的任务,涉及到6个大的领域,实际上等于还不止6个领域。我们经常讲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或者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个领域的改革,在里面都有,另外还有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再加上决定中大家也能看到,还包括了国防和军队体制的改革,所以这个决定一共涉及到七大领域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我们自己梳理了一下,觉得在336项改革任务中直接和农业相关的改革大概不下50项,在这里边占的比重也不低,接近15%,还有很多是和农业相关的,这50项的改革任务我们梳理了一下,大概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十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改革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完善政府对农民的保护制度,这就是很大的事了,我想在座的同志们大家也已经了解了,今年国家已经推出了对新疆的棉花收购以及东北三省、内蒙古的大豆收购,推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叫目标价格制度,改变了过去常年已经实行的临时收储制。这个制度的变化这里我就不展开讲,我想对未来的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对于市场的活跃和市场的培育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豆。在座的如果搞东北大豆的应该知道,去年北京制定的大豆临储价格是2.3元一斤,今年2.4元一斤,按照去年如果市场价格达不到2.3元的时候,政府就由国有粮食部门出手收了,这2.3大豆的价格收购进来以后很多加工企业是承受不了的,因为国际市场低于这个价格。我们现在了解到大概国际市场大豆运到岸,各种税费完成之后大概4千左右,比国内市场价格低,因此我们很多榨油企业就不愿意用国内的了,这些大豆就在库里装着。很多人说这样的情况下应该降一降,这样对农民就没有保证,所以国家提出价格指标,目标价格,今年定的是2.4元,不仅没降,还要增一点,目的就是考虑农民的收入。

  2.4元,如果企业到市场收觉得2.4元承受不了,我2.1元就收了,市场就是2.1元,农民和粮储企业、收购企业、加工企业的价格是2.1元,农民每吨大豆相对于少收0.3元,然后政府补贴,市场价格就是由供求形成的。这样各类经营主体都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以前只有中储粮一家收,别的都不收,一段时间以来稻强米弱、米强面弱、棉强纱弱,你可能加工了这个价格卖不出去,我想就是非常重要的改革。

  第二点,大家关注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会涉及到很多内容,涉及到城镇化过程中对政治制度的改革、对农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对农地流转经营体制的改革。

  第三项,要改革农村的集体经济制度的产权制度。我们经常讲农民集体所有,但是到底谁所有,经常说不清楚,往往就变成了村干部所有,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的改革,让他明确经营主体,主体的权益以及主体的收益。

  第四项,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要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新的经营体制。

  第五项,农村投资机制的改革。投资所形成的资产符合条件的话也可以直接归合作社所有,同时也明确提出,鼓励个人社会资本到农村去投资。

  第六项,金融体制的改革。刚才进来听了一半,刚才那个问题大概和资本、和金融都有关系,金融体制改革也是这方面非常关注的一大问题。

  第七项,农村事业发展和农民保障的改革。目标就是规模化。

  第八项,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现在大家在大城市郊区能看到一种现象,我们走出去不多远可能就到了昌平县的农村了,我们能看到那个地方的村子,往往是外来的农民、打工的农民数量比本村的户籍农民数量要多得多,这样的情况在各个大城市都有,这样的社会怎么去保障。相对应如果跑到一些偏远的农村,你又能看到另外一种情况,偌大的村子,青壮年都没有了,都剩下一些老年人、小孩、妇女,就出现了空心村,这两种情况都是当前在农村社会结构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第九项,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第十项,解决好进城的农民,农业转移人口怎么样能让他们真正入城镇。最近大家都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审议过了,中央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审议过了,中央政治局常务会也审议过了,等着政治局审议,很快国务院推出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决定。

  所以这十个方面改革,刚刚我讲了至少包括50项以上的内容,所以我这里只能点点题,没有办法展开讲。我想结合这十个方面的内容着重的讲一讲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问题。

  创新农业经营经营体制是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提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里面涉及的内容很多,这个要求提出来之后社会各界也有很多关注,提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在现在要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以前的农业经营体制还是不是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我想这两个问题是提的非常好的。

  第一,之所以强调现在加快农村经营体系的创新,就是因为我们发展面临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只有通过改革的办法才能逐步去解决。但是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我们现在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多一半的人口在农村住着,但是仍然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去年居住在农村的、常驻在农村的居民数量超过了6亿2千万,接近6亿3千万,但我们的耕地,到2012年底的耕地面积只有81.27%,6亿3千万人,27.27亿,这是农村的状况,这个状态短期内也难以改变,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的,经营体制创新又必须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特别是不能盲目的做大规模的事,我们巴不得大规模,但是人家很简单,美国的土地面积很多,但是每年都有休耕的,人家只有200万户,我们现在承包土地的农民家庭有2亿3千万户,其中有5千多万农户流转,也就是说即使在经营土地的农民总量、农户总量超过1亿8千万,1亿8千万农民耕种21亿亩土地,这是我们的现状。

