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11年长安讲坛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1年回顾及2012年展望
演讲者:郑京平(论坛特邀专家、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时间:2011-12-15    阅读:46922次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1年回顾及2012年展望
郑京平

    非常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聊一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2011年到现在还没有过去,所以说回顾,主要是根据前十一个月的数据所做出的一些预测和判断。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回顾一下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二是对2012年中国经济作一个展望,三是简要的提一点自己对于政策方面的想法。
    总的来看,在国际经济动荡不定的环境下,2011年中国经济再次经受住了考验,总体运行还是比较好的。面对欧债危机不断升级的新形势,2012年我们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但总体来说,还能够应对得过去,中国经济还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把2011年和2012年两年合起来看,我的总体判断是“通货膨胀高位回落,经济增长稳健回归”。用这样两句话应该可以比较好的概括、总结以及展望和预测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形势,我想这也是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形势主要的基调。

    一、关于2011年的回顾
    2011年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定:欧债危机不断升级;中东、北非的趋势也是变幻莫测;日本经济遭受了地震、海啸和核电危机三重灾害的冲击;美国因为债务上限问题,民主共和两党的纷争十分激烈;欧日美三大经济体都不是太安宁。同时让世人总是感觉国际金融危机迟迟挥之不去,时刻担忧全球经济是否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不仅增速大大低于预期,而且始终给人不踏实的感觉。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当然也饱受国际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动荡的折磨。我国的通货膨胀在2010年底就有所表现,CPI涨幅已经突破了5%,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加上比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使得中国的宏观调控不得不十分的小心谨慎。时至今日,应该说2011年的大局已经定,总的感觉是“通货膨胀高位回落,经济增长稳健回归”。如果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的话,今年7月份达到6.5%这个高位以后,逐月开始往下回落,到11月份回落到4.2%,12月份应该还是继续回落,会在4%左右的样子。我估计2011年全年CPI不会高过5.5%。因为前11个月是5.5%,12月份当月可能是4%左右,所以全年也就是5.4%的样子。这主要是由于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包括连续六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三次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以及在第三季度将商业银行的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相关的保证金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计交存款准备金等,才出现了这种高位回落的态势,实属不易。

    大家可能会认为,美国、欧洲的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现在都是3%以上,中国5.4%的涨幅应该说不算太高。而我说的高位回落是和我国历史比,前十年我国CPI平均涨幅是2.1%,前20年CPI涨幅是4.6%,今年是5.4%,所以说是高位回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包括了从计划确定转为市场确定、涨幅比较高的一段时期。因此,改革开放32年以来的平均涨幅是5.5%。由于价格形成机制的转轨早已基本完成,所以我们最好是和前十年比,最多和前二十去比,而不是和前32年比。这样比的结果,涨幅应该说是比较高的。所以我定位是通货膨胀高位回落。
    另一句话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稳健回归。大家可以看到,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9.7%,二季度是9.5%,三季度是9.1%,前三季度平均是9.4%,速度是在逐步向下走。按照今年10月、11月工业等有关数字看,GDP增长仍然还会往下走一些,全年可能会在9%左右或者稍高一点。我说的稳健回归,回归到哪里呢?是回归到略低于改革开放以来32年的平均水平的位置,略低于平均线9.9%的速度。


   

    除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这两大指标以外,通常我们还会关注国际收支的平衡情况以及就业的情况。从国际收支的平衡看,仍然不太理想,还是双顺差,经常项目前三个季度顺差是145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顺差是2258亿美元,总的来讲外汇储备资产还是增加了三千多亿美元。好在十月份开始,外汇占款下降,10月份外汇占款是净减少。我们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在继续下降,从8月份开始,9月、10月、11月都是逐步往下走,前11个月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低了18.8%。
    从就业的情况看,应该说就业的规模还是在继续扩大。到2011年的9月份末,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同比增加了550万人,城镇的登记失业率是4.1%。全国跨乡镇外出农民工总量1.64亿人,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6万人。
    中国经济在低迷的国际环境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然也为此支付了一些代价。我说的代价或者说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一个是小型和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民间借贷成本高启,违约事件还在不断发生。第二个是结构调整进展还比较缓慢,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拉动经济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还是没有得到解决。第三个是节能减排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目标应该是3.5%,而前三季度万元GDP能耗仅下降了1.6%,还有较大距离。
 
