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改革“改革”方能正确规划未来
作者:孙凤忠    时间:2006-02-1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1475次   
    据《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媒体2月13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月11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坦言,中国的改革存在不少重大的缺陷,而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行政腐败扩散等造成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并已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为此,他呼吁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崭新阶段,要认真反思
 
过去,慎重细致规划未来。

 无独有偶,同日的《中国财经报》报道了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中国市场经济论坛——2006首都经济学家新春联谊会暨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论坛”上发表的关于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主题演讲。樊纲在明确预言了“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收入差距不会从本质上出现缩小趋势”的同时,还表示,一些“体制不改”,“问题就非常严重”。

 其实,现行经济体制改革存在重大缺陷,甚或某些领域的改革根本就是失败或不成功的,早已成为社会各界之共识——无论是樊纲口中的社会上“情绪化”的表达,还是吴敬琏此番的“良心”言论,都已经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而在当前阶段及下一阶段,中国改革与发展任务之艰巨自不待言。但很显然,对过去进行深入反思的精神必不可少,对未来规划慎重细致的态度更是不可或缺。毕竟,这是正视问题并谋求最终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樊纲提出,“经济学家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符合长远发展规律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公共政策的建议”;吴敬琏则表示“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责任为这种反思和规划提供自己专业性的思考”,二者在经济学家的责任担当问题上,态度也可谓不约而同,这不必赘言。

 现在的问题是,承认中国改革已经取得的成就虽然必要,但反思不足才理应是重点。反思所存在或面临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无视或否定成就,而是为了藉以明确今后的方向。在吴敬琏等人看来,可能有人借“反思”之名而全盘否定既往的改革——固然有这样的倾向,但或许也可以如此理解:诸多经济学家在遭遇前番社会上的强烈质疑后,普遍存在着一种打不开的“心结”。这其实并不重要,也并非本文所关注的重点。值得指出的是,勇于担当改革发展责任的经济学家,倘若仅仅指出中国诸多领域的改革存在重大缺陷以及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似乎还远远不够。因为中国当前最需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今后的方向,“符合长远发展规律的经济政策”,终究离不开这一问题的核心。

 在笔者看来,对现行的改革进行改革,始终还是关键所在,而这也是正确、科学规划未来的前提要件。目前在中国,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找不出究竟由谁来对问题多多的改革现状负责,有关方面甚至连一点负责的诚意都没有。一些经济学家为自己“鸣冤叫屈”或积极辩护,认为自己只为政府提供决策的参考建议,既非直接制定政策者,又非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平心而论,经济学家也的确负不起这个责任。问题于是随之而来,对于已经被权威机构定性为失败或不成功的改革,有关方面硬是不承认,非但如此,还反而要混淆视听,误导舆论,大有将失败进行到底之势,似乎失败到底就是成功了,以致对改革的改革进程一再延迟。如此“规划”出来的未来,其科学性、正确性又怎能让公众放心得下?

 笔者以为,无论是委婉的说法——改革存在重大缺陷,还是尖锐的说法——某些领域的改革失败或不成功,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不承认从而无法正视进而拒绝对问题多多的改革进行改革,这才尤其堪忧。此外,教育、医疗等重大公共领域的“泛市场化”问题以及从“不成功改革”中已然获益的利益集团对进一步改革的阻挠等问题,其实已经容不得掉以轻心。如此一来,深入对改革的改革,还能再继续延误吗?科学、正确地规划未来又该从何谈起?现下可肯定的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势必万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