  我们想改变它,但是就像总书记讲的那样,必须要有一点历史的耐心和战略的决心,不要一刮风就觉得这个事是不好,努力的去改吧,改完了少部分人种大量的土地,农业效率显然提高了,但那么多农民哪里就业、哪里去生存,引申出来的问题可能比你创造的那点效益严重得多。所以目前情况下推出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有两方面要探讨,一方面探讨我们的问题,另一方面探讨,中国的国情是不能改变的,中国的发展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发展阶段上怎么样坚持历史的耐心、坚定的动力,坚定不移的朝着目标前进,这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讲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创新问题,这个大家都感受到了。从农业的情况来看,很多人讲农业形势不是非常好嘛,已经连续十年粮食增长,2002年的时候我们粮食产量才8亿6千34亿斤,去年1239亿斤,粮产量10年之内增加了3500多亿斤,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今年也不错,夏粮已经收完了,大将2600亿斤左右,大概增产30亿斤以上。我想秋后没有特殊的情况,继续保持略增,或者不增的话,1200亿斤我觉得还是有这个底气。农民收入也是连续增长,去年农民收入8896元,和03年的时候2260多元钱相比增加速度也是非常明显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想在座的同志们实际工作中都感受到了,第一,农产品如此增长还赶不上消费增长速度,之前我们暴露出来的大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国内主要农产品增长,但是进口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都是在增长,为什么呢?主要就是我们处在这个发展阶段,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民转为市民,当然市民毕竟是在城市生活,他的饮食结构和在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工业的发展,粮食的用途越来越广。所以从这几个原因来看,促成了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对于粮食问题和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已经明显的超过了我们生产的增长,所以这个缺口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

  现在进口到多少了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农业大国、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但是我们国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粮棉油糖肉奶,这六大农产品进口的量已经相当惊人。我们去年净进口的粮食,因为中国特殊,把大豆算作粮食,大豆去年净进口的数量超过了8千万吨,我们最大的产粮省黑龙江去年是1200亿斤,我们进口的粮食是1600亿斤,可见这个数量之大。也差不多净进口的粮食,从国际上来看,当然大豆在里边是占的很大的比重。国际上大家也都知道,正常年景下谷物加上大豆一年的出口量大概也就是在3亿5到3亿6千万吨,要折算下来就是7000亿斤,7000亿斤里头1600亿斤是我们进口的,也非常惊人。当然你把大豆刨出了,光算谷物的话,我们去年进口谷物大概1400多万吨,不到3000亿斤,我们去年生产的谷物大概是1万1千亿斤,所以自己生产1万1千亿斤,我们谷物大概2.6%—2.7%,这个比例相当小,所以吃饭安全问题现在来看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生活质量提高表现在其他方面,油、肉、糖、奶,我们去年进口的大豆首次超过了6000万吨,6338万吨大豆进口,自己才产了多少,自己去年生产了1200多万吨,所以可见我们对大豆国际的依赖程度超过了80%。而国际市场正常年景下,一年生产大豆2亿5千万吨,能提供给国际贸易用于出口的从来没有达到过1亿吨,去年9000多万吨的大豆出口我们就进了8338万吨,所以国际上出口的大豆65%都运到中国来了。

  除此之外,进口大豆大家都知道,一是为了榨油,二是为了做饲料,进这么多大豆,首先都拿来榨油,但是仍然不够我们使用植物油的消费量,我们年消费植物油的量超过2700万吨,我们自己能生产1000万吨左右,缺口就是1700多万吨,所以进口了6000多万吨大豆回来榨油还不够,所以去年还进口了927万吨的植物油,927万吨差不多接近我们国内自己生产的产量。

  棉花,中国也是世界产棉的大国,进口400多万吨棉花。糖,我们现在自己生产1300万吨左右的市场,去年进口的市场也是超过40万,去年进口的奶制品接近200万吨,其中100万吨是奶粉。我特别说明一下,进口的说明100万吨奶粉只是通过海关渠道进口的,出国的人带回来的或者寄过来的都没算在里头,所以你要真把那些统计进来大概更多。另外,肉,很多人都没想到,中国怎么开始现在要进口肉了,以前不都是出口,去年我们大概进口了57万多吨猪肉,进口了55多万吨的牛羊肉。

  作为这么一个农业大国,这么多人,要满足他们的需求确实很不容易。而且大家能感觉到,我们经济还在增长,城镇化进程还在推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在提高,所以这就是我们这个发展阶段面临的一个大的问题。大家都看过电视,我在家也特别爱看电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也好,第二部也好,看着都很想吃,但是你看所有的电视这些节目里边,凡是好吃的基本上都是用油用的多的,全国每年食用的植物油好过了40亿斤,在亚洲是居于首位的,当然这40亿斤油不是都买回家庭炒菜了,很多在食品、饭店、食品加工业都算在一起,这个标准我刚才讲,在亚洲是最高的,但是合不合理呢?应该说不合理,我们农大有食品学院,营养食品专家来说,正常人一天消费的植物油应该是25克足够了,要是25克的话18亿斤油就够了,但是现在消耗了40亿斤,比它多了一倍。我们的营养专家也在讲,很多人胖了之后意识到不能这么吃,但是大家还是要吃。所以有些东西在这样一个阶段,我觉得没有办法的。

