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是否加息,目前经济学家的看法并不一致。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通胀压力存在,需要加息;一是认为加息效果并不明显,尚待观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判断是否加息需要多种数据的支持,目前很难判断。为何出现不同的判断?
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并不一致
央行的数据表明,5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7.06万亿元,增长18.6%,增幅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
乐观的经济学家认为,这表明政府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已经见到了积极效果,某些行业过热的势头正得到有效遏制。但部分经济学家却认为,这些数字,只能表明宏观调控出现了见效的迹象。金融运行状况是否得到根本好转,还要看投资和物价水平的回落状况。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显示,我国上月的消费物价比去年同期上升4.4%,较4月份3.8%的增幅高出0.6个百分点,创下1997年2月以来的最高记录。以此为依据,部分经济学家判定央行即将加息。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如果按月份比较,5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实际上比4月份低0.1个百分点,和去年比较增幅虚高是因为非典造成去年5月份的基数偏低。人民银行监测的另一物价指数也反映当前的通胀压力确实有缓解的苗头。5月份,中国的生产物价水平较4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是去年7月份以来第一次出现较上月下降的情况。如果以此为依据,则加息的压力降低了。
对是否加息存在分歧
对于是否应该动用价格这个货币工具,以及加息对通胀的影响,专家的看法仍有分歧。
有的经济学家担心,利率上调可能造成许多国企经营困难,进而导致银行坏账大增,破坏当前银行改革的良好环境。
也有个别人士相信,加息无助抑制经济过热。一来除非央行下重手,否则轻微的利率调整无法阻止大量的投资继续涌入看好的过热行业;二来对那些能够轻易拿到银行贷款的企业来说,借贷成本增加的约束力十分有限,毕竟他们是用银行的钱来“赌博”,投资失败最多企业倒闭了事,损失自有银行来承担。
也有经济学家表示,加息是一种对经济不断微调的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只要通胀有预期,就可以加息。而且,目前市场已对加息有心理预期,一旦消息比较明朗,对市场的影响反而不会很大。
也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判断加息对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必须有数据的支持,目前不好发表具体的看法。
对加息的影响各有看法
有专家指出,人民币加息对于企业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首先是从银行方面来看,如果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差额的提高,银行的贷款积极性会有所增加,这样的结果对企业贷款是有利的。
从企业方面来看,人民币加息因企业规模大小产生不同的影响,将会是结构性的,由于企业的借贷一般都是长期的大笔批发性的贷款,而且一般为浮动利率。加息对企业而言,融资成本增加了,对大型企业发展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中小型企业因为自身实力所限,融资成本增加,必然会对企业盈利造成影响,导致中小企业盈利下降。更由于银行在贷款融资中一贯对大型企业的偏向,加息会产生大企业融资更容易,小企业融资更困难。对此,也有相左的观点,认为中小企业普遍从银行贷款难,因此,贷款成本的增高对中小企业影响不一定大。
至于居民消费,由于人民币加息会使得诸如车贷、房贷此类大宗消费贷款的借贷成本增加,相应的居民工资水平也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提高,因此加息会抑制居民的消费信贷。居民的其他消费也会因为加息之后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居民消费的成本增加导致消费的萎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产生消极的影响。
与消费相同,投资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对不同群体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从总体来看,人民币加息之后的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水平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样因为逐步的调息,会非常有利于达到经济软着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