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国经济转型与企业家精神
作者:张维迎    发布:2015-03-25    阅读:11749次   

    企业家是转型的核心之一

    所谓的中国经济转型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这个转型包括两方面,第一个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1978开始,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束,什么时候结束我们也不知道。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企业家是完成这个转型最关键的,1984年我写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关于企业家的文章,时代需要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当时提出一个观点,那时候叫商品经济的话,那么企业家就是一个核心。

   第二个是近几年谈的多的,就是整改方式的转型。这个转型就是从配置效率提升推动着创新驱动的整改,核心也是企业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些理论。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一般的整转理论。一个是新古典增长模式,讲的是产量、生产哪儿来,从三个方面来。第一个是资本的积累,我们有越来越多的设备、越来越多的厂房,这和农业时代不一样。第二是劳动力增长,第三是技术进步。在新古典增长模式里边,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什么原因带来的?我们不去讨论,就是技术进步带来了整转。我们能做的主要是资本的积累,这可以说从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搞的计划经济跟这个整转模式相符的,我们认为中国的民间进行积累的力量很弱,所以要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进行积累,叫做强制的储蓄,包括农产品价值压得比市场价格低。这种整转模式没有整转的机制也没有结构。我们似乎觉得我们有量的增长、资本增加了、劳动力增加了,我们就可以有经济增长,我认为问题是很多的,包括资本为什么会积累?技术为什么会进步?这些增长模式都没有告诉我们。

    第二个增长模式,我们现在用的多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增长模式。GDP的增长代表经济增长,GDP包括三部分: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这成为三驾马车。按照这样一种理论,经济增长来源于总需求的增长,我们要刺激消费,我们要刺激投资,刺激进出口,进口处于出口的那部分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这种模式的政策含义是什么?就是要维持经济增长,我们就要国家宏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包括我们现在谈的要扩大内需,实际上也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模式的基础上。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当今中国好多人喜欢的,包括外商的投资,投资银行的分析师要分析中国经济,需求怎么变化,有哪些消费需求、哪些投资,看政府的货币政策,要建立储备金,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模式基础上。我认为这个模式错的离谱,原因在于什么地方?这三个部分只是GDP的构成,本身不构成一个增长的源泉。我们讲投资,投资是增长的重要源泉,但是不能从需求的角度理解,投资本质上提供了供给,投资伴随着技术的创新使我们的生产力提高,但按照凯恩斯主义的增长模式,我们只要投资就有需求,就有GDP,这就是现在中国面临的好多麻烦基于对这样一个错误模式的认识,包括刚才讲的微刺激也是机遇这个认识。

    更离谱的是消费,我们发展生产本来是为了消费,但在这个模式里边消费只是一个手段,我们的目的是GDP的增长,如果投资不行的话我们怎么刺激消费?就像我们在2008年为了保持8%的增长速度,家电下乡进行各种补贴,鼓励买二手房等等,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这个政策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就与2009年时期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有关。当我们面临新的困难的时候,我们还试图用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继续去解决它,我认为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要真正理解经济怎么发展、怎么增长,我想我们要放弃凯恩斯主义的增长模式。

    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模式

    下面我给大家先介绍一下斯密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非常简单,一个国家的财富怎么增长?国民收入怎么增长?依赖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每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东西,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创新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依赖于什么?依赖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这个道理非常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做好多事情的话是不可能做好的,只有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而且专注的面越窄,这件事就做得越好,并且他会不断地想出一些新的办法,进行改进,提高效率。分工依赖于市场交易和市场规模。我们要分工,要有市场。市场规模对我们认识经济问题非常重要,这当然不是亚当斯密最先发现的,两千年前中国的荀子,西方古希腊的色诺芬尼都明确了,当一个村子很小的时候,一个村庄不可能养得起专业化的人员。如果村庄很大的话可以养活很多专业的人员,分工就越来越细。按照亚当斯密的增长模式,我们看到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分工越细创新就越多,技术进步越快,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发展就越快,财富积累也就越快。财富积累,收入增长以后,又怎么进一步变成市场?这样的话就形成一个正循环,经济增长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进行的。

    这个模型对我们认识问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含义,尤其对于企业家来讲我觉得非常重要。首先我们看到经济增长一定是一个分工链条不断拉长,原来由一个人做的事,现在由两个人、十个人、一百甚至一万个人分成不同的东西来做,经济增长一定是专业化程度不断地加深。第二,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一定是在不断变化,尤其我强调一点,在经济增长的落后阶段,我们知道物质的需求比重比较大,而越到后来就是非物质的、看不见的包括我们讲的软件,这些东西的份额就变得越来越大。我们知道早期90%的人都在土地上,种粮食,甚至服装都是副业,今天所有的发达国家种地的人只占百分之一二,这一二的人解决了百分之九十多人的吃饭问题,美国2%的农业人口解决了不仅美国还有世界上好多人的吃饭问题。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在这个经济发展当中,不仅仅是原来的价值链条在拉长,我们在自然经济下一个人既要生产粮食又要做衣服,这是自己自给,不是一个人专门种粮食一个人专门做衣服。更多的是我们原来想象不到的东西都出现了。原来在我们人类的传统需求当中,我们根本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普遍在用的,比如原来没有的手机,现在用得很普遍。这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告诉我们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

