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主办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6年会11日在北京举行,今年年会主题为“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论坛上发表言论认为,目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确面临着崭新的阶段,需要对过去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未来进行慎重细致的规划。在这个时刻,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责任为这种反思和
|
吴敬琏指出,在我国经济社会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改革却存在不少重大的缺陷。第一,从经济领域说,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革,
垄断行业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由于障碍重重而进展缓慢;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法治环境迟迟未能建立;第三,政府必须提供的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削弱的趋势;最后,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也难于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行政腐败扩散等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并引起了部分群众对现实生活中消极现象的强烈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到2005年期间爆发了关于我国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应当向何处去的大争论。这种情况向我们表明,认真反思我国改革的成就和不足,它所面临的问题和明确今后的方向,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着重分析了2004年到2005年的争论,吴敬琏认为主要集中在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成败得失这两大主题上,在第一个主题的争论中,由于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能够采取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态度,而不是把学术问题政治化,采取随便“贴标签”、“扣帽子”的办法,应当说在许多问题上逐渐取得了共识,即使在保留着较大分歧的问题上,至少也使问题的症结和学者们各自的观点、论据得到了明确和澄清,这就为制定“ 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至于后一个主题,虽然它较之前一个主题具有更加基础性的意义,但吴敬琏认为这方面的讨论并不像前一主题那样,已经可以看到建设性的成果。大众对种种消极的现象广泛存在感到迷惑不解,甚至强烈不满。学界人士对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很不相同的解读。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
针对以上种种争论,吴敬琏认为,除了关系改革整体路线上的争议需要进行政治层面上大是大非的辩论外,对于改革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包括一些改革措施是否存在泛市场化和向个别利益集团倾斜的偏向,或者说某些口号是否带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色彩,即使是这样很尖锐的问题,和整体上否定改革的争论还是有区别的,不要把它混为一谈。吴敬琏认为,后一种问题哪怕是非常尖锐的问题,包括对我们经济学家个人的学术品德、个人品德提出的质疑和指责,在个人的大是大非上都有明确的界限,因此,还是应当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只要这种争论能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够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真理总是愈辩愈明,最终总能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共同提高的目的。
吴敬琏最后提出,我们的经济学家作为知识人,应该按照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对这些见解是否符合学术规范独立的负责。这样能够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作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