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梁优彩:提高消费比例是缓解就业压力的着力点
作者:王婧    时间:2004-10-15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阅读:1790次   
 最近两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消费低速增长趋势在持续,如果按1990年的不变价计算,2002、2003年我国的消费年增长率仅为6.2%和6.3%,2002年经济增长8%,2003年增长9.1%,也就是说,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 

    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本因素没太变

    ——梁优彩认为提高消费比例是缓解就业压力的着力点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世人有目共睹,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未带来相应的高就业率,就业问题仍很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都做出了解答,可谓见仁见智。在日前召开
的《长安论坛o中国经济50人》上,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的首席经济师、高级工程师梁优彩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将我国的产业失衡问题作为主要出发点。

    梁优彩首先指出,我国通过25年的改革开放,在增加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3年我国的就业人口比1978年增加了3.4亿。但是,随着就业岗位的增加,失业率也在上升。我国目前登记的失业人口有800多万,如果考虑到下岗和其他的没有就业的人口,失业率远远不止我们现在公布的4.3%。另外,专家估计现在农村有1.5亿的富裕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村失业压力更大。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

    对于就业问题,梁优彩总的看法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着力点应该是逐步调整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而不仅仅是调整产业结构,核心在于消费政策。

   产业结构失衡必然导致就业结构失衡

    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总体来看比较缓慢,尤其是1989年以后,其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但它还是吸纳了绝大多数的就业人口,也就是城市的就业人口,但是因为第三产业的规模太小,经济高增长并没有缓解就业压力。美国的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了总就业人口的70%,法国也是70%以上,英国占60%以上,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大量人口在第三产业工作,是经济发达的一个标志,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就必然要把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

    梁优彩列举了以下数字:从1994年到2003年,我国就业人口总共增加了7624万人,第一产业减少了1134万,第二产业增加了1112万,而第三产业增加了7646万人,占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总和的87.3%。再从弹性的角度分析,从1994年到2003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平均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就是劳动力需求增长率除以产值的增长率)是负的,也就是说,在过去十年,尽管第一产业保持3.5%~4.5%的增长,但是它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在下降的。第二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弹性非常低,只有0.06%,也就是说,GDP增长1%,对劳动力的需求只增长0.06%。这是因为科技进步、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梁优彩分析,只有第二产业的增长高于10%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才会增加。因此,如果我们国家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又要增加劳动力需求的话,就必须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非常高,从平均弹性来看,它是第二产业的9倍。我们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现在是33.1%,如果目标按照40%来算,第三产业要上升6.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应下降6.9百分点,第一产业的比重不变。通过数量分析可以算出,第二产业的
就业岗位就会减少2120万个,但第三产业会增加4000万多个就业岗位。可见我们国家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产业结构失衡。

    梁优彩指出,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结构失衡,这里的需求指的是最终需求,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库存的增长等。消费需求太弱制约了我国第三产业或者服务业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政府工作报告经常讲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结果都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想方向去调整,是什么原因呢?梁优彩认为是因为着力点没有找准,应该调整分配政策,提高消费需求的比重。然而这一点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我们一直把拉动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固定资产投资上面。

    梁优彩经过测算,发现去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只有55.4%,资本的形成率是42.9%,其中固定资产形成率是42.8%。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平均消费率是77%,与之相比我国低20多个百分点;而固定资本形成率的世界平均水平是23%,我国又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这样最终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

    最近两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消费低速增长趋势在持续,如果按1990年的不变价计算,2002、2003年我国的消费年增长率仅为6.2%和6.3%,2002年经济增长8%,2003年增长9.1%,也就是说,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同时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按不变价计算,2002年增长了16.7%,2003年增长了24%左右,增长速度非常快,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失调一直在持续。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消费比例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着力点

    要增加就业,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应该是比较理想的,这样才有机会去调整产业结构,才能缓解就业压力。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的责任,如果失业率太高,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健全,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稳定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当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政策和分配关系,提高消费率,降低积累率,逐渐使消费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否则就业问题难以解决。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宜马上淡出,但是着力点要调整,过去一直把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带动整个国内需求作为政策的着力点,现在应该调整到刺激消费需求的着力点上,通过调控,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

    本届政府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出台了降低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所以今年农民收入就上去了。1998年到2003年,我国政府的实际消费年均增长9.2%,快于GDP的增长,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0.1%,?部煊贕DP的增长,而同期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年均增长只有4.1%,主要是农民收入增长太慢。还有一个问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各种福利,比如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险、最低生活救济等。有的专家说,如果把城里的人享受的医疗、教育、保险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可能有四倍、五倍。

    收入水平差距直接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差距。因此,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购买力,逐步使我国投资消费比例趋于协调,促进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今年年初,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了一些很具体的政策,比如减轻农民的税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农民收入的增长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6.1%,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只要坚持贯彻下去,我们国家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的格局,以及最终需求结构的失衡都可以得到解决。

    梁优彩的结论是:现在农民收入在增长,但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根本因素没有太大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是不牢靠的,所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根本的出路在于逐步解决二元结构,给农民一个平等的公民待遇。因此,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最终来调整我们的需求结构,同时改变我国的二元结构,给农民一个平等的公民待遇,这些问题都要逐步落实。当然在中央一号文件里,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如果在这方面逐步地推动,梁优彩预测,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在经济保持7%~8%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就业压力会逐步减轻,可能到2010年会有明显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