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为什么坐不住了 鼓吹反思改革目的何在
作者:文可 时间:2006-02-20
来源:四川金融投资报 阅读:1675次
新年伊始,舆论界有关“改革”的争论开始由点到面升级,主流经济学家唇枪舌剑好不热闹。
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6年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发表言论认为,目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的确面临着崭新的阶段,过去的改革甚至存在四大缺陷,需要对过去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未来进行慎重细致的规划。那么,作为改革的推动者和政府决策的幕僚式人物,他却赞成对过去改革进行反思,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中国改革的新一轮反思从2004年关于国企改革的争论就已经开始,而后是2005年由“医改报告”引起的争议,使对改革的反思浮出了水面。吴敬琏认为,2004年到2005年期间爆发了关于我国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应当向何处去的大争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成败得失这两大主题上。
吴敬琏之所以要发表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从2004年由国企改革、医改所引发的对改革的争议已经上升到对整个改革的全面否定与肯定的争议上来,以至于前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皇甫平)为此还发表了《改革不可动摇》的文章,引发一场轩然大波,这似乎也是像吴敬琏这样的经济学家都坐不住了的原因。皇甫平为什么要坚定“改革不可动摇”原因不详,但以他的身份发表这样的观点,显然反对改革的声音已经到了必须压制的地步了。
在这些争论中,皇甫平将人民对改革的反思归结为:“似乎又面临一轮改革‘姓社姓资’争论的轮回”;吴敬琏说:“有人正力图把人们引向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去。”一个名为孔是非的人甚至认为,三种人现在开始反对改革,即:新左派;改革进程中的一部分落伍者和某些愤青;一部分下岗工人。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梁小民认为,鼓吹停止改革是祸国殃民,是走历史退路。但对改革的反思却是必须的。其实,对改革的反思并非就一定是反对改革。有人说,2005年是“社会反思年”、“全民性反思年”,它并不仅仅是停留在“歌功颂德”层面的,并不仅仅是抽象的、笼统的反思,而是对过去某些领域打着改革旗号实施“伪市场化”的反思,是对某项具体改革而给社会留下的“社会不和谐”的反思;是对某些改革措施给人民群众利益带来损害的反思。这种“反思”震动了社会,震动了中国的最高层,以至于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想想为什么由“郎顾之争”引起的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讨论,能够赢得那么多民众的声音,为什么说“‘医改’是失败”的,能够听到那么多民众的支持声呢?这种反思就是反对改革吗?
在这种声音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观点很鲜明,他一再声称自己并不反对改革,但改革的路径需要反思,他呼吁一定要重新树立起以公平为核心的价值观,任何改革都应当以公平为前提。“邓公说过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非常鼓舞人的,全国老百姓是一致支持的。而且我提醒大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面是有潜台词的,就是,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是其他人不能变得更贫穷,这就是原则。”《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张曙光认为,目前的改革处于动态发展中,关键是要经得起评判,“人们对改革的误解可以通过争论和社会实践来消除。我们对于改革的风险,不仅要有‘容错机制’,更要有‘容评、容批、容质疑的机制’”。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的观点似乎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无论是肯定改革的人和否定改革的人,其实应该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国现在还不完善,就连改革本身也有许多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而不断的反思不正是为完善改革积累经验和理论基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