二、关于2012年展望
    上面我简要的对于2011年做了一个回顾,在座的各位可能更关心的是2012年到底会怎么样?
    首先,要看一看国际经济环境,我认为201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仍然不乐观。不乐观的主要原因是有“五大考验”一是归还透支未来欠债的考验;二是大病出愈康复阶段的考验;三是天灾人祸的考验;四是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考验;五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考验。
    关于归还透支未来欠债的考验。大家很清楚,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透支未来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按照常规,美国的一部分消费者没有办法借到贷款去购房。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弥补IT泡沫所造成的经济下滑,想出了利用住房来刺激国内需求的政策,放松了贷款条件,让一些本来没有贷款能力和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消费者得到了贷款,这就是一种透支未来。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知道住房消费的需求,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今天提前消费,明天就不可能再消费。你今天透支未来,那么明天必须要还欠账。所以美国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房地产一蹶不振,这就是在归还欠账。 
    归还欠账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用刺激性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全球的经济形势,稳定全球的金融形势。在宽松的财政政策下,发了很多债也是需要还的。现在的所谓主权债务危机就是因为发债过多,使得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0%,赤字占GDP的比重高于3%,这都属于透支未来。你透支就必须还账,没有别的出路。这是一大考验。
    关于大病出愈康复阶段的考验。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你大病之后,要想康复总是要慢慢来,不可能一下就好起来。更何况现在这个病是不是已经去了还说不清楚。大家还在担忧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还在担忧欧债等危机会引发新一轮的国际危机,还在担忧美元今后的走势,所以说这个考验也是实实在在摆在那的。
    关于天灾人祸的考验。天灾年年有,那是不可避免的。讲人祸的考验,我主要指核电危机的考验。过去对核电、核能的利用,应该说世人的认识还是不足,总认为不管是美国的核事故,还是前苏联的核事故,都是偶发事件,还心存侥幸。这一次日本福岛核电站在地震和海啸中遭到破坏,造成了大面积的核污染,不得不使人们重新考虑,人类到底有没有能力安全利用核能?它的成本与代价、利与弊到底是怎么样?不出事儿的时候还是不错的,是清洁能源,成本又不是太高,但是一旦出问题,就会是大问题。
    1985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遭受核放射污染的一些损害是不可逆的,到现在人类还不能在那儿居住,损失非常大。所以现在有些国家,像北欧、德国等已经开始关停或不再重建核电站。法国作为核电站利用比重最高的一个国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核电危机造成的后果就是电力供给不足,因为核电要有替代品,用煤、燃油、天然气发电,用风电和其他太阳能发电等等来替代核能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使电力供应在今后一段时期比较紧张,使生产所需的重要动力——电力出现供求紧张,这个考验也无法回避。
    关于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考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失衡到再均衡真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气力。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其中又提到了经济结构调整,有人统计了一下,我国大概已经连续八、九年都提过这个问题。我们的结构到现在虽然有改进,但还在调整的过程。对全球来说,更是这样,何况各国之间还有各种利益的冲突。所以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考验不是一年两年的事。
    关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考验。大家在对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进行反思的时候,普遍认为现在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是有问题的。比方说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科学评估和监督管理等等。而监管体制的建立和改革更不是一朝一夕的。
正是因为有以上这五大考验,我们认为2012年国际经济的环境仍然不乐观。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这五大考验已经开始造成一些危害,已经出现了一些危机。一个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下面我们再详细说这个问题);第二个是全球性的核能危机;第三个是美元的信用危机,这个危机不一定马上会出现,并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但是毕竟这个危机的大幕已经拉开。大家在进行国际投资、国际交易的时候,就要考虑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和投资结构。对于美国经济、美元的地位来说,也都是不容置疑的挑战。再就是高失业率和经济不景气引发的社会动荡问题。这在2011年已经表现的很突出,在2012年仍将继续。美国的失业率一般情况都应该在5%以下,而今年前几个月都在9%以上,到11月份下降到8.6%,能不能稳住还不一定。美国这么高的失业率,当然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所谓的“占领华尔街”行动就是例子之一。欧元区的失业率始终在10%以上。日本的失业率是4.5%左右,也是比较高的。我们知道,不同国家的失业率横向之间的比有一定的不可比性,失业的概念可能不完全一致。像瑞典的失业率就比欧洲的其他的国家要低。因为它把接受再培训的失业人员作为就业人口了。因此,在使用数据的时候,注意要与它的历史数据比,这样分析起来会更加客观一些。
