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新农村建设要多听农民心声
作者:廖保平    时间:2006-02-23    来源:长江日报    阅读:1312次   
"我看到一些地方建了十几层或者二十几层的高楼,农民坐电梯上下楼,拿着镰刀、锄头,很不方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农民的居住条件要体现农业特色、农村特色,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所以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如果新房建完了很漂亮却不方便,农民不会满意。(2月22日新华社)
  不看新闻我真不知道现在农村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竟住进了二十几层的高楼,出入电梯,这在城市某些居民看来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这样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吗?农民愿意支付那些电梯运行费用吗?如果不方便,如果不愿意,为什么这些"高楼大厦"被建起来呢?想来想去,只能说建这些"高楼大厦"时,领导者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因素,根本就没有听取农民的意见,一意孤行,结果表面好看了,农民心里还是不满意,吃力而不讨好。
  这大概可以看作当前某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某一个方面的缩影,某些领导喜欢按照城市的思维来建设农村,按自己的思想来安排农民,却没有听听农民的心声,结果新农村建设也搞成城市里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报道不是说了,一些地方领导准备选取那些距离城市不远的郊区乡镇,或者交通便利、发展现状较好的村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将其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么!
  "样板"并不是就不好,问题是农民关不关心这些"样板",农民喜不喜欢这些"样板",农民还有没有比"样板"更关心、更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些问题,热血沸腾,一哄而上,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理解成扎堆建设新农村,那就大谬了!
  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中国很多农村仍然十分落后,农民收入微薄,与城市居民收入在不断拉大(有报道说三农民收入不及一城市居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品匮乏,农村和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物质上和精神上难以逾越的鸿沟等等。不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从农村特点出,不分轻重缓急,不听取农民心声,不从农民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而是好大喜功,新农村建设就会变成某些领导干部想象中的农村建设,既不切合实际,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和参与者,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哪些是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收入水平,还是道路环境,是社会组织构建,还是乡风民俗建设等等,要多和农民聊聊,多听听农民的心声,从中寻找切入点。诚然,囿于知道和视野,农民可能缺乏新的思维和思想,必要时需要灌输,但不能越俎代疱,完全把他们撇开,对他们的声音充耳不闻,就动手大干。这样建出来的新农村肯定是一个假想的新农村,最终不过是一个新农村的假象--不是农民真正享受实惠的新农村,而是领导眼里的"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