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陈东琪:中国经济不会偏离黄金发展轨道
作者:卢晓平    时间:2005-05-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阅读:1876次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势头是否还能延续?新一轮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和各种与此有关的议论,记者采访了一直关注和研究宏观经济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他认为,中国经济在2002年走出"七上八下"的增长区间后进入快速发展,这种势头还将延续。相关经济数据和各种迹象表明,目前国民经济仍在平稳健康地运行,新的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不会改变经济的黄金发展轨道。

    当前经济运行在一个中间状态

    "过热"和"过冷"都不明朗,经济运行相对比较平稳,有问题也主要是局部的、结构性的,不是全面的、总体上的

    记者:最近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分歧很大,有人说"全面过热",有人说在"走下坡路"。您怎样看?

    陈东琪:看法分歧大,很自然,主要是因为各自的角度不同,选择的依据不同。从某个局部角度看,这两个对立看法都有支撑依据。

    记者:就是说,当前经济现实中既有偏热的一面,又有偏冷的一面?

    陈东琪:对。从总量上看,目前的经济运行在一个中间状态,不是处在"总体过热"和"总体过冷"这样两个极端状态。经济运行在极端状态时,大家的判断容易倾向一致。反之,容易产生分歧的看法,因为"局部偏热"和"局部偏冷"两种现象现实中都可以看到。1984年至1985年、1987年至1988年和1992年至1993年的"总体过热",以及1989年至1990年和1998年的"总体过冷",表现特征都非常明显,大家的认识一致。现在,"过热"和"过冷"都不明朗,说明经济运行相对比较平稳,有问题也主要是局部的、结构性的,不是全面的、总体上的。

    记者:经济运行有没有一个理想状态?

    陈东琪:从事后看,长期平均值就可以看成是你所说的"理想状态"。从1981年到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工业、服务业和GDP这5个指标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0.6%、15.5%、11.9%、10%和9.6%,考虑到"要素增长效应呈现缓慢衰减趋势",近期投资、消费和GDP的理想增长区间应分别为18%至20%、11%至13%和8%至9%,工业、服务业的理想区间为10%至12%,超过区间上限就要控制,防止继续加速。

    记者:今年一季度,这5个指标分别增长22.8%、13.7%、16.2%、7.6%和9.5%,除服务业外,其他4个指标都高于您所讲的区间上限,可以说经济"全面过热"了吧?

    陈东琪:还不能这样简单下结论。首先,投资、消费、工业和GDP增长静态看偏高,要进一步紧缩,但动态看呈现"下降趋势",无论是季度与季度比,还是月度与月度比,都可以看到这种"下降趋势"。其次,从产业方面看,虽然工业增长明显超过长期平均值,可以说工业经济偏热,但服务业仍然没有从低迷中走出来。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不仅低于长期平均水平的10%,而且低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时期1998年至2002年年均8.2%的增长水平,服务业经济仍然不景气。其三,前期着力紧缩的重点工业行业,在降温中开始出现效益滑坡。今年一季度,电解铝行业亏损面为80%,水泥行业从去年一季度获利31亿元到今年一季度亏损3.5亿元,钢铁行业也因为大幅度涨价的铁矿石、焦炭推动成本明显上升而出现利润急剧下滑。看来,即使是重点紧缩对象也要注意不能紧缩过度。

    综合起来看,目前不能说经济"全面过热","局部偏热"和"局部偏冷"并存的情况依然存在,投资和工业增长依然过快,反弹压力较大,农业和消费增长还不稳定,服务业增长过慢,这些情况都要引起注意。

    物价涨幅有望保持"中性"水平

    目前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但从市场运行客观趋势看,今年CPI涨幅可能低于去年的3.9%,为3%左右

    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是增大了,还是变小了?

    陈东琪:目前,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宏观调控还不能放松。但从市场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今年物价总水平上涨有望保持"中性"水平,CPI涨幅可能低于去年的3.9%,为3%左右。

    记者:您的意思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今年要比去年小一些。为什么?