  市场提出的需求,农业一定要去想办法满足,我们现在问题是,地就这么多地,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就是这样的水平,农民的文化水平就是这样的水平,能提供的东西,虽然每年都有所增长,但是还是赶不上发展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大家看到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我们粮食安全大的战略或者提法是有创新的,明确的提出来,叫做立足国内、以我为主、适度进口、科技支撑。适度进口这个事虽然以前一直有,但是作为基本方针提这还是第一次,但同时提了这个底下就非常明确的提出来,总书记讲了,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你必须主要装的是中国粮,因此又提出来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大家知道三大谷物,小麦、大米、玉米,我们这三大谷物现在国际市场上的依赖程度不到3%,可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这三大谷物,稻米基本上平衡,这几年下来小麦和玉米全都是在国外竞价,所以说明我们这方面没有太大问题。

  口粮绝对安全的,很重要的。口粮大家知道,现在玉米越来越不被人当作口粮了,所以讲口粮绝对安全。从目前情况来看,从数量来看我们也足够了。是不是高枕无忧,显然不是。所有进口的农产品,如果按照我们的单位面积产量,大概相当于在国外使用的7亿亩的播种面积,我们正常年景下一年的播种面积24.5亿亩,按过去说法就是18亿亩耕地,但是加上关内和一些南方地区的指数加在一起,一年播种面积24.5亿亩,再加上7亿,就是31.5亿。可以算,我们每年消费的农产品需要31.5亿亩的播种面积才能满足,但是我们自己只有24.5,所以按照这个数字来算,应该说我们从土地的生产能力来讲,总体上我们7亿亩靠人家,正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认真的分析,在农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到底面临什么问题。

  刚才第一个问题讲了,供不足需,这是当前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对于农业走出去,对于如何更好的运用国际市场,要有新的举措,因为国际上你也不可能说是你有需求马上就有供给。如果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你从来都是这样,大家最清楚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国要进口的农产品,无论是谷物也好、大豆也好,你订单一下芝加哥的价格马上下来,中国的单一签完了价格马上就下来,只要一说中国人到芝加哥来了马上涨起来。所以这个过程中,大家要知道粮食,有不少国家把它当牌打,按武器用。因此,如果中国的发展引起国际粮食市场的剧烈波动,如果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引起了一些缺乏耕地,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吃饭都要靠进口的国家,引起了他们粮食的供给困难和价格保障,中国威胁论又有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想非常重要的: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供给能力。另外,要从我们自身的特点和国际上的情况认真的研究怎么更好的利用国际市场推进中国农业走出去,这个党中央国务院正在抓紧研究。

  另外一个,要提高我们自身的产量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大家知道,地不可能再增加了,虽然统计数字上说是又增加了。我两次土地详查,96年一次,这次实际上是09年就组织了,两次土地详查之后中国土地面积都有增加了,如果大家打开95年的土地,能查到,那时候我们耕地总面积是14.2亿,这个面积怎么出来的呢?根据各地历年夹带农业税的地亩数。所以包到农户家里的地是怎么算的,都是按照14.2亿,但是96年的土地详查测出来不对,96年年底我们所有耕地面积是19.5亿,所以那年从14.2增加到19.5,增加了5亿多亩,没什么好高兴的,因为所有地都种在那,也不是说有5亿亩闲在那。这次一直说18亿亩,最后查下来,到了2012年底土地总面积是20.27亿,等于又增加了2亿亩地,但是我还是说没有什么好高兴的,因为没有闲地。其实就是过去的几个东西不对,你当初最早从皇帝老儿封建时代,你要对地收税,这个地是肯定搞不准的,这个毫无疑问的,所以当初面积就尽可能往少了报,这样可以少交税。实际你种了19亿5,你报才报了14.2,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这次跟第一次相比区别在哪里?第一次详查主要动用的是人力,整个调查结果我们95%是人工,我们这次的详查,99.5%是用的微星、遥感、航海,就是说你原来那把尺不准,这次这把尺准了,实际还是这么多地,正是因为这样资源就非常危险。再要进一步增加土地的投入,在中国来看都是很大的,应该说工业化、城镇化能少占你一点就不错了。

  除了土地之外水资源的短缺大家也都是清楚的,中国人均水资源丰年大概2200,去年2000左右,很多地方过去那个地方水比较充沛。历史上大家都知道大运河,目的就是为了漕运,漕运就是把南方的粮运到北方来,因为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很长,至少从隋炀帝以后大家都讲了,南粮北运的局面就奠定了发展的格局,维持了这么多年。但是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个局面完全扭转了,北粮南运,北方的水少,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粮食又是高耗水的作物,你指着水少的地方多打粮后果是什么,生态环境一定会出问题,所以咱们华北平原,以河北为中心的,最近要治理,京津冀这三地冬小麦的产量大概在1100万到1200万吨左右,大概要占到中国小麦总产量的11%—12%,要种地下水就很难办,不种也有问题。

