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关于当前金融形势 暂不出台重大调控措施
时间:2004-07-21
来源:人民网: 阅读:2148次
提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金融调控正处在关键阶段。经过前一段调控和市场的自行调节,经济金融运行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究竟如何演变,目前还看不清楚。这就需要我们花一段时间来密切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在这段时间内,稳妥的办法就是暂不出台重大的金融调控措施。
本次金融调控具有三大特点: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紧密配合,货币调控与银行监管联袂行动;金融调控和金融改革相结合
当货币信贷的曲线从高处渐渐回落时,所有关心金融运行的人都长舒一口气,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人们有理由感到欣慰,因为这意味着上半年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明显,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态势已经得到控制。
先看货币供应量。6月末,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同比都增长了16.2%。年初,央行曾确定了M2和M1分别增长17%的调控目标,但今年前5个月,M2和M1的增幅却一直高于17%,直到6月份才首次进入调控目标之内。
再看信贷投放。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少增3501亿元。其中,5、6月份分别少增1404亿元和2396亿元。贷款增势明显放缓。
从这些沉甸甸的数字中,可以读出金融调控各方的智慧和汗水——
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是本次金融调控的一大特点。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经济的冷热,往往首先反映在货币信贷上。早在去年,央行就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新变化,及时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对房地产信贷进行风险提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为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加强金融调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紧密配合,货币调控与银行监管联袂行动,是本次金融调控的另一大特点。今年以来,央行坚持以适度从紧为取向的稳健货币政策,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建立再贷款浮息制度;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银监会则检查了部分过热行业的贷款情况;全面清理了在建和拟建项目的固定资产贷款。此外,发改委、央行和银监会还发布了制止一些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目录,加强了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金融调控和金融改革相结合,是本次调控的又一大特点。拿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来说,此举堪称“一箭双雕”:既能使商业银行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对一些企业自主提高贷款利率,客观上起到收紧信贷闸门的作用;又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统计显示,到5月底,大约60%多的贷款都已上浮了利率。
新情况新动向值得注意:货币信贷还可能出现“大起”,也可能出现“大落”;一些地方、一些银行出现“一刀切”倾向;由于金融结构的缺陷,使金融风险在宏观调控下有可能被集中
金融调控成效显著。但越是形势好,就越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货币信贷运行中还存在一些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决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放松工作,不能半途而废。
应当看到,货币信贷还有可能出现“大起”。人民币贷款少增3501亿元,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压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等手段实现的,上半年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分别少增了1684亿元和2128亿元;而与投资关系最为密切的中长期贷款仍然多增了738亿元。宏观调控一旦放松,投资可能继续扩张,贷款增长也可能反弹。
另一方面,货币信贷也有可能出现“大落”。5、6月份贷款大量少增,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按宏观调控的精神进行了内部政策调整。如果这种调整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加上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当年利润,往往是“一、二季度多贷,三、四季度少贷或不贷”,这样一来,两种效应相叠加,就可能使下半年的货币信贷增长大幅下滑。
应当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银行在调控中行政色彩还比较浓厚,有的甚至出现“一刀切”的倾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告诉记者,他在东部沿海调研时,发现一些银行有“少贷少犯错误,不贷不犯错误”的想法,有的对农业、高科技等产业也不增发贷款,有的硬逼企业归还尚未到期的贷款,有的甚至把企业的流动资金也拿来还贷。一家国有银行的地级分行向他透露,省分行已经打了招呼,一定金额以下的小项目贷款不要再上报了,报了也不批。这样一来,一些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的企业告贷无门,只能咬牙借高利贷。这些企业十分困惑:“点刹”咋就变成了“点杀”?
还应当看到,由于我国金融结构的缺陷,使金融风险在宏观调控下有可能被集中、被放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坦言,企业发展既需要长期资金又需要短期资金,解决长短期资金的搭配问题,世界上大概有两种制度安排:一是美国和英国模式,即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资金;一是德国和日本模式,即储蓄银行等有长期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提供长期资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资金。当以压投资为主要做法的宏观调控来临时,企业的长期资金偿还往往会成问题。这时候,在前一种制度安排下,由于资本市场的作用,能分散金融风险;在后一种制度安排下,能“平滑”金融风险。而我国企业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都高度依赖商业银行,当宏观调控使企业的长期资金偿还出现困难时,就会把风险集中到银行身上,形成不良资产,甚至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
我们需要花一段时间来密切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在这段时间内,稳妥的办法就是暂不出台重大的金融调控措施;银行要“切一刀”,但决不能因此而搞“一刀切”;要将调控手段更多地转为市场化间接调控;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新情况、新动向呼唤着新思路、新办法。下一步,应当继续提高金融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促进货币信贷平稳运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要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防止货币信贷大起大落。李扬认为,金融调控正处在关键阶段。经过前一段调控和市场的自行调节,经济金融运行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究竟如何演变,目前还看不清楚。这就需要我们花一段时间来密切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在这段时间内,稳妥的办法就是暂不出台重大的金融调控措施。
要引导和促进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银行应当按照“区别对待,调整结构”的方针,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贷款,要“切一刀”,但决不能因此而搞“一刀切”。
要将调控手段更多地转为市场化间接调控。行政手段好比“下猛药”,见效快,但容易出偏、伤身;市场化手段好比“吃中药”,虽有时滞,但触及根本,调理到位。另一方面,上半年经济增长已回落到9.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也仅为3.6%。因此,更多地使用市场化调控手段既必要又可行。
要不断校正我国的金融结构。应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还应当通过金融创新,研究允许商业银行开办多种形式的基金业务,改变企业融资过度依靠贷款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