    关于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问题。可以说,目前存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的远远不止欧元区。按照主权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应该小于60%的标准来评估,美国、日本、英国,甚至整个OECD都或多或少存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问题。2011年美国主权债务相当于GDP的百分比大约是100%,已经高过60%了。欧元区是95.6%。德国是87.3%,法国是97.3%,英国是88.5%,意大利是129%,日本是212%。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希腊、葡萄牙的比重也都不低,OECD的国家平均是102%。可见并不是只有欧元区有债危机。我之所以拿欧债危机出来说事,主要是基于如下一些考虑:一是欧元区的债务状况相对更差一点。二是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块头是很大的,其主权债务危机对于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大。三是欧元区作为主权国家的集合体,主权债务危机的处理难度比单一的主权国家来说更大。
    如果是主权国家,它的债务危机还可以通过多印票子搞通货膨胀加以应付和缓解。但是在欧元区,能不能印欧元不是个别国家说了算,必须是主权国家的集合体,也就是全体国家都取得共识才能做。如欧洲稳定基金谈论那么久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欧元区只有货币统一,没有财政上的统一,财政是各国自己说了算。日本长期的融资模式,决定了大部分的债务是靠国内的民众企业来持有,万一有问题,民族利益上升到很高的位置时,国民都会勒紧裤带,帮忙政府渡过危机,亚洲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了渡过危机,不少韩国女士把首饰都献出来了。所以单一国家处理危机的能力相对好一些。美国更不一样,美元作为国际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它还有一些手段转嫁它的危机。所以,欧元区的情况很特殊,需要单拿出来加以研究。
    尽管出于政治考虑,出于欧元区发展前景的考虑,出于欧洲各成员国对自身受牵连的考虑,欧元区和有关国际组织会伸出援手来解决欧债危机,但是需要时日,而且可能还会有反复。特别是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本身比较缓慢。2011年前三个季度分别是0.8%、0.2%、0.2%这样很低的速度。而且这些欧元区国家,人口老龄化,福利水平相对比较高,而福利是刚性的,你要紧缩,老百姓都不同意。还有,欧元区或者欧洲国家比美国更加重视对劳工和就业的保护,它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也比美国相对要差一些。欧元区的创新机制、人口结构(包括人口老龄化)和美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因素都说明,关注欧债危机有它的必然性。欧元区近期情况并不十分乐观,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长期的应对政策。。
    说到这个地方,我想为在座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值得考虑的研究课题:关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研究。前不久第一财经和信诚基金搞了一个年度的金融书籍评鉴,评出了一些比较好的书,其主题就是“货币三极”。因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研究非常重要,所以我也想将其中重要的三本书介绍给同学们。
    第一本书,是美国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政治与经济学教授巴里艾森格林写的《嚣张的特权》,是讲美元的兴衰和货币的未来这样一本书。此前他的著作包括《1945年以来的欧洲经济》、《全球失衡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训》、《资本流动与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如何应对》。他还为英国的金融时报、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外交杂志等撰稿。
    在当今美元崩溃说比较盛行的时候,这本书的作者对此提出了一些挑战。他不是对美元进行喝彩,而是对美元作为全球主导货币所拥有的嚣张的特权进行深刻的分析,指出美国自身才是美元霸权地位的最大敌人。他在书中追溯了20世纪美元从崛起到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进程。根据他的研究,美元从无名小卒的地位变成主导货币也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他还提出了几种国际货币共存世界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也提出了人民币可以作为今后比较长时期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特别是他提出来,世界上并不是只能容下一种真正的全球货币,在过去很长时期内,多种货币一直都在分享着国际储备货币这样的职能和角色。过去如此,今后也应该可以这样做。这本书现在有了中文版,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参考一下。
    第二本书,是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的联合主席戴维·马什写的《欧元的故事》。作者曾在一些商业银行和咨询公司从事过金融的有关业务。这本书主要是谈欧元。详尽的记录和分析了欧元诞生的过程,资料特别详实。特别是这本书写于欧债危机发生之前的2007年到2008年,相对比较超脱,大家可以通过欧元的创立和变为现实,去分析它今后的走势。这本书的中文版已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第三本书,是张光平先生写的《人民币产品创新》,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中文、英文都有,他是先用英文写,后翻译成中文。作者不是从宏观上讨论人民币如何才能国际化的路径,而是讨论和分析人民币的金融产品应该做哪些创新。这也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大家可以把这三本书结合起来,真正做一做国际储备货币的有关研究,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上面这张表给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世界经济的预测,明年世界经济还是不够景气的。现在有关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还在进一步调低的过程中,所以应该比这张表给出的还要差一些。
关于2012年的展望,我们对国际情况说的比较多,因为2012年国际的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实在太大了。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大国,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

