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介绍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政策的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国农村工作基本思路出现三个转变
陈锡文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8日公布。把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促进农民增收,反映了我国农村工作基本思路的显著转变。
一是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农业的基本功能是向社会提供食品,但为了促使农业发挥好这一功能,首先就必须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只有农民的收入能够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才能够持续地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要促进粮食生产,但一号文件中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农民生产粮食的做法,而是围绕增加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收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尊重农民的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是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等,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协调的问题。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的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业、农村的发展,而且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高度重视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实际上是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是体现了正确的政绩观。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不富裕,整个国家就不可能富强。因此,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的增长速度有多高,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这一切是否能够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地增加收入、不断地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之所在。
陈锡文说,只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目标。
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四个特点
陈锡文说,2月8日公布的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分析了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和促进农民、尤其是促进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增收的紧迫性、重要性,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文件突出了4个重要特点:
一是强调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两个重点和难点。
二是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这三个层次,提出促进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
三是从为农民增收创造必要外部条件的角度,提出了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以及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
四是强调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政策。
当前农民增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陈锡文说,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一直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
二是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差距已扩大为1∶3.24。
三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更为困难。过去几年中,由于不少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额减少,使以农为主的纯农户的收入增长尤其困难。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268元,但自1998年到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这一水平。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有利
陈锡文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是有利的。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一部分食品的价格开始上涨,但总体来说上涨的幅度并不大,大约在10%到20%之间。从价格的总体水平来说,实际上还低于1996年的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产品的价格还有一个合理上涨的空间,这种合理回升不会超出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政府有关部门只要做好对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各种扶持政策,农产品价格应该回到合理的水平,这样对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
陈锡文介绍,2001年,平均每个城镇居民用在粮、油、肉、菜方面的开支比1996年减少了131.2元。2002年,城镇居民用在粮、油、肉、菜方面的开支比1996年减少43.8元。
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200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离乡外出就业的人数继续增加,总数约为9900万人,比上年增加500万人。
近几年,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00年至2002年农民收入的增量中,有47.8%来自外出打工。目前,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约1亿人,引导好、组织好、服务好这些人,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