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四大经济学家纵论加息:加息有段落 讨论有空间
作者:章舒伢    时间:2004-11-19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阅读:1826次   
  央行加息前,关于是否加息各家多有说法;在央行10月28日宣布加息后,海内外对于中国是否进一步加息也多有讨论。《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央行加息前后分别走访吴敬琏、夏斌、樊纲和林毅夫诸位先生,他们在加息前后的议论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整理加息的脉络。

  夏斌、樊纲:加息条件成熟

  夏斌(加息前):资源价格的长期扭曲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加息。土地价格和资金成本低廉将刺激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加剧煤炭、电力及运输业业已存在的紧张状况。虽然中国为减缓经济过热增长已经实施了多项调控措施,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能夏斌源和运输业供给瓶颈问题趋于恶化,同时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

  樊纲(加息前):国内已出现通胀情况,通胀率达6%上下。而美国也已加息几次,全球市场表现平稳,所以中国加息的条件较以往成熟。

  当然,加息要考虑多项因素,包括政治和财政方面的多种考虑。较早前有热钱流入,加息会令外汇储备进一步上升;而且由于风险很高,内地不可能同时进行宏观调控和将人民币升值。我对人民币的发展很有信心,人民币将是多元化及有弹性的。

  吴敬琏:利率应频繁微调

  吴敬琏(加息后):宏观调控非常必要,但是要改善,应该避免过分的依靠行政手段,(因为这样)会有很多负面的后果。所以要避免过分依靠行政手段的偏向,要善于用总量手段和价格手段来调控。这样才能够保证在降温的过程中提高效率。

  中央银行调息了,把基本的利息提高了27个基本点,0.27%。当然,这个幅度很小,但是我认为应该表示欢迎、表示拥护,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试图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常规的货币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而且,调控的时候,最好是按照各个市场经济国家所用的办法:频繁的微调,而不要长期不调,一调就来一个大跨度的调升或者是调降。宏观经济调控是短期调控,像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几乎是每天都要研究它的松紧力度。利率的调控当然不能每天来,也不能好几年都不动。所以比较多地频繁的微调是比较好的办法。

  林毅夫:利率不完全由资金供需决定

  林毅夫(加息前):我国利率确实很低,但是真实利率不断降低是投资增多的“果”而不是“因”。因为,贷款猛增支持了房地产、汽车等投资过热,导致建材的价格上涨,使我国的物价在2003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由于银行的名义利率固定,在物价上升的情况下,真实利率也就出现下降。然而,贷款和投资增长在先,物价上涨和真实利率下降在后,所以,在这轮投资过热中,固然出现了真实利率不断降低的情形,不过,真实利率下降是贷款和投资增长的“果”而非投资增长的“因”。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所以经济学界对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过热的呼声很高。不过仔细分析,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提高利率也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这轮投资冲动尽管是私人部门做出的,但他们的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且,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很高,许多项目认为投产后一二年就可以收回投资成本,所以,不可能把利率调到高过他们的预期回报率的水平来抑制投资。

  而且,我国多数企业关心的是能不能借到钱,而不关心借到钱以后付多少利息。这是民营企业家跟国有企业学来的。企业通常会想方设法借钱,项目搞好了,赚到钱就会还,如果赚不到钱就赖。贷款需求对利率很不敏感,提高利率并不能遏制投资和贷款需求。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贷款利率如果纯粹靠市场里的资金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容易出现风险越高、投机性越强的项目愿意支付越高的利率,造成风险小的好投资项目付不起高利率而贷不到款,资金都流入风险高、投机性强的项目的逆向选择问题。

  所以,即使是在美国、日本、欧洲等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贷款利率也不完全是依靠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的问题,通常银行的贷款利率会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资金的需求大于资金的供给,然后,银行依靠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自有资金比例、市场风险和项目的预期回报等“非市场”的手段逐一审查,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贷款完全由市场机制来配置,谁愿意付高利息,谁就能获得贷款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经过这一轮宏观调控以后,如果银行能够以赢利和风险控制为经营目标,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自有资金的比例、项目的回报和风险进行正常应该有的审查,各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也能够硬化,那么,将来我国的货币当局也就可以靠调节利率水平来调控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