    下面回过头看一看中国国内的情况。我们认为2012年国内的情况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的来说,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会有所减弱,但是相对而言,仍然是比较强的。可用我前面讲到的那两句话概括:通货膨胀高位回落,经济增长稳健回归。

    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会有所减弱,但是又不会回落的太大。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先行指标看,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前11个月比去年同期仍增加24%,这是一个先行的指标,预示着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还会有比较好的增长。另外,11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49,已经低于50的警戒线了,但还是在50左右波动。消费者信心指数只是略有回落。总之,从先行指标来看还是比较平稳的。


   

    从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期因素看,一个是经济较高增长的惯性,它不可能一下突然回落。第二个是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刚性,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刚性。第三个是2011年住房、汽车、家用电器的消费基数比较低,特别是汽车、住房更突出一点。从需求的角度看,这些短期因素还会对2012年的经济增长有较好的支撑。当然,由于2009年、2010年较高投资和汽车家电下乡消费政策是有一些透支效应的,加上外需正在减弱,地方的债务问题等等,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说2012年从短期因素看也会使经济略有回落,但还会回落得太大。
从长期因素看,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发展阶段。特别是其中的城镇化,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以后带来的消费变化,都会为经济增长提供庞大的需求。信息化等其他的四化也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
     另外,支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2年经济增长的“五大红利”会有所下降,但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体制转轨带来的红利。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的能量。二是对外开放的红利。中国加入WTO,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前不久德国施耐德电器的总裁在纪念中国加入WTO十周年的演讲中说,邓小平先生说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他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块石头就是中国加入WTO。三是后发展红利。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一些经验和他们走过的路子。四是人口结构的红利(下面我会再讲到人口红利),因为过去的32年正好是我们国家人口结构有利于发展的黄金的阶段。五是县级政府间竞争模式所带来的红利。
    这五大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虽然会有所下降,但是都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中国经济仍然具有比较好的支撑作用。
    说到人口红利,有一种观点认为,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到底有没有出现,我觉得这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去研 究。
    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就是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业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转化时的一个时点。这个时点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趋紧或者说肯定没有原来那么宽松了,但是还不一定能说刘易斯拐点现在就已经出现了。提出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的专家们认为,劳动力价格在上升。上升就是意味着短缺。我倒觉得,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未必就一定意味着短缺,当然肯定有短缺的因素在里面,但不一定完全就是短缺造成的。是不是会有以下这么几个因素,可以讨论。一是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农民工工资肯定也应该进一步的上升;随着社会的进步,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和一般工资水平也应该提高。还有就是,对过去忽视农民工工作条件的校正,也会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以,光说劳动力价格上升这一点还不能说明问题。
    另外,从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我认为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或供给仍然还是有较大的空间。中国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是38%,农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是10%左右。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是1-2%,增加值是在2%左右。例如法国劳动力是占3.4%,增加值在2%(见下表)。



   

    显然从这张表上的数字,还看不出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已经到了短缺或者紧张的时点。当然,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情况,我们的生产规模,特别是农业的生产规模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小的,不能简单对比。但我觉得也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大家可以看到,上图给出了中国和世界主要地区15到64岁这个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980年左右,中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然后一直都在爬坡,到2010年达到最高73.2%。总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越高,人口结构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这一比重从2010年开始往下走,到2035年左右重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说在这之前应该说人口红利还是有的。2035年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中期阶段,上述比重重新下降到65%左右,重新低于亚洲和世界的平均水平。到这个时候中国靠人口红利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会明显减弱。从2010年开始,市场感觉劳动力供应开始紧张了,从数据上看是有这个趋势。但人口红利至少应该还有15—20年的时间。当然,未雨绸缪,我们现在就需要从人口政策、就业政策、养老保障、体制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应对人口老龄化中期到来的挑战。这也是一个值得做一做的课题。
    上面我们从先行指标、短期因素、长期因素三个方面对2012年中国经济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对2012年通货膨胀再做一个分析。
    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较大,但是通货膨胀的涨幅会比2011年回落。分析本轮通货膨胀的表面原因,应该说比较复杂,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既有成本问题,又有需求问题;既有货币问题,也有实体经济本身的问题。还有一些结构调整没有跟上,过于依赖外需、依赖投资等等诸多因素,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说了。
我觉得本质的原因,还是前期货币发行偏多,流动性过剩造成的。2012年抑制通货膨胀有以下三个有利因素:第一个经济增速回归,小幅放缓;第二是货币发行已经回归正常。现在由于外汇占款的下降,已经不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是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了。第三是不管工业品还是农产品的供给充裕。我们的粮食获连续第八年增收,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1424亿斤。工业无论是产能还是产品也都很充裕,这些都为抑制2012年的通货膨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然,2012年也还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还不能放松警惕。
    一是国际货币环境宽松,各国都在纷纷降息,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就业率,来帮助本国度过主权债务危机。现在资本流动都很频繁,也会对我们国家造成影响。
    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然比较高。像原油现在又突破了每桶100美元。
还有包括劳动力、原材料等一些生产要素在内的成本上升因素,以及通胀膨胀的惯性和翘尾因素等。所谓通货膨胀的惯性,就是说通货膨胀或者价格上涨也是有黏性的,上去后不会马上就下来,要有一个逐步回归的过程。此外,我们计算同比涨幅的时候,还有翘尾因素。这些都使得2012年的通胀还会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当然比今年的5.4%肯定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
    这个地方顺带说一下,什么叫同比的翘尾因素。我们在计算价格指数的时候,有三种方式,一个是叫同比,一个叫环比,一个叫定基比。所谓同比就是和去年同期相比,它的好处就是消除了季节因素。比如1月份马上要过春节,菜、肉价格都上去了,所以1月份比上年12月份价格水平肯定上涨,这就是季节影响。如果我们用同比就可以把有一些固定的季节因素消除掉。而环比就很难消除季节因素。同比能够剔除季节因素,但也有一个不太好的方面,就是反映问题比较滞后,而且还有翘尾因素。
    什么叫翘尾因素,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下表给出了某个城市水费的变化情况。


