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龙永图:经济一体化不能取代自主品牌
作者:张天蔚    时间:2005-09-04    来源:北京青年报    阅读:1754次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在一次汽车论坛上表示,中国汽车工业不必刻意追求自主品牌。他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消费者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犹犹豫豫,汽车市场也相应地进入极度敏感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已经面临高位盘整的节点。中国汽车业界于此时重提自主品牌议题,乃是各种内外部条件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而且,在中国汽车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名牌厂商的战场的情势下,自主品牌获得了更多的道义支持和情感后援。奇瑞、吉利等边缘厂商,带着浓厚的悲情力量掀起的自主品牌研发热潮和成果,也让中国人看到了自主品牌成功的可能性。

 龙永图先生于此时发表不支持自主品牌的观点,显然有点不合时宜,却也符合他一贯敢说敢言的性格特点,及一贯的“经济全球化”信仰。

 按照龙永图先生的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只要世界各大汽车厂商能够落户中国,并把主要零部件生产环节留在中国,就可以视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这样的思路符合国际分工理论,也是龙永图先生曾经主张的把中国建成“世界车间”的另外一种表述。总结龙永图先生担任博鳌亚洲论坛以来日渐频繁的发言,能够清晰地理出在他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图景,在这幅图景中,一国经济只要被有机地整合进国际经济链中,就获得了与“世界经济”一同运转、发展的机会,即便不能高枕无忧,至少也可以衣食无虑。但是,即使是在理想的世界救济一体化图景中,“世界经济俱乐部”依然是强者聚会的场所,为数有限的“交椅”,只可能属于高居产业链上端的经济体。发展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夺回高端阵地的努力之一。而所谓自主,就是自己可以作主,自己掌握知识产权、自己可以规划其发展、获取其收益。有了这样的自主,具体的品牌叫“翠花”还是叫“LISA”倒真是不那么重要。

 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中,还隐含着一个更大的议题,即“经济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独立于“国家”的新实体,跨国公司则是最经常被举证的实例。龙永图先生所称“一家外资企业进入到中国,只要它成为中国的企业法人,给中国政府缴税、雇用中国工人,它就是本土企业”,也就是这种理论的活用。不过遗憾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跨国公司无论怎么“跨国”,仍然无法真正跨越国家概念,正如微软公司绝对是美国公司,而微软(中国)也不过是美国公司的中国分公司一样。而恰恰是由于无数的美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了金融资本、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产业链的顶端环节,才保证了美国能够持续地在已经“一体化”了的世界经济汤锅里“撇油”,终于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一个充当“世界工厂”还嫌操心,愿意主动降格为“世界车间”的国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成长最快的经济体,却绝不可能成长为最大、最强的经济体。

 况且,即使是上述并不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也是一幅理想化的图景,未必一定能够实现。今年以来集中发生的中国纺织品在欧、美受阻,中海油收购尤尼科、海尔收购美泰先后因政治干涉而流产,都证明着经济一体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生成、发展的过程。无论中国企业甘居下端还是力争进入高端,只要其发展威胁到了别国的根本利益,都会面临很不“经济”的打压和遏制。因此,在由别人制定规则的经济一体化游戏中,参与的过程也必须是斗争的过程。不甘人后、打拼出头,必须成为国家意志、全民意志,一国经济才有可能在一体化的分工中占据高位。调动一切力量、整合一切资源,发展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业着眼于长远的斗争战略,也应该成为国家级战略的一部分。

 汽车产业发展策略,是一个复杂而难以轻易做出判断的问题。龙永图先生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不足以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另一方面,民间主张发展自主品牌的声音尽管占有压倒性优势,但如果没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单靠奇瑞、吉利等边缘小厂的苦斗,自主品牌也难有出路。因此,将来历史如何评价今天的争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