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就业还要加把劲
作者:白天亮 时间:2004-07-30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2081次
今年1—6月,全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0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900万的6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4万人,其中“4050”(即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人员57万人。到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3%,与去年底持平。
单从数字上看,上半年就业形势稳定,成绩喜人。原本担心宏观调控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人们似乎可以放轻松些。不过,考察数字背后的具体情况,细心的人会发现,眼下的这种好势头相当脆弱,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就业总量稳中有升,但在部分地区、行业以及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广大的中西部、老工业基地以及资源枯竭地区,失业人员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一批年纪偏大的老职工,再就业的希望已微乎其微。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灵活就业,收入低,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再次失业。
“农转非”和失地农民就业困难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因征地和政策因素转入城镇的“农转非”人口中,劳动力将达到140万人。部分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农村人口会直接转入城市,将给城市就业带来巨大影响。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已相当突出。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趋尖锐。劳动力供给一向充裕的长三角、珠三角相继出现了“技工荒”。大量新兴产业和新开工企业招不到合格的技术工、熟练工。不少地方和企业反映,劳动力素质低,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是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技能劳动者短缺、招工难。结构性矛盾给就业带来新的挑战。
宏观调控对就业的影响也值得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由于基建项目的停建缓建,对一批进城打工的农民造成直接冲击。二是一些在产项目的调整压缩,有可能导致一批在职职工失业。三是由于控制投资规模产生的连带效应,一些地区靠投资拉动就业的预期将难以实现。当然,从长远来讲,当宏观调控发挥预期的效应,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对就业再就业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作用。但眼下的困难也不容忽视。
总结上半年就业形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全年就业供求矛盾依然严峻,今后的工作不仅不能松懈,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近两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帮助了成千上万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不过,政策虽然已逐步配套完善,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小额贷款门槛偏高、社保补贴难以兑现等。要让好政策取得好效果,还有待于各地、各部门加强协调,强化工作督导,突破政策落实的难点,使其充分发挥效应。
结构性矛盾凸显了培训的重要性。据了解,有关部门组织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等大型培训项目已开始在全国各地实施。下一步,国家还将普遍推行政府再就业培训经费与再就业效果挂钩的工作机制,探索创业培训与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训的文章还要大做。
解决就业难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建立长效机制。据了解,下半年职能部门在继续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青年就业的同时,还将从建立我国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出发,抓紧进行《促进就业法》的调研和起草工作。
宏观调控对就业的影响在下半年将更加明显。如何化解其不利因素、发挥其积极效应,是当前一个紧要任务。据介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已要求各级劳动和保障部门未雨绸缪,制定工作预案,及时调控失业率过高增长,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型产业,力保就业增量规模不受影响。有关专家还建议,在今后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中,一方面要引导各地把项目的审批投产与吸纳就业相结合,形成社会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防止就业政策的弱化,强调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对就业再就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