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城乡协调发展需要信息化引跑
作者:姜业庆    时间:2005-01-1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2005次   

“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信息化之路不可逾越,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而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日前在此间召开的“2004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这样指出。

陈锡文是在做“信息化与城乡协调发展”报告时说这番话的。陈锡文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广大农村面临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不过,如果能够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毫无疑问信息化就能够成为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实现的强大动力。但是,如果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也完全可能使得巨大的数字鸿沟不断在城乡之间扩展,最终导致城乡之间有越来越大的差距。

明显的事实是,城乡差距在越来越大,“最表面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民收入低下,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622元,而城镇居民收入是8427元,也就是说,3.23个农民收入才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

是什么原因导致?陈锡文分析,“很重要原因是农村与外面世界的交往非常不方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农村发展成本极大提高。”

陈锡文认为,农民的收入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长,目前两方面都遇到了一些新的障碍。但是,如果解决好对农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话,对增加农民收入就有非常直接的意义。

陈锡文谈到,就农民的农业收入来讲,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非常快就引起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变化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生活费中用于食品开支的比重在下降,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1995年增加了97.8%,但是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0.1%下降到2003年的37%,八年之中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表明,城镇居民在收入增长的同时,用于购买农产品的特定消费比重在急剧下降,这对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当然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这几年不仅没有增加,而且绝对都是在减少的。对于农民来说,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大概每年减少的实际收入仅在居民销售上大概就要减少700元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农民在农业方面增收是非常困难的。导致这个现象产生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市场、对信息的不了解。”由于农民在结构调整中没有办法得到准确、及时、全面、权威的市场信息,因此其调整是非常盲目的,往往是张家看着李家的调整之后也去种,结果头一年生产这个产品挣钱了,第二年就不挣钱了。所以,如何解决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生产种植信息是解决当前农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非农产业收入而言,近来也有一些减少,这与为农民提供就业方面信息严重不足有极大关系。

“如果利用现在的各种技术手段,向农民提供比较准确的、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向农民工提供各地就业信息,农民的收入就会有一定的增长。”

陈锡文强调,“恰恰我们没有能够给他们提供这种有效的服务,因此在使得农民在农业上、非农业上的增收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实际上,农民能够从信息化当中得到的好处远远不只在农产品价格和非农领域就业这两个方面,比如农业的科学技术推广、农村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都有可能在信息化过程中获得低成本的快速发展,这里面我们能够感觉到,对农民需求的满足还是不够的,甚至在有些领域还存在空白。

在农村推广信息化到底难不难?陈锡文认为,“本来不难”,“可以做到”。但是,“事实上却没有”。

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农村的信息化?陈锡文的分析是,第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有100万人,但是这100万人中间拥有本科学历的只占4%,有4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第二,投资不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最巨大的障碍是在体制方面。因为对于农村的有关数据,从卫星照片、航拍照片、遥感技术一直到数据处理,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人才储备上我们一点儿都不差,关键就在于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

陈锡文强调,如果各个部门、各个公司把资源整合起来,农民就会享受到低成本的信息服务,就可以在农村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协调城乡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果忽视的话将会产生巨大的数字鸿沟。

 2004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