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林毅夫:中国的就业突破口 到大中城市去
作者:孙雷    时间:2004-03-0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阅读:2215次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专访

  温家宝总理曾向媒体和官员们引述这样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引起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意味着农民增收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而破解“三农”困境,就要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入手。

  三农问题无疑将成为本周召开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就此本报专访了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

  《21世纪》:据我所知,您在讨论中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上,一直坚持认为,我们现还存在着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问题。去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您在大会发言中提到,要启动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能力,启动农村消费是最重要的一项。应将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改善与农村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上。一年时间过去了,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您是否还依然坚持这一观点呢?

  林毅夫:是的,我仍然坚持自己的这一观点。

  我认为,存量需求存在于4个领域:外资、民间的投资、城市的消费和农村。无论是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还是温总理一直以来的讲话中,这一问题已讲了很多。在新增加的政府的财政税收当中,更多地要用在农村;在增发的长期建设国债中,更多地要用在农村。用在农村里的部分,过去只是用在生产领域,现在温总理也讲要用在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

  《21世纪》:我们知道,按照中央的精神,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国债资金向农村教育方面转移,您对这一政策取向有何看法?

  林毅夫: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举措。我们现在围绕的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最关键的是减少农民数量,把农民从农业劳动力转变为非农劳动力。而要转变为非农劳动力,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农民进入城市,要面对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如果有一定教育水平的话,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21世纪》:您一直在主张用城市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但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您认为,是应该以大中城市为主还是中小城镇为主,来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呢?

  林毅夫:我认为应该是以大中城市为主。因为要想把农民转移出来,转移出来的产业就要有竞争力,能够更多地吸收就业。

  在这里我着重强调比较优势。因为如果产业没有比较优势,它就缺乏竞争力,就很难发展。同时,它还必须有一个群聚效应。比如纺织业、电子加工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一个厂不会是大而全的,一般只是生产产业当中的一个工序或者是零部件产品。这就需要有很多配套的厂与之相配合。当然这些配套厂也必须要符合比较优势,才能够把这一产业变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哈佛大学的麦克·波特提出过“竞争优势”的概念。

  “竞争优势”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要有比较优势,之二是要有产业群体。而只有规模足够大的城市才可能有规模足够大的产业群体。如果是在小城市,这种产业群就很难形成,也就不会有足够大的产业成功。这样的产业,即使是劳动密集型的,也不会真正有竞争力。

  《21世纪》:但是,如果大量农村人口被转移出去,我们的县级财政税基规模势必将大量减少,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农村人口大量转移所可能给县乡基层政权带来的这一问题呢?

  林毅夫: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对农村基层政权的职能,必须要进行改革。现在我们县、乡里面有那么多人,基层政权执行的是经济职能。按照我们市场经济的要求,那些属于经济职能的部分,要统统脱钩,政府的职能应该集中在政府应该办的事情上。按照我们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给政府的职能进行定位,根据这个定位来决定人员的配置。

  同时,我主张,对我们政府干部的工资和行政费用,应该完全由政府财政来承担,而不应像我们现在,基本上按照税费来进行。

  《21世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您可不可以围绕三农问题,对中央的这一提法,以及我们的进一步改革谈谈您的认识呢?

  林毅夫:我认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按照我们比较优势来发展,更多是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以及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区段。

  下一步我们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在什么地方,我觉得金融结构的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是下一步发展的突破口。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几个困难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说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突出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就业的问题、农民收入问题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就业问题与农民问题也是一体的两面。如果就业问题不解决,农民流动出来就很难。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归结点都在创造就业上面。

  可是如何多创造就业呢?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过去有两个障碍:一个是市场准入的障碍,一个是金融服务的障碍。现在准入的障碍基本消除,至少从中央的决策来讲是这样的。可是金融服务的障碍还没有解决。因为我们现在的金融安排还没有办法给中小企业很好的金融服务。这是目前来讲我认为解决上述几个矛盾问题的核心。要解决好过去25年经济发展所遗留下来棘手问题的突破口在这里,是在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