  除了资源以外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环境部已经公布了,我们耕地受到污染的状况19.4,但是其中中度污染的和重污染污染的两个加起来要占到2.6%,也就是说我们差不多有5千万的耕地是受到重度污染的。今年国务院已经安排了开始进行治理,要治理就意味着一部分耕地要退出农产品的生产,所以我们下一步增产的愿望实际上又是挑战。所以正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不增加供给满足不了,光靠进口肯定是,作为中国13亿6千万人的大国,买点粮食钱是不成问题的,我们现在有4万多亿的外汇,买粮才能花多少钱。一般的粮食,从玉米到小麦,大概就是三四百美元就够了一吨,所以买点粮食不缺钱。问题是,全世界一年正常出口的谷物大概就是2亿6到2亿7千万吨。所以我即使把全球的粮食都买下来,拉过来也只够中国人吃半年,于是你就必须要靠自己,这个没有办法改变的基本事实,我们现在又面临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创新农业体会,实际针对的就是农业出现的这种先机。

  当然解决刚才说的这一系列问题,不是简单的紧紧依靠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就可以的,比如说土地制度的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科技体制的改革,投资体制的改革,财税体制的改革,都会对农业下一步的发展创造各个方面的环境的条件。但是最终所有的政策结果要落在经营主体上,只有他才能把粮种到地里、才能把粮从地里收回来。所以经营体系的创新,某种程度上是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能不能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让他创造更多的农产品。

  倒过来头讲,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和家庭经营是什么关系。我刚才已经讲到了,我们农业的现状是这样,20.27亿亩耕地,还有1亿8千万农户在那经营,这个过程我们发现已经和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使得有2亿7千万的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土地,到了城镇、到了二三线城市,所以也使得有5千多万的农民家庭,就是占整个承包农户家庭总量的22%的农户,他自己不种了把土地流转给别人了,所以在这30年中能发生这样的变化,我已经觉得是很不简单了。

  下一步就是,怎么去分析这个现象,或者如果说,当然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的看法是,难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转到城里来,让他们不要种地了,土地就给更少的农民种,以提高效率。这个想法如果现实,我觉得也非常符合逻辑,但问题是,大家也明显的看,进城来干什么呢?进城来要提供生产,有人说进城来来发展生产,但是要发展生产,所有的人都是你服务我、我服务你,所有的生产从哪里出来呢,所以还是要通过创造财富,创造财富就面临产能的问题,自从中国人被人叫做“世界工厂”之后,我们已经发现我们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了。

  所以下一步城镇化步伐到底还能多快,总理在去年的农村工作会上提了三个1亿人的问题,提到2020年我们要解决已经进城农民中让1亿人落户,已经进城的农民是多少呢?当然这个数也很难说得清楚,但普遍的认识,已经进城的农民工总量大概在1.5亿到1.7亿,也就是说要费很大的努力只能解决其中的2/3,有的还要慢慢解决,所以优先解决存量和解决增量,另外再解决就是棚户区居民的住房;第三,要引导中西部地区农民有1亿人在当地。已经进城的农民要在未来,包括在今年全部解决他们户口落户的话,现在看来还做不到。从这个角度去看,我想农民数量众多,每一个经营主体规模不大,这可能还是一种普遍现象、基本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去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当然各地都有一些,比如某某大户种了几千亩,某某公司弄了几万亩,这种情况都有,但是总体上讲不代表基本面,基本面大大的落后。从这个角度去讲,我觉得总书记在今年农村工作会上特别强调,我们要高度关注和扶持新的经营主体,但是我们决不能不识农村的基本面,农村的基本面是1亿多经营的十来亩地的小规模经营,这是我们的基本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意义就非常重大,实际上农民已经在他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好的经验,创造了不少好的形式。所以我理解,为什么全会决定中用了一个概念叫农业经营体系,就我个人理解,这个体系他肯定是,之所以叫它体系,是包含着不同的主体,而且是功能不同的主体。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就觉得大家能看到,现在麦收已经接近尾声了,你还能看到什么现象,比如说今年的麦收,今年的麦收农业户一共组织了50多万台收割机,实行跨区作业。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基于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气候差别非常鲜明。比如说他讲冬小麦到春小麦,在长江以北,种冬小麦最早的地区也是收最早的地区。我想长江以北,在哪里呢?在河南的南阳,因为那边实际上最靠南,所以他可以种的比较早,收的也可以比较早,大概国庆过完就可以种了,在5月中下旬就收了。你到了北京这个地方,现在正在收,如果出了关那就是种春小麦,春小麦要在东北,收割期间一般到8月中下旬,中下旬是南阳收麦子,和黑龙江收麦子差三个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你可以把黑龙江还闲着的粮食收割机拿到南阳去收,两头都不耽误,三个月收完收他自己麦子,这会大大提高农业机械的效率,所以这是一个原因决定的。

  第二个原因决定的,每家每户都是十来亩地,你让他买一个联合收割机怎么办,开进地里15分钟就收完了,一年买个粮食收割机就用15分钟,猴年马月能收回投资呢?那大家都用小镰刀,效率就不行,人们就不愿意种地了。于是聪明的农民就想出了办法,我买了联合收割机,不仅可以把本村的几百亩甚至临村的合在一起几千亩地都包了,你付我点钱就行了,正是因为这个结合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少部分农户或者一部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营组织拥有了农机就决定了你绝大多数农户可以不买,不买照样可以获得很好的收割。可以在农业部组织的背景下,包括把东北的粮食收割机,在长江边上麦子收割前用货车把他运过去,一路收回去,一天就可以收几万亩,收到他家里,第一,不耽误自己家里收割,第二,一路收回来,稻子不断的长起来。