    陈东琪:关键是货物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今年比去年低0.5至1个百分点,并且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货物商品需求的增长速度就会放慢,在货物商品供给继续保持前期扩张惯性的情形下,会出现货物商品供给增长快于需求增长,从而遏制货物商品价格上涨。商务部对2005年上半年全国600种商品排队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供过于求的占73.2%,没有供不应求的。尽管CPI上涨率今年一季度和去年一季度都是2.8%,但去年的趋势是往上走,今年呈现走平迹象。

    记者:但是,一季度房价上涨9.8%,油价也上涨不少。我们的价格统计与老百姓的感觉相差很大。这如何解释?

    陈东琪:关于价格统计问题,国家统计局有权威解释。我只想补充的是,老百姓对价格变化的感觉不错,但不全面。一般来说,人们对价格上涨感觉灵敏,对价格下跌感觉不灵敏,房价、油价明显上涨了,大家反映强烈,但汽车、衣服、药品、手机、电脑、照相机、电视和其他耐用品的价格下跌了,大家视而不见,而价格统计要将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按其权重大小同时计算进来。

    记者:怎样看待生产领域价格快速上涨的现象?

    陈东琪:从绝对水平看,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率都比较高,企业感受到的压力也很大。但是,在去年9月至11月达到高点后,出现了上涨幅度缓慢变小趋势。生产资料价格从两位数降到目前的7%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从8%左右降到目前的5%左右。这个趋势会随着投资、工业以及货币供应量 M1、 M2和信贷增长减速而延续下去。今年一季度, M1、 M2和信贷分别只增长9.5%、14%和13%,既低于年初计划的15%,又低于去年全年的平均增长水平,这会通过需求收缩抑制价格上涨。

    记者:最近,房价上涨加快,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如何看待这次调控的前景?

    陈东琪:在预测"前景"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1993年那次房地产炒作,炒的是图纸、批文、甚至是概念、符号。当时的房地产热不是由实际购买力催起来的,而是由人们的想象力吹起来的,市场非理性达到疯狂地步。在这个情势下进行调控,一定是动大手术,是"全面整顿房地产市场"。这一次房地产市场升温,有的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泡沫,也有非理性成分,也有投机性炒作,尽管问题没有1993年那样严重,但如果放任下去,泡沫会越吹越大。对此,中央在2003年一季度就注意到了,并且动手较早,当年第三季度采取了提高房地产信贷和购买的门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措施。此后,对房地产的控制一直没有停止过。

    记者:采取何种措施才能在促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平抑房价?

    陈东琪:今年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8项措施,基本精神是不搞一刀切,做到"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法制,加强监管"。在这些措施中,除了强化规划调控,改善商品房结构,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大对房地产交易行为的调节力度,加强对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管理,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着力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等,从而获得间接平抑房价的效果以外,国务院还提出了直接平抑房价的具体措施,包括: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前提下,"对居住用土地价格、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适当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量";"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有效供应,经济适用住房要严格实行政府指导价"。这些措施,不是一般地抑制住房总需求,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整和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这既可以改变商品房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混乱和房价上涨过快的情况,又可以保证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下去,满足老百姓对住房日益增长的正常需要。

    宏观调控目标仍然是适当减速

    要避免局部性、结构性失衡演化为全局性、总量性失衡,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频繁微调或"点刹"方式来防止超速

    记者:在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后,宏观政策有进一步偏紧的迹象,有人看跌中国经济。您如何看?