    企业家创造了市场和分工

    但是亚当·斯密这个增长模式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里?市场是怎么出现的。这个分工怎么形成的,在这个书里面分析得并不多。对这个分析得比较多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一本《经济发展理论》中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增长中的国王。如果把这个理论嵌入到刚才讲的亚当·斯密理论里,我叫修正的斯密经济增长模型,这个模型的中间是企业家。市场本身不是自然存在的,不是已经有一种需求,企业家怎么去满足它。企业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市场,创造市场,这件事情原来是没有的,好比电脑市场、软件市场原来都是没有的,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东西,方便面市场原来也是没有的,原来大家有面粉市场,这都是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要发现创造市场。

    第二,分工。分工也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企业家创造的。其实企业家每一个创新都在创造一种新的分工。最典型的我们知道比尔·盖茨,比尔·盖茨之前没有软件产业,软件和硬件是放在一块的,比尔·盖茨创造了软件这样一个产业。所有我们看到的经济的一些工具和生产方式,原来我们是直接生产,现在是迂回生产,现在吃麦子先要生产收割机,生产育苗,这些都是迂回生产,这都是企业家创造的。进一步讲创新,它本身就是企业家的一个基本功能。创新和分工又是相互作用的。我刚才讲了分工越细创新越多,创新本身带动了分工。某种意义上没有创新,好多分工是不可能的。以我刚才讲的方便面为例,如果没有生产方便面的机器,靠我们过去的擀面杖去擀面,那么不可能方便面这个市场,不可能有这种分工。经济发展之后,发展的财富怎么变成新的市场,这本身也是靠企业家的功能。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中国的企业家这方面做得比较差,我们为什么说现在有好多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什么含义?产能过剩就是企业家并没有把增加的财富和收入变成新的市场,我们只是在重复原来的生产,只是在原来的市场上进行重复的制造,所以就出现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没有创造出新的市场、新的需求。从这里我们看到企业家对整个经济增长是多么的关键,无论市场的发现、分工的出现、创新以及收入变成新的市场,都要靠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的功能

    接下来稍细地给大家解释企业家在做什么。这其实是我二十几年前那本书也就是再版的这本书里谈的比较多的。企业家基本就两个方面的 功能,第一是发现不均衡,第二是创造不均衡。经济学家喜欢用均衡分析的方法,所谓均衡,就是所有的资源都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没有盈利的机会了。所有企业的收入本身都是成本,你的销售收入都化为工资收入,比如地租、利息、原材料成本,没有任何经济利润可言。当然你可能有一些快捷利润。企业家要发现这个社会当中资源错配在什么地方,发现这个不均衡,然后我们再追逐利润来选择生产,最后纠正市场的错误,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第二,创造不均衡。假如市场已经不均衡了,没有利润可言了,这个时候怎么赚钱?就是打破均衡,靠创新。举个例子,电脑市场几年前早就饱和了,中关村卖电脑赚的钱就是搬运工的钱,赚的钱可能没有卖天津煎饼的人多,这个时候已经没利润了。苹果的平板电脑彻底打破了均衡,创造了新的产品,那么他就有利可图,这就是打破均衡。当然这两个功能总是结合在一起,我们没有办法把它彻底分离,但是理论上我们仍然可以做这样一个区分,对我们认识企业家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花点时间给大家介绍发现不均衡的含义。发现不均衡其实就是发现有套利的机会,因为资源没有有效地利用,所以这时候发现不均衡以后就可以赚钱,这叫做套利。套利分为三种类型:跨市场的套利、跨时间的套利、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套利。跨市场的套利其实很简单,你发现有一些东西有些地方很便宜,在另一些地方很贵,然后你从便宜地方导到贵的地方卖就赚钱了,这就是商人。不同的市场有好多知识,好多商人也是旅行家,行商,到处走,就变成企业家了。从古到今有很多例子,我从古代的企业家开始讲。司马迁的列传里讲了30多个企业家,都是套利型的企业家。汉武帝之前中国的市场应该是比较自由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的时候。那个时候出现了好多大商人,比较有名的像吕不韦,我们知道吕不韦是个行商,他在韩国首都和赵国首都之间经商,不论任何产品,只要低进高出即可,所以他变成了大富豪。《货殖列传》讲到子贡利用卖贵买贱的方法在曹国与鲁国之间经商赚大钱。举一个近代的例子,我们都熟悉的“红色资本家”阿曼德·哈默,哈默怎么变成了一个企业家?他作为哥伦比亚的医学院学生去苏联搞救死扶伤,苏联当时饥荒,他发现苏联有很多珍贵的皮毛和宝石,这些东西在美国很值钱,但是在苏联根本不值钱,没有人要。另一方面苏联粮食短缺,而粮食在美国大量过剩,都被烧掉倒在海里边。这时候他给他的哥哥发了一份电报,你给我收购多少小麦,我给你收购多少皮毛,这个事情一做他俩都变成了大富豪。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这些企业家,“投机倒”“长途贩运”的人都是这样的人,联想柳传志一开始就是跨市场的套利。还有国际倒爷。这是一类企业家做的事。这种套利行为,我们认为它不创造价值,是错误的。这种使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纠正了市场的不均衡,形成了统一市场,实际上增加了社会的总财富。但是随着套利的人越来越多,套利的空间、盈利机会越来越小。这个图的横坐标代表着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纵坐标代表着利润,一开始很赚钱,但是别人开始模仿你,你搞计算机别人也搞计算机,最后搞到最后利润为零,这就均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