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吴敬琏反思改革四大困难
作者:樊大彧    时间:2006-02-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阅读:1346次   

  改革路径之争引发第三次大讨论———

  本报讯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6年年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年会主题为“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挑战”。与会专家认为,一些问题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在此背景下,出现了2004年和2005年反思改革的热潮。吴敬琏认为,经过过去1/4世纪的改革和发展,虽然我国的经济整体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但改革也存在着四大困难。

  吴敬琏称,从2004年至今,中国改革进入第三轮大讨论阶段。1981年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大讨论为第一次;1989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前后为第二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经过改革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改革也存在不少重大的困难。第一,从经济领域看,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革、垄断行业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由于障碍重重而进展缓慢。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法治环境迟迟未能建全。第三,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削弱的趋势。另外,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也难以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

  吴敬琏在其主题发言中表示,2004-2005年的大争论集中在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得失这两大主题上。在第一个主题的争论中,由于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能够采取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态度,而不是把学术问题政治化、采取随便“贴标签”“扣帽子”的办法,应当说大多数人在许多问题上逐渐取得了共识,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至于后一个主题,吴敬琏认为,大众对一些消极现象的广泛存在感到迷惑不解,甚至强烈不满。学界人士对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很不相同的解读。这都是十分正常的。

  最后,吴敬琏表示,经济学家作为知识人,应当秉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它是否符合学术规范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