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但绝不能倒退
时间:2006-02-18
来源:美国侨报 阅读:1787次
大陆目前正面临一场反思改革的热潮。
继“皇甫平”现声《财经》杂志倡导改革后,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公开抨击一些传统体制的维护者否定改革方向。而共青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年报》13日也发表文章,力挺“皇甫平”有关改革不能动摇的呼吁。
海内外媒体对此的高度关注,缘于某种“文争背后必有暗涌”惯性思维——大陆民间向有共产党靠“二杆子”打天下的谑语,一枝是枪杆子,一枝是笔杆子。事实上,中共主政以后,大陆多数政治风暴往往皆以一场文争为先声。
中国的改革开放迄今已走过27年有余。在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负担沉重,也招致底层民众不满。
回首开放肇始的1978年,面临的窘况是民众基本生存条件的最低要求也难以满足。正因如此,率先启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因使社会民生条件迅速得到改善,从而获得广泛支持。而其开放而非封闭的新姿态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许。
但是,改革绝对不可能只在经济范畴单轮前行,必须以经改、政改、社改三套马车齐头并进。这正如邓小平早在1986年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决定所有改革成败”。但是,弹指二十年,大陆改革的配套问题至今未见突破。
可以这样说,目前大陆暴露出的许多新生社会矛盾,实际上正是这种不完全的改革所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何消弭其中隐藏的社会危机,肯定需要反思。但破解之道,则只能是改良、矫正,而绝不是向传统体制的倒退。
睁开的眼睛不可能第二次被遮住,渐开的民智也不会容许再被蒙昧。只有日益开放公开的社会才会真正走向公正和公平,而政治体制与市场体制不配套的问题也难以长久。借用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的话说:如果退向旧体制,不仅没有出路,甚至是一场灾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事实上,二十余年一路行来,计划经济生存的土壤在中国早已不复存在,重走回头路应该只是杞人之忧。
笔者只是希望今日之中国,再也不要重新陷入什么“改革方向之争”或是“路线之争”,而应奉民众福祉为唯一圭臬,早日摆脱阵痛,日臻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