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规划纲要草案已不会再是分钱分物分项目
时间:2006-03-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阅读:1522次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最明显的特点是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规划不是像过去那样靠指令性指标,靠分钱、分物、分项目实施的老式计划,而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来提升经济。”两会召开之际,作为“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吴敬琏委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他强调:“纲要(草案)突出了改革,特别是公共治理的改革,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化。”
吴敬琏委员介绍,从去年10月25日成立专家委员会至今,共进行了4次论证,每次2-4天。“每次来自各方面的专家都非常认真负责地提出建设性意见,有些批评意见还很尖锐。对于一些重点项目,有关专家一项一项地谈,修改意见提得很细。”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规划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特别是在刚刚把市场经济的框架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该怎样实施规划?这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新问题。比如说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应当用指令性指标干预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往哪里投资、产品卖给谁、用什么价钱卖等微观决策;但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刚刚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政府还得对某些微观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这就有个尺度的问题。多了,就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了;少了,又会出现混乱。纲要(草案)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
纲要(草案)一个重要探索是将指标分成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类。预期性指标,是预计和期望达到的指标,主要通过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来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主要通过依法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来实现。“在22个主要指标中,只有8个约束性指标。这一划分是否恰当,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以调整。”吴敬琏说,他个人认为,最好把5年转移4500万农业劳动力也定为约束性指标。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吴敬琏说,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50%以上,农村人口太多,每个人占有的土地太少,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难题。虽然财政上要向农村倾斜,城市也应当扶助农村。这个问题不解决,不把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到城市的非农产业中就业,单靠财政的力量、城市的支持,想使我国的农民富起来,恐怕难以实现。”
“还有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是约束性指标如何落实。”吴敬琏指出,“比如说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目标,我估计大多数人会赞同这个指标,但这个指标怎么起作用,怎么把实现这个指标的责任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还需要摸索。”