  我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部长他们做过精心的测算,我们国家联合收割机的作业天数大概是美国和加拿大的2—3倍,说明我们农业投资的效率就要比他们高得多。收获上可以这样,从耕种到播种,到中间的管控,其实都可以采取,所以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形式,叫耕种收这样一些重要的农业环节,大家都花钱买服务,通过购买农机服务来降低自己的劳动强度,来提高农业的效率。日常的田间管理又加强,所以越来越多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农民种地实际上是看着庄家,什么时候应该翻地了,什么时候可以播种了,什么时候要浇灌了,什么时候要施肥,一个时候要撒药,一个电话就解决了,你就付点钱就完了。

  所以很多人担心农村的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靠他们怎么种地,我告诉你,他们是在看地,种地的是服务体系,而且潜力非常大,我们目前耕种收综合农业管理,今年到年底估计能达到60%,小麦联合收割我们今年夏天可以达到92%的机械化生产。

  刚才讲到60%,还有30%的空间必须向前推进,所以这就出现了这些年农民创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就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粮棉油的生产,更多的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扩大服务的规模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因为我们现实的困难是,你要提高耕地的经营规模难度很大,你要让人家转移走,但是这一时半会儿做不到,于是我们和欧美那边走出了不同的路子,他们那儿不断的扩大每个家庭农场的规模,来提高他的效率。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大概在这个阶段是这样一种扩大服务的规模,来弥补我们的耕地不足的问题,这种现象从南到北都在越来越多的发生。往往村里一个能人组织一下,或者某个合作社的居民带着头弄一下,然后还有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农机人员,他们组成的社会化服务,给相当多的农民提供了这种方便。

  我当年是下乡到黑龙江,在黑龙江军团我种了十年,我种的也是很骄傲,当年也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但是40多年过去,我想当初我们的机械化和现在的机械化差别太大了。我们那会儿开的是东方54链轨拖拉机,这台拖拉机后面跟着犁、收割机等等,可以完成3500万亩的生产,那时候很了不起了,三四个人3500万亩地。现在再到黑龙江去,我确实是敬佩,黑龙江用的最新、最现代化的500亩主马力的美国的轮式拖拉机,马力是过去的十多倍。我后来问了驾驶员,驾驶员跟我说这个先进到什么程度呢,你把地形图扫描之后输送到拖拉机的计算机里边,形成地理信息,上面架着天线接收GPS,通过这个定位拖拉机进了地块可以自己作业,人坐在上面,你愿意看书也行,看报也行,打磕睡,都行,机器弄不懂的时候给你报警,你醒来操作就行了。这样的拖拉机,一昼夜如果歇人不歇机,麦子收完之后、玉米收完之后,一昼夜5000亩地,一个昼夜再短也是十天半个月,你想这么一台机器可以管多少。所以黑龙江的农场也好、合作社也好,他除了给自己服务也提供给别人,他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两头效率都大大提高。大田作物生长这种模式在迅速形成,就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个是大家可以广泛使用现在最先进的农机。过去一讲,一跑到美国去这么大机器我们进不来,进去我们头都调不过来。现在你看很多农民,集中连片,连片作业当然就完全可以,所以使得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第二,农民的收益明显提高。如果这件事不是双赢是做不了的,所谓双赢是什么,农民觉得我花钱买服务,最后折算下来比我自己干上算,所以我花这点钱比过去花的少,我就愿意干。我十多年前到河南调查,那个时候拖拉机刚刚开始、联合收割机刚刚开始,我看到一个老农坐在地上,叼着烟斗,看着他雇来的人给他割麦子,那时候30多块工钱,但是老爷子跟我讲,其实花费也不行,你得管他两顿饭,大馒头要管够,而且在河南大家都知道,双汇香肠是不能少的,然后还要一个人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啤酒,还要两盒烟,折算下来一个工多少钱。现在你叫他连收麦子、播夏玉米,合在一起八九十块钱,对他来说就很上算,对农机手来说也很上算,我这个机器停在那没有用了,但是现在我每辆机器作业时间延长了,老天爷给我们这样的条件,我们有这么大的国家,纬度相差这么大,就延长了作业时间。

  另一方面又看到,还有很多的农产品,比如说鲜活农产品、高价值的农产品,不是这样的大面积的靠机器在那一转圈就可以了。比如说最简单的,蔬菜生产,水果像草莓等等等的生产,大棚里头你发现跟大田作业不一样,大田作业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但是这种高价值的鲜活的农产品,规模上来了你还真是弄不了,我也去看过,你说到淄博,你到寿光,你去问问一家一户能伺候几亩,太多了弄不过来。你再去问问北京郊区种草莓的农民,能伺候几亩草莓。所以像这样一些生产,跟大田生产性质不一样,取决于有没有好的品种,取决于有没有好的栽培技术,取决于有没有快捷的销售通道。这些东西就不是一般的农民能做的,但是农民里确实有这样的能人,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就成了这类农产品的基地、产区了,于是为了追求这样好的目标农民就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在一个能人的带动下,在几个能人的带动下,去找好的品种,去提供最好的栽培技术,以及最快最有效的销售。一个人、几个能人的作用,能够惠及千家万户,一个村、一个乡就带起来了。一个品种的差别、一个栽培技术的差别,能差多少呢,很多事是很难想象的。