    2010年8月份水价由每立方4块钱上涨为6块钱,环比上涨了50%。接下来,水价不动,一直都是六块钱一吨。我们可以看到,从2011年1月一直到7月,各月的同比上涨的幅度均为50%,一直到提价的8月份,涨幅才为零,不涨了。这就像翘起的尾巴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翘尾因素。如果价格头一年在最后几个月才涨上去,甩到下一年的翘尾因素就越大一些。如,我们在2010年12月份才涨水价,那么整个2011年的前11个月水价都要上涨50%,这个翘尾因素就比较大了。相反我们如果是在2010年2月份涨水价,它的翘尾因素就只有一个月,后面都没有影响。
    我们知道,CPI 2011年的翘尾因素就是2.5个百分点。至于2012年的翘尾因素,据测算仍然会有超过1.5个百分点。
刚才我们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有关因素,我的结论就是,2012年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都会略低于2011年。
 
三、政策建议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2012年的经济工作做出了部署,总的还是会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是2011年实施的,可以说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另一个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就是房地产的调控思路和改革构想。为什么说它非常重要的呢?我们认为房地产仍然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而且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产业。城镇化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住房都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房地产这个行业,上下的产业关联度很高,影响面也很大,所以说它非常重要,需要明确长期的和基本的政策取向。现在,我们提到要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等等,但今后房地产发展的思路或基本政策取向还不是非常的明晰。
    我认为房地产发展长期的和基本的政策取向,应该比房地产价格本身的涨跌,比房地产政策简单的松或紧都更加重要。只有有了长期的基本的房地产发展的总体思路,才能够更好的合理的引导各界对于房地产发展的预期。我们国家的特殊情况就是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远远的高于美国等一些国家,而且宜居土地的分布很不均匀。在这样的一个国情下,今后中国的房地产到底应该怎么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只有让人们有了合理的预期,房地产才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我觉得这也可以作为研究课题。这是我今天提出的第三个研究课题。
     我个人的想法,还是应该把商品房看成是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商品,不应该把它看成投资品或者投机品。保障性住房的和市场化住房要区分开来。即使是保障性住房也应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手段进行管理。而市场化运行的部分,要通过对于房地产的拥有者征税,对房地产交易所得征税,才能够真正解决好房地产发展问题,才能使房地产业的发展照顾和协调好促进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此外,还要鼓励租赁市场的发展。为此,租赁环节所得的税可以降低一点,以利于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德国的住房模式和发展思路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它的整个房价相对来说比较低,从而使得德国的国际竞争力更加强。生产要素里包括人、资金、厂房、设备。而人和厂房、设备都是与房地产有关的,其它生产要素也有关。所以房地产价格过高,肯定会消弱国际市场竞争力。
    最后一点是,适时推进体制改革,稳定企业、个人、政府等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只有给出了改革明确的目标,让有关的市场主体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比较稳定的预期,大家的投资消费和经济活动,包括管理活动才能更加的规范,才能够更加的理性。需要逐步完善以法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中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我自己对于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和对2012年乃至比较长一点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以及对政策上面一点简单的思考,其中提到的那三个研究课题我再强调一下,希望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能够做更深入的研究,为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