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汇率变的主要是机制
作者:冉学东、常菁、李涛 时间:2005-05-1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阅读:1566次
5月1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关于汇率改革问题进行总结时指出:“中国实际上要改变的是机制,在这个情况下浮动和改变盯住,这样制度变革的含义更浓一些。”他说,我们现在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的汇率为什么要改?如果不改就会怎样了?
首先,如果不改,外汇的流入是比较难控制的一个过程。2004年外汇储备增加2000多亿美元,按照2005年的状况,可能还有上千亿美元的增加量,这种情况会积累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供应的压力增大。货币多了要收回,但工具又比较少,只有发行票据,最后中央银行亏损了,带来的不只是货币供应的问题,还带来了一些连带的问题。”李扬说。
第二个问题是贸易结构矛盾,使汇率决定复杂化。我们对美国的贸易是顺差,但是我们对东盟以及整个亚洲是逆差。因此,这样一种贸易差异的结构矛盾使汇率决定复杂了。所以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是保持总结构的稳定。
第三是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对发达国家顺差,对其他国家逆差,我们加工产品一边要原料,一边要市场,所以要大进大出,原油的依赖越来越高,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也越来越高,所以贸易摩擦就多。但这个问题是贸易摩擦的问题,不必然要用汇率来解决。
李扬还说,“中国货币汇率制度要动、要变,而且要变机制,变的机制是出发点,变的基础是国内需要,而且国内准备好了。”
他认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上,主要有三点:
一是资本项目管制,因为资本项目管制决定了外汇市场的供应和外汇市场的需求是否是自主的。由于资本项目管制,我们在市场上形成的供应是受约束的。
但是资本项目的管制也时紧时松,而且步伐非常快。对于人民币可兑换,至少机制已经形成了,比如CEPA以后,香港地区银行可以吸收人民币存款。去年我们运行银行卡可以到韩国、泰国、新加坡刷卡,在这三个国家局部可兑换,这个措施已经走得非常远。正是因为这一段时间货币可兑换的实践以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的使用,使得汇率以后调整的震动大大的减轻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市场就动,再有点风吹草动就再动,真是动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大。回想一下,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和调整就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完成的。”李扬说。
第二就是汇率市场化。当汇率有更多弹性的时候,当局应该有手段调控它,这时候不能用行政手段,因为汇率涉及到国际关系,必须用市场化的手段。
第三就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利率由市场决定。要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建立有效的外汇市场,还要推出期货。一定要有远期利率,否则无法防范风险,远期利率应该有一些配套改革。所有这些措施,事实上只是提供汇率弹性化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