  大家都知道北京郊区草莓很多,那年还办了昌平草莓大会,可见昌平草莓很好。节假日还带着家人摘草莓,那时候市面上卖草莓大概十几块一斤,现在什么价格也搞不清楚了,但是到棚里去采草莓,涨一倍的价格。那儿卖十二三块,自己采了草莓,要拿出去到哪儿一称30元一斤,但是也很高兴,在那里吃的不算,自然都是摘的很好的。但是这是一般般的草莓,真好的草莓能够卖到什么程度,当然现在草莓季节过了,最好的季节300多一斤。我曾经去看过,最好的草莓,这么大的盒子,漂漂亮亮的印着,摆的整整齐齐,个儿一般大、一般红,卖1200多,3斤。那个盒子上印着很漂亮的图案,你知道印着什么字,“天皇陛下御产”,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日本最好的,卖到这个价格。正是这样你就想,一个懂技术、懂品种的农民种出来的一亩地,他跟你一个不懂的要差多少,所以我那天,我说1200元3斤草莓卖得掉吗,谁买啊,而且八项规定来了这个东西还卖得掉吗,这个地方的管理人员跟我说,别担心,都卖得掉,这个东西跟八项规定没有多少关系。你看周边洽谈商务的有多少,一谈商务也不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能谈得完的,谈到一半歇一歇吧,茶歇,这边是蛋糕,这边是草莓,大公司买点草莓根本不算什么。所以把握好这些,对于不生产大田,而生产这样鲜活产品的农民,他的收益就明显的提高了。

  第三种,大棚,大家都看到有一些最现代化的大棚,比如说永久性的,钢的、玻璃的、自动化操作的大棚,现在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操作,我人在北京,我都可以管到我家里,比如在黑龙江,我家里的大棚手机来操作,要他开关、要他通风、要他升温,这个投资就很大了。

  还有,我刚刚听一位女士谈的,畜牧业。畜牧业现在国家提倡规模化的饲养,规模化的饲养不是把所有的东西赶到一起就规模化了,带来很多问题,真正实现规模化饲养要有大量的现代的投入,这个投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他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农户,也远远超出了一般农民合作社,搞不好效率上不去、安全没保障,一定要搞,怎么搞,光靠农民肯定不行,就要下决心引进社会资本、引进工商企业进来,他有投资能力。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到过我们的平谷县。平谷县有一个正大公司在里头的蛋鸡厂,据我了解这个蛋鸡厂规模来讲亚洲第一,管理和技术水平可以说世界第一流,这个蛋鸡厂,300万只蛋鸡,总投资规模7亿,老远看过去,3个大厂房就跟现代化的厂房都一样的,但是里头都是鸡,楼面看三层,进去每一层鸡笼子八层,所以鸡等于是24层楼,看不到几个人,就看到有两根管子,一个传送带,两根管子一个管子输出,往里面运饲料,一个管子运出,往外运粪便,然后传送带看到上面的鸡蛋滚滚出来,一年8亿美金,占到北京市场的20%。你跟大部分农民讲7亿,他也弄不清楚什么概念,但是跟正大这样的公司讲,不说九牛一毛,反正也不算太不得了的事,所以他跟农民签了协议,地方政府支持下,农民以土地入股,正大投资,当地政府投资,再通过土地,和这两家的土地再去向银行贷款,建了这个厂,约定的非常好,贷款到了一定期限,这个企业农民也会了,正大撤走企业无偿给你,土地是你的。这种形式,我想你如果不采取这个形式,大概北京人也没有眼福能看到这样现代化的养鸡厂。

  我今天讲的什么意思呢?我就说这里要把握的基本原则。第一,我们讲的创新农业经营主体,里面实际上有两种主体,一种主体是提供农产品的主体,粮棉油、瓜果蔬菜、禽肉鸡蛋,直接提供产品,我们的农民大多数就是这一类,地是他的嘛,地上稻谷、小麦都是他的,这是一类主体。我们对这类主体就要努力提高他的科学知识能力和经营水平,该花钱的地方要花,我们农民往往有时候算不过账来,让他要看到了实际,有了示范才相信。过去农民会想,我有毛病,我花了钱让你给我收麦子,我坐在树底下乘凉。我花钱就是为了乘凉嘛,所以不花钱,宁肯自己挥汗如雨在那弄。最后看着,这个机器在家一收,只要老爸老妈在看着就行了,他就可以出去打工了,所以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提高农民的知识、提高他的整体水平。

  另一类主体我们看,我就有拖拉机、我就有粮食收割机,我不提供产品,我的存在是为那些提供产品的农民服务。但是由于有了这一类提供服务、不见得提供产品的主体,使得我们效率大大提高。我们讲农业经营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包括这两类功能不同的主体,对这两类功能不同的主体至少要给同等的重视。在座的可能从事企业经营的比较多,我在那里讲一句话,不见得对不对,我们过去经常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争论以及公司的整体利益的矛盾,我们企业家为了发展现代农业,所以就到乡下来了,把地租给我,我来从事农产品的生产,让农民来给我当帮手,雇工,我给你发工资,这个事情往往经济效益不好、社会效益也不好。