    陈东琪:看跌中国经济的声音早就有了。在亚洲金融危机不久,就有人预言中国即将崩溃,结果呢?不仅没有崩溃,发展反而加快了。最近,海外又有人预言"中国即将陷入大萧条"。真的会如此吗?我看不会。主要原因是现代市场经济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有政府干预起作用。当然,政府干预的范围和程度要受到约束,但有效的政府干预可以控制经济过度波动,避免大衰退和萧条。但这并不等于说经济不能跌,不能适当减速。现在,大家似乎患了"恐跌症",一讲跌就害怕,可能是股市连续跌5年,大家跌怕了。但冷静地想一想,市场也好,经济也好,总是会起伏波动的,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和经济,也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和经济。这是一个大家都很清楚但有时又容易忘记的一般规律。

    记者:中国经济连续两年实现9%以上的高速增长,调整迹象似乎越来越明显,国内外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真要"硬着陆"了。是这样吗?

    陈东琪:2003年第三季度,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实行预防性调控时,就有人认为经济要"着陆",甚至会出现"硬着陆"。去年,对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行业加大控制力度,"五一节"前出台比较严厉的信贷紧缩,10月29日央行加息,在先后采取这些调控措施时,"硬着陆"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实际情况是,经济没有"着陆",更没有"硬着陆",一直延续较快增长的趋势。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

    陈东琪:因为这一轮宏观调控打了提前量,动手比较早。在经济增长9%至9.5%,物价总水平上涨3%左右的时候,"总量性失衡"并不显著,主要问题是"结构性失衡",是局部过快。此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防止局部性、结构性失衡演化为全局性、总量性失衡。这就要求宏观调控有针对性,不要全面紧缩,不要动大手术,不要"急刹",不要让经济"硬着陆",而应当以频繁微调或"点刹"方式,来调控住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加速度,防止超速。

    记者:今年的宏观调控还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吗?

    陈东琪:只要经济背景不发生大的改变,宏观调控的路径就不会逆转。就当前的经济现实而言,调控的目标仍然是适当减速,让主要经济指标回到合理区间。"适当减速"是指减速也有一个度,不是越低越好,不是要马上"着陆",更不是"硬着陆"。在经济增长9%至9.5%的基础上"硬着陆","着"到哪里去呢?是像1992年至1999年那样跌一半,在5%以下?还是像1988年至1990那样跌三分之二,在3%左右?如果这样,就会出现更严重的通货紧缩和失业现象。这不是近期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前两年一样,今年宏观调控着力点仍然是抑制"加速度",就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后,不要超标加速,要持续保持匀速前行。

    从这几年宏观调控成功的实践经验看,可以概括为"适时适度"4个字。"适时"就是要掌握好时机,既要打提前量,做好预调,及早在萌芽状态缓解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又要控制好紧缩和扩张的时间长度,要有灵活性,随机调整。"适度"就是要掌握好紧缩和扩张的力度,多采用频繁微调的方式,一般不"急刹",而是"点刹",逐渐小调整,以循序渐进方式影响市场预期。推动经济向上和向下时,都要控制好加速度,避免超速和下滑太快,防止大起大落。在操作促进短期平衡的措施时,要有长远考虑,短期静态平衡要与长期动态平衡协调一致,促使增长在不同时点上均匀分布。短期调控不要为长期发展积累问题,这样才能够实现持续增长,使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黄金发展轨道上。

    记者:下一步宏观调控是倾向更紧一些,还是更松一些?

    陈东琪:年内的具体措施操作将会有松紧变化,有时措施操作偏紧,有时偏松;不同领域的松紧程度,也是有差异的。但在总体上,会始终保持稳健姿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体现稳健精神。

    记者:您能具体说一说吗?比如,如何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

    陈东琪:这两年宏观调控,用了一些行政手段,但用得更多的是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在内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中,有些是"数量调节",如财政增减国债和预算开支,央行实行窗口指导,灵活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规范住房信贷条件等;有些是"价格调节",如调整税率和利率等。在运用这些工具时,既有单一操作,又有搭配操作,但都注意微调。这两年宏观调控采用的是小步慢走、循序渐进的方式,今后一段时期内,宏观调控仍将继续小步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