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田横岛报道
尽管是以论坛成员的身份出现,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还是让这次在田横岛举行的论坛增加了几分厚重感。
8月20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田横岛上开幕,其核心议题是“十一五”规划及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战略。
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非官方背景的经济学家学术组织,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专家们发表的研究成果和建议、意见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刘鹤在会上介绍说,这一次是“50人论坛”第二次北京之外开会,5年之前是在西安,其时讨论的重点是政府体制改革,当时提的很多主张后来被广泛采纳。刘鹤表示,此次的核心议题——“十一五”规划——是入世以后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中国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下一个五年:温和调整
对于下一个“五年”,论坛成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的判断是,接下来中国经济应该进入一个温和调整的阶段。
陈分析说,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平均发展周期时间是4.8年,本轮周期到今年上半年是将近四年的时间,所以接下来应该是一个温和调整阶段。至于调整时间的长短,陈东琪认为可能整个“十一五”都是这样一种状态,这一轮发展由于经济上升幅度不是很大,上升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调整的时间跨度也会越来越大。
由于宏观调控的持续,陈东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要减速。陈解释说,他所说的减速有两层含义,一是可以减速,二是不会减速很多,原因在于因为我们这一轮“十一五”的开端不是经济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也只有9.5%,平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28年来最小的。陈东琪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年均在8%~8.5%之间。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的判断与陈东琪类似:“总体来看,我判断‘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周期应该下滑一点,但是整个情况不会低到哪儿去。我最近测算是增长8.5%。”梁认为,总体来看,世界的经济形势有利于中国的增长。虽然在政治上来讲,这几年矛盾比较多,但不会比现在更严重,所以“十一五”是对中国很好的平发展时期。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韩永文也表达了经济增长应该放缓的观点,中国已经保持了25~26年的9.4%以上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付出很高的成本,“这种增长方式,我个人认为不可取”。粗放型投资增长很可能为“十一五”期间带来全面的产能过剩。
未来路径:调整分配政策
近期爆发的“油荒”让能源问题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专家们纷纷建言应该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能源垄断部门的改革,将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局面。
论坛成员、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分析,“十一五”期间将是未来我国经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我国面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和资源使用效率落后的两个问题,而且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也比较慢,这个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能源紧张的程度预计到“十一五”期间还会加剧。其中油价涨幅过快将直接降低我国企业的利润,应予以高度重视。
对此,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我国应进一步改革处于垄断地位的油、水、电等资源部门,以市场化的手段,使资源部门恰当支付稀缺资源所应缴纳的资源费,以实现能源的真实成本。”
中国改革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则认为,我国应把重要企业获得资源的行为纳入国家战略予以考虑,通过积极走国际化道路,确保运用市场手段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国外资源,以减少政治加价。我国应结合内政外交,积极做好获得稀缺资源的工作。
樊纲同时还谈到,任何国家都是资源稀缺国家,资源稀缺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讲不是坏事。
与樊纲观点一样,论坛成员、国务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副主任宋晓梧也认为,实际上,能源问题对“十一五”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宋进一步分析说,如果从资源环境和内部矛盾这两个方面平衡,“十一五”更应该注意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内部矛盾问题。
宋晓梧认为,由于中国劳动力数量众多,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必然出现用人单位压低劳动力价格的现象。20多年来,中国劳动投入的回报与支出是不对称的,部分地区在压低劳动力价格的同时,以土地价格优惠等多种方式单纯注重招商,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突出“症结”。同时,目前我国的工会等维护职工权益组织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应予以充分重视。“十一五”期间,我国应特别关注内部社会矛盾,以降低其中断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论坛成员、经济学家张曙光把“十一五”概括成五个字:“冲突和转型”。转型就是使财富的增加从外转向内,原来是到中国来投资的外国人赚取了巨额财富,“十一五”需要考虑让国内居民积累财富。张曙光认为,这个问题是需要考虑的时候了,因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收入差距的矛盾是解决不了的,只能使得这个矛盾越来越尖锐。
梁优彩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应重点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借此增加就业。随着中国财政收入的逐步增加,中国将有财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以缓解多发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