  而且这个思想我也经常听到,包括很多大公司我也跟他们老总谈过,你的生产,你非要田头到餐桌一起都由你来,这个社会分工还要不要呢,这个效率还能不能提高呢,你就需要哪个环节都有最出色的优秀人才,很难做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农产品是有生命的东西,这和一般的工业产品不一样,所以农业的特殊性在于什么呢,在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产品本身每一天都是在变化,因为它是个生命,他要成长。而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他又跟工厂不一样。你在自然环境里头,这个小麦要是在地里种8个月240,每一天阳光、风雨都有变化的,于是你要对待这两个变量,对经营者来说这种要求之高,远远超过工厂的生产,工厂设计好了,产品上来流水线,标准在那,让他走就行了。但是农业不行,每一天不一样,每一天地里庄稼不一样,今天干什么、明天要干什么,必须到现场看完自己做决定。该浇水了、该施肥了自己当机立断。所以农业从来是最现代化的国家,也做不到让你的工人8小时按时下班。你也做不到精确指导他今天干了多少活。农业这方面,今天背着手在地里转一天一点活都不用干,但是该做的事做了,一切正常,不需要动它。但是第二天狂风暴雨来了,这个人24小时可能都在地里拼命干。

  所以对农业,第一,没有办法要求像工人那样按时上下班按照流水线走;第二,没有任何一个老板算得清楚,今天你付出多少劳动给你多少报酬。只有最后打了粮,你打了多少给你多少。所以现代工业中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对劳动的如何计量问题,在农业里是没法解决的问题,所以为什么包产到户,这样解决问题。

  但是我刚才讲的,两类主体的出现就跟我们社会资本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最现代化的机器,最现代化的技术,正是由于这样,你可以给我们最传统的农民提供最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服务,由此获得双赢。所以我想第一个,要充分认识到两类主体在未来的农业发展当中同样重要的作用。

  当然两类主体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你搞服务的你也可以是大户,我买了农机具加了一千亩地,当然我这套农机具实际可以服务2万亩,一户也可以,也可以是农民合作社,合作社集资买了机械给周边的人服务,也可以就是工商企业自己。

  我坦率说一句实在话,别的不说,比如说东北收粮,我到现在我也在发现一直在催促,收了粮因为冻了冰,粮食的水分出不去,于是东北粮食的水分很高,这个水在里边结了冰,如果不弄干天一暖一化这个粮食都烂了,能不能跟国外先进的搞烘干塔,让农民把粮食烘干了,即使国家没条件收,或者即使价格不太好可以在家里存着,但是现在做不到,为什么呢?烘干塔投资太大,不是农民投资合作社干得了了,我就没看到多少老板到大粮仓那个地方。建几个这样的我说你包赚,因为你要卖粮食要扣水,如果他测定你这个玉米水分32%,入库标准是14%,38个水,没得说,粮食都交了,国家规定的价格,比如1元一斤,至少不能超过8毛,我把水分扣掉。我去问过农民,把18%的水烤出去多少,最多5分钟,但是粮食差2毛钱,你自己烤这1毛5是你的,你帮他烤这1毛5是你的,没有做这样的事。第一,我们的社会资本和现代工业企业,在现代农业大有可为的,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要跟农民争这个地,你争这个地就得把他弄走。你把他弄走如果城市化没有解决他的户籍,对社会也是问题。你要请他打工,对不起,农民一个天性就是只有种我自己的地、打我自己的粮才不用别人管我,我尽心尽力;但是我种的不是我的地,打的不是我的粮,我只要能偷懒我就想办法偷懒,这是一个天性。所以你要花多大代价做,做不了多大。所以我们去搞现代农业,更多的要去做那些农民想做做不了的事,这才能显出你的优势,他都能做的事你别跟他抢。

  第二个,发展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形成这样一个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定要多种方式。我方才讲了,农民家庭、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甚至集体经济,包括我们社会工商资本、工商企业,都要发挥他的积极性,让他找到各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形式和内容,他就能做的更好一些。

  所以不能这个活就是给谁干的,像我们过去是,农业部建了这么多基层的农业基础服务站,现在看看,给农民真正提供什么农机服务、营销服务的有多少服务站,基本上现在都不是,因为他也买不起这么好的基础,所以这个角度看,一定要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形式,才能把我们的理念搞的更活、更好。

  第三,要注意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大家都一直讲,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个事,从80年代中期,我那时候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我记得比较早的时候,83年我们在烟台调查,那个时候就提了,要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到现在30年,什么叫度?我就一直没有琢磨出来,只是觉得你不能太大,太大了你把别人的就业机会挤没了,但是你也不能太小,太小没有效益,度到底是什么?这个大家都在探索,当然各地情况都不一样,我开窍大概也就这么三四年。

  我前年日本去考察,日本现在面临的农业问题比我们还要突出,我看了他们最近的统计资料,去年年底日本还有460多万公顷的耕地,有多少农民呢?239万农民,平均下来基本一个农民一户人家2公顷,他这个农业花了多少钱?但是他现在面临问题最大的是什么,这239万农民的平均年龄66.27岁,所以我那年去的时候还没有到这个水平,我们座谈,那时候已经65岁了,这么弄下去这个农业部长最多当5年就没有农民了,干不动了,因此日本这两年在推进有一个农业现代化的计划,人地计划,人地计划就是两个,一个是培育新型农民接班人,他给我讲关于适度的问题我很受启发。

  什么叫适度呢?在日本,他说平原地区种水稻,我们的目标是扩大多少?一户人家20公顷,300亩,我说你凭什么就说20公顷,说按照日本现在的农业技术水平,农产品,稻谷的生产成本、单位成本,每公斤成本最低10公顷,从1公顷往10公顷走的时候,面积越大单位成本越低,都是往下降的,但是10公顷是一个临界点,过了10公顷之后成本降不下去了,甚至再往前走反而有反弹。但是为什么给他20公顷呢?日本的法律规定,农民的家庭收入不能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就是你给他种10公顷的这点稻卖收入不行,所以必须给他20公顷才行。我去调查了,果不其然,确实这样,种20公顷的局面我到他那问了一下,650万,比当地的城镇居民不低。我说你把账打开我看看账,倒是有纯收入650万,但是这边看各级政府给他的补贴890万,我说这事你不能不种,不种拿890万就完了,种大半天就才拿了650,那个农民就笑的指着跟我们来的官员说,我不种他不给我,必须种了才给我,农水省的人跟我说,这是亏本的买卖,但是对日本政府来说是要粮,还是要农民的收入。他就给了一点,在日本种水稻,如果每户农民达不到20公顷,他的收入就上不去。

  这个问题谈完之后,我前年回来到上海郊区去看,上海郊区松江区,跟我提出了一样的问题,这个松江搞家庭农场比较早,他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黄埔江上游,所以上海市政府规定了,松江境内的黄埔江以南地区不许搞政策,必须保持原生态,所以不能干别的,只能种地,就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转移农民人口,另外推进家庭农场。所以他07年开始就发展的比较好,但是我观察了这么多年我发现他有一个很奇特的问题,就是这个家庭农场的规模从07年到今年2014年年初,7年下来这个农场规模没有扩大,不仅没有扩大还会有缩小,所以我就很关注他这个事,我说你为什么07年的时候每家每户还可以搞到130多亩,搞到今年就变成了113亩地,什么原因?他跟我讲,讲完之后我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呢?规模问题,为什么规模上不去呢?他说你算账,在松江50多岁的两口子种113亩地,平均也有多一点的,也有少一点的,这130亩地都是社会化服务非常好,种完了,一亩地的纯收入一年两季下来,纯收入每亩地750块钱,110多亩地下来9万多,他说你算算账,你去看看统计资料,我看前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00元。就是说如果城镇居民两口子纯收入80800,农民在那里种那点地纯收入超过9万,于是家庭农产品这个活在当地农民看着是好活,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又不用背井离乡,又不能遭人白眼,又可以自己在家住、在家吃,多好啊,所以这是好活,你要干我也想干,于是竞争加剧,竞争一加剧,农产品很难扩大的,但是也不能缩的太小,缩的太小,收入不行了就没人种了,于是在这个阶段,在松江这样的地区,100来亩就是合理的标准。

  我到农村去问那个农民,我说你怎么看这件事?他说是啊,你是在北京管这个事,我问你一个问题,我说你问,他说如果我有1000亩地,你是给一户人家种,让他一年收入100万好,还是给10户人家种,每家收入10万好呢,这个问题就很深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经济学,已经关注到了社会民生政治问题,牵扯到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牵扯到人和人之间相互平等的尊重。涉及到这个问题。当然随着以后进一步发展,我相信随着农业人口进一步减少规模还会扩大,所以我想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不要盲目的追求规模大,规模大了效益也不一定好,最重要的可能会引出不该发生的社会问题,因为我们在这个阶段。所以从下一步讲,未来的目标会走向,很多专家不测算了,当然不是国家定的规划,很多专家测算说我们人口最高峰2030年,最多15亿人,现在有关测算不到15亿,就算15亿,那时候提出的城镇化目标70%,15亿人70%在城镇,10亿5千万,就留在乡下还有4亿5千,同样是我们中国发展的不能忽视的。

  所以我有时候想想,中国的事确实不容易,因为我算过一个账,我说到了2030年的时候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81年了,那个时候农村还有4亿5千万人,你回去查一下统计资料,你发现81年前的1949年那会儿中国农民就是4亿5千万,81年了都没减,这时候也不会比那时候多,所以中国农业现代化确确实实比很多别的国家要难得多,约束条件也多得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两个方面都要有,一个,要有关爱农民的这种情怀,另外一方面,又有充分的理性,不要去追求什么突然之间的怎么样。

  现在我经常看到,几千亩、几万亩经营的也有,但是说来说去就是环境,绝大多数农户就是那么几十亩地在那,所以正是从这个情况下,我觉得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农业经营确确实实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在执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中央的精神,要掌握国情,把握好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推进我们在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我占用了很多时间,谢谢大家!

(本文系陈锡文